我们回顾了英格兰银行以及美联储的起源美联储面临的第一个重大

合集下载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危机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危机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危机自从2007年初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爆发以来,整个美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打击,同时该危机席卷全球,许多机构投资者及金融机构受到牵累,诺森罗克银行就是该危机的牺牲品之一。

从07年9月该银行爆发储户挤兑风潮到今年2月17日英国财政大臣宣布陷入危机的英国诺森罗克银行被暂时国有化,此次危机总算告一段落。

至此,我们也应该仔细分析一下此次危机的起因和经过,以便从中的吸取教训,防范风险。

一、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是此次诺森罗克银行发生危机的大背景及导火索,因此,对次贷危机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简单地说就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繁荣及低利率环境下大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再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这些抵押贷款打包并发行以此为基础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又称作MBS、ABS。

而金融市场上的其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基金等投资者则以为该种证券担保或直接购买的形式参与进来。

总的来说,这种金融产品的蓬勃发展是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密不可分的,而商业银行的信用泛滥则更加加大了整个体系的风险。

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低迷状态,并且美联储在1%的利率上连续17次加息,使得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率突增,使得大批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证券价格大幅下跌,导致那些参与了此类证券发行和交易的金融机构出现大幅度亏损。

为此,各商业银行便大幅收缩资金,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风险加大。

由于美国是全球金融中心,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参与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交易,因此使得此次危机蔓延到世界各地。

二、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诺森罗克银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它的主营业务是依靠银行间拆借和抵押贷款证券融资来发放抵押贷款,同时也吸取储户存款。

该银行的分支机构少,总部所在地也不是很富裕的地区,因此它吸收的存款相对较少。

该行主要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同业拆借、发行票据、债券再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抵押贷款发放,从而获取差额利息收益。

2008金融危机

2008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美 国 华 而 街 之 变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过程
• 金融危机过程回顾从2005年美联储持续提 高利率以来,次贷违约率从2006年开始逐 渐上升,次贷危机开始显现。随着新会计 准则FAS157于2006年颁布,2007年初, 各大金融公司的财务报表暴露了次贷市场 价值的极大缩水,公众开始恐慌性抛售次 贷债券,危机爆发。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实施情况
•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 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 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 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 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 ,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 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 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 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
• 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 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 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 ,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 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 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 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 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 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 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 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 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 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摘要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也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方面上。

正因为这些差别,在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它的特点和考虑的因素,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AbstractTo some extent,the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of Chian and USA can be esplained in term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Bank-led financial system”and “Market-led financial system”.In other words,it i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irect financing and indirect financing which is displayed in such asp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ike. Due to the differences,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for consideration to develop the mi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n China.The best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combine the bank and the market effectively in China.关键词:市场主导,银行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绪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对金融系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货币战争读后感(精彩9篇)

货币战争读后感(精彩9篇)

货币战争读后感(精彩9篇)《货币战争》读后感篇一作为一名学经济的大学生,读了货币战争,我受益匪浅。

该书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描述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争斗史。

可以说这本书是学习经济金融的最佳入门教材。

也是经济学家和政府必须阅读的参考书。

首先,把它作为一门初级认识货币产生及活动影响类的书,我感到受益匪浅。

货币没有国度,只有流通。

没有流通的货币,就是破铜废纸。

这本书我在阅读时,正值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之后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宋鸿兵先生的一些访谈,对其能在2007年初就预见到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无比钦佩,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金融领域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

比如,宋鸿兵先生对金融危机的看法主要是一种阴谋论,这点我并不赞同。

我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是“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而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这次“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西方国家房地产市场周期性的涨跌,本来是很正常的市场表现,但此次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

贷款机构将其放出去的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变成证券产品后销售给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再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

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

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经过放大十倍甚至几十倍的金融杠杆效应后,金融市场就会发生剧烈动荡。

如果说美联储和其他银行家合起来谋求统治世界,那就值得商榷了。

前一轮美联储的几千亿拯救这个市场,涉及10大欧洲银行,其影响力遍布全球金融市场,连我们小川哥都要关注它。

如果说美联储是私人控制的,那同是资本主义的欧洲,怎么没有人说法国央行、英国央行、德国央行。

是私人的呢!我觉得人们之所以关系它的公私有属性,是因为它有发钞的权利。

在HK,政府是没有固定的‘央行’的,它要发行钞票,是委托给发钞银行的。

美联储简介

美联储简介







2、第二联邦储备区(Second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 数字编号: 2。 字母编号: B。 银行: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 网址: / 分行: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布法罗分行(Buffalo, New York) 管理范围: 它是整个联邦储备系统中最大的,也是 最重要的一个联邦储备银行。 分管纽约州(New York), 新泽西州(New Jersey)北部的十二个县,及康涅狄格 州(Connecticut)菲尔菲德(Fairfield)县。

4、调整该储备区信贷政策。 5、为本储备区的银行保管存款。 6、为财政部提供相应的服务。 7、履行其它的,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赋 予的职责。 每个联邦储备银行(储备区)对应一 个唯一的字母和数字编号,所有的初 次进入流通的美元都会被指派相应的 储备银行的编号.
十二个联邦储备银行(储备区)分别是:

当初建立联邦储备系统,首先是为了防止银行 恐慌并促进商业繁荣;其次才是充当政府的银行。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英国,成 为金融世界的中心,联邦储备系统已成为一个能 够影响世界货币结构的独立的巨大力量。20世纪 20年代是联邦储备系统取得重大成功的时代。当 经济出现摇摆的迹象时,就提高货币的增长率, 当经济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扩张时,就降低货币的 增长率。它并没有使经济免于波动,但它的确缓 和了波动。不仅如此,它是不偏不倚的,因而避 免了通货膨胀。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形势的稳定, 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10、通过各种出版物向公众公布联邦储备系 统及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的统计资料, 如通过每月一期的联邦储备系统公告 (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 11、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 (需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 预算报告(需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 12、另外,委员会主席还需定时与美国总统 及财政部长召开相关的会议并及时汇报有 关情况,并在国际事务中履行好自己的职 责。

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新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和中国应采取的外交政策中国面临的国际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中国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二、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

中国中东学会会长杨福昌: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对中国十分重要。

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三个主要方面是大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已由冷战期间的政治和战略中间地带转为当前政治上的重要区域,仍是个大国关注和争取的对象,重要目标就是资源和市场。

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着良好的基础。

一直支持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在许多问题上,与我们存在着共同和相似的立场和观点,是我与大国周旋的战略纵深和支撑,也是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格局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同路人。

因此,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应是我外交上要花力量做好的一项长期任务。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领土、领海问题,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应该是金融!如果把军队比作飞机坦克,那么金融就是核武器,他可以悄无声息、隐形地摧毁敌人的经济,并且使那个国家绝大多数的国民都不知道。

所谓的金融战争,就是通过通货膨胀或者抛售国债造成敌方国家资金短缺,企业破产,经济陷入衰退。

但是使用这个最多的不是国家,而是国际银行家。

想当年日本在经济腾飞的情况下,就是这样被国际银行家坑下水,并且这些贪婪的国际银行家大赚一笔。

这种行动被称为“剪羊毛”步骤很简单:1、大量放贷,并且利率很低,使很多投资者认为风险低,便大量借贷,投资市场。

2、控制着货币发行权的银行家们大量发行货币,制造通货膨胀。

3、银行突然信贷紧缩,利率大幅度提高,导致大量投资者没有钱,最终破产。

4、剪羊毛开始,许多优良资产和国家级大型企业因为经济倒退而贬值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国家亏损严重,最终这些资产被早已期待已久,张着血盆大口的国际银行家一口吃掉,大发一笔横财。

到这里,有人会问:货币发行权怎么会在银行家的手中?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金融学第一次作业

金融学第一次作业

1、观看“今日美联储”视频录像,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以下内容,并登陆课程论坛进行讨论。

1)美联储的发展历史:美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是1791年获批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

1837年至1862年间的“自由银行时代”美国没有正式的中央银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间,一个(私营的)国家银行系统起到了这个作用。

美联储是由美国国会在通过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3年12月23日签字。

已有九十年历史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实际上包括十二家银行及其分布在全美各地的二十五家地区分行。

尽管它最初设立目的是为了稳定和保护美国的银行系统,但其目前的主要职责却是控制通货膨胀。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章程,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创造环境,促进高就业率、稳定物价、国民经济增长和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简称"美联储")的另一项重要职责是推动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安全高效地流转。

迄今为止,通过鼓励在电子转帐等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美联储已大大提高了支付系统的效率。

最早的资金流转是通过电报进行的,时间可追溯至1918年。

最终,美联储将朝着无纸货币或电子货币的未来迈进,一旦实现,它的日常工作职责-更换旧币和没收伪钞,将不复存在。

简而言之,掌控世界经济的美国经济,尽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掌控之中。

2)美联储的组成、任期、职责、目标组成:美联储由一个七人组成的总裁委员会负责管理所有委员均由总裁予以委任。

任期:每个委员的任期长达十四年。

总裁委员会下设一名主席和一名副主席其任期均为四年。

由十二名委员组成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则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该委员会每年召开八次会议研讨美国的经济和货币政策。

职责:1、通过三种主要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规定银行准备金比率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要求的贴现率)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2、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3、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4、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5、任命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6、批准各个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提名的储备银行行长人选7、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8、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9、依照《汉弗莱。

美联储

美联储

杰斐逊后来懊恼地说:我真希 望我们能增加哪怕一条宪法修 正案,取消联邦政府借钱的权 力。 当杰斐逊当选美国第三届总统 之后,他不遗余力地试图废除 美国第一银行,到1811年对 64仅一票否决了银行授权 延期的提案,而参议院是17对 17票打平。这次由副总统乔 治· 克林顿打破僵局投下关键的 否决票,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 年3月3 日关门大吉。

当一切准备就绪,客人们出现在会所中。参加这个绝密会议的有:

尼尔森.奥尔德里奇(Nelson Aldrich),参议员,国家货币委员 会主席,尼尔森.洛克菲勒的外祖父
派亚特.安德鲁(A. Piatt Andrew),美国财政部助理部长 弗兰克.范德利普(Frank Vanderlip),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总裁 亨利.戴维森(Henry P. Davison),J.P.摩根公司高级合伙人 查尔斯.诺顿(Charles D. Norton),纽约第一国家银行总裁
坐镇伦敦的内森· 罗斯柴尔德闻讯大发雷霆,他威胁道: 要么给(美国第一)银行授权延期,要么美国将会面对一场最 具灾难性的战争。结果美国政府不为所动,内森立刻回应: 给这些放肆无理的美国人一次教训,把他们打回到殖民地 时代。
几个月之后,爆发了英美之间的1812年战争。战争持 续了3年,美国政府的债务从4500万美元增加到12700万美 元,美国政府最终在1815年屈服了,麦迪逊总统在1815年 12月5日提出成立第二家中央银行,结果是1816年诞生了 美国第二银行。

美国总统跺下脚,白宫都颤动;格林斯潘 打个喷嚏,全世界都下雨!
内森•罗斯柴尔德


1910年11月22日夜,纽约城外一节完全密封的火车车厢里,所有的 车窗全部被窗帘严密地遮挡住,列车缓缓向南驶去。车厢里坐着的全 是美国最重要的银行家,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列车的 终点是数百英里之外的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

国开2020《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形考一至四题目

国开2020《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形考一至四题目
选择一项:
A.金融一体化
B.经济一体化
C.经济全球化
D.金融自由化
题目10
还未回答
满分2.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又因为其地域狭小,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典型的()。
选择一项:
A.联邦银行体系
B.主银行制
C.单一银行制度
D.总分行制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
C.准中央银行制度
D.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题目15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资本为多国所有的跨国中央银行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中非货币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西非银行联盟
D.欧洲中央银行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题目1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现代的观点认为,中央银行职能包括()。
选择一项:


题目36
还未回答
满分2.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影响银行体制的环境主要有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制环境。
选择一项:


题目37
还未回答
满分2.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经济金融化是指社会经济生活对金融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完全主导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选择一项:


题目38
还未回答
满分2.00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属于中国的政策性银行的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货币战争》读后感_读《货币战争》的感想作文

《货币战争》读后感_读《货币战争》的感想作文

《货币战争》读后感_读《货币战争》的感想作文《货币战争》读后感一、书籍简介《货币战争》是2007年6月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宋鸿兵。

宋鸿兵用货币战争来描述了一场看不见的经济战争。

-------------------------------------------------------------------------------------------------二、内容简介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

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本书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本书旨在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的金融腹地。

昨天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会在中国重演吗?-------------------------------------------------------------------------------------------------三、作者简介宋鸿兵,世界金融历史学者,著有《货币战争》系列丛书,长期高居中国财经图书畅销榜榜首。

宋鸿兵因在书中成功预测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而备受关注,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曾被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广泛报道,2009年宋鸿兵被全球销量第一的美国商业杂志《商业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40人”。

2010年之后,宋鸿兵首创的“货币战争”一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要和媒体普遍使用的国际热门用语,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贷地震”、“金融海啸”、“金融高边疆”、“中国大妈”等词汇皆成社会流行词汇。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

《货币战争》读书笔记1 引言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

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

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的金融腹地。

昨天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会在中国重演吗?2 作者和内容简介宋鸿兵,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留学,主修信息工程和教育学,获美利坚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硕士学位。

长期关注和研究美国历史和世界金融史。

曾在美国媒体游说公司、医疗业、电信业、信息安全、联邦政府和著名金融机构供职。

近年来,作者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主要从事房地产贷款自动审核系统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的税务计算分析,MBS(资产抵押债券)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现任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

《货币战争》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3 读书的起因“谁是真正的世界首富?”“谁拥有美联储?”“谁在‘妖魔化’黄金?”这是赫然印在《货币战争》封面上的三个问题。

紧接着翻开扉页,又是三个问题:“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初识这本书是在大一的时候,当时全球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偃旗息鼓,货币战争这四个字在我看来特别醒目。

08 年金融危机

08 年金融危机

08年金融危机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3.0%降至2.25%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贴现率由3.5%下调至3.25%。

2008年1月3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5%。

2008年1月29日,美联储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3.5%降到3.0%。

2008年1月29日,美联储通过贷款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300亿美元。

2008年1月24日,摩根士丹利称将在一周内裁员约1000人;美国银行和美联银行公布,2007年四季度盈利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2008年1月22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低0.75个百分点,至3.5%。

2007年10月5日,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盘中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后者还创下历史最高收盘点位。

2007年9月21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30亿美元临时储备。

2007年9月19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挹注97.5亿美元临时储备,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降到4.75%。

2007年9月14日,美国房贷款利率降到四个月来的最低水平。

2007年9月12日,花旗集团提供214美元支应金融公司GMAC;欧洲央行再次向银行系统注资750亿欧元。

2007年9月6日,欧洲央行决定欧元区基准利率维持4%不变;英国央行宣布维持5.75%的基准利率不变。

2007年9月6日,英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近日大幅上涨,并达到近9年来的最高水平。

2007年9月5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85亿美元临时储备。

2007年9月4日,美联储通过二日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了50亿美元的临时储备;美国8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下滑至近五个月来最低水平。

2007年8月31日,巴克莱银行第二次借入英国央行大约16亿英镑的紧急储备金;美国主要次级抵押贷款公司Ameriquest不再接受新的抵押贷款申请。

2007年8月31日,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RBS)削减了其负责美国市场的投资银行部门员工数量。

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伯南克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开课

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伯南克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开课

美联储的起源和使命--伯南克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开课广义央行:央行是政府机关,它处于一个国家货币和财政系统的中心地位,它帮助规范现代财政和货币系统的发展,在经济政策中起主要作用.央行的功能:1、(经济功能)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即稳定经济增长,防止大的浮动和衰退,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胀率。

2、(财政稳定功能)央行尽力保持财政系统的正常运作,央行尤其尽力阻止,若未能阻止就尽力缓解金融恐慌或金融危机。

央行实现这两大目标所使用的工具:第一个工具--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方面,在常态下,央行主要的货币工具是提高或降低短期利率,通过在开放市场上买进或卖出证券.在常态下,如果经济增长缓慢,或是通胀降至过低,美联储将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低储蓄率将馈通(传导)其他各种利率,这将鼓励消费,例如购置房产,鼓励建设,公司投资,贷款,也就是将引发更多的需求,更多的消费,更多的在经济上的投资,也就拉动了经济增长。

因此要刺激经济,就降低利率;如果经济增长过快,如果通胀过高而成为问题,央行通常的应对是提高利率,通过提高隔夜利率(美国称为联邦基金利率),更高的利率馈通金融系统,这又助于减缓经济,通过提高买房的借贷成本、生产资料投资借贷成本,这将减缓经济过热的压力,因此,货币政策是基本工具,以将经济保持在一个增长和通胀都基本平稳的状态;第二个工具--最后贷款者行为:而我们更不熟悉的工具是央行应对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的主要工具,即流动性供给,为了解决对金融稳定笥的担忧,以及其他我将解释的原因,央行能做的就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我将解释在恐慌或危机时期,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能稳定市场,稳定金融机构,帮助缓解或结束金融危机,这并不是一个新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最后贷款者”。

如果金融市场崩溃,金融机构没有其他资金来源,这时央行将随时准备,作为最后贷款者来向系统提供流动性,从而帮助稳定金融系统。

第三个工具:美联储从最初就有的、大多数央行也有的是金融监管,央行通常起监管银行系统的作用,评估其证券投资组合风险程度,保障其行为的合理可靠,从而保持金融系统的健康。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框架的展望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框架的展望

美联储的组织结构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框架的展望一、百年激荡:从第一银行到美联储 (4)1、昙花一现的第一银行、第二银行 (4)2、《奥尔德里奇计划》与美联储的诞生 (4)二、美联储的组织结构:独立民主,把控全局 (5)1、美联储的总体结构——独立性与全局观兼具 (5)2、联邦储备银行与联邦储备局——政府与私营的代表 (6)3、总统国会齐上阵——不容置喙的独立性 (7)三、“鹰鸽博弈”从何而来:美联储的政策制定 (8)1、公开市场委员会:公开市场会议的主导者 (8)2、风格迥异的历任美联储主席:不同经济周期进程中的货币政策 (9)3、后经济危机时代:近十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11)4、从泰勒规则到耶伦规则: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的演变 (12)5、从公开市场操作到利率走廊:美联储利率政策执行框架的演变 (13)四、鲍威尔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框架的展望 (15)1、现行利率走廊逐渐失效,利率政策执行框架面临调整 (15)2、鲍威尔时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执行框架如何调整 (17)五、风险提示 (19)图表1 美联储的前世回望 (5)图表2 美联储的组织机构 (6)图表3 联储委员/主席的任命流程 (6)图表4 美联储12个联邦准备银行总部位置 (7)图表5 公开市场委员会投票权 (8)图表6 美联储历任主席梳理 (10)图表7 后经济危机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 (11)图表8 联邦政府资产负债与企业利润情况(十亿美元) (12)图表9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日) (12)图表10 美联储货币政策决策规则 (13)图表11 美联储利率政策执行框架演变 (14)图表12 美联储利率走廊模式的演变 (15)图表13 银行套利模式的演变 (15)图表14 联储银行主席、联储委员关于货币政策的观点梳理 (16)图表15 联邦基金利率目前已超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17)图表16 货币政策研究——近期美联储工作论文梳理 (18)。

戈顿:美联储与金融监管:第一个一百年

戈顿:美联储与金融监管:第一个一百年

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戈顿:美联储与金融监管:第一个一百年(一)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加里·戈顿(Gary Gorton)和安德鲁·迈特里克(Andrew Metrick);国研网编译发布时间:2013-10-23摘要:本文研究了美联储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作用,着重考察了美联储作为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LOLR)这两种角色的相互作用。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制度设计旨在防止出现银行恐慌,这主要是由于贴现窗口的长期存在。

这个新系统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功地防止了一场恐慌,从此以后,美联储开始抑制贴现窗口的使用,并故意制造了对窗口借款的“歧视”(stigma)——这些政策导致了大萧条期间的恐慌。

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立法把美联储的权力集中到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并且在接下来的75年中,美联储扩大了其作为最大银行的监管者的作用。

然而,在最近的金融危机之前,美联储距离成为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的权威仍有较大差距,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由于污名而被进一步削弱。

美联储没能防止本次危机的爆发,在本次危机期间,美联储的最后贷款人职能被显著扩大。

随着美联储迈入第二个百年,美联储在实现防止恐慌的初衷方面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Ⅰ引言金融体系中各机构间的互动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有关。

这些市场失灵促使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进行监管,这些监管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监管应对金融产品和证券的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包括投资者保护、消费者金融保护和信息披露等规定。

在美国,这些规定主要由证券监管机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州政府执行。

第二类监管应对流动性需求的外部性,流动性需求会带来信贷周期、银行挤兑和金融危机的潜在不良后果。

这类监管是美联储自成立以来的工作重点。

流动性需求的负外部性是由所有工业经济的根本性错配引起的:经济增长要求长期投资,但这种投资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而且投资评估成本很高,与此同时,投资资本的最终提供者容易受流动性冲击的影响。

美联储,全球最大的私有央行,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宪法

美联储,全球最大的私有央行,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宪法

美联储:全球最大的私有央行,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宪法》美联储这一机构的特殊性质和来历在美国的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中,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区”。

超级开放的美国媒体可以天天东拉西扯地辩论、甚至编造各类八卦问题,但是针对到底谁控制着货币发行,可以说是集体禁语。

原因不外乎是所有的媒体出版物均在银行家和金融大鳄的掌控下,凡是涉及不利于他们的只言片语均被统统的过滤掉了。

央行在人们的头脑意识里,可以说是999‰的人约定俗成地认为就是政府绝对掌控的金融机构。

但是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说,全球的央行多数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就连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不例外,它既不是“联邦”,也没有“储备”。

人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美元是美国政府金融机构发行的,现实是美国政府压根没有货币发行权。

自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美国政府就丧失了仅剩的“白银美元”的发行权。

从此以后,美国政府要想取得美元,就必须将美国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的发行过程。

美联储这一机构的特殊性质和来历在美国的学术界和新闻媒体中,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禁区”。

超级开放的美国媒体可以天天东拉西扯地辩论、甚至编造各类八卦问题,但是针对到底谁控制着货币发行,可以说是集体禁语。

原因不外乎是所有的媒体出版物均在银行家和金融大鳄的掌控下,凡是涉及不利于他们的只言片语均被统统的过滤掉了。

谈到美联储的性质和来历,首先要了解联邦储备法案。

据说联邦储备法案于1910年的11月,在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的冬季度假胜地起草。

佐治亚州的哲基尔岛是以J.P.摩根为首的超级富豪们成立的打猎俱乐部。

全球六分之一的财富聚集在这个俱乐部会员的手中,会员的身份只能继承,不可转让。

当时,该俱乐部得到通知,有重要人物使用俱乐部场所大约两周,所有会员不能在这段时间内使用会所。

会所的所有服务人员全部从大陆新调,对所有到达会所的客人一律只称呼名,绝对不能称呼姓氏。

会所周围50英里的范围内严禁任何记者出现。

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第一部分 1.美国金融帝国(1)如果认为美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还是遵循了以私人金融资本的推动为特征的欧洲模式,那么该观点是过于简单了。

为了理解美国在过去八十年期间的外交动力,人们不仅需要阅读约翰·霍布森(JohnHobson)和列宁(VILenin),而且需要做更多。

美国以一系列的全新政策赢得了全球地位,这些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甚至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者所料想不到的。

美国经验的教训之一是,已嵌入现被称为华盛顿共识的国家外交不只是商业动力的延伸。

它一直是由美国战略家对其认知的世界权力(被委婉地称为国家安全)和经济优势的压倒性关切塑造的,这种压倒性关切与私人投资者的利润动机是截然不同的。

虽然帝国主义的根源及其外交对抗总是经济性的,但这些根源,尤其是对抗策略,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国家并不是相同的。

为揭示这些外交策略和原则,本书阐述了美国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其政府向战时盟国提供武器出口和战后重建贷款时所附加的前所未有的条件,而上升为世界债权国的。

在管理盟国间债务方面,美国政府的目的与目标不同于霍布森和列宁在其关于欧洲帝国冲突的分析中所重点关注的私人部门投资资本。

美国对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角色有着独特的理解,由此对其自我利益也同样如此。

美国的孤立主义和经常以救世主自居的道德规范可以追踪到19世纪40年代,即便美国共和党人的表达方式与民主党人的有所不同。

(我在1975年就19世纪美国思潮中的经济学和工艺学所做的考察中,阐述了这种社会哲学。

)内战前美国工业家的发言人——以亨利·凯利(HenryCarey)、E裴辛·史密斯(EPeshineSmith)及其追随者为首的政治经济学美国学派——相信通过在同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贸易往来中对本国经济实行保护,美国能够崛起为世界强国。

其目标不亚于创造一种新的文明,一种以高工资为先决条件追求更高生产率的文明。

管理学院《公共科目+个人理财》考试试卷(2930)

管理学院《公共科目+个人理财》考试试卷(2930)

管理学院《公共科目+个人理财》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31分,每题1分)1. 英国形成了英格兰银行直属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审慎监管委员会、金融政策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分别负责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框架。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议案》将审慎监管局完全整合进英格兰银行内部,同时设立审慎监管委员会,强化央行审慎监管职能,以更好地适应金融体系发展和稳定的需要。

由此,形成了英格兰银行直属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审慎监管委员会、金融政策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分别负责货币政策、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框架。

2. 在国际金融危机前,德国成立德国联邦金融监理署,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统一监管。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解析:2002年4月,德国颁布《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授权将原来的联邦银行监管局、联邦证券监管局和联邦保险监管局三家机构进行合并,成立德国联邦金融监理署,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统一监管。

3.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对策之一是:可以在业务选择方面,尽可能减少银行需要承担高风险的业务,比如,减少交易账户业务就能够降低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对策,包括增加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一级资本的来源最常用的方式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

二级资本主要来源于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题中所指的是分母对策中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4. 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对最大十户借款客户贷款总额÷总资本收入×100%。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解析: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对最大十户借款客户贷款总额÷资本净额×100%。

5.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和总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回顾了英格兰银行以及美联储的起源、美联储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1930年代的大萧条等等。

今天,我将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的历史,讨论二战后某些重要的篇章。

我将从2008年次贷危机的起源讲起,本次讲座的后半部分及下一次的全部课程都将讨论危机本身。

危机伏笔:从“大通胀”到“大稳定”我们从二战开始讲起。

战争本身如何获得融资?通常情况下,战争的融资基本上靠借贷,二战期间,美国的国债迅速增长以支付战争所需。

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合作,利用其管理利率的能力使利率保持在低位,确保政府能更低廉地为二次大战融资。

战后国债依然存在,政府依然担心如何支付居高不下的国债利息。

因此,在战争真正结束后,美联储背负了将利率保持在低位的巨大压力。

但如果一直保持低利率,经济却持续增长和复苏,将面临经济过热和通胀风险。

1951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在一系列复杂的谈判后,美国财政部同意结束管制,允许美联储独立地确定必要的利率,以促进经济稳定,相关协议被称为“1951年美联储和财政部协定”,这也是政府首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被准许进行独立的运作。

在1950和1960年代,美联储的基本关注点是宏观经济的稳定。

在1951年至1970年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是马丁(William McC. Martin),任期长达19年,格林斯潘的任期为18年半,他们两位在二战后领导美联储共计长达37年。

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货币政策相对简单,当时的经济持续增长,取得了巨大成果,美国经济在二战后也再度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经济大萧条的担心也没有成为现实。

在此期间,美联储基本采取了所谓的“逆风而行的货币政策”,即一旦经济快速增长或过快增长,美联储将收紧政策防止经济过热。

反之,一旦经济增长过慢,美联储将降低利率,对经济施加增长性的刺激以避免其衰退。

马丁主席非常关注通胀风险,他曾指出:“通胀是夜晚的盗贼,如果我们不采取迅速和决断性的行动,我们会始终赶不上它的步伐。

”在1950年代大多时候和1960年代早期,美联储遵循上述政策,谋求通胀和经济增长都保持合理稳定的水平。

但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货币政策开始变得过于宽松,导致通胀和通胀预期大幅上升,通胀率最高时达到了13%。

而在此前的1960年-1964年,年均通胀率仅略高于1%。

到了1965年-1969年的越南战争期间,通胀大幅攀升,在1970年代早期继续恶化,直到1970年代末期,CPI通胀率已经到了约13%的峰值。

太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何会令通胀在1970年代让人焦头烂额呢?一个原因是技术问题,“经济到底在多热的情况下不会导致通胀压力?”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在这一问题上显得过于乐观。

当时的普遍看法是,失业率可以保持在3%或4%的低水平。

保持高通胀率,可能获得更好的经济表现,就业率也会高一点,经济会再现19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繁荣。

美联储开始遵循这一做法:如果我们将通胀保持在略高于正常的水平,我们可能获得就业的永久性增长,以及失业率的永久性下降。

1970年代早期,当通胀攀升至约5%时,尼克松引入了物价控制措施,通过一系列法律,禁止公司提高产品价格,但这些法律并不完备,所有的董事会都试图找到法律的空子。

这基本上是很不成功的政策,价格是经济的自动调节器,对薪酬和物价加以控制意味着整个经济存在缺陷和其他的各类问题。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对此的评价是:这好像是打破温度计来控制炉子过热的问题,是本末倒置的。

根本性的问题是,当时存在太多的需求推升了物价,简单地通过法律禁止人们提价,不能解决货币过度宽松和过度需求的基本性问题。

这一政策最终在混乱中崩溃。

1970年代政策制定者的努力并没有达成失业率下降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是通胀率上涨并急剧攀升。

处理高达两位数的通胀,成了卡特总统的首要工作。

卡特任命了沃尔克为美联储主席,部分原因是,他认为后者是一个强硬的中央银行家。

沃尔克走马上任后不久就开始有所动作,1979年10月,他与美联储的政策制定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货币政策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

其中,最重要的是允许美联储大幅加息。

沃尔克1979年宣称,两位数的通胀率已偏离货币政策的正常运行轨迹。

新货币政策包括高利率(收紧货币)等政策,以减缓经济增长、抗击通胀。

沃尔克称:“为打破通胀怪圈,我们必须推行可信的、有纪律的货币政策。

”这一政策随即立竿见影,从1980年至1983年,通胀率从12%-13%的水平一路降至3%。

通胀的相对快速下降冲抵了1970年代末期的问题。

从这一角度来说,1980年代的政策是非常成功的,达成了控制通胀的目标。

在新的自律性货币政策执行后,通货膨胀在随后几年大幅下降。

当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于1987年离职后,通货膨胀大约在3%至4%之间。

但为降低通胀而实施的高利率也代价高昂,在1981至1982年的严重经济衰退中,失业率也升至了近11%的高位。

在1970年代,产出和通胀的波动性明显很高,1980年代早期的波动性则更大。

这时,沃尔克在压制通胀,而经济陷入了衰退。

1987年,沃尔克离开美联储主席的位置,接替他的是格林斯潘。

1987年开始,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近19年时间。

正如他的言论所暗示:他任期内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提高了经济稳定性。

他曾指出:经济更稳定一直是美国生活标准快速提升的关键所在。

实际上,这一时期的经济稳定性明显提高,并被称为大稳定时期,这与1970年代的大滞涨和1930年代的大萧条形成了鲜明比照。

大稳定局面的出现表明货币政策可以给经济创造更大的稳定性,而沃尔克其实对此也有贡献。

在1980年代早期,他在短期内压低通胀的努力导致了很严重的经济衰退,但也带来了回报。

回报就是经济更稳定,通胀更加稳定,货币政策也更为稳定。

商业人士和家庭的信心也更充足,这对更大范围的稳定都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大稳定并非完全由货币政策造就,毫无疑问,其他因素也起到了作用,如经济的整体结构调整。

一个例子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学会了更有效率管理库存。

这种所谓的“即时库存管理”取代了以往的“手中持有大量库存”。

通过改善库存管理以及更多这样更佳的商业实践和经济中的其他因素,可使事情变得更稳定。

另一个幸运的情况是,油价冲击的情况没有太多,其他很多事情也都有助于大稳定。

危机发酵:“稳定”带来房贷泡沫到了2000年代中期,有影响力的事件是此前1990年代末的IT股暴涨和暴跌,以及由此引发的2001年经济的温和衰退。

人们从大稳定中获得的一个结论是,不仅经济更稳定了,金融体系显得也更稳定了。

结果是这一时期,金融稳定政策某种程度未得到应有重视。

我今天只谈谈部分起初的危机触发事件,尤其是房产泡沫。

我们将在下次仔细谈论危机的详细情况以及美联储是如何应对的。

房价的大幅上涨是最终导致近期所发生的危机的一个关键事件,1990年代晚期至2006年,全美国房价大涨了130%,可以看到曲线不断升高,房价涨幅很大。

这一时期以及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新住房抵押贷款的申请标准不断下降。

现在已经很清楚,引发房市泡沫和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因素。

毕竟,1990年年代后期,人们对科技股以及整个股市可以说非常乐观。

毫无疑问,乐观加上其他心理因素,导致了房价上涨。

所有人都认为房价会不停上涨,买房将是“稳赚”的一项投资。

我在加州住过一段时间,之前房价也在上涨,每个人在聚会时谈到的都是:“你的房子涨到多少钱了?你目前已经赚到了多少?”感觉是你仅要常常看看房价就行了,都没必要上班赚钱了。

所以人们陷于狂欢中,认为房价会不停地涨,每个人都会更富有。

同时,申请新贷款的标准一降再降,造成更多人投资房市,进一步推高房价。

我们略谈下放贷质量,看看什么发生了。

2000年初期,通常需要付10%,15%甚至20%的房贷首付,他们必须递交财政状况、收入和个人资产的详细情况,以说服银行提供贷款,资产通常要求为其年收入的四五倍。

不幸的是,随着房价上涨,放贷人开始向不合格的申请人发放贷款,就是所谓的非高级贷款。

这些贷款经常要求很低或无需首付款、很少或不需要任何材料。

我说的是非高级贷款,而不是次级贷款。

以借款人信誉来讲,次级抵押贷款是质量最低的,有的地域还有其他的抵押贷款,被称为全A级或其他名称,它们也不适用于传统的债券发行标准。

所以我说非优级,本质上就是房屋抵押贷款的信用标准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用不稳定的人也获得了贷款。

我们后来还可以看到,新增贷款、非优质贷款、次级、全A级或其他低质量贷款的增长率很高,尤其在2000年代中期和2006年,约有三分之一的贷款是非优级的。

这一情况是不正常的,当你向信用有问题者发放贷款时,他们零首付,信用评分很低,有必要就其收入和经济前景提出更多问题。

但实际情况正相反,到了2007年,60%的非优贷款未附有材料说明申请人的信用度,所以显然抵押贷款质量正不断下降。

这是不可持续的。

房价不断上涨,月供占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最终需还款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变得很高,导致人们对新住房的需求下降了。

我们看到抵押贷款率此后大幅下降,主要是因为利率下降了。

问题是高还款额意味着不会再有新贷款者,新购房者,所以房价泡沫破裂。

1990年代末期到约2006年房价大幅上涨。

从2006年至今,房价已经下跌了30%多,美国房价出现了显著下降。

当然,经净通胀调整后,现在的房价就与泡沫开始前非常接近了。

房价现在大跌将有严重后果,很多因房价上涨而感到富有的人会受到影响,他们曾有很好的流动性,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所欠下的房屋贷款要高于房屋的全价。

在此情况下,放贷人的房屋资产净值为负。

2007年开始,资产为负的抵押贷款数量大幅升高。

目前,在美国约5500万笔抵押贷款中有1300万笔资产为负,资不抵债比率达到约20%至25%,这与我们此前看到的情况迥异。

同时,考虑到房价下跌,很多人资不抵债,抵押贷款违约现象飙升。

人们不及时还款,最后银行收回房产,这称为止赎,银行再将房子卖与他人。

可以看到,2009年有超过500万抵押贷款违约发生,几乎占到全部抵押贷款的10%,这个违约比率是很高的。

我们看到的只是对贷款者,房主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就是向人们发放贷款的机构。

随着违约比率高达10%,银行和其他抵押贷款债券持有人遭受可观损失,这成为危机爆发的主要诱因。

危机催化剂:银行太自信,监管太薄弱现在这里有个有趣的问题。

1999年、2000年和2001年,股票市场大涨,包括而不仅限于高科技泡沫。

那些股票价格在2000年和2001年大跌,很多账面价值蒸发掉。

实际上科技股和其他股票价格下跌回调的账面价值,与住房市场繁荣或萧条而引发的损失差别不大。

然而科技股泡沫仅仅导致经济温和衰退。

2001年经济衰退期从3月持续到11月,仅仅8个月。

失业率虽上升,但远未触及1980年代或更近期的高水平。

这里资产价格大涨后又大跌,但未给金融系统或经济造成真正严重或持久的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