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真理与认识过程
(新课标)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7课时)真理与认识过程习题(必修4)

第7课时真理与认识过程1.(2020四川雅安期中)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
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
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2020湖南浏阳一中期中)《周易·系辞上》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真理不是只有一个B.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自觉选择性C.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人们的认识未必都是正确的D.真理和谬误是相对而言的,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谬误3.(2020山东济南一中期中)下面漫画中提到“观点可有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
这是因为( )A.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C.人们认识真理具有反复性D.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4.(2020贵州贵阳模拟)近年来,旱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人们对这些灾害的预测还难以做到准确、全面。
这说明( )①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②人对自然灾害的准确预测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③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客观世界的发展④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具有反复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2020陕西咸阳期中)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到的地球是一个整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 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用放大几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认识来源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6.(2020湖北荆州模拟)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
新课标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14单元课时3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必修4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展示]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是相识的来源;实践是相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相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详细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相识过程:相识的反复性;相识的无限性。
课前八分钟记忆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考点一实践[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干脆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相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相识的基础(1)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①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相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都是实践的产物。
[温馨提示]相识的来源≠获得相识的途径。
相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个人获得相识的途径有两个,即干脆阅历和间接阅历。
(2)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①相识产生于实践的须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供应日益完备的相识工具。
③实践熬炼和提高了人的相识实力。
(3)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有二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理解:(1)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不是整个世界,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3)实践的性质是“活动”: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理解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首先,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提示】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可以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正确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受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的制约。
(3)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②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2024届高考政治第一轮高效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

【重点突破】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 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易错警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 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 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
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
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
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
实践具有
( )。
A.自觉选择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观能动性
解析 由材料信息“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
存在”可知,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故选C。
答案 C
【训练2】► (2012·苏州三校联考)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 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必修4)

方法:③④观点错误。
2.中国高铁在运营实践中出现的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 术还不完善和成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因为( )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④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 点和真理的本质决定的。真理本身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不能用真理来检验真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 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所以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铁在运营中出现了 安全事故,说明高铁技术要进一步完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中国高铁从高 速、降速、再到高速,体现了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 无限性、上升性。
1.美国科研人员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细菌 的
脱氧核糖核酸(DNA),将其植入另一个内部被掏空 的、名为山羊支原体的细菌体内。经过多次失败的尝 试后,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获得生命。此 举标志着人造生命形式迈出了关键一步。这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认识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 ④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例】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 哲学上看这句话说明了(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方法】“行”是强调实践,“知”是强调认识,因此 这句话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选C。
1.中国高铁十余年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 新之路,但在运营中出现许多事故,为总结教训,确 保安全,中国高铁实施全面降速。其中京津城际、沪 杭两条高铁的时速由350公里调整到300公里;合宁、 合武等高铁时速由250公里调整到200公里。
(新课标)2017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7课时)真理与认识过程(必修4)

典例1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 现,在水深超过4 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 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 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 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 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 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 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 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条件性表明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④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 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 ) 答案 ✕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性认识要符合特定的历史条 件。
5.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 ) 答案 ✕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真理性认 识只有一个。 6.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 ) 答案 ✕ 现有的真理性认识是对原有的真理性认识的超越与发展,而 不是推翻。 7.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 ) 答案 ✕ 真理和谬误有着明确的界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途径等同
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 实践是认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 把认识绝对化、思 识发展的
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 想僵化 动力
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 验认识的 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 把科学理论作为 真理性的 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 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标准 符合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 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 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选 A 项。③④在材料中没 有体现。
物质 与人的认识活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
性 动的区别所在 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实践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 能动
与动物本能活 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性
动的区别所在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 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错误,观念的存在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
存在。②明显错误,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有本质的差别。]
2.(2015·重庆文综)古人削桐为琴,纳天地万物之声。琴
④古琴制作、琴曲创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求索真理的历程精品PPT课件

⑶ 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 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 动。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 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示: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 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②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 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 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⑵能动性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 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③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 证法的思想
④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的、盲目的活动的区别 所在。
实践观 认 识 真理 观
追求真理
本课知识概览
含义 特点
考点展示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真理的特点,真理和谬误,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和认 识的辩证 关系
含义
特点
追求真理是一个 过程
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考点一、实践概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误区警示】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无
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必修4 第21课 课时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二十一课2024年部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 在实践中追求和课时2发展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核心考点一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课时精练核心考点二内容索引核心考点一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考点精讲夯实必备知识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区别含义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形成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个别真理而言性质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属于正确的认识①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联系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真理的特征属性理解要求客观性(最基本)①原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②表现: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有条件的(空间、横向)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要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的(时间、纵向)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归纳提升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
(2)联系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事实上,在人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谬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错误的发生。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doc
![[高三政治]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91f74415f0e7cd184253661.png)
2018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复习目标1.两个概念:实践、真理2.两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3.三个特点:实践的特点、真理的特点、认识的特点4.四个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二、复习要点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及其特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授课过程考点精析考点一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3)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
(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温馨提示:(1)盲目的实践是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拓展升华正确区分实践的特点(2016·高考江苏)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这一特点,在学习中要注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指经过实践能把主观想法变成客观现实。
意识虽然具有能动作用,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把一些想法变为现实,但这种变为现实是以实践作为桥梁才实现的,故不能说意识也具有直接现实性。
考点精析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2.6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脱离实践、纸上 谈兵,认识不为 实践服务
2.明确实践问题上的几个“唯一”。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4)实践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但不是认识的唯一目的。
3.厘清几点认知。 (1)目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通过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来源≠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 是实践,二是学习。
【答案】 C
核心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是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1)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 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必须且只能是人的活动,但并非人 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 界。
(3)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 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4)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活动。
2.实际和实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金题对点练1】 (2014·大纲全国文综)农谚说:“蚯蚓 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 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 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 “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 到”。这表明( )
2020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精品课件: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二者不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①观点有误;并非任何错误都会转化为正确,②观点错误;真理和谬误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政治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往往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勇敢战胜错误,就会接近真 理,③④观点正确。
【答案】 D
有用即真理。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政治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 会转化为真理。
【典例】 在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就要认识 到( )。
①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相互渗透 ②错误在所难免,错误都会转化 为正确 ③勇敢地与错误作斗争,真理就会越来越近 ④真理与谬 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点评:不正确。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能够 指导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而是“有用的”。但 “有用的”却不一定是真理。②“有用即真理”是一种典型的主 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其根本错误在 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把真理当作
【典例】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全球互 联网用户将达到27亿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9%,我们处在网络信息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政治
第四部分 第二单元
爆炸时代,平均每天新增近30万新页面。这说明网络( )。
①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②将成为知识的重要来源 ③为 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间接经验 ④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经验
一、实践及其作用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① 活动。
的②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③ 等特点。
、④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35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新人教版

【解析】本题考查取得农业成就的原因。从问题逻辑看,涉及的 知识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层面。从材 料逻辑看,材料既体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体现认识对实践的 指导作用。回答时,还应体现实践基础上的认识的深化发展。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的属性
特点
解读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界限,不容
【答案】B
【解析】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 活动。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方面一直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 重大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说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现实 性活动,故①③正确;选项②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直接 现实性,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无关,故排除;真理在形式上是主 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故④错误。
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5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呈现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①源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 ②是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③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结晶 ④完成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②③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晶。①错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社会实践,不是源于理论研 究和理论斗争。④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 时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不是完成了这一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真理与认识过程
知识梳理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技巧
表格法理解真理的特点
3.真理和谬误
(1)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认识。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4.认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