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诗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空曙《江村即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归园田居》
以下两个判断哪个更好?
1、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2、王维的诗,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蕴含着一种对于生活的美的热烈向往,那是盛唐精神 风貌的产物;韦应物的诗,也表现宁静的境界,但在宁静的境界中,却有一种寂寞冷落之感, 有一种世外之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人的青春
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主要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意象表达出来。 象征性意象,是指在诗歌写作运用意象时,作者在其中投入了强烈的主观 情绪,使得自然意象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青山”、“白云”、“孤 舟”、“夕阳”、“芳草”、“落叶”、“寒山”等,是大历诗人常用的 象征性意象。(p251) 描述性意象,主要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其然景物进行尽量精确和具体的 描写,从细微处感受体认自然景物,并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情有韵味的小境 界,从而开辟出盛唐诗风以外的新境界。这种手法运用下的诗作,虽然有 明显的创新意味,但其不足是使诗境趋于浅近狭小。
李益边塞诗不同于盛唐边塞诗之处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大历诗人不同于王维与陶渊明之处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何谓“大历诗风”
“大历”是唐代宗年号。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德宗年号)间活 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年时期在开元 太平盛世度过,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但是安史之乱给他的生活和心理带 来了极大的转变,因乎此,他们的诗歌不再有盛唐时的昂扬奋发、慷慨雄 浑,而表现出一种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其虽有风味而气骨顿 衰,体现出与盛唐气象相异的中唐面貌。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中唐钱刘、虽有风味、气骨顿衰”。 ——明 胡应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 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 耿耿也。 ——陈子昂《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 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 了功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 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 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鲁迅《〈呐喊〉自序》
大历诗风
中国古代文学课 2012年春 黄晓丹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 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是唐由盛 而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 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 余年。”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 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 续而残破不堪,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 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洛阳, 经济重心再度出现南移。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人们很容易被宗教、国家、民族等宏大话语捆绑,而带着无比的激情走向战 场,以为能靠战争赢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当世界毁灭于战火,青年战死 在沙场,人们才能把目光投向人本身,发现——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失败者。 Welcome Home, The Story of Scott Ostrom.mht
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唐代国势的变迁
开元之治 贞观遗风 永徽之治 贞观之治
秋兴八首
(杜甫)
永徽之治
(唐高宗)
长恨歌
(白居易)
贞观遗风
(武则天)
长恨歌传
(陈洪)
开元之治
(唐玄宗)
长生殿
(洪昇)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人的青春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秋兴八首》
本讲的中心问题
对大历诗风“虽有风味、气骨顿衰”的理解。 大历诗风中宁静平淡的趣味与陶渊明及王维的异同。
李益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异同。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的支配, 他们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秋风、 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在他们的诗作中被大量运用。如刘长 卿即喜咏秋风、夕阳。(p250)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风的代表者
韦应物 效法陶渊明,诗作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 刘长卿 诗写其怀,故总体有一种冷落寂寞甚至凄清悲凉的特色。擅长五言诗, 自许“五言长城”。 顾况 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俗中有奇。 李益 擅长边塞之作,情感悲凉。 大历十才子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 耿湋、夏侯审 诗风皆相近,诗作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 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 看到东京被大海淹没, NTV(日本电视公司)的电视 塔成为孤岛。我想看到曼 哈顿成为水下之城„„我 对这一切感到兴奋。因为 金钱和欲望,所有这一切 会走向崩溃,绿色的杂草 将接管世界。” ——宫崎骏
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 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 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吴哥王朝于15 世纪衰败后,古迹群也在不知不觉中淹没 于茫茫丛林,直到400多年后的1860年被 法国博物学家发现。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 的真面目。我要到N 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 的人们。 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 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 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 个振臂 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 痛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潜《归园田居》
以下两个判断哪个更好?
1、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 2、王维的诗,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蕴含着一种对于生活的美的热烈向往,那是盛唐精神 风貌的产物;韦应物的诗,也表现宁静的境界,但在宁静的境界中,却有一种寂寞冷落之感, 有一种世外之思。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白居易《长恨歌》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人的青春
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主要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意象表达出来。 象征性意象,是指在诗歌写作运用意象时,作者在其中投入了强烈的主观 情绪,使得自然意象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青山”、“白云”、“孤 舟”、“夕阳”、“芳草”、“落叶”、“寒山”等,是大历诗人常用的 象征性意象。(p251) 描述性意象,主要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对其然景物进行尽量精确和具体的 描写,从细微处感受体认自然景物,并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情有韵味的小境 界,从而开辟出盛唐诗风以外的新境界。这种手法运用下的诗作,虽然有 明显的创新意味,但其不足是使诗境趋于浅近狭小。
李益边塞诗不同于盛唐边塞诗之处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大历诗人不同于王维与陶渊明之处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瞑》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何谓“大历诗风”
“大历”是唐代宗年号。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德宗年号)间活 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年时期在开元 太平盛世度过,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但是安史之乱给他的生活和心理带 来了极大的转变,因乎此,他们的诗歌不再有盛唐时的昂扬奋发、慷慨雄 浑,而表现出一种平心静气的孤寂、冷漠和散淡,其虽有风味而气骨顿 衰,体现出与盛唐气象相异的中唐面貌。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中唐钱刘、虽有风味、气骨顿衰”。 ——明 胡应麟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 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 耿耿也。 ——陈子昂《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 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 了功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 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 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鲁迅《〈呐喊〉自序》
大历诗风
中国古代文学课 2012年春 黄晓丹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 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是唐由盛 而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 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 余年。”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 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 续而残破不堪,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 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洛阳, 经济重心再度出现南移。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
人们很容易被宗教、国家、民族等宏大话语捆绑,而带着无比的激情走向战 场,以为能靠战争赢得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当世界毁灭于战火,青年战死 在沙场,人们才能把目光投向人本身,发现——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失败者。 Welcome Home, The Story of Scott Ostrom.mht
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唐太宗)
唐代国势的变迁
开元之治 贞观遗风 永徽之治 贞观之治
秋兴八首
(杜甫)
永徽之治
(唐高宗)
长恨歌
(白居易)
贞观遗风
(武则天)
长恨歌传
(陈洪)
开元之治
(唐玄宗)
长生殿
(洪昇)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人的青春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沈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秋兴八首》
本讲的中心问题
对大历诗风“虽有风味、气骨顿衰”的理解。 大历诗风中宁静平淡的趣味与陶渊明及王维的异同。
李益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异同。
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由于大历诗人多生不逢时之感,意气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绪的支配, 他们诗歌的词语选择,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秋风、 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在他们的诗作中被大量运用。如刘长 卿即喜咏秋风、夕阳。(p250)
(二)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大历诗风的代表者
韦应物 效法陶渊明,诗作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 刘长卿 诗写其怀,故总体有一种冷落寂寞甚至凄清悲凉的特色。擅长五言诗, 自许“五言长城”。 顾况 格调通俗明快,语言有如白话,俗中有奇。 李益 擅长边塞之作,情感悲凉。 大历十才子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 耿湋、夏侯审 诗风皆相近,诗作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 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我希望再活30年。我想 看到东京被大海淹没, NTV(日本电视公司)的电视 塔成为孤岛。我想看到曼 哈顿成为水下之城„„我 对这一切感到兴奋。因为 金钱和欲望,所有这一切 会走向崩溃,绿色的杂草 将接管世界。” ——宫崎骏
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 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 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吴哥王朝于15 世纪衰败后,古迹群也在不知不觉中淹没 于茫茫丛林,直到400多年后的1860年被 法国博物学家发现。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 的真面目。我要到N 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 的人们。 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 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 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 个振臂 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 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