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4边塞征战诗含解析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10e0ffcd15abe23482f4db6.png)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89bded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1.png)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02f43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7.png)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边塞征战诗借景抒情诗赏析
![边塞征战诗借景抒情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b8d1d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a.png)
边塞征战诗借景抒情诗赏析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11:边塞征战诗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
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
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
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而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
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https://img.taocdn.com/s3/m/bf3a1b35ed630b1c59eeb5ec.png)
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际遇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 主旋律。
知人论世
五、小结边塞诗思想情感的技巧
1.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 抒之情的关系。 2.关注抒情和议论的句子,认真揣摩其 含义。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 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营造了紧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 同为边塞诗,为什么会呈现 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 出不同的主题思想? 往无前。 起来。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还。”(王昌龄)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 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 而无悔。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
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
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常见的战事意象:角、金鼓、旌旗、烽火、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 走……
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
试从意象的角度进行赏析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①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a323c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e.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54ca2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4.png)
诗歌鉴赏系列之考点类别(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对诗歌鉴赏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思路3、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学习过程一、分析考试大纲:①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在高考中,这几乎是必考点!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切入点古诗思想内容大致有九种: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想怀人、离情别绪、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吊古伤今。
三、熟悉提问方式:1、整体问感情或态度,须结合全诗来回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与政治态度?这首曲子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怎样的态度与情绪?这首诗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愿望?表现出什么样的主X?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信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表达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2、就其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几句问感情或态度。
需结合具体诗句来答。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浮某某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边塞征战诗](https://img.taocdn.com/s3/m/44e20df2f242336c1fb95e4e.png)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 军 行 》王昌龄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天山雪后海风寒, 军中遍吹行路难。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边塞环境恶劣、 生活艰苦。以此 反衬将士们英勇 无畏的爱国主义 精神。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思想主旨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点 ;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
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 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 “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 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 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艺术风格
1、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思想
迥异的艺术风格?
▪ 1.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 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 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 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 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 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 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 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边塞征战诗课件
![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边塞征战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08d045e518964bcf847cf7.png)
•
渲 染 烘 托 虚 实 结 合
比 喻 对 比 夸 张 用 典
手 法 多 样
①地名:楼兰、阴山、天山、凉州、长城、 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阳关…… ②景物:黄沙、秋月、冬雪、风雨、烽火、 长云、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③乐器:羌笛、琵琶、芦管、号角、鼙鼓…… ④曲子:《关山月》、 《梅花落》、 《折柳曲》、《怨杨柳》…… ⑤战具:干、戈、旗、战车……
形式标志:题目中出现“塞”、“征”、“军”
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
《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
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
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情感: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
(2010· 课标全国)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雄壮豪迈
慷慨悲壮
•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 一往无前。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 楼兰誓不还。”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 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 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 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婉 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 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0年安徽卷)
(2007· 山东,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③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③,争,怎,怎么。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 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诗及山水田园诗真题分析课件21张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边塞诗及山水田园诗真题分析课件21张](https://img.taocdn.com/s3/m/2f3ecf7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9.png)
边塞征战诗情感总结
①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风俗 ②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怨愤 ⑤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对良将 的期待和赞美;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的向往 ⑦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作分析。
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 [唐]李贺
一夕绕山秋,香露溘蒙菉①
新桥倚云阪,候虫嘶露朴。
“整个傍晚绕山而行” 明显是不懂诗家 语;“浓浓的深秋之 意”不合诗题,与
洛南今已远,越衾谁为熟。 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
题落星寺(其三) 「宋」黄庭坚
“七月一日”初秋的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季令不符合。
出塞作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烧起围猎的野火,与天连在一起了,形容打猎的野火声势之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沙漠
平坦的原野 正好是打猎的时候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唐廷守边的将领 登城守卫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 珠饰的马络头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 死!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 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 不同点:①本词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 叹,突出了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心境。
• ②《书愤》 诗句着重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 情怀。
解析:“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 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 送饭”和颔联“果烂”“稻熟”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 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
高考语文边塞征战诗和送别诗详解
![高考语文边塞征战诗和送别诗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78dd1f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74.png)
高考边塞征战诗和送别诗详解【边塞诗】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边塞诗常见情感】(1)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2)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3)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4)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5)诉说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7)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鸟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辟鸟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题思路】:(1)此题要求从题材角度把握诗歌的类别,“破讷沙”是沙漠,“满碛”也指沙漠,可知写的是边塞,再根据“战初归”更可以确定此诗是边塞诗。
(2)此题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
首先明确意境的构成:诗歌由意象构成画面,这些画面表达出情感,画面和情感交融为一体就是意境。
当然还要明确意境营造的技巧,如此诗有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参考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之感,也有征人的乡思之情;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蓄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发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送别诗、羁旅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c7ba3958fafab068dc0235.png)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88d404b35eefdc9d3330b.png)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的鉴赏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A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例1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2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边塞征战诗一.边塞征战诗概说1.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到南宋时期,一些爱国诗人也写下了不少战争、杀敌之类的作品,是战争类诗歌多产的另一个时期。
2. 边塞征战诗的特点:①.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②. 边塞诗有明显的盛行朝代与代表诗人,特征明显。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唐开始,唐王朝的国势日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一些悲壮和惋伤。
中晚唐的边塞征战诗歌多表达思乡闺怨之情,或者是对战士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痛。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③. 代表诗人:唐代: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南宋:南宋:辛弃疾、陆游、陈与义、张孝祥、张元干等3. 边塞征战诗常见内容及意象:常见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常见地名:胡、羌、羯、狄、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角、鼓常见音乐:《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4. 边塞征战诗常见典故①. 投笔:班超幼年家境贫寒,长期抄书养家,一次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他乡立大功而封侯,后其出任兰台令史。
后以“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
②.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
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
后以“斩楼兰”代指建立功业。
③. (细)柳营: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侵入边境。
朝廷让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营以备匈奴。
周亚夫治军严明,连汉文帝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能入营。
后多以“(细)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④. 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终军说:“希望陛下赐给我一条长绳,我一定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宫廷门下。
”后以“请缨”比喻主动杀敌报国。
⑤.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示此地纳入汉朝疆域。
后来封狼居胥成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
⑥. 燕然勒石: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后以“燕然勒功”指把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⑦. 塞上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5. 边塞征战诗常见情感主旨:①. 对边塞壮丽独特的风光的描述或赞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②. 建功立业的渴望,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③.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④.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⑤. 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生活的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⑥. 南宋的边塞征战诗常充满着收复失地的渴望,与愿望难以实现而引发的对统治者的不满、壮志难酬的悲愤。
如: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 边塞征战诗常见的艺术手法①. 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②. 对比(突出强调)例: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凉州词》)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③. 虚实结合(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对比)例: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④. 用典(凝练,含义深刻)例: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望蓟门》)⑤. 其他还有比喻、夸张、渲染等。
【专项提升】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崔颢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
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
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
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 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 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答案】D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①送别朋友的深情。
②对朋友的夸赞、祝愿之情。
③对朋友的关爱和勉励之情。
2.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下列小題。
喜迁莺蔡挺霜天秋晓,正紫塞古垒,黄云衰草。
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
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
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刁斗:古代边防“击刁斗”以警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词开篇写景,既描写静景,秋景萧瑟凄冷;又有“叫”与“嘶”的声音描写,将边塞风貌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B. “尽橐鞬锦领”一句,写少年将士身负箭囊,身着锦领战袍,表现了守边将士装容整肃、严阵以待,可见全军上下的严肃风纪。
C.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一句运用反语,写出了圣主采取仁义感化的政策,却使虏人更加骄纵,侵扰边陲。
D. “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表现了少年壮士的豪情,同时也表现了一丝淡淡的忧愁,使这首边塞词显得更加真切动人。
【答案】C【解析】C项,“却使虏人更加骄纵,侵扰边陲”错。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寇尚宽天讨”句。
是对“圣主”神宗赵顼的歌颂。
“骄寇尚宽天讨”句,既是边防没有战事的原因,又为词人的老却英雄的愁思伏笔,词人发出了无有用武之地的嗟叹。
(2)这首词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感情?请结合相关诗句赏析。
(6分)【答案】①慷慨报国的壮志豪情,少年将士从军守边。
保御边境无事,朝廷暂得太平的局面,表达了欣慰自豪之情。
②年华已逝,孤独悲愁之情。
独守荒凉的边塞,无人顾念,有家难回,抒发年华空逝、人生渐老的孤独悲愁之情。
③旷达自我宽慰之情,因无法归家暂且借酒消愁,表达了自我解脱自我宽慰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凄苦之情。
B.“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
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答案】A【解析】A“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
理解此词意思可放入诗句中,前句写笛声,后句也写笛声,所以中间不会突然写到驻守塞外,故而应说的也是音乐。
(2)这首诗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
(6分)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①陆游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②。
注:①戏作:陆游此类诗特点是文笔通俗、随意,内容关注于人情、风俗、奇闻逸事和历史传说或者作者有感于现实而来的想象内容等。
作者的此诗关注现实但非写实。
②《水浒传》第三十回:“刀却是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先把这道童祭刀。
”这几句话可借作“衅”字的解释。
(1)下列对这首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风破肉”一个“破”字,把风的猛烈与天气的严寒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大有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感觉。
B. 句一写渡河行军,句二写云梯攻城,句三句四写追敌杀敌,直捣“黄龙府”,四句一线贯穿,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C. “兽奔鸟散”写出了敌人的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混乱,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既有对敌人的蔑视也有对宋军的赞扬。
D. 本诗作者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通过风雪的严寒来反衬我军的威猛、“直斩单于”,给人激进向上的力量。
【答案】D【解析】文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回忆了年轻时的一次战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本诗通过作者想象的一次完胜战争,表现了作者立功沙场、收复失地的自信与愿望,也表现了这个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与无奈。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胡人歌崔颢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
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古燕国旧地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