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虫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活史教学方案
阿米巴、阴滴、杜氏原虫
五、流行
全世界分布,估计感染者有1.8亿人 传染源----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和带虫者,以及男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滋养体抵抗力强
六、防治
1、普查普治
甲硝唑(灭滴灵):p.o 200mg.tid + 200mg栓剂放入阴道, 连用7-10天。
替硝唑
局部用药:滴维净、洁尔阴,并用1:5000高锰酸钾、 1%乳酸或0.5醋酸冲洗阴道。
Cysts of Giardia intestinalis (lower right) and oocysts of C. parvum (upper left) labeled with commercially available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ies
4)寄生环境的影响
致病过程
典 型 病 理 : 烧 瓶 状 溃 疡
接触性杀伤(酶溶、细胞 毒、胞噬、协同损伤)
临床表现: 1)肠内阿米巴病:
占多数,表现为痢疾、肠出血、肠穿孔 或阑尾炎, 阿米巴肿。
急性期(普通型、暴发型):阿米巴痢疾腹痛、腹
泻、脓血样大便、腐败腥臭味等痢疾 样症状。
慢性期:溃疡时发时愈,病灶组织增生,肠壁增
1. COLONIZATION OF THE LARGE INTESTINE flask-shaped lesions:
proteolytic enzymes :
Symptoms:
Ulcers may form sinuses and extend into the submucosa
外界
人体内
口
ELISA: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 抗原要求更高。 McAb-ELISA :检测粪中抗原
原虫概论阿米巴
3、生活史
经口
四核包囊 小肠下段脱囊 4个核滋养体
核分裂
8个单核小滋养体
肠粘膜
邹褶或隐窝,二分裂繁(以细菌粘膜 肠内容
物
已消化食物为食) 胞质分泌囊液
虫体团缩形成囊前期 包囊
包囊→滋养体→包囊为疾病阿米巴生活史型
在一定条件下
抵抗力下降
滋养体侵入肠粘膜组织
肠腔内
组织内(肠壁、肝脑) 、
染色后胞核形态特征是医学原虫病 原诊断的重要依据
致病特点
1、增殖作用:大量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引起 损害,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中原虫的检查 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2、播散作用:由于快速增殖而具有的全身 播散的倾向。病原学诊断不仅要考虑原发 病灶,而且还要考虑到继发病灶乃至全身 各器官。
3、机会致病:有些原虫对健康宿主不表现 出明显致病性,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 可导致严重甚至致死性的感染。
常见医学原虫分类
1、生物学分类:隶属于4个纲: 动鞭纲 叶足纲 孢子纲 动基裂纲 (鞭毛虫)(阿米巴)(孢子虫) (纤毛虫) 2、按寄生部位分类:腔道内寄生原虫(肠
道、阴道)和血液及组织内寄生原虫(红 细胞内、有核细胞内、肝、肺、脑及其他 组织内寄生)。
阿米巴概述
以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多数生 活史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 滋养体期为运动、摄食、繁殖和 致病期,包囊为静止期,是阿米 巴传播期。
对成形粪便,用碘液染色法查包囊。包囊形成有 间歇,故检查时应隔日1次并连续3次以上送检 为宜。 (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检查滋养体 (3)肠检胶囊法。 (4)小肠活组织检查,利用纤维胃镜取小肠粘 膜组织检查。
五、流行
、分布: 1本病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均有流行,我国平均 感染率为2.65%
寄生虫学第十讲(原虫概论,阿米巴)
包囊
滋养体 包囊
1个四核包囊→口→小肠→脱囊成4核囊后滋养体→8个滋 养体(二分裂繁殖)→定居于结肠粘膜皱褶或肠腺窝处→ 滋养体侵入肠壁或转变成包囊排出体外。
滋养体去向:①侵入肠黏膜→肠溃疡②血行播散→ 异位 寄生③排出体外→ 脓血或稀便④形成包囊(组织中滋养 体不能形成包囊)
寄生虫学第十讲(原虫概论,阿米巴)
小滋养体
滋养体小(10-20微米), 内外质不明显, 内质没有红细胞。
注意:
•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不论大小都具有侵袭性, 随时吞噬RBC;
• 而迪斯帕内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滋养体与 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相同,但迪斯帕内阿米巴滋养 体为肠腔共栖生寄物生虫,学第不十讲侵(原虫入概论肠,阿壁米巴。)
生活史特点
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 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 引起病变
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 经口感染
寄生虫学第十讲(原虫概论,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
致病虫期:组织型大滋养体 致病机制
1. 毒力:凝集素介导吸附于宿主细胞;穿孔素破坏 靶细胞;蛋白酶溶解靶细胞。
细胞 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全部功能
寄生虫学第十讲(原虫概论,阿米巴)
原虫的种类及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寄生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 的致病或非致病性原虫称“医学原虫”, 约有49多种
医学原虫分属于原生动物亚界的三个门
肉足鞭毛门(Sarcomastigophora)
动鞭纲(Zoomastigophorea): 鞭毛虫
急性期:增殖的滋养体可突破粘膜肌层,侵入粘膜 下层,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组织正 常,重症时可深达肌层,可致大片粘膜脱落,可发 生肠穿孔。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认识。
4.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5.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寄生虫学基础知识寄生虫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与传播途径2. 第二章:原虫学原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原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原虫的防治方法3. 第三章:嚅虫学嚅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嚅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嚅虫的防治方法4. 第四章:扁虫学扁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扁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扁虫的防治方法5. 第五章:线虫学线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线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线虫的防治方法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四、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六、第六章: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原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原虫药物:氯喹、伯氨喹、甲氟喹等3. 特殊感染的原虫病治疗:弓形虫病、利什曼病等七、第七章: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嚅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2. 常用抗嚅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嚅虫病治疗:肝吸虫病、姜片虫病等八、第八章:扁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扁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扁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扁虫病治疗:裂头蚴病、曼氏迭宫绦虫病等九、第九章: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线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液学检查等)2. 常用抗线虫药物:阿苯达唑、美托硝唑、伊维菌素等3. 特殊感染的线虫病治疗:钩虫病、丝虫病等十、第十章:人体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2. 公共卫生措施:粪便无害化处理、水资源管理、防蚊措施等3. 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4. 寄生虫病防治策略: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概述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制定需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
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它们通常具有复杂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它们的生活史类型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由生活原虫。
这类原虫生活在水中或其他湿润环境中,它们以吞噬细菌、骨骼和其他微生物为生。
它们能够通过自由游动的方式在水中自由移动,并且能够感知和对环境作出反应。
第二种是寄生原虫。
这类原虫需要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才能存活,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
它们通过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来生存,并造成了各种疾病,例如疟疾、阿米巴病等。
寄生原虫的生活史通常涉及多种宿主,它们需要在不同的宿主中完成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第三种是自由-寄生生活原虫。
这类原虫具有自由生活和寄生两种形态,并且需要在这两种形态之间进行转换。
它们通常在自由生活的阶段繁殖,然后进入宿主体内寄生。
在宿主体内,它们会进行有性或无性生殖,并产生子孙后代,这些后代可以重复进行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转换。
总之,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原虫有着不同的生存策略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这些知识对于研究原虫的生物学行为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利士曼原虫病的概述、形态和生活史
皮肤发黑伴有全身不 规则发热,故称黑热 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主要流行于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 家。2010年WHO报告利什曼病在非洲、亚洲、欧洲和 美洲的88个国家,共有1200多万人被感染。目前全球 有3.5亿人面临着感染的威胁,每年新增感染人数达 150万至200万人。迅速致命的内脏利什曼病是该病最 严重的形式,正形成令人担忧的全球流行趋势。
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人为脊椎动物宿主;白蛉为非脊椎动 物宿主;狗为保虫宿主;
2.感染期及途径 前鞭毛体,经皮肤; 3.寄生部位 巨噬细胞(骨髓、脾、淋巴结、肝)。
我国仅有杜氏利什曼原虫一种流行。1949年 前后我国有病人及感染者53万余人,1958年本病 被消灭。目前我国每年新生病例约300例。
一、形态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分无鞭毛体(amastigote)和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二个时期。
(一)无概述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是一类导致利什曼原 虫病的病原体,这类原虫是由节肢动物白蛉所传播的,侵 入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以及人体后,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在巨噬细胞内生长发育,大量破坏巨噬细胞,从而引发利 什曼原虫病。患者临床表现有不规则发烧、皮肤上有大量 黑色素沉着。故又称本病为黑热病。
1.外形 虫体卵圆形或圆形; 2.大小 为(2.9~5.7)×(1.8~4.0)µm; 3.虫体结构 虫体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核圆形,呈红色或淡紫色。细 杆状的动基体位于核旁,深紫色。
(二)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1.外形 成熟虫体呈梭形; 2.大小 (14.3~20)×(1.5~ 1.8)µm; 3.虫体结构 核位于虫体中 部,动基体在其前部。动基 体之前有一基体,由基体发 出一根鞭毛游离于虫体外。
人体寄生虫学课件之原虫阿米巴
2. 病理变化
1〕肠道 多发于盲肠阑尾
典型病损 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一 般
病灶限于粘膜层,急性病例溃疡 深
及肌层并融合致粘膜脱落
慢性期 粘膜下层组织增生——阿米
3. 临床表现
1〕肠阿米巴病 常见盲肠、升结肠
急性:从轻度、间歇性腹泻到爆发性、 致死性痢疾 —— 阿米巴结肠炎 腹泻一日数次或数十次,粪便呈 “果酱色〞、伴腥臭并带血和粘
五、流行 分布
• 传染源 粪便中持续带包囊者
• 传播途径 • 经口 • 经昆虫协带 • 性传播
1. 3. 易感人群
当前兴旺国 家的流行传播 常因水源污染 所致,开展中 国家那么以 “粪—口〞播 散为主
六、防治原那么
治疗病人和带虫者〔带包囊者〕 药物:甲硝唑(metronidazole)〔灭 滴灵〕 —— 阿米巴痢疾 甲硝唑、氯喹配伍 —— 肝 脓肿
伪足、鞭毛、纤毛 营养细胞器
胞口、胞咽、胞肛
胞质中内含:食物泡、营养 贮存小体、代谢物、共生物等 可作虫种鉴别依据
核膜 核质 3. 胞核 核仁 染色质组成
寄生性原虫多为泡状核,少数实质核
染色后核的特征,可作 为病原学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生理 运动〔伪足、鞭毛、纤毛〕 摄食〔渗透、胞饮、呑噬〕 代谢〔兼性厌氧、无氧、需氧〕
——阿米巴病(amoebiasis)
以阿米巴痢疾最常见,亦可途经 血流或直接扩散侵入肝、肺、脑、 泌尿生殖道及皮肤等组织器官
WHO:全球5亿人感染,近5千万人 发病,死亡人数4-11万/年 当前在医学上的重要性仅次 于疟疾和血吸虫病
研究示:溶组织内阿米巴有两个种: 一为侵入性阿米巴病虫株 E. histolytica 另一肠腔共栖不致病虫株 E. dispar
医学原虫学-原虫
六、防治
预防原则:定期普查普治。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净化公共浴厕,不使用公用泳衣 裤和浴具,提倡蹲式厕所和淋浴,对坐式马桶应注意消 毒处理,避免间接接触感染。 治疗:发现无症状的带虫者及患者都应及时诊治以减 少和控制传染源,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其配偶的治疗。 常用的口服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 metronidazole),在妊娠3个月内禁用灭滴灵, 妊娠3 个月后或哺乳期也要慎用,仅在局部治疗失败后使用 。在治疗期间禁忌饮酒。
• 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肠外阿米巴病的诊断)
血清学检查 粪抗体检测
• 影像学诊断(CT\X线)
第31页/共66页
鉴别诊断
• 肠阿米巴病应与迪斯帕内阿米巴、细菌性痢疾 相鉴别。
• 阿米巴性肝脓肿则应与细菌性肝脓肿、肝癌、 肝炎或其他脓肿相鉴别。
第32页/共66页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因素
传染源:包囊排出者 传播方式:
第60页/共66页
五、流行
阴道毛滴虫呈世界性分布,以女性20~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 高,平均感染率为28%。构成流行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传染源:为滴虫性阴道炎患者和无症状带虫者或男性感染者 传染途径:主要通过性交直接传播。男女双方都可感染,娼 妓感染率高。 可通过公共浴池、浴具、公用游泳衣裤、坐式厕所而间接传 播、感染,尤其在卫生设施差的单位,常通过浴厕引起流行
第58页/共66页
临床类型: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尿道炎、膀胱炎 男性前列腺炎 男性不育症
第59页/共66页
四、诊断
以取自阴道后穹窿的分泌物、尿液沉淀物或前列 腺液中查见滋养体为确诊依据。 常用的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或涂片染色 法(瑞氏或姬氏液染色),镜检滋养体。 也可用培养法,将分泌物加入肝浸液培养基内, 37℃温箱内孵育48h后镜检,检出率较高,可作 为疑难病例的确诊及疗效评价的依据。
教学内容:疟原虫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 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 机制: – 机械性学说 – 炎症学说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
• 主要由P.falciparum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免 疫: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 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
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发作停止之后, 由于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由于发 生抗原变异及宿主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力的下 降,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出现疟疾发作。
4、贫 血
a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b 脾功能亢进 c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障碍 d 免疫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间日与恶性疟形态鉴别
环状体
配子体 大滋体体至成 熟裂殖体 红细胞
P.v 点RBC 1/3 核1个 虫1个
圆形 外周血可见
P.f 点RBC 1/5 核2个常有 虫2个以上常见 虫偏位常见
腊肠形或新月形 外周血不易见
胀大,色淡,细小 正常或略小,粗大
薛氏点
茂氏点
疟原虫生活史流程图
唾液腺子孢子 速发型 裂殖体
二、成熟滋养体
大滋养体(trophozote) 姬氏染色(Giemsa stain)
细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有时 出现伪足和空泡,核一个,细胞 质出现棕褐色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被寄生的红细胞胀 大,染色浅,有薛氏小点。
P.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late trophozoites (amoeboid stage).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show marked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前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五年制本科生的教学进度安排(总学时45学时,讲课27,实验18),由本室主讲教师共同制订本教案,以供教师备课、讲课、实验带教、复习指导参考。
教案内容:1.教学要求2.时间安排3.重点4.难点5.教学内容6.中、英文专业词汇7.思考题8.参考文献等本教案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与提高。
病原生物学系2006.12修订总论、医学蠕虫、线虫概论、蛔虫教学课时 3学时第一部分总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的名称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掌握寄生虫、宿主及寄生虫的生活史等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3.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掌握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概念5.掌握感染阶段(期)、带虫者、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等基本概念6.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寄生虫进入人体的方式(即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特点7.熟悉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8.熟悉生物演化中的寄生现象及寄生虫的演化9.熟悉多寄生现象、幼虫移行症、异位寄生等特点。
10.了解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与发展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11.了解目前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及寄生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12.了解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及分类系统13.了解寄生虫的免疫逃避机制14.了解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自然、生物和社会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特点及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二、时间安排:总论 80分钟第一章引言1.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2.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4.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第二章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三章寄生虫的生物学第四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五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第六章寄生虫感染的特点第七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三、重点:1.寄生虫、宿主、生活史、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概念2.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3.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传播方式四、难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特点。
原虫概论
伪足
鞭毛 滴虫 纤毛 结肠小袋纤毛虫
③营养细胞器:胞口、胞咽、 胞肛等。
④其它细胞器:
轴柱:能支撑虫体,维持虫体 特殊形态; 伸缩泡:可以调节细胞渗透压。
伸缩泡
轴柱
内含物: 食物泡 拟染色体 糖原泡 色素:原虫的代谢产物
食物泡 拟染色体
3)胞核: 胞核的组成
糖代谢
肠道内寄生:无氧代谢 血液内寄生:有氧代谢
氨基酸、蛋白质代谢:
4.生殖
无性生殖 生 殖
有性生殖
二分裂: 溶组织阿米巴 无性生殖 多分裂: 疟原虫
出芽生殖: 弓形虫
接合生殖:结肠小袋纤毛虫 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疟原虫
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
需要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在不同宿 主中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医学原虫学 原虫概论
原虫:是单细胞真核动物, 具有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所 需的全部生理功能。
一、形态 1.大小:2~200μm 2.形状:呈球形、指形、环形 或不规则形;
蓝氏贾第鞭毛虫
• 9~21×5~15um
阴道毛滴虫
• 30 × 10~15um
杜氏利什曼原虫
14.3~20×
1.5~1.8 μ m
核膜 核质 核仁 染色质
泡状核:多见,如阿米巴 胞核形态
实质核:如少数纤毛虫
泡状核,可见
核仁与核膜内缘的 染色质粒,核仁与 核膜间有时隐约可 见网状核纤丝
实质核
二、原虫生活史
(一)原虫生活史的发育阶段: 滋养体 包囊 裂殖子 配子体、配子 卵囊
滋养体?
胞囊?
一定条件
滋养体
原虫和鞭毛虫的结构和生活史
生长发育过程
增殖方式
原虫的增殖方式多样,包括二分裂、多分裂、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等。其中,二分裂是最常见的增殖方式,即一 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生长阶段
原虫的生长阶段通常包括滋养体、包囊和裂殖体等。滋养体是原虫摄取营养、生长发育的阶段;包囊是某些原虫 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保护性结构,可在适宜条件下再发育成滋养体;裂殖体则是某些原虫进行无性繁殖时形成的 特殊结构。
VS
发育过程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鞭毛虫通过细胞分 裂进行增殖,同时经历形态和生理上的变 化,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寄生需求。
繁殖方式及后代形态
繁殖方式
鞭毛虫主要通过二分裂、接合生殖和孢子生 殖等方式进行繁殖。
后代形态
鞭毛虫的后代形态多样,包括滋养体、包囊 、前鞭毛体等,这些后代在形态、生理和生 态上可能存在差异,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和寄生需求。
05
鞭毛虫生活史详解
营养方式及摄食过程
营养方式
鞭毛虫主要通过吞噬、胞饮和渗透等方式获取营养。
摄食过程
鞭毛虫利用鞭毛运动接近食物颗粒,通过细胞膜的包裹和融合将食物纳入细胞内,进而进行消化和吸 收。
生长发育过程
生长阶段
鞭毛虫的生长阶段包括滋养体、包囊和 前鞭毛体等时期,不同时期的形态和功 能有所差异。
根据形态学、生活史和遗传学等方面的特征,原虫可分为多个类群, 如鞭毛虫、纤毛虫、肉足虫等。
形态结构特点
01
细胞结构
原虫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 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部分种 类还具有特殊的细胞器,如鞭
毛、纤毛等。
02
鞭毛与纤毛
鞭毛和纤毛是原虫运动的主要 器官,它们由微管蛋白组成, 具有高度的动态性和协调性。
原虫
第40章原虫概述原虫为单细胞真核动物,体积微小而能独立完成包括摄食、代谢、呼吸、排泄、运动及生殖等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功能。
在自然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多数营自生或腐生生活,分布在海洋、土壤、水体或腐败物内。
医学原虫是寄生在人体腔管、体液、组织或细胞内的致病及非致病性原虫,约有40余种。
一、形态原虫体积微小(2~200µm),外形因虫种而异,其结构符合单个动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由胞膜、胞质和胞核组成。
1.胞膜也称表膜或质膜,包裹虫体。
电镜下可见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单位膜结构,其外层的类脂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多糖分子形成表被,或称糖萼(glycocalyx)。
表膜内层可有紧贴的微管和微丝支撑,使虫体保持一定形状。
研究表明,原虫的表膜作为与宿主和外环境直接接触的界面,对保持虫体的自身稳定和参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膜的蛋白质分子具有配体、受体、抗原、酶类,甚至毒素等作用,表膜还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一些虫种的表膜抗原可不断变异。
因此原虫表膜的功能除具有分隔与沟通作用外,还可以其动态结构参与营养、排泄、运动、感觉、侵袭、隐匿等多种生理活动。
目前对原虫表膜的研究已成为揭示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方向。
2.胞质主要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是原虫代谢和营养储存的主要场所。
(1)基质:基质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含有肌动蛋白组成的微丝和管蛋白组成的微管,用以维持原虫的形状并与运动有关。
有些原虫的基质有内、外质之分,外质较透明,呈凝胶状,具有运动、摄食、营养、排泄、呼吸、感觉及保护等功能;内质呈溶胶状,含各种细胞器、细胞核和内含物,是细胞代谢和营养存贮的主要场所。
(2)细胞器:原虫的细胞器的类型多样,按功能分为:1)膜质细胞器:主要由胞膜分化而成,包括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等,大多参与合成代谢。
某些细胞器可因不同虫种的代谢特点相异而缺如或独有,如营厌氧代谢的种类一般缺线粒体。
2)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为伪足(pseudopodium),鞭毛,纤毛(cilia)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情况:
主任/教学组长:
山东大学教案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原虫概述 原虫是单细胞动物。危害人类健康的原虫称之为医学原虫。 原虫的形态结构: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原虫的生理活动:原虫能够运动、摄食、增殖的阶段称之为滋养体。 具有保护性囊壁,处于静止状态的阶段叫包囊。靠运动细胞器(鞭毛、 纤毛和伪足)完成运动。以渗透、胞饮和吞噬的方式摄取营养。生殖方 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的种类有世代交替现象。 原虫的分类:按运动细胞器的有无和类型将原虫归属于:叶足纲、 动鞭纲、动基裂纲和孢子纲。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溶组织内阿米巴呈全世界性分布。寄生虫在人体的结肠,引起阿米 巴痢疾、结肠炎和肠外阿米巴病。此虫也叫痢疾阿米巴原虫。 形态: (1)滋养体 大小常在 20-40μm。外质透明,内质颗粒状,从病 灶中分离出的滋养体内质中常含有红细胞。借助伪足进行阿米巴运动。 其细胞核为圆球形,核仁小居中央,核周染粒大小一致,排列均匀。 (2) 包囊 圆球形, 外被光滑囊壁, 直径常在 10-16μm, 成熟包囊有 4 个核。 未成熟包囊有 1-2 个核, 常含有棍棒状的拟染色体和糖原泡。 核的特点同 滋养体。 生活史:1、寄生部位:结肠 2、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或叫成熟包囊 3. 感染方式及途径:通过水 食物,经口感染 4、基本生活史 包囊─ ─滋养体──包囊,以二分裂法繁殖。 致病:1、致病机制:滋养体吸附于宿主肠上皮细胞,释放穿孔素,
学基础之上整合编制而成。 学基础之上整合编制而成。
破坏宿主细胞膜,半胱氨酸蛋白酶溶解宿主组织。引起肠壁溃疡,发生 脓血便。滋养体可经血行到达肝、肺、脑等器官,引起肠外阿米巴病。 典型的肠壁病变是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累及粘膜层,溃疡间的 粘膜多正常。 临床表现 1、肠阿米巴病: (1)急性阿米巴痢疾 典型表现是果酱样大 便,日 5-6 次,量大有特殊腥臭味,伴右下腹疼痛、恶心、乏力和轻、中 度发烧。 (2)慢性结肠炎 腹部不适,大便规律改变,腹泻和便秘交替。 2、肠外阿米巴病:最常见的是阿米巴肝脓肿,还可有阿米巴肺脓肿、脑 脓肿、皮肤溃疡、阴道炎和尿道炎。 诊断:1、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是诊断肠阿米巴的常用方法,用于 检出活动的滋养体,一般在稀便或脓血便中易于找到,但要注意: (1) 送检要及时 (2)盛粪便的容器要干净 (3)冬天要注意保温 (4)要 取粪便的脓血部分 (5) 应在服药取标本, 并注意找夏科─雷登氏晶体。 2、碘液染色法:用于慢性患者和带虫者,以检查包囊为主。 流行与防治:阿米巴病呈世界性分布,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常见。在我 国分布也很普遍,平均感染率为 0.949%。该病的流行与卫生状况、生活 水平和气候条件等有关。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是甲硝米唑,商品名 灭滴灵。对于带包囊者的治疗应用喹碘方等药物。加强粪便管理,保护 水源和改善卫生状况是预防阿米巴病的重要措施。 非致病阿米巴 这些阿米巴虽然寄生在人类消化道内,但不侵入组织且不引起临床 症状。了解它们的意义在于与溶组织内阿米巴进行鉴别。常见的非致病 阿米巴有:结肠内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布氏嗜 碘阿米巴和齿龈内阿米巴。此方案由合肥阳光医院 基于山东大
山 东大学教案
第 学 教 科 师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职 级 称 教案完成时间 专业、层次
教授
授课方式(大、 小班) 基本教材或 主要参考书
学时
课 题 原虫概述、致病和非致病阿米巴 (章学原虫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活史的基本形式。 2.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和滋养体的形态特征。 3.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4.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机理和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5. 实验诊断的主要方法。 6.阿米巴病的流行和防治。 7. 介绍非致病阿米巴的常见种类,以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鉴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和难点: 1.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和滋养体的形态特征。
2.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 3.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4. 实验诊断方法及注意事项。
大体进程及教学方法:
时间安排:1. 原虫概述 20 分
2. 溶组织内阿米巴 70 分 3. 非致病阿米巴 10 分。
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结合投影图片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对虫体的形态、结构有一完整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