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个性-精选教育文档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个性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职责,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课题。
一、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其开放性在教学中,我们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合作情境,要求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要善于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以此培养学生开创性的个性。
1. 突破重难点时动手合作陶行知先生说:“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时,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将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从而产生1+1?2的效果;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如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先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入,小组合作描画篮球场的边线,再试着量一个人的腰围,可初步了解周长的意义;再从量封闭图形的边长来算出图形的周长进而到合作量树叶等由曲线组成的封闭的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以拓宽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理解了求一般多边形的周长问题后,再研究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特点,通过量一个房间地面的周长,集体讨论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周长,从中筛选出计算长方形周长最简单的方法。
这样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合作学习,并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2. 发散思维时交流合作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
教学中创设合作交流情境,能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合作学习时,很容易出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精彩场面,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又由发散到集中。
当然,还要处理好与集中思维的关系,因为集中思维更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
教案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思维的启迪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天赋,而想象力则是创造力的灵感和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就是要营造出一种有意义的、接近真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情感。
有了这种情境,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容易产生思考和创造的动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仿佛走进古代文明的环境,让学生想象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样,学生就会从这种场景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所学知识。
创设情境需要精心设计,要细致入微地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思维习惯。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择先给学生讲授一些与情感有关的词语,然后设计一道成语接龙的小游戏。
游戏中,教师可以模拟出一种场景,比如说一场温情的母子对话,学生需要基于所学的情感词汇进行应答。
这样的场景设计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语言游戏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创设情境不仅仅体现在语言文化课程中,它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迷宫的游戏,让学生在图形迷宫中找到正确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
在自然科学等实验性课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探究物种间的关系,从而尝试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更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然而,要想让创设情境真正发挥作用,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教师需要不断地思考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够创造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环境。
此外,教师还需要保持创新意识,引入新的教育手段和工具,不断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资源。
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是教师创新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更加主动参与和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可以设计一个探索海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释。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创设情境要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创新往往是团队的成果。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在团队中共同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共同设计一个城市的未来交通方案。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要能够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
创新能力是通过实践积累和不断尝试才能够得到提升的。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个创业项目,让他们从策划、设计到执行全程参与,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也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我们可以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设立适当的引导和反馈机制。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老师可以及时指导他们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实验结果出来后给予肯定和指导。
这样的指导和反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新一轮的课改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每一个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
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
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二、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
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策略:a.可引导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学生经过几个回合的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学生回忆猜测的过程,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b.可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试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c.可引导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从表格中寻找规律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情境 ,Βιβλιοθήκη 养 学生创 造个性 张厚林 ( 攀枝花市仁和 区太平 中小学 李红新 四川 攀枝 花 6 1 7 0 0 0)
2 l 世 纪 呼唤 创造 性人 才 ,如何有 效 地培养 学 生 的创造 个性 ,发 展其 创 在 这 一交 替 的过程 中, 学生 思维 的严密 性 与灵 活性 都有 所发 展 ,能够 促进 造 能力 ,已成 为 教育 工作 者研 究 的重要 课题 。在 小学 数学课 堂 教学 研究 中 , 创 造 思维 的 发展 。通 过分 析 、 比较 、优 选 , 同学们 发现 了最 佳 的思路 和方 教师 应 变革 旧 的教学 方法 、建 立新 的教 学策 略 , 努 力 为学 生创 设活 动情 境 , 法 ,个人 的思 维在 集体 的智 慧 中得到 发展 。 诱发 学 生 的好 奇心 ,鼓 励学 生大 胆 尝试 ,丰 富学 生 的想 象力 , 以培养 学 生 2 . 2 突破 难 点时 ,动手 合作 。 的创 造 个性 。 在教 学 中 ,尤 其 在教 学 的重 点难 点处 ,若 能组 织学 生集 体合 作 ,则有 1 创设质 疑 情境 ,变 “ 被 动接 受 ”为 “ 主 动探 究 ”“ 学 起于 思 ,思源于 利 于 发挥 每个 人 的长 处 ,同学 间相 互弥 补 、借 鉴 ,相互 启发 、拨 动 ,形成 疑” 。学 生有 了疑 问才 会去 进 一步 思考 问题 ,才 能 有所 发现 ,有 所创 造 。苏 立 体 、交 互 的思维 网络 ,往 往会 产生 3 + 3 > 6的效果 ;而 让每 个学 生在 小组 霍姆 林斯 基 曾说 过 : “ 人 的心 灵深 处 , 总有 一种 把 自己当作 发现 者、 研究者、 合 作 中动 手动 脑 ,更是 发展 其创 造力 的有 效方 法 。陶行 知说 过 : “ 人生 两个 … 手和脑 在 一块 干 ,是创 造教 育 的开 始 ,手脑 双全 ,是 探 索 者 的固有 需 要 , 这 种 需要在 小 学生精 神 世界 中尤 为重 要 。 ” 而 传统 教学 宝 ,双手 和大 脑 。 中 ,学 生少 主动 参 与 ,多被 动接 受 ;少 自我 意识 , 多依 附性 。学 生被 束缚 创 造 教育 的 目的 。 ”我们在 教 学中提 倡 让学 生在合 作学 习 时操作 、实践 ,找 在 教 师 、教 材 、课堂 的圈子 中 ,不敢 越 雷池 半步 ,其 创造 个 性受 到压 抑和 出规 律 ,提炼 方法 。如学 习梯 形面 积公 式 时,学 生 通过 一起 思考 ,一 起试 扼 制 。因此 在教 学 中我 们提 出 :学生 是教 学 的主 人 ,教 是为 学生 的学 服务 着 剪拼 图形 ,一起 讨 论 。在 想 、做 、说 的过 程 中 ,相互 启发 、相 互融 合 , 的 。鼓励 学 生 自主质 疑 ,去 发现 问题 ,大 胆发 问。创 设质 疑 情境 ,让 学生 结 果 学生们 拼 出 了多种 图形 。不但 得 出了梯 形 的面积 公 式 ,更重 要 的是发 由过 去 的机械 接 受 向主动 探索 发展 ,有 利于 发展 学生 的创 造个 性 。 展 了 思维 。 的确 ,每个 人交 换 一件物 品,得 到 的只 是一件 物 品;而 如 果交 1 . 1批判 性质 疑 。 换 的 是一种 思想 ,那 就会 产 生新 的、有 更 丰富 内容 的思想 。 爱 因斯坦 说过 :“ 提 出 问题 比解 决 问题更 重要 。 ”进 行批判 性质疑 就是不 3 创 设想 象情 境 ,变 “ 单 一思 维 ”为 “ 多 向拓展 ”一 位 留学 者归 国后 依 赖 已有的方 法和答 案 , 不 轻易认 同别人 的观点 ,通过 自己独立 思考 、 判断, 说 :如 果教 师提 出一 个 问题 ,2 0个 中国 学生 的答案 往往 差不 多 ,而在 外 国 敢 于提 出 自己独特 的见解 ,其思维 更具挑 战性 。它敢于 摆脱 习惯 、权 威等定 学 生 中,2 O个人 或许 能讲 出 4 0种不 同 的答案 ,虽 然有 些想 法极其 古 怪离 势 ,打 破传统 、经验 的束缚 和影 响,产 生一 种新 颖、独 到的前所 未有 的 问题 奇 。这 个例 子 说 明,我 国的教育 比较 注 重学 生求 同 思维 的培 养,而 忽 视其 来 认识 事物 ,它在 一定程度 上推动 了学 生的理解 与思维 的发展 。在数 学教学 求 异 品质 的塑 造 。有研 究认 为 :在人 的 生活 中 ,有一 种 比知 识更重 要 的东 中,我们 如果 发现 教材 中有 错误 的地方 ,要 抓住 时机 引导学生质 疑 ,就能培 西 ,那 就是 人 的想 象力 ,它 是 知识进 化 的源 泉 。学 生的想 象 力越丰 富 ,对 养 学生 不拘于 教材 、教师 ,批判地 接受事物 的创造 个性 。如第十 二册 数学教 知 识 的理解 就越 有 创见 。因此 ,我们 在 教学 中应 充分 利用 一切 可供 想 象的 材 中有 这样一道 习题 :一辆汽 车在普 通公路上 行驶 ,每小 时行 5 O 千米 ,从 甲 空 问 ,挖掘 发 展想 象力 的 因素 ,发展 学 生 的想 象 力 ,引导 学 生 由单 一 思维 城 到 乙城 要行 6小 时。如果 改从高速 公路上 行驶 ,每小 时行 1 0 0千米 ,只需 向多 向思维 发展 。 几 小时 ?学生提 出质疑 ,普 通公路 和高速 公路不可 能是 同一条路 ,那 么路程 3 . 1再 造想 象拓 宽 思维 。 定相 等吗 ?若 改 为同一条 公路 的慢 车道和 快车道 就好 了。教师 及时 肯定 了 心 理学 告诉 我们 ,想象 与创 造性 思 维有密 切 联系 ,它 是人 类创 造 活动 学 生敢 于向教材 挑战 、善于 质疑 的精 神 。数 学来源 于实 际生活 ,就不 能违背 所 不可 缺少 的心 理 因素 。根据 这 一特 点 ,在教 学 中应 鼓励 学 生大胆 想象 , 现 实生 活,不 能单 为解 题而解 题 ,应 该符合现 实生 活。 并 为丰 富学 生 的想象 力提 供机 会 。 如 教学 组合 图��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下: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3、为学生构建新平台,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课程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学校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五篇材料)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五篇材料)第一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关键词:创新质疑交流想象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
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就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一、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科学是极富有创造性的,其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疑问,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优秀的教师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智慧的火花”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以此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多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
在语文教学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孔乙己》一课中有这么一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名学生认为在同一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矛盾的,认为鲁迅先生用词不当。
教师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孔乙己前后的境况一步步深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深意,原来这两个词语并不矛盾,而且是恰当的。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学生敢于提出疑问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其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又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中引用了戴维的名言:“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一学生认为这句判断句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当把“作出”改为“得到”更为恰当。
我们师生经过反复推敲认为确实不当,大家一致肯定了该生的看法,且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的建议是确切的。
于是,我及时地鼓励大家应该大胆地进行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质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当倍加爱护和引导。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动 物病理 学 教授 贝 弗里 奇说 :独 创 性 常 常在于 发现 两 个或 “ 两个 以上研 究对 象之 间的相 似点 , 而原 来 以为这 些对 象或设想 彼 此没有 关系。 ” 种使 两个本不相 干的概 念相互 接受的能 力 , 这 一些 心 理 学家 称之 为 。 遥远 想 象 ” 能力 , 它是创 造 力 的一项 重要 指标 。 让 学生 在两个 看似 无关 的事物 之间进 行想 象 。 如同给 了学 生一 块 驰 骋的空 间。 当 然 。 培 养学 生 的创 造个 性 , 要 仅停 留在 创 设这 些教 学 情境 上是 不够 的。教 师首 先要具 有创造 的精 神 , 创设宽 松 、 注重 民主 、 富 于创新 精 神的 教 学氛 围 。 尊重 学生 个体 , 重抓 住 一切 时机 激 注 发学生创 新的欲 望 意 对 学生的 学 习行 为和学 习结果 、 反应等 做 出客观 、 公正 、 热情 、 恳的评 价 ……只有 教 师在教 学 中真 正树 立 诚 了创新 的 意识 。 生 的创 造意 识 才能 得 以培 养 。 创造 个 性才 能 学 其
生探 究性思 维 品质 。在英 语教学 中 , 师要针 对学 生已有 的能 力 教 水平 , 用青 少 年好 奇的心 理特 点 . 分运 用 教材里 现成 的材料 利 充 将学 生 的思维 逐步 引向深入 , 而提 出探究 性 问题 。 创 造个 继 这是 性 的具体表 现。 二 . 设 交流 情 境 。 “ 人 竞争 ” 集体 合 作 ” 创 变 个 为“ 实践 证 明. 青少年 具有好 与人交 往 , 表 现 自己的心 理特 征。 好 有计 划地 组织他们 讨论 ,为他们 提供 思维 磨 擦与碰 撞 的环境 。 就 是为学 生的学 习搭建 了更 为开放 的舞 台。学 生在独 立思考 的基 础 上集体合 作 , 有利 于其思维 的活跃 。因此 . 在教 学 中我 们要创设 多 种 形式 、 多种 目标 的交流情境 。 以发 展学生 的创造个 性。 1一问 多解时交 流学 习 . 问多解是 培养 学生横 向发散 思维 的一 种方 式 , 训练 学生 是 拓 宽思路 的有效 手段 , 是开 拓学 生创造 性思 维 的主要 途径 。学 也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如今课堂教学中就是培育先生的发明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先生创设活动情形,激起先生的探求愿望,丰厚先生的想象力,以培育先生的发明特性。
:创新质疑交流想象21世纪呼唤发明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育先生的发明特性,开展其发明才干,已成为教育任务者研讨的重要课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中,教员应革新旧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战略,努力为先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先生的猎奇心,鼓舞先生大胆尝试,丰厚先生的想象力,以培育先生的发明特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主动接受〞为〝自动探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先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索效果,才干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讨者、探求者的固有需求,这种需求在小先生肉体世界中尤为重要。
〞而传统教学中,先生少自动参与,多主动接受;少自我看法,多依靠性。
先生被约束在教员、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发明特性遭到压制和扼制。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先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先生的学效劳的。
鼓舞先生自主质疑,去发现效果,大胆提问。
创设质疑情境,让先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自动探求开展,有利于开展先生的发明特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效果比处置效果更重要。
〞停止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随便认同他人的观念,经过自己独立思索、判别,勇于提出自己共同的见地,其思想更具应战性。
它勇于摆脱习气、威望等定势,打破传统、阅历的约束和影响,发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史无前例的效果来看法事物,它在一定水平上推进了先生的了解与思想的开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假设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中央,要抓住机遇引导先生质疑,就能培育先生不拘于教材、教员,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发明特性。
如第十二册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下行驶,每小时行45千米,从甲城到乙城要行8小时。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力我的语文教学总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力我的语文教学总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力——我的语文教学总结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创设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我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情境创设的经验,并分享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到共鸣时,他们的创造力往往会被激发。
比如,在讲授《草原》这篇课文时,我选择了一首美丽的草原音乐作为课前的铺垫。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草原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的情感世界。
随后,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和迎面而来的清风。
学生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彼此分享着自己在草原上奔跑嬉戏的场景。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全身心地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经常通过设计一些有争议和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讲授《小王子》这本经典的散文时,我安排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变成小王子和狐狸,进行对话。
在对话中,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并且通过对话找到答案。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情境中积极思考,并且不断追问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三、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常常使用故事情节的创设。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的时候,我给学生们一个任务,让他们以贾宝玉的视角,完成一个未完的情节,并且用自己的想象补充故事的细节。
学生们充满了创意,有些同学甚至画了漫画,有些同学用文字描述了自己的故事情节。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创设情境,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学生
胆发问 ,变 “ 被动接受 ”为 “ 主动 探究 ” 。创设 质疑情 境 ,让学 生 由 过去 的机 械接受 向主动探索 发展 ,
有利 于发展学生 的创造个性 。
我教 《 凡卡》这篇课文时 ,学 生都对凡卡的悲惨遭遇寄 以无限的 同情 ,尤其在知道 了凡卡 的信永远 寄不到爷手上 的时候 ,无一不感到
例如 ,我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 光看 问题 ,肯定并提倡学生建设性 质疑 。有 时候 ,学生提出的质疑非 常合理 ,极具建设性 ,符合社会需
法 。如教学 《 詹天佑 》一课 “ ” 人 字形 铁路 的设计一处时 ,学生对这 项工程设计不甚 了解 。我通过让学 生在合作 中一起思考 ,一起画示意 图 , 起试着用 小火车在 “ ” 路 一 人 字 上运行 , 在想 、 、 的过程 中 , 相 做 说 互
现。个人 的能力毕竟有限 , “ 三个
学生不受制约 、 纵横思考 的好 习惯 。
责任编辑 黄 日暖
臭皮匠 ,胜过一个诸 葛亮 ” ,我 在
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 自己当作发
境 ,变 “ 个体 学 习 ”为 “ 体合 集 作” ,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
在教学 中,尤其在教学 的重点 难点处 ,若 能组 织学生集 体合作 , 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学生 们相互弥补 、借鉴 ,相互启发 、拨 动 ,形 成立体 、交互 的思 维 网络 , 往 往 会 产 生 1 1大 于 2的效 果 。 + 我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 习
智
育
广
角
培养具有创造个性 的学生是素
质教 育的核 心 。因此 , 小学语 文 在
创设教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教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创设教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在小学语科堂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在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其教学设计过于细密,一堂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
教学实施过程执行得又过于死板,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预先安排。
教学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牵着学生往那一条道上走,不得一点变通,容不下一丝意外。
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忙地点拨引导,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根本没有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也没有学生主动创造创新的余地。
于是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者真理的气氛,为学生充分发挥潜能而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突破教学定势长期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概括中心。
有些教师对每篇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
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缓缓不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
因为这面面俱到、环环不漏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
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削减那些肤浅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地流动发展。
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地火花。
如教学《白杨》一,根据借物喻人的特点,我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宝贵的能力,它是指个体能够独立或合作地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观点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
而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首先,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奇有趣的环境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自然科学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孩子们亲自观察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其次,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琐碎的事情,而这些琐碎的事情往往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细节。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和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例如,在学习语文时,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出一道观察题,要求他们观察一幅画或一段文字,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们会逐渐培养起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创设情境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与他人合作。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学习艺术时,老师可以组织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孩子们合作完成一幅画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一个充满创新和想象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老师可以给孩子们出一道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孩子们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而是把语文课堂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多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一、创设情感、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创造力情境教学即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将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顺其自然。
首先,教学中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
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环境。
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从而向更高的“山峰”攀爬,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中,即使学生出现了看似可笑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加以否定,要以期待的心态加以引导,这样既不会因老师的否定而浇灭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又让学生有了自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愿意想,愿意做,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表达欲望都因老师的一句否定而丧失的话,又何谈创新?其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
通过这一情境设计,学生情绪高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形式多种多样,既达到了口语交际的目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核心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通过构建具体情景或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相结合。
学生只有对情境感兴趣和熟悉,才能更好地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针对小学生,可以设计一个有关自然环境保护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野生动物园、种植花草等活动,了解和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将逐渐培养起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
创设情境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创新是一种团队合作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产生新的思路和创意。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头脑风暴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对方的思想,从而培养起团队合作和创新的能力。
创设情境还应该注重实践和体验。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和项目,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
在设计一个创意产品的情境中,可以要求学生团队合作,通过实践和制作原型产品,收集用户反馈并不断改进,最终完成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可以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创新能力。
创设情境还可以结合科技创新。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科技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例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和体验。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对于创新的巨大潜力,激发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水平《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整体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水平。
”可见,创新水平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
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情境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起着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能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十分具体化的形象。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实际,有更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创新水平的培养。
下面,本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一些做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并能提出宝贵意见。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首先要有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不吐不快”。
如:教学黄继光一文的结尾部分,黄继光那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痛。
此情此景,我把握时机,关切地问:“同学们,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他那光辉的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试想,如果你是画家,或是雕塑家,你要怎样去刻画,去雕塑黄继光的形象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塑他的半身像,目光炯炯,注视着前方,盼望胜利到来。
”有的说:“我想画一个黄继光的头,旁边是万丈光芒,说明黄继光的精神永放光芒。
”还有的说:“他张开双臂,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像,我最喜欢。
”……为使学生对黄继光的英雄品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醉翁之意在于“哄”他们多想多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教师即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水平,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创新的兴趣就越来越浓。
二、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因为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发缩短了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理解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就是老师通过各种方法,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制造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动,老师要结合教材,擅长提出问题,运用多种多样,求变求新的教学形式,调动同学主动性,激发想象力,培育创新意识。
为此,老师可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图象、音乐、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提问、启发,为同学供应设疑、思索的机会,力求使同学每上一节课,每学一个内容,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新的发觉。
例如,在练习“跨越式跳高”后,老师可因势利导,提问同学还会做哪些方式的跳高动作,并依据场地器材条件把各人的动作展现出来。
这样,便有很多同学分别做出滚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等多种跳高方式,不管动作质量如何,老师都给同学评价和确定。
同学把校内外学到的学问和技能,通过思索、制造解决问题,就可以培育的同学制造意识。
又如,在支配预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讲解预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要求,选择动作内容的原则,然后要求同学每人编一个或几个动作,小组编一套热身操或放松操。
为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创作才华,同学就会主动乐观地仔细预备,做学习的仆人,同学通过思索,把学过的学问运用于实践,查找运动的特性、规律,创编出新的徒手操,不管水平怎样,都是一个制造思维过程,也就是一种提高。
这样,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同学供应更多的机会,鼓舞同学标新立异、共性制造的学习行为。
转变了过去整齐划一、千遍一律的旧教学模式,开发了同学的智力和想象力,从而培育了同学制造意识。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革新教学方法、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1. 批判性质疑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
在教学中,我们宜抓住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性。
比如,《三袋麦子》一课中土地爷爷夸奖小猴聪明能干,有个学生就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老师,我觉得小猴是很聪明,但是没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小猪和小牛,如果是我,我一定和好朋友一起种麦子,一起收获麦子。
”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是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互帮互助,达到共同进步,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生敢于大胆设想、善于质疑,教师正确引导,并给予点拨激励,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
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敢于批驳前人的观点,其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其探究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蒲公英》一文时,学生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提出疑问:“如果所有种子都不去沙漠,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让沙漠变成绿洲呢?”看来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已进入到深层次探索阶段,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抓住一些关键处来深思:“很多生命力强的种子和植物一定会使沙漠沼泽变成绿洲,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什么样的种子呢?”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发表时间:2019-12-16T15:47:54.35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作者:林俏
[导读] 为了让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作用,从而乐于学数学。
林俏(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实验小学广西凌云 533100)
摘要:为了让数学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作用,从而乐于学数学。
于是,小学数学新课标就提出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知识更形象化,学生更易理解,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创设了生活展现情境、动手操作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幽默情境和归纳整理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87-01
数学课既不像语文课那样生动形象,也不像英语课那样活泼有趣。
于是,小学数学新课标就提出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情境教学可以让知识的呈现更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摆脱数学知识的枯燥及困扰状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提供给他们熟悉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活展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因此,数学课只有创设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有作用,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让学生看一段小朋友周六一天的生活录像,内容包括起床、写作业、吃饭、踢球、看电视、睡觉。
由这段录像定格为六幅图,请学生讨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很顺利地认识了整时,掌握了认钟表的基本技能,同时也体会到了生活中有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二、动手操作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全凭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会对所学内容难于理解。
因此,作为教者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获得新知才印象深刻。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
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
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
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
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活动二:比一比。
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图片是大小不一的。
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得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了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活动三:做一做。
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
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
并用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
张口小,角就小。
通过演示、动手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认真动手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图画再现情境,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画图当作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小学生年龄小,认识的事物不多,想象能力有限,较难很好地理解课本中描述的事物,通过图画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实际上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趣味化,符合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在教学“差不多”和“多一些”这两个概念时,我让它们同时出现在同一道题中,然后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从而使他们很快就知道“差不多”离所比较的数比较近,而“多一些”却离得比较远,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很容易一下子就理解了。
四、语言幽默情境,让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力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它不仅可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觉得数学有趣,从而愿意学数学。
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进位加法时,我就跟学生讲:进位用的“点”,就称为“脚”,给它加只“脚”,它就会向前进;教学退位减法时,退位时用的“点”,就幽默地称为“帽子”,給它戴顶帽子退下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趣,从而精神大振。
五、归纳整理情境,让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网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零碎的、分散的,小学生不能掌握归纳整理的能力,就像废品收购站一样,一团乱麻,混乱不清,学生理不清各种知识的关系,自然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带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巩固所学,把所学知识构成一张知识网,才能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因此,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或一章内容之后,应创造一个归纳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网。
如,学完“运算律”这章的内容后,可让学生归纳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是怎样的?如何运用?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注重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周月辉.试论数学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