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文化内涵(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渔父》

《渔父》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 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 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3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 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 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 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 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 姿态。 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返回首页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
宋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 辞体”、“骚体”。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
“楚辞”的特点
句子长短不一; 形式灵活; 多用语气词“兮”。
三、关于本文:
见教材P77注释①。补充:《渔 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 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 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 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 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 信。
与屈原有关的名句回顾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渔父《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 (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 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 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 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从《渔父》看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在当代的文化意义-精选文档

从《渔父》看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在当代的文化意义-精选文档

从《渔父》看屈原的人格美及其在当代的文化意义战国中晚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异常激烈,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秦国以其强盛的国力,远交近攻,企图吞并六国,一统天下。

作为楚国具有政治远见,“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政治家、外交家,屈原对当时风云变幻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胸怀美政理想,主张对内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则联齐抗秦,使楚国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他协助楚怀王,尽力国事,不啻鞠躬尽瘁。

他的这种忠直磊落,终为嫉贤妒能的群小所憎恶,在一片谗谄声中,他失去了怀王的信任,遭疏远离职:然屈原“虽放逐,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变也。

”当秦国采用种种手段欺哄楚国,国家处在危难之时,屈原依然奋不顾身,面对佞臣的毁谤直言进谏。

顷襄王即位后,“不恤其政”,宠信奸诈卖国的子兰、靳尚之流,使“群臣之间,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致使“良臣疏斥,百姓心离”,屈原又遭贬斥,流放江南,国家朝政更加黑暗腐败,丧失了与秦国对抗的能力。

即使如此,他始终没有停止过忧国忧民的一腔赤诚,没有放弃过忠君爱国的信念追求,将自己的灵魂、生命紧紧地与楚国系在一起,当他无限伤痛地看到楚国难以挽回的颓势和衰亡,深感自己回天乏力时,便只有投身江水,与国同亡了。

《渔父》就是一篇真实反映屈原被流放之时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有人将它划归屈原之作,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

”东汉王逸则更具体地推断:“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

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自乐。

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

”并认为这篇作品是“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总之,《渔父》不拘何人所作,它确实是在当时楚国的社会背景下,以屈原的经历为基础而写成的。

不仅真实地体现了屈原崇高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操守,还具有积极丰厚的人文意义和价值。

作品开头,生动描绘了一个忧心国事、憔悴潦倒的诗人形象,他身怀远大抱负,有志于楚国的强盛和一统天下,但屡遭奸邪诋毁,终为君王不容,“怒而迁之”。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摘要:
1.渔父名词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2.渔父名词解释的内容
3.渔父名词解释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正文:
渔父是一个古老的名词,源于中国古代的渔猎文化。

在古代,渔父是指以捕鱼为生的人,他们依靠捕鱼来维持生活。

这个名词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渔父名词解释的内容主要包括渔父的含义、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实际应用。

渔父的含义是指以捕鱼为生的人,这个名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渔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渔父这个名词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捕鱼人发展到现在的渔民。

渔父名词解释的实际应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古代渔猎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通过对渔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渔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渔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此外,渔父名词解释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总之,渔父名词解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它为我们了解古代渔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渔父

渔父

“楚辞”的特点

句子长短不一; 形式灵活; 多用语气词“兮”。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 人、政治家。名平,字 原;又自称名正则,字 灵均。出身为楚国贵族。 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 张推行“美政”(圣君贤 相、民本),改革政治, 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 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 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 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 自杀。
拓展延伸
用渔父为文学题材,来源也很古了。 1、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 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 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 从此,文学上用磻溪渔父的典故,就代表 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2、庄周写了一篇散文《渔父》,借一个 渔人和孔子的对话,批判了儒家讲礼乐的 虚伪性。
解题:
《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楚 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老年 男子的尊称。
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宋
玉、唐勒等)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又称“楚辞体 ”、“骚体”。
•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
的一本诗歌总集,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屈原( )曰:、、、、、、
渔父曰:、、、、、
屈原( )曰:
乃歌曰: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 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具 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 要塑造这一形象?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 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 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 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 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 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 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 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 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 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 然起敬,油然生爱?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渔父》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的生活和悲剧,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1. 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渔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他的生命轨迹被命运所支配,缺少自主性和选择的机会。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意味,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渔民有时候就像一个被推着前进的棋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2. 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民间,而渔民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也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

文中渔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参拜神明,并且死后还被封为神,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现。

3. 意象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意象鲜明,如渔民坐在岸边划着小船、深夜中的海鸟鸣叫、渔民与海的互动等,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渔民在乘坐小船出海的情景时,描写了水波涟漪的荡起,借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

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作者的审美语汇,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文学技巧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如对比法、暗示法等。

例如,小说中通过对比大海和小船的大小来表现渔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船上的划得不急的浆声来表现渔民的努力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利用暗示法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例如用“问题”代替了“过错”,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鲁迅的《渔父》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着多元的审美意蕴,包括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

这些审美价值为这篇小说的内在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渔夫

渔夫
——《三国演义》 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 宾语前置、被动)
重点词:放、 重点词:放、为、沐、浴、察察、汶汶、濯、 察察、汶汶、
[译文]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 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 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 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 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 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 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 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 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 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 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 不再和屈原说话。
阅读提示
【名词】 名词】 渔父: 渔翁,捕鱼的老人。 渔父:父,通“甫”。渔翁,捕鱼的老人。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 或者是这里面衍生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 已经成了一种 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符号 。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 追求自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隐逸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楚辞” 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 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之一 。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25篇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 《离骚》1篇,《天问》1篇, 离骚》 篇,《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远 九歌》11篇,《九章》 游》、《卜居》、《渔父》各1篇。 卜居》 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非屈原 所作。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渔父的定义与含义2.渔父的象征意义3.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4.渔父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与传承正文渔父,字面意思是打鱼的老者。

在古代,这个称谓常用来指代那些以捕鱼为生的人。

他们依靠丰富的捕鱼经验和技巧,在江河湖海中捕获各种鱼类,以维持生计。

渔父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有时也被用来象征一种生活状态或人生态度。

渔父的象征意义多种多样。

首先,渔父代表了一种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实而满足。

其次,渔父也象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他们在捕鱼的同时,也懂得保护渔业资源,以确保可持续的生计。

再者,渔父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寓意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的形象经常出现,且多具有象征意义。

如《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渔父与樵夫的对话,表达了自己追求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人生理想。

在《庐山谣》中,唐代诗人白居易以“渔父”自比,寓意自己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国家和民生。

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中也均有渔父形象的出现,有时寓意着世外桃源,有时则象征着艰难困苦中的希望与坚持。

时至今日,渔父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仍然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影响。

一方面,人们仍然把渔父视为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象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心灵富足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渔父也常常被用来寓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渔父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值得追求和学习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渔父这一概念不仅代表了一种古老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1. 诗歌背景《渔父》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在垂钓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对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被贬后,写下了大量的楚辞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情感。

这首《渔父》正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屈原在离乱之际对清静、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2. 主题和意境《渔父》一诗通过描绘渔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对安逸、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以渔父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反感和呼唤清净心灵的向往。

整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作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束缚的回避,同时又对自然的向往和规律的追求,诗歌亦以渔父之态度,对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尤其凸显了屈原对悲愤、苦痛的情感和对理想化、神化幻想的心理诉求。

3. 内容分析《渔父》一诗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渔父的身影为主线,展开渔父的心理变化与对世俗的态度。

首节描写了渔父出海垂钓的情景,二、三节主要突出了渔父在垂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对世俗烦恼的回避,最后一节则是渔父的态度和心境得到进一步揭示,表现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清静人生的追求。

4. 语言表达屈原的《渔父》一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整首诗借助排比、对偶、反复、含蓄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语言简洁、流畅、朗读起来倍感悠远、抒情,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5. 经典之处《渔父》一诗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屈原对世俗的看法与心灵追求。

整首诗以渔父的心情为基调,以垂钓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屈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艺术化处理,成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典型形象,抒发了屈原自己对世俗的鄙夷与对理想的向往,尤其在最后一节“夫子既已成名,仕途复可明。

架舟而漕航,毋乃望风行。

”一句中,更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化的幻想。

这些笼统的描写又应用了具体的一案,密切结合,既增强了个性化的传神力,又能表现出主观态度。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摘要:
1.渔父的定义和含义
2.渔父的象征意义
3.渔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4.渔父的现实意义
正文:
渔父,字面意义上是指捕鱼的父亲,即渔民。

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象征。

首先,渔父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常常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们生活在江湖之间,与鱼虾为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使得渔父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渔父也常常被用来比喻隐士,他们远离纷扰的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渔父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象征意义。

其次,渔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庄子》中,有一则著名的“渔父教子”的故事,故事中的渔父用他的智慧和哲理,让子桑读懂了人生的真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以渔父的形象出现在刘备面前,帮助他规划天下大计。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渔翁”的好汉,他以捕鱼为生,但却有着一颗行侠仗义的心。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也使得渔父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渔父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渔父依然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他们
为我们提供新鲜的鱼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同时,渔父的生活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绿色生活理念。

总的来说,渔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象征。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摘要:一、渔父名词解释的背景与意义二、渔父的词义演变三、渔父在文学、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四、渔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正文:【渔父名词解释的背景与意义】渔父,作为一个名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源于对捕鱼者的称呼,逐渐演变为一个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渔父一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劳动者的象征,也是诗人、画家、文学家等艺术家表达理想、抒发情感的意象。

【渔父的词义演变】1.原始意义:渔父最初是指从事捕鱼工作的劳动者,是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

2.文学意象:随着文学的发展,渔父逐渐演变为一个象征性的文学形象。

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渔父常常被用来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归隐之志,或是寓意人生的哲理。

3.文化符号:渔父在文化领域中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绘画、园林、音乐等方面,渔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渔父在文学、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道家思想:渔父形象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渔父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塑造成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悠闲自得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价值观。

2.隐逸情怀:渔父也是诗人表达隐逸情怀的意象。

许多诗人通过渔父形象传达自己对纷繁世界的厌倦,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3.智慧与哲理:渔父在文学作品中还具有智慧与哲理的象征意义。

捕鱼需要技巧、耐心和智慧,渔父形象往往代表了人们在劳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人生哲理。

【渔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渔父形象依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许多作家、诗人、画家通过渔父形象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赋予它新的生命。

2.现代文化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渔父形象也在逐渐发生演变。

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渔父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成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符号。

总之,渔父一词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最初的职业称呼到丰富的文化象征,渔父形象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探析《楚辞·渔父》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

探析《楚辞·渔父》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

探析《楚辞·渔父》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摘要】文章表现了两种文化精神或人格的对立、冲突:一种是偏向道家的那种与世推移、乐观旷达、全身避害的文化行为方式;一种是偏向儒家的坚守信念、高洁正直、至死不渝的人生理想。

而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关键词】屈原;渔父;生死抉择;性格;处事态度;冲突;融合;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7-02《渔父》是《楚辞》中的经典名篇。

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较大争议。

其实文章是不是屈原写的,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其中蕴含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章以凝练的语言,对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当渔父问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到这里时,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世界的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大多数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因此被流放了。

说明他看透了尘世的黑暗和污浊,和这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相比,他不同流俗,高洁正直,但他依然坚守自己高洁的品格。

体现了他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当渔父劝他要“与世推移”时,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说明他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宁死也不愿改变自己,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黑暗势力相妥协,也要保全自己的品格,这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精神,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品格。

屈原坚守信念,不愿改变自己。

与此相比,渔父劝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他认为,屈原处在这样困窘的境地,应善于改变自我,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

这样不但保全自身,不被放逐,而且还能活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

从中可以看出渔父乐观旷达,洒脱超然的性格特点。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渔父意象,是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这个意象常常出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传承至今。

从渔父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刻的含义和寓意,这篇文章将会探讨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及其蕴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渔父的本质。

渔父是一个靠海为生的人,常常在海滨垂钓,静待着大海给他带来的收获。

渔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和辛劳的,他需要不断地面对着海风和浪涛。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渔父的生存状况可能并不乐观,但他所追求的目标是深深地映射在他的内心中——从大海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换句话说,渔父的目标是充满动机的,因而有力量推动着他往前走。

在古典文学中,渔父意象传递出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渔父通常被视为自然的象征。

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他所追求的东西也有着自然的色彩。

渔父的取材来源也是来自大自然——大海中的鱼。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渔父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渔父可以被视为自然界的翻译者或者促进者。

其次,渔父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寓言意象。

渔父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而不断努力,他的行为不是自我追求而是拼搏奋斗的代表。

拼搏的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的能力,不断地推进了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这表明,渔父意象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它以一种有力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奋斗。

最后,渔父还代表一种战胜困难的意象。

渔父常年在海上打渔,在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渔父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才能得到自己的收获。

这种困难表明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渔父的克服挑战的方式和决心,我们看到了成功与胜利背后的代价和重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蕴含着自然、拼搏、克服挑战等多种意义。

它在文学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探索。

作为渔父意象的读者,我们需要从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和寓意,希望在寻找过程中也能够启示我们对未来的追求。

《渔父》课件

《渔父》课件
塑造渔父形象
作品通过描绘渔父的形象,展现了其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精神 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体现隐逸思想
渔父作为隐逸思想的象征,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对后世的隐逸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对《渔父》评价和接受情况
文学评价
后世文学家对《渔父》评价极高,认为其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均达到了极高水平而道家思想注重个人自由。《渔 父》中屈原忠君爱国却遭流放,渔父爱民如子却不被理解 。这体现了忠君与爱民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05
文化传承与影响研究
《渔父》在楚辞中地位和影响
楚辞代表作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 的思想内涵,成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
屈原的思想深受儒家影响,主张“美政”,即选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等。
《渔父》创作背景
《渔父》是屈原被流放至湘南 地区时所作,反映了他在困境 中的苦闷与挣扎。
该作品通过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和哲学观念。
《渔父》以自然景象为背景,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 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屈原形象分析
忠贞不渝的爱国者
屈原在《渔父》中展现出坚定的 爱国立场,即使遭受流放和困苦 ,也始终不忘国家大事,表达了
对楚国的深深忧虑。
悲愤填膺的诗人
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展现出他 内心的苦闷、悲愤和无奈,以及对 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
孤独而高傲的灵魂
屈原在诗中表现出一种孤独而高傲 的气质,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坚守自己的道德和理想。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渔父》篇章结构
01
02
03
引言部分

9、楚辞渔父

9、楚辞渔父

9、楚辞渔父•相关推荐9、楚辞渔父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案№ 7授课日期:授课班级:课题:楚辞·渔夫授课类型讲授课时数 2一、焦点问题1、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2、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二、背景资料1、关于作者的生平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

这种性格与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

不过,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既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2、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归于屈原名下当无疑义。

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

像《远游》《卜居》《渔父》等。

3、屈原与民间节日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4、关于楚辞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

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骚体”诗。

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

5、楚辞之名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屈原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离骚》。

《诗经》和《楚辞》历来合称“风骚”。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屈原成为中国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

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奇丽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关于骚体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

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亦可称为“楚辞体”。

富于忬情成分和浪漫气息。

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六、七言,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7、《楚辞》和《诗经》比较(1)《楚辞》的篇幅通常都比《诗经》长;(2)《楚辞》的文辞华美,《诗经》的文辞简朴自然。

第32课《楚辞·渔父》

第32课《楚辞·渔父》

二、背景资料
关于骚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 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
、文章内涵分析
本文的这种“自设问答”在 词赋的发展史上是一种滥觞之 作。

楚辞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 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 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 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 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楚辞· 渔父》
屈原
一、焦点问题:

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 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 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 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

二、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 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露 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与 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不过, 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既 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 的文学。
二、背景资料
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 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 作品归于屈原名下当无疑义。 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 像《远游》《卜居》《渔父》 等。
二、背景资料
屈原与民间节日 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的日子,可 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 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 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 反而鲜为人知了。
四、关于《渔父》的一些争论
一、关于作者的疑问: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将其 归入屈原的作品。 今人持不同看法。郭沫若认 为《渔父》可能是非常熟悉 屈原生活和屈原思想的楚人 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其实是作品中的一个衬托,但是本人个人却十分推崇之。

人生在世,有时是要学会适当的妥协,不可过于清高,否则只能是悲壮!由庄屈开创的“渔父”意象,凭借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共鸣。

战国以来,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情结。

而“渔父”意象,恰是最能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因此,“渔父”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传承不绝,屡有佳作出现。

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历历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也有《渔樵问答》、《欹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很有深意,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自信,一种高洁的品格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他在另一名篇《渔翁》中吟道:“欸(ai)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既带着屈原的理想,也带着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逝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

苏轼就曾以其成句入于《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黄庭坚亦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

苏轼《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鸟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底事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

”全词9句,中有5句基本采用张词,但能恰到好处地嵌进新词,宛如己出,显示出作者的高妙才艺。

其《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东坡印记”是较为明显的,给人感觉是坡老自戴箬笠、自披蓑衣,孤独地挺身于风雨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在词题下自注道:“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歌之。

”最有趣的是他贬谪黄州期间,与客夜饮归途,乘醉吟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词句,表达出对渔父那般自由隐逸生活的神往。

不料,“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可算是误解诗歌意象而引出的一段轶事。

黄庭坚的《浣溪沙》则塑造了截然不同的渔父形象:“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

”他的词巧用地名作人称,形象生动。

下阙着力写渔父的心态和行为。

这里的渔父已不是张词里的超然飘然如仙翁的渔父,也不是苏词里的饱经风雨后或惶恐不安或随遇而安的渔父,而是感情丰富而细腻、深怀爱美之心而又失落自我的文人化了的渔父,“青箬笠前无限事”,小小箬笠下遮蔽着哪些事?有眼前美女春光秋波之景事,有心底自家孤舟寡人之旧事。

他为什么调转船头?好象是欲看还休、欲想还休、欲渔还休,“不如归去!”空船落魄而归。

蕴含了耐人寻味的精彩情节和精彩词句,显示出黄庭坚造境用语之能事,与张词相较自是有一种迥然相异的情趣。

唐代诗人高适《渔父》诗云:“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向他不开口。

”寥寥28字,将老渔翁专心垂钓的情景描摹尽致。

你看这位钓者,独选深潭,完全沉浸进去,手把竿,全神贯注,别人跟他说话而不得,真可谓“天地之大,吾心目中,唯浮浮标”,颇有几分禅趣。

杜牧亦有《赠渔父》诗云:“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

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刻画了渔父在寂静的傍晚和晨雾迷蒙的早晨,在池塘深处安静地垂钓,度过了一生岁月。

诗人在低沉的笔调中,描绘了一幅凄清美丽的画面,精炼的语言透出了含蓄的意境,有一种隐隐的失望与无奈。

南宋陆游《渔父》:“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

云散后,月斜时,潮落舟横醉不知。

”又《鹊桥仙》:“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祝。

……潮生理棹(zhao),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

”;朱敦儒则有一阙《好事近`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在诗人词客笔下,渔父的生活悠哉游哉,已无半点为生活而不得不然的辛苦,诗词中的渔父已是文人化了的渔父,寄寓了各自的理想与感慨。

清代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形式巧妙、寓意深刻:“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连用九个“一”字,写一位渔父,披蓑戴笠,乘一叶小舟,携一枝钓竿,且歌且饮,占尽一江秋色,好不潇洒。

在诗人看来,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但该诗显然是精心锤炼所得,工于技巧,以至喧宾夺主,有沦为文字游戏之虞。

这些诗句词篇或委婉含蓄、清新质朴,或旷达洒脱、天然浑成,或精心锤炼、字字珠玑,足见“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而渔父意象本身,也在传承中不断地被发扬着、充实着、丰富着,历久而弥新。

三、“渔父”意象详解细加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渔父”意象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垂钓之风,溯自上古。

《诗经》中说,“箸箸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之子于狩,言张其弓。

之子于钓,言纶其绳。

”虽然那时垂钓大概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这大概就是渔父的雏形。

吕尚,即历史上有名的“钓鱼”的“姜太公”,《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在道家类,班固注为“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吕氏春秋`谨听》称“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自庄屈作《渔父》篇之后,“渔父”已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在文人笔下,打渔已没有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些闲情雅趣:“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一个罢了钓竿,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

是两个不识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元]胡绍开《沉醉东风》);“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清]王士祯《真州绝句》)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清代龚自珍诗曰:“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禅”,可见“渔父”为一老年男子形象,在年龄和心态上与隐者亦相吻合。

第三是“水”庄、屈同为楚人或靠近南方,二人同以“渔父”为题,可能与南方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气候温暖有关。

而南方楚地又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行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因此水又可以作为道的象征。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于道”亦即“近于道”;《庄子.天运》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天德之象”亦即“天道之象”。

在道家看来,水既是万物之本,又直接象征着天道。

因此,渔父意象体现了道家亲近自然、与世无争的理想,这也是历代文士多隐于渔的关键。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惟此方可远离尘嚣,与水、与自然作最紧密的接触。

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古代曾有画家作《渔父图》,因船上有帆而受到讥评:只有小舟才能获得随波漂游、与世同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钓意味着耐心、等待,意味着隐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

《说苑.政理》载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向阳昼请教治民之术,阳昼说:“吾少也贱,不知治民之术,有钓道二焉,请以送子……夫极纶错饵,迎而吸之者也,阳桥也,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鲂也,其为鱼也博而厚味。

”隐者垂钓,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追求的。

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钓者之意自然也不在鱼。

古代有两大独钓者,一是姜太公,姜太公年近古稀,仍垂钓于磻(bō)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传于世,他钓的是周文王,是自己大展鸿图的机会;二是严子陵,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幼时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他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他钓的是名,千秋万代的高士之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四、隐逸:“渔父”意象的思想内涵庄屈二文中“渔父”这一特殊的中心人物形象以独特的视角映射出以儒道文化为背景的古代隐士风范。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卷五)《庄子》与《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非靠捕鱼为生的打渔人。

先秦时期,隐士颇多。

《论语》中记载与孔子有关者,就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莜丈人等,“他们畏世远遁,洁身自保,或躬耕田野,或避居山林,原不必仅限于以渔为业。

不过,垂钓必邻水畔,不仅景色优美,情调亦复闲淡,确乎倍加令人神往。

”特别是庄子以道家“得意忘言”的独特笔法,将“渔父”与自然之道合为一体,从而赋予了“渔父”以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更使“渔父”定格为隐逸的象征,开启了古代文学史上绵延不绝的“渔父”意象。

隐逸是中国文人一种人生哲学的表现形态,一种处世方式。

儒道释思想先后在中国建立,成为中国文人人生哲学的三大思想基础,但是,这三种思想产生之前,隐逸早已作为一种先贤的遗风而存在了。

中国最早的、最可信的隐士,是殷末的伯夷叔齐。

他们是孤竹君的二子,因互让王位而逃隐。

后来武王平殷,天下宗周。

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竞至饿死。

他们的清高和气节,一直为后来历代文人所交赞、所楷模。

与夷、齐同时代的姜太公吕尚,曾钓隐于渭滨之磻溪,后遇合文王,建立奇勋,成就功名,又为后世渔隐者中一部分一部分希冀企用的士人所企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