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摘要:学科课程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强调“三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针对学科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经验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来组织课程,强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两种课程类型是互不相同,相互补充的,各有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优势不足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班级授课制,而与其相对应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
针对学科课程的一些不足,经验课程诞生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两种课程类型各具特色,也各有优势与不足。
一、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的内涵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内容,并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主张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课程,提倡班级授课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传授知识,主要采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
(二)学科课程的优势
1、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编写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
学科课程按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等载体来分析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详细地、系统地说明该学科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该学科的教学要求。
教学参考书、随教科书配发的课件资源等教学参考资料更有益于教师传授知识。
2、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促进
学科课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班级是由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组成的群体。
由于年龄相近,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情感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使得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顺畅和频繁。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相似性、个人才能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等方面的因素,在学生相互讨论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的不足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施瓦布认为,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学科课程,突出教师和教材的地位,打破了这个动态平衡。
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一味地强调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以教材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不断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对教师传授的内容一知半解。
填鸭式
的教学、题海战术、知识的僵化教学等,正在逐渐剥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权。
这种教师的一言堂,使得学生课堂积极性低下,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2、教材制约教师和学生,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以知识为逻辑编写的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而不是以学生的心理逻辑编写的教材。
这种教材是以知识为起点,没有认真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
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教法建议等相关课本配套资料,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对教材再创造的热情,阻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使得教材僵死。
二、经验课程
(一)经验课程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杜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
其实质是:把儿童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注重发挥儿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让儿童在自己应有的生活中,在与自然、社会和玩物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真理,获得知识。
(二)经验课程的优势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
经验课程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提出“教育即增长”的观点。
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验,利用同化或异化的方式去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习得相应的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作为学生的倾听者、交往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更深理解与感悟。
2、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验课程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心理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将逻辑的知识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材,将逻辑的经验变成儿童的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可以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交互作用。
以学生的心理逻辑来组织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同化或异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同时,教师、学生不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再按部就班地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来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不仅符合其认知发展的规律;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经验课程的不足
1、学生所得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
经验课程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通过主动的参
与和体验,利用同化或异化的方式去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习得相应的知识。
“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引导者,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相关知识,而缺乏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
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而这种感悟是就因人而异的,因此,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所得的知识是片面的。
1958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使得美国开始怀疑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也就是经验课程的适用性。
总统艾森豪威尔任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担任白宫科学顾问,全国开始强调数学和科学教育,分科教学再次得到重视。
学科课程强调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以克服经验课程带来的弊端。
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
学科课程强调“教师要想教给学生半桶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而经验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教师要想教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
由此可见,经验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学效果的巩固与评价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由传统学科课程的强调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到经验课程的强调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的转变,也对教师的个人品德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逻辑系统来组织、编排教材内容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综上所述,经验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经验课程是针对学生课程提出来的,经验课程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同时,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经验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否定,而是相互补充,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长补短,得到相得益彰之效。
如何对两种课程类型进行优化整合是未来课程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翁秀平,学科课程活动化:教师观念的改革与突破,读写算,2011年第31期
[2]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p48-49
[3]李剑,论杜威经验课程观及其在新课改中的落实,新课程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