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管理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
海蜇养殖技术与肥水1. 引言海蜇是珍稀的水生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海产品的需求增加,海蜇养殖业蓬勃发展。
本文将介绍海蜇养殖的基本技术和如何利用适当的肥水来提高海蜇的产量和质量。
2. 海蜇养殖技术海蜇养殖主要分为选种、培育、养殖和收割等四个阶段。
2.1 选种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海蜇养殖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海蜇品种有圆盘海蜇、豆豉海蜇等。
选种时应选择体型健壮、抗病性强、生长快的海蜇。
2.2 培育海蜇的培育一般采用水育法。
首先将海蜇的叶片切碎,用清水浸泡几天,待叶片发芽后,将其移植到培养箱中。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换适宜的水质,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3 养殖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海蜇的饲养管理。
首先,确保养殖池的水质清洁,合适的水温和充足的氧气。
其次,掌握合适的饲料投喂量和频率。
最后,定期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疾病。
2.4 收割海蜇的收割时机一般为海蜇个体生长到一定大小,并且触手已经完全生长。
收割时,可以用剪刀将海蜇的触手剪断,并将其放入容器中。
3. 肥水的重要性肥水是海蜇养殖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适当的肥水能够提高海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海蜇的生长和发育。
3.1 肥水的种类常见的肥水包括有机肥水、化肥水、微生物肥水等。
有机肥水对于提高海蜇的饲养效果最好,因为它富含丰富的养分,可以增加海蜇的产量和改善其口感。
3.2 肥水的投放方法肥水的投放方法有浇灌、喷雾、滴灌等。
在海蜇养殖中,一般采用滴灌的方式给海蜇提供肥水,这样能够精确控制肥水的用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水质污染。
4. 如何使用肥水在海蜇养殖中使用肥水要注意以下几点:4.1 适度施肥施肥要适度,不可过度施肥,否则会导致水质污染和海蜇的生长不良。
适量的肥水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和发育,但过多的肥水则可能对海蜇造成伤害。
4.2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水质,以确保肥水的合理使用和水质的稳定。
测量水质中的氨氮、硝氮等指标,确保在合理范围内。
海蜇室内养殖及繁育技术
2024.3海蜇(Rhopilemaesculenta )隶属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属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在我国均有分布。
海蜇的个体最大,是渔业生产和加工食用的主要种类,也是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河口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及俄罗斯远东海域。
海蜇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碘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现将海蜇的人工养殖及秋季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设施养殖车间顶部设置遮阳设施,调节车间内光照在2000~2400勒克斯。
养殖池面积为40~50米2,池深1.2~1.5米,配备成套卤虫孵化装置、鼓风机、海水沉淀池、沙滤池、高位水塔等设施。
二、人工养殖养殖开始时间为6月中旬,养殖品种选择红海蜇,其养殖品质较好。
1.海蜇苗入池养殖池布气石0.5个/米2,提前加满水,使水温、水质等与育苗池接近,气石充氧量调至水面微冒气泡。
挑选伞径3~5厘米、伞部光滑无残缺、活力强、胃部饱满的健康幼蜇放入养殖池。
2.饵料投喂海蜇人工养殖,无论是幼蜇、水母体还是螅状体,主要以丰年虫为饵料。
春季也可添加投喂轮虫,轮虫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自己培育。
购买的轮虫必须暂养12小时并经消毒后投喂。
投喂安排具体为白天投喂6次,每2小时1次;夜间投喂2次,分别为20:00、24:00。
海蜇水母体阶段生长迅速、摄食量大,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卤虫孵化装置要配套齐全,要保证孵化缸的充氧量,严格控制孵化水温和孵化密度。
丰年虫最佳孵化温度为26℃左右。
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但孵化的丰年虫活力差。
活力差的丰年虫容易沉至池底,海蜇不易摄食,造成饵料浪费,一旦腐烂变质还会污染水体。
3.日常管理红海蜇养殖适宜温度为15~28℃,最佳生长水温为20~26℃,盐度为18~30,pH 为7.8~8.6,喜弱光环境。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温度适宜、饵料充足、水质较好时海蜇生长速度较快。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与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与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海蜇是一类重要的海洋经济生物资源,其养殖对于提高海洋渔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水养殖海蜇的过程中,养护和疾病防控是关键的环节,对于保障养殖效果和提高养殖产量至关重要。
首先,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要点是保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适宜。
海蜇需要一定的水温、盐度和pH值来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求。
保持养殖水体的稳定温度可以采取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进行暖季制冷和冷季加热的方式;定期检测和调节养殖水体的盐度和pH值,确保其在适宜范围内。
其次,合理的饲料供给是海蜇养护的关键。
海蜇是肉食性生物,其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合理供给蛋白质丰富、营养全面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求。
养殖者可以选择人工配制饲料或者采用天然有机饲料,根据海蜇的发育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的供给和调整,确保其健康生长。
另外,定期观察和清洁养殖设施是海蜇养护的重要措施。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养殖箱或槽内的残渣、污物以及死体,预防有害物质蓄积和传染疾病的发生。
同时,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和行为习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海水养殖海蜇的疾病防控是保障养殖效益的重要环节。
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外寄生虫、内寄生虫以及细菌感染等。
为了防控和治疗这些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措施:1. 疫苗接种:疾病防控的核心是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海蜇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2. 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疾病防控的基础,合理管理水质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传播和滋生。
3. 饲料管理:合理供给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强海蜇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4. 药物治疗:在出现疾病症状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浓度,以及使用的方法和时间,避免对海蜇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护与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对于保障养殖效果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蜇养殖
海蛰是一种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生活在北温带海域,海蛰的身体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圆形伞部,样子很像帽子和蘑菇,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
伞部是个体的上半部,伞体高过半球形,外伞表面平滑。
隆起呈圆馒头状,伞径一般30—50cm,最大可达l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
外伞平滑,伞缘有14—20个缘瓣。
触手乳白色。
口腕部为伞部以下部分,由内伞中央下垂的圆柱体和口柄组成,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
海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其中以浙江沿海最多。
海蛰的繁殖期是每年三至四月,五月和七、八月三个月份是海蛰生长旺期,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
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
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汐、风向、海流而漂浮。
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或早晨和傍晚升至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太阳光过于强烈则下沉。
海蛰的营养十分丰富,含蛋白质12.3%,脂肪0.1%,糖类4%,还含有很多铁、钙、磷和大量维生素,无论在生化结构上, 还是在人体吸收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其伞部可加工成海蜇皮,腕部可加工成海蜇头。
一、适应环境海蜇适应水温为15℃-32℃,适宜水温为18℃-24℃;适应盐度为8-38‰,适宜温度为18-25℃;喜栖息在光强度2400lx以下的弱光环境。
池塘选择养殖池塘距离海边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小潮也能换水),附近具有淡水水源,面积30亩以上,平均水深1.5m以上,池壁陡峭、池底平坦;底质以泥沙或沙泥为宜,淤泥层较薄,相对较硬。
二、苗种放养及准备工作.1 清塘排干池水,关闸晒池,维修堤坝、闸门,清除池底及四周杂物(包括杂藻),移去过多淤泥,平整池底。
2 除害、消毒池塘清整之后,清除海蜇及其混养品种的敌害生物(野生鱼虾蟹、)、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生物的宿主。
用生石灰进行清池除害,将池水排至20cm-30cm后,全池拨洒生石灰,用量100kg/667m2。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方式和技术探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方式和技术探究海蜇养殖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养殖产业,海蜇的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海蜇养殖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究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方式和技术,旨在帮助养殖户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养殖,并获得更好的养殖收益。
海蜇养殖的方式有多种选择,常用的方式包括海蜇苗直接收购、自产苗、育苗场购买等。
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首先,海蜇苗直接收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养殖户可以直接从专业的养殖基地或苗场购买到符合要求的海蜇苗,然后进行后续的养殖工作。
这种方式需要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所购买的海蜇苗质量良好,并具备良好的生长潜力。
其次,自产苗是另一种常用的方式。
养殖户可以自己培育海蜇苗,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
自产苗需要一个适合海蜇生长的培育地点,如温度、水质等条件要符合要求。
养殖户可以通过种植母蜇或者购买种苗的方式,自己培育出适合养殖的海蜇苗。
自产苗的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但是可以长期稳定地供应养殖耗苗。
此外,养殖户还可以选择在育苗场购买海蜇苗。
育苗场通常拥有专业的苗种培育技术和设施,所供应的海蜇苗质量稳定。
选择育苗场购买海蜇苗可以节省养殖户的时间和精力,但也需要充分考虑价格和供应的可靠性。
无论是哪种方式,选购海蜇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品种时应优先选择市场上畅销的品种,以确保销售的畅通无阻。
其次,要选择健康、无病害的海蜇苗,避免引入疾病的风险。
同时,还要注意苗体的大小和均匀度,以保证养殖的一致性和效益。
对于海蜇养殖的技术探究,养殖户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首先是养殖环境的搭建和管理。
海蜇需要适宜的水温、水质和水体流动,养殖户需要根据海蜇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控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溶氧量等参数。
其次是饲养管理。
海蜇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养殖户需要合理配置饲料,确保海蜇的生长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还需要定期清除污染物和残饵,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
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蜇苗是一种适应能力极强且耐寒的生物,其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海蜇苗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海蜇苗的选育、养殖环境的选择、合理的饲料搭配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
通过正确的养殖方法和细心的管理,可以提高海蜇苗的产量和质量,为海蜇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正文:一、选育优质的海蜇苗海蜇苗的选育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首先需选择优质的原始种苗,可通过在线购买或与相关渔业部门联系获得。
海蜇苗品种繁多,如长叶海蜇、马来西亚海蜇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
二、养殖环境的选择海蜇苗适应能力较强,但对养殖环境仍有一定要求。
水温是影响海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水温保持在20-27℃之间,过高或过低会对海蜇苗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必须确保养殖水质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选择能提供良好水质的养殖池塘或大型水族箱作为养殖场所,适量加入氧气以保证氧供应。
三、合理的饲料搭配合理的饲料搭配是保证海蜇苗健康成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保障。
作为肉食性生物,海蜇苗对优质的饲料需求较高。
一般使用新鲜的鱼虾类作为主要饲料,可适当添加部分藻类等植物性饲料。
饲料应悬浮在水中,方便海蜇苗捕食,而不会对水质产生过多影响。
饲料的种类和比例需要根据具体养殖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调配。
四、病虫害的防治海蜇苗的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勤换养殖水是预防病虫害传播的一种关键措施,可以减少细菌和寄生虫的滋生。
此外,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卫生消毒,防止病原菌滋生。
如发生病害,可采取合适的药物和生物防治方法,遵循使用说明严格操作。
五、后期管理与收获海蜇苗的后期管理和及时收获都对养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根据海蜇苗的实际生长情况,合理进行摸排,随时清除废弃物和死亡个体,保持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
当海蜇苗生长到足够大小时,可以进行定期的清理和剪根,增加养殖容量。
在收获时,选择成熟的海蜇苗,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灌溉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灌溉及养护管理技术研究海蜇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海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物研究和生态修复等领域。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海蜇的养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灌溉和养护管理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就海水养殖海蜇苗的灌溉及养护管理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来谈谈海蜇苗的灌溉技术。
灌溉是提供养分和水分的关键环节,对于海蜇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在灌溉方面,我们可以采用自然灌溉和人工灌溉两种方式。
自然灌溉主要依靠潮汐和海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择养殖地点,使海蜇苗能够在潮汐变化中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在选择养殖地点时,应优先考虑潮水漫溢或潮汐区域。
此外,需要注意避开污染源,以保证海蜇苗的生长环境。
人工灌溉是在自然灌溉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人为补充水分和养分,以提高生长效果。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水质。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宜采用无污染的海水进行灌溉。
其次,要合理控制灌溉频率和水量。
灌溉的频率和水量要根据海蜇苗的生长情况、季节变化和养殖区域等因素进行调整。
最后,要注意灌溉方式。
常用的灌溉方式有喷淋灌溉和滴灌。
喷淋灌溉适用于大面积养殖,而滴灌则适用于局部灌溉,可以更精准地提供水分和养分。
除了适当的灌溉技术外,养护管理也是海蜇养殖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养护管理包括疾病防治、水质调控、温度控制、光照管理等方面。
首先,疾病防治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关键。
海蜇苗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因此要加强疾病防治工作。
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观察海蜇苗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避免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其次,水质调控是保证海蜇苗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适宜的pH值、溶解氧和盐度。
如果发现水质异常,应及时调整或更换水源。
此外,要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水质污染和有害物质的积累。
温度控制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
海蜇苗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窄,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海蜇是一种美味可口的海产品,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海蜇的养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方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海蜇池塘养殖技术。
一、池塘选址选择合适的池塘是海蜇养殖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水质清澈、水流畅通、水深适中的池塘。
其次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的地方,以免发生池塘溢出的情况。
最后要考虑到周边环境,避免受到污染。
二、池塘建设池塘建设是海蜇养殖的基础。
首先要进行池塘的清淤和修整,保证池塘底部平整。
其次要进行池塘的加固和防渗处理,以免池塘漏水。
最后要进行池塘的加水和调节水质,保证水质清澈透明。
三、海蜇选种海蜇选种是海蜇养殖的关键。
首先要选择品种优良、生长快速的海蜇。
其次要选择健康、无病无虫的海蜇。
最后要进行海蜇的分级和分类,以便进行不同阶段的管理和养殖。
四、海蜇养殖海蜇养殖是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核心。
首先要进行海蜇的投放和分布,保证海蜇的均匀生长。
其次要进行海蜇的饲养和管理,保证海蜇的健康生长。
最后要进行海蜇的采收和销售,保证海蜇的品质和口感。
五、池塘管理池塘管理是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进行池塘的清洗和消毒,保证池塘的卫生。
其次要进行池塘的通风和换水,保证水质清新。
最后要进行池塘的监测和调节,保证海蜇的生长环境。
六、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进行海蜇的检测和筛选,保证海蜇的品质和安全。
其次要进行海蜇的加工和处理,保证海蜇的卫生和安全。
最后要进行海蜇的销售和追溯,保证海蜇的来源和品质。
综上所述,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方式,其技术要点包括池塘选址、池塘建设、海蜇选种、海蜇养殖、池塘管理和食品安全。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海蜇的品质和口感,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分循环与养殖区域管理策略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分循环与养殖区域管理策略海水养殖海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项目,其具有高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然而,海水养殖过程中养分循环和养殖区域管理是影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海蜇的养分循环与养殖区域管理策略,以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养分循环是海水养殖海蜇高效养殖的关键。
养分循环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促使养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养分循环。
首先,利用养殖池和相邻水域的水循环系统。
在养殖池中设置合理的进水和排水装置,确保养殖环境的水质稳定。
同时,可以通过循环利用进水和排水中的养分,如活性底泥和粪便,用于沉积物沉淀和藻类生长,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其次,引入富营养生物和生态环境调控。
可以在养殖池中引入富营养生物,如微藻和浮游生物,利用其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减少有害物质和养分的积累。
同时,通过调控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素,促进藻类和有机物的降解和利用,提高养分的再循环利用率。
再次,合理选择饲料和控制投喂量。
饲料是影响海蜇养殖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应根据海蜇的生长需求和饲料转化效率选择合适的饲料。
同时,要对饲料的投喂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过度投喂导致养分的浪费和积累。
除了养分循环,养殖区域管理策略也是保证海水养殖海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养殖区域管理涉及到合理规划养殖区域、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以下是几项重要的养殖区域管理策略。
首先,合理规划养殖区域。
在选择养殖区域时,要考虑水质状况、环境因素、生态承载力等因素,避免选择过度污染的区域和生态敏感区。
同时,要合理划定养殖区域的大小和密度,避免过度集中养殖导致环境压力过大。
其次,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弃物要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可以采用生物滤池、沉淀池和人工湿地等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此外,要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如制成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海蜇养殖技术
海蜇养殖技术第一节海蜇生物学特性海蜇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十年来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殖海蜇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沿海渔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
1.海蜇的形态特征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经过腌制加工后,伞体部成为“海蜇皮”,口腕部俗称“海蜇头”。
在中国,海蜇皮的出口历史较长,从60年代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出口量达三、四千吨之多的出口商品,深受国外欢迎。
海蜇水母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
伞径一般300毫米~500毫米,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中胶层厚,伞顶表面平滑。
内伞具有较发达的环状肌,施运动功能。
内伞辐间位共4个半圆形生殖下穴,有胶质膜封闭,不与胃腔相通;每穴外侧具1瘤状生殖乳突。
伞体中央向下伸出圆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从辐位有8对侧扁的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性口腕。
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丝状附器,其表层布满刺细胞团,具捕食与防御作用。
海蜇的身体有95%以上是水分,其他则是蛋白质和脂肪所构成,所以海蜇的身体会呈现透明状,就是因为身体内的水分之故。
海蜇具有三胚层,最外是表皮层,最内层则是胃皮层,由胃皮层构成一简单的体腔,只有一个开口,兼具口及排泄的功能,在表皮层及胃皮层之间的则是中胶层。
以钵海蜇为例,海蜇的身体有几个构造:1、胃腔:即是由胃皮层所形成的胃腔,也是海蜇的消化系统,胃腔内有胃水管系统,内有许多的触手状的胃丝,胃丝上又有刺丝胞,可将吃进来的饵麻醉,再放出消化液来进行消化。
生殖腺也是位于胃腔壁上,同样是发源于胃皮层。
2、感棍:在海蜇翼的边缘均均有八个感棍,内有一个平衡胞、小眼及两个感觉窝,是在水中平衡其身体及触觉之用,可说是海蜇的感觉器官。
3、触手:在海蜇翼的边缘有许多细小的触手,触手的前端有刺胞,刺胞可捕捉浮游生物及攻击敌人。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海蜇养殖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海洋养殖业。
与传统的陆地养殖相比,海蜇养殖具有许多优势,如成本低、水域资源丰富,同时也能够减少对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然而,海蜇养殖也面临生态环境的困扰,为了保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蜇养殖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
首先,海蜇养殖需要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
海蜇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养殖场点时应对水域的水质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
养殖场点的选择需要考虑水深、水温、盐度、溶氧量等因素,以保证海蜇能够获得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要避免选择临近工业区、渔港或污染源附近的养殖场点,以减少对海蜇养殖的不利影响。
其次,海蜇养殖需要进行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包括饲料管理、养殖密度控制、疾病防控等方面。
在饲料管理方面,应选择优质的饲料,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域污染。
在养殖密度控制方面,要避免过度养殖,以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氧气供海蜇生长。
同时,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造成疾病传播的风险,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此外,为了减少对野生资源的损害,海蜇养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苗种引进和繁殖工作。
为了避免对自然资源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应采取有效的养殖苗种引进方式,减少对野生青蛙的捕捞。
在苗种繁殖方面,可以探索人工繁殖和改良繁殖技术,增加养殖苗种的供应量,从而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在海蜇养殖的各个环节中,应加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养殖场点周围水域的水质、生物多样性、底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养殖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也能为养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优化养殖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总之,海蜇养殖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对于保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养殖者应该重视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系统管理,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并通过监测和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
海蜇怎么养海蜇的营养价值
海蜇怎么养海蜇的营养价值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等。
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那么你对海蜇的饲养方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海蜇怎么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海蜇怎么养池塘的选择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
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
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
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
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放苗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
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
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长性能与饲养条件优化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长性能与饲养条件优化海水养殖海蜇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优化海蜇的生长性能和饲养条件将对海蜇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海蜇的生长性能、饲养条件及其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海蜇的生长性能是评价饲养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海蜇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养分、光照、水质等。
研究表明,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一般在20℃-30℃之间为宜。
此外,合理的饵料投喂量和频率也是影响海蜇生长的因素之一。
养殖海蜇时,需要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来确定适宜的饵料投喂量,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同时避免过度喂食导致水体污染。
光照对于海蜇生长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适宜的光照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养殖效果。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调节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以保证海蜇的正常生长。
其次,饵料的选择和饲养条件的优化对于海水养殖海蜇的生长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饵料的选择应根据海蜇的食性特点来确定。
海蜇是肉食性动物,对于动物性饵料有着较高的摄食率和消化率。
常见的饵料有鱼饲料、虾饲料等。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合理配比,确保饵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充分供给。
此外,水质对于海蜇的生长也至关重要。
养殖水体的氨氮、硝酸盐等指标应该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对海蜇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的养殖密度也是优化饲养条件的关键之一,通过合理调节密度,可以减少海蜇之间的竞争,提高个体生长速度。
另外,海蜇的疾病防控是饲养条件优化中的重要环节。
饲养海蜇时,要定期检查水质和海蜇的健康状况。
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常见的海蜇疾病有感染性损伤、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海蜇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养殖设备和饲料等方式。
同时,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避免对海蜇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饲养海蜇的水体环境也需要进行优化。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和清洁度。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饲喂管理与生态适应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饲喂管理与生态适应技术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海蜇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食品之一。
由于其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丰富微量元素等优点,海蜇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海水养殖海蜇苗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海蜇苗的饲喂管理与生态适应技术对于海水养殖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海蜇苗的饲喂管理和生态适应技术,以帮助养殖户提高海蜇养殖的效益。
一、海蜇苗的饲喂管理1. 饲料选择海蜇苗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确保其正常发育。
在饲喂管理中,饲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海蜇苗适宜食用海藻、小型甲壳动物等浮游生物作为主要饲料,因为这些饲料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此外,饲料的质量也应受到关注,确保饲料无污染并且符合海蜇苗的营养需求。
2. 饲料投喂量控制在饲喂管理中,控制饲料的投喂量能够确保海蜇苗摄取到适量的营养物质而不会造成过度喂食导致的污染问题。
海蜇苗的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其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合理确定。
在初期生长阶段,饲料投喂量较小,逐渐增加至饲养过程的中后期,以满足海蜇苗的生长需求。
同时,饲料投喂的次数也应适当控制,通常每天投喂两到三次,保证饲料能被充分利用。
3. 饲料品质监测为了确保海蜇苗的健康生长,监测饲料品质非常重要。
对于养殖户来说,选择有保障的供应商以确保饲料的质量是首要考虑。
此外,定期抽检饲料,分析其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污染物的含量,即可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这种监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饲料问题而引发的疾病和生产损失。
二、海蜇苗的生态适应技术研究1. 水质管理水质是海蜇苗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为海蜇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
首先,水质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包括pH值、温度、溶解氧等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水质。
其次,合理的水质调控策略,如增氧、除氨等,可以提高水体的养殖适宜性。
海蜇资源管理工作方案
海蜇资源管理工作方案海蜇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其具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并且可以用来制作海蜇皮和海蜇凉粉等食品。
然而,因为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海蜇资源受到了威胁。
为了保护海蜇资源,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工作方案。
海蜇资源的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就是海蜇资源管理工作方案:一、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海洋保护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海洋保护措施,可以保护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包括海蜇。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建设,为海蜇提供一个安全的生长环境。
同时,加强海洋保护区的管理,限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保证海蜇不会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遭受损失。
二、加强海蜇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海蜇需要得到更多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海蜇养殖,需要将其纳入到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之中。
这包括加强海蜇的选育、稀释繁殖、人工饲料的调配、免疫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海蜇的养殖质量和产量。
三、加强海蜇资源的监测和调查针对目前海蜇资源的保护情况,开展海蜇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计划和管理方案,为海蜇资源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在调查和监测过程中,需要仔细了解海蜇的生态环境、生长习性、数量和质量等情况,及时总结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严格限制海蜇采摘为了确保海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限制海蜇的采摘量,并制定相应的采摘规范。
对于非法采摘海蜇行为,要坚决予以制止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同时,要积极推动海蜇资源的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海蜇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海蜇资源和生态环境。
总之,海蜇资源的管理工作方案应该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只有通过加强海蜇资源的保护,并推动海蜇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发展,才能确保海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人类生活和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海水养殖海蜇的育苗技术与移栽管理实践
海水养殖海蜇的育苗技术与移栽管理实践海水养殖海蜇是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项目。
海蜇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备广泛的经济价值。
为了保证海蜇在养殖过程中的健康生长和高产,良好的育苗技术与移栽管理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水养殖海蜇育苗技术的关键步骤以及移栽管理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育苗技术(一)种苗选择和收集种苗的选择对于海蜇的养殖成功至关重要。
选择具有良好生长和繁殖能力的海蜇品种,保证其健康状况和品质。
在收集海蜇种苗时,应挑选大小适中、形态完整、没有感染疾病或寄生虫的个体。
种苗的源头应来自健康的母体海蜇。
(二)孵化和育苗基质准备海蜇的孵化和育苗基质准备是海蜇养殖中的主要环节。
首先,需要准备透明的育苗箱,并在箱底铺设适量的细沙或其他适宜的基质,以提供海蜇幼虫的附着环境。
其次,将种苗放入育苗箱中,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海水,保持适宜的盐度和温度。
(三)养殖环境的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是海蜇育苗的基本要求。
在海蜇育苗过程中,应控制水质的pH值、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等参数,以确保海蜇的正常生长。
定期检测和调整水质,保持水质的稳定。
此外,育苗箱应放置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以促进海蜇幼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移栽管理实践(一)海蜇幼苗的移栽时间海蜇幼苗的移栽时间是非常关键的。
一般情况下,海蜇幼苗的移栽时间应在其体长达到2-3毫米时进行。
过早或过晚移栽都会影响幼苗的生长和存活率。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海蜇幼苗的生长情况和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来确定适宜的移栽时间。
(二)移栽密度与适宜水深海蜇的移栽密度和适宜水深直接关系到海蜇的生长和产量。
一般来说,适宜的移栽密度应根据养殖区域的水域条件和海蜇品种来确定。
在移栽时,需要合理安排海蜇的间距,避免过于密集,以免造成竞争和堆积。
同时,根据养殖区域的水深情况,选择适宜的水深进行移栽,以便海蜇能够充分利用水流和光线资源,促进生长。
海蜇农业养殖大全
4.3 放苗时机山东沿海放苗时间都不早于 5 月。为避开午间阳光直射, 一般选择在晴天的
一早一晚和无风或微风的时间投放。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过渡
10~ 20 分钟后再
慢慢放入。 最好是选在深度 40cm 以上水域进行多点投放, 切勿在下风头或池周浅水区放苗,
以免因幼苗稚嫩,被冲上池沿致死。
4.4 放苗数量视池塘面积,水体深度、水质以及交换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对条件好、换水 方便的池塘可适当多放, 否则应少放。 其单养放苗数量一般掌握在 7500~15000 片/ ha,混 养放苗量可掌握在 1500~6000 片/ ha。
日— 30%/日)至水深 1.5m~2.0m,放茁密度可以控制在
100 片 /亩,养殖海蜇回捕率平均在
6%— l 5%(亩产 50kg—100kg)。为了准确把握池内放养数量, 亩 10 片— 20 片放养为宜。
建议经中间暂养后计数, 按每
养殖过程中,池水温度应稳定在 16℃— 18℃,水深保持在 0.80m~1.20m 之间,并随着 海蜇个体的增大,水深逐渐调整至 1.5m—2.0m。
现海蜇大量死亡现象, 造成养殖回捕率极低。 在池塘进、 排水条件差时会出现前期海蜇生长
良好,当体重达到 3kg/片— 5kg/片时,由于水质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生存要求,而生长速
度减缓,甚至缺氧死亡。—般地,在养殖中,后期,当池塘内海蜇存池量达到
10 片/亩时,
日换水量小潮时要保持 10%— 20%,大潮时应达到 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
5.2 投饵海蜇主食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喜食 轮虫和卤虫。故在养殖前期基础饵料好的情况下, 一般不需投饵。 但海蜇具有贪食特性,昼
海蜇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海蜇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海蜇头(英文名:jellyfish)是一种珊瑚动物类,也被称为海蛰、水母。
近年来,海蜇头的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了许多养殖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本文将介绍海蜇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一、基础设施建设1. 海蜇头水池设计:养殖海蜇头需要准备适宜的水池。
水池应具备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以保证海蜇头的生长和发育。
水池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选择适当的材料,如水泥池或塑料池,并设置过滤装置来维持水质清洁。
2. 水质管理:海蜇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不良会影响其生长和养殖效益。
养殖户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并据此调整水质。
使用合适的过滤装置可以帮助净化水质,避免因细菌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二、种苗选育1. 品种选择:海蜇头种类繁多,不同品种适应能力和产量有所差异。
养殖户应根据当地水质状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如东方水母、海蛰等。
2. 种苗繁殖:海蜇头的繁殖主要依靠孢囊发育。
养殖户应选择健康的母蜇头,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裂或区域引种,创造繁殖环境,促进孢囊的发育和释放。
三、日常管理1. 饲料管理:海蜇头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养殖户应提供适宜的饲料。
常见的饲料包括浮游动物、虾养殖废料和市售的海脆片。
养殖户可以根据养殖密度和生长情况调整饲料的供应量,以避免过度喂养和水质恶化。
2. 温度控制:海蜇头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
养殖户应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调整水温,可采用水循环系统、加热装置和遮阳措施来控制温度。
3. 疾病防治:海蜇头容易受到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导致死亡和损失。
养殖户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洗水池和过滤设备,避免感染的蔓延。
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请专业兽医进行处理,以防止疾病蔓延。
4. 养殖密度和分群管理: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但过高的密度容易导致争食和水质恶化。
养殖户应根据水池大小和品种特性合理设定养殖密度,并进行适时分群管理,以避免资源的竞争和损失。
海蜇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蜇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蜇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还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蜇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水域选择、海蜇种类的选择、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养殖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正文:1. 养殖水域选择海蜇喜欢在海洋中生长,养殖时应选择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海域。
海蜇对温度、盐度和pH值也有一定要求,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养殖。
2. 海蜇种类选择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海蜇品种有刺身海蜇、普通海蜇等。
在选择养殖种类时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做出合理选择,力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水质调节和养殖管理养殖前需将水域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杂质及有害物质,调节水质的pH值和盐度。
为了保证海蜇的生长和发育,可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或养殖饲料。
定期检测水质,掌握养殖环境的变化。
4. 温度和光照管理海蜇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应根据海蜇品种和当地气候特点进行调控管理。
一般来说,养殖温度保持在15-20摄氏度较为适宜,光照时间每天约8-10小时。
5. 饲养和喂食管理海蜇属于无脊椎动物,其消化系统较为简单,饲养和喂食管理相对较容易。
常见的海蜇饲料主要包括小鱼虾、海藻等。
喂食时要注意饲养密度,不可过度喂食以免造成水体污染。
6. 病害防治和养殖风险控制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加强养殖场环境的管理,定期清理污染物和死余物,降低养殖风险。
7. 市场销售和经济效益海蜇养殖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发展空间,养殖者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总结:海蜇养殖是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但养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通过合理的选择海蜇种类、科学的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养殖者应持续关注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环节二:饵料生物的培养海蜇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摄食量很大,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 ~5小时被消化。
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例,个体的伞径达20mm时日摄食量为0.6万个,伞径达70mm时为l0万个,伞径达l10mm时为26万个,伞径达230mm时为290多万个。
海蜇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蝶状体幼体经过2个月生长,体重可达l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饵料生物的密度密切相关。
(1)培育养殖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池塘施用有发酵机肥料,如鸡粪、牛粪、猪粪等,必须经过充分发酵分解。
在养殖过程中,视水质、池水透明度及生物量的多少每隔10~15天左右追加1次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养殖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的丰度。
投术环节三:养殖管理1.前期管理(1~20)幼蜇入池约l0天内不换水,因为养殖前期肥水后池水内的饵料生物比较丰富,不换水有利于苗种适应池塘环境;l 0天后,每天向池塘注水,每次注水约达到池塘水体的l0%~20%;20天后,幼蜇已生长到伞径约l0cm,在进排水时不要快排快灌,水流要缓,防止在闸口的防盗网对海蜇造成伤害。
注意:在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内的水不能差别太大。
盐度变化幅度不能超过5度,超过这个数则不能换水。
在适宜的区间内保持相对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有利的。
透明度在40cm左右发上。
2.中期管理(养殖20~45天)养埴中期是海蜇进入快速生长的时期,这时已进入雨季,天气、海况变化比较大,此时养殖池换水要注意外海海况,条件不好不要换水。
有淡水注入途径的池塘,要注意雨季池塘的淡水注入量,因为温度、盐度的大幅度变化会对海蜇造成伤害。
要定期对海蜇养殖池进行日常的温度、盐度检测,尽量把盐度控制在海蜇生长的最适范围内,以有利于海蜇的快速生长。
同时,要加强巡池,在早、晚海蜇易起浮时观察海蜇的生长情况,若发现有被阻挡在岸边防护网的海蜇,要送回池塘中去。
没有配套的饵料生物培养池,每天换水后再进行投喂;此时,要特别注意池水的透明度与水色,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 米以上,并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40cm左右,水色长期保持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海蜇养殖池的池水透明度达到50cm~70cm时,说明池塘水体较瘦,饵料生物少,这时浒苔等藻类的繁殖会加快,应追加施用经过发酵的有机肥和无机肥,泼洒肥料的类型视池塘具体情况而定。
当发现池水透明度过大(以30厘米为界,30厘米~40厘米透明度最好,浮游动物数量大)、水质不肥时,可用干鸡粪每亩5公斤追肥,每半个月追肥1次;若透明度小于30厘米,这时的单胞藻数量多,容易发生“水华”,且海蜇是以浮游动物为食,单胞藻并不是适宜饵料,这时就要少量进水,生物制剂调理水色,增加透明度。
施用有机肥需注意三点:首先,有机肥必须经过彻底发酵后(腐熟后)方可使用,否则会污染水质,二要依据水色、水质变化来确定施肥的时间、方式和数量。
三要加强水质监测,掌握好适宜的换水时间和换水量,即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又可使水体中具有丰富的饵料生物供给海蜇摄食。
在缺乏或不适宜施入有机肥的池塘,可以用无机肥代替,施入尿素lkg/亩~2kg/由、过磷酸钙2kg/亩—4kg/亩,每半月一次。
使用方法少量多次。
不可急于把水肥起来。
随着海蜇生长、发育,其个体不断增大,特别是进人养殖中、后期(放苗一个月后海蜇个体重量达3kg以上),海蜇滤水量加大,对水质要求也会日趋严格,生产中,此时极易出现海蜇大量死亡现象,造成养殖回捕率极低。
在池塘进、排水条件差时会出现前期海蜇生长良好,当体重达到3kg/片—5kg/片时,由于水质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生存要求,而生长速度减缓,甚至缺氧死亡。
—般地,在养殖中,后期,当池塘内海蜇存池量达到10片/亩时,日换水量小潮时要保持10%—20%,大潮时应达到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捕率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
3.后期管理(45~60天)海蜇在适宜环境中生长60天后,体重可生长到5kg以上而达到上市商品规格,这时可用手操网捕获海蜇,捕大留小。
个体体重在5kg以上的海蜇食量惊人,若养殖池中饵料生物不丰富则最好起捕。
值得注意的是:海蜇摄食量不足不但不生长,反而会退缩,有些养殖户养殖到3k~4kg后,过一段时间发现海蜇消失,除水质底质影响外,饵料生物供应不足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因此,养殖海蜇的起捕时机要视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免造成损失。
技术环节四:海蜇的混养(1)海蜇与对虾混养5月初,水温达到18℃时即可投放虾苗;6月初,水温稳定在20℃时,对虾已生长到体长4cm~5cm,此时放养伞径1.5cm~2.0cm的幼蜇(或投放5Cm以上的海蜇苗),既有利于海蜇生长,又不会伤害对虾。
(2).海蜇与贝类混养通过几年海蜇与缢蛏、杂色蛤、文蛤的混养,发现养殖效果较好,但要求必须肥水,同时控制贝类的放养数量。
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之间。
(3)幼蜇暂养5月中旬~6月中旬自然水温升高而海蜇螅状幼体不断释放蝶状幼体,出苗量集中,培养水体有限,每立方水体达到2万尾~3万尾,使培育幼蜇的规格偏小。
为提高放养战活率,可进行幼蜇暂养。
购进lcm左右的苗种,价格比较便宜,但下塘成活率低,对环境适应性差,有条件的可在闲置的育苗池中进行水泥池暂养,每天投喂3~4次,每次换水1/2~1/3,控制放养密度住1000尾/m2~1500尾/m2。
网箱暂养采用规格6m×6m×2m的网箱。
浮子为80cm×60cm的塑料泡沫浮子4个。
框架用l寸钢管焊接而成,上下框架相同,用网目5cm 的网衣缝合而成。
设置在池塘有微流水处,呈“一”字型排列,箱距2米。
网箱用黑塑料网遮阳,于海蜇幼苗进箱前7天下水,每天投喂3~4次。
池塘圈养一般在池塘肥水不好的情况下采用,或第二茬、第三茬苗种暂养采用,其方法是在池塘一角圈围约5亩水面,视水体中生物量的多少采取补充投喂的办法。
技术环节五水色的处理(1)澄清色:水中有大量青苔或含大量残毒物质或重金属、PH值过低。
处理方法:有机酸解毒+多效底改两天后加氨基酸培藻精,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透明度保持在30公分左右后提高水位可抑制青苔生长。
对放苗前青苔过多的养殖池首先杀死青苔,用芽孢杆菌分解枯死的青苔。
对池中青苔过多时少用或不用没有发酵的鸡粪等有机肥或化肥。
建议用液体氨基酸+豆浆的方法肥水。
对青苔的处理是养殖海蜇的关键。
(2)水呈黑褐色黑褐色与酱油色:主要含有鞭毛藻、裸藻、褐藻等,这种水色是池塘管理失常,如投喂量过多,残饵增多,底质恶化老化等原因造成的,养殖动物易中毒死亡。
处理方法用活水解毒安解除毒素、底改+复合芽孢杆菌或EM。
(3)、水呈紫红色水体富营养化,肥水过量,甲藻吸收大量N、P元素、繁殖过盛.对策:底改+活水解毒安+液体芽孢杆菌,每二天使用一次活水解毒安,三天后用氨基酸肥水(4)水分层连续阴天造成部分藻类死亡或藻相老化而形成分层。
复合芽孢杆菌调水+氨基酸培藻精(5)白浊色:一方面可能主要含有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及有机碎屑和粘土微粒,另方面水质不良。
对策:水中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或对氨氮、亚硝盐高引起的水体白浊可选用底改类产品复合芽孢杆菌,最后肥水。
可捞除过多的浮游动物。
有害微生物过多可用生物制剂制剂调理.(6)暗绿色:主要含有蓝绿藻,老化池易发生,养殖动物发病率高,但存活尚佳。
对策:改底、调水(7)、黄色水:主要含有金黄色鞭毛藻,池中积存太多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池水酸碱度下降,不适养殖。
用多效底改改良底质,引进新水后用氨基酸培藻精培养藻类.同时定期用复合芽孢杆菌或利生素、光合菌、EM调理水质。
对(2)、(3)、(4)、(6)水色的处理大多养殖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在有风的天气在下风头处理后改底调水有的养殖户用少量杀青苔的化学药物杀死过多的藻类后解毒、调水、改底值得试用。
8、优良水色(1)淡茶色:主要含有硅藻,为养殖的最佳水色,含有新月菱形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藻、小球藻等,这些藻类是水产养殖幼体的优质饲料。
但这种水色维持时间短。
早期肥水多用有机肥少用或不用化肥。
(2)淡绿、翠绿或浓绿色(绿豆青):主要含有绿藻。
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技术环节六病害防治1/气泡主要症状:在海蜇的伞体内有数量不等的气泡,使海蜇不能下潜,始终漂浮在水面,而导致大批死亡。
主要发生在苗种期。
形成原因:养殖池塘水质过肥,导致晴天情况下水质过肥溶氧饱和。
预防:控制水质的肥度,苗期水的透明度保持在40—50cm左右。
如果水过肥透明度过低应应该用药物(漂白粉干撒)把过多的藻类杀死,避免天气晴好时溶氧过饱和。
如果换水条件好可通过换水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2/长脖病(萎缩病)症状:海蜇个体头小脖子细长。
个体不规则。
原因:饵料不足,导致海蜇吃不饱而萎缩。
防治:放苗前提前培养基础饵料。
放苗前15—20天利用化肥或发酵有机肥肥水。
或用搭配氨基酸培藻精一瓶+2包发酵粉+5公斤豆浆培养基础饵料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
每7——10天一次。
定期检池塘内饵料生物情况,特别是浮游动物的组成情况,饵料不足时可波洒一些鱼浆、虾浆、豆浆,但要注意池塘底质的变化情况3/平头病症状:伞体扁平,严重时形成凹陷原因:水质过肥,浮游植物数量急剧增加,浮游动物数量急剧减少。
防治:换水以达到调整水质目的。
如果赶不上大潮而无法换水可用一些化学杀藻药物处理过多的浮游植物。
一般选择在有风的天气在池塘的下游局部干洒。
水质透明度控制在35—40cm。
杀藻后注意改良底质并调理水的藻相和菌相平衡4/不良水色变化引进海蜇撞网的处理症状:海蜇伞体凹陷,伞体出现不规则皱褶。
原因:天气变化较大、大风、降雨会让海蜇产生应激,这时大量海蜇会聚集在围网边上用伞体不断的撞击围网。
如果长时间撞网就会伤到海蜇伞体形成塌盖。
另外可能是围网深度不够海蜇抢滩而形成塌盖。
预防:养殖过程中遇到天气聚变时,等不良天气过后要用时采取措施:换水条件好的要及时换水。
这样也可以缓解应激。
如果换水条件不好时可使用一些缓解应激的药物如Vc、解毒益水露,只要措施得力是可以避免海蜇撞网的。
用EM菌配合调水改底可预防海蜇撞网。
5/、海蜇腐烂病(副溶血弧菌病)海蜇伞体上出现黑斑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渐扩大,最后导致海蜇溶解而死亡。
原因:养殖水体水质呈酸性预防:定期或经常性的进行水质交换,每次大潮要进行排换水,从而保证水质的稳定,排换水条件不好时可用生石灰进行调节,具体用量视情况决定用量。
另据报道:一种副溶血弧菌可导致海蜇腐烂,可用蛭菌蛭弧菌配乳酸菌全池波洒,有一定效果常见问题解答(一)水体发光如何处理?原因:① 发光细菌(亮弧菌、哈维氏弧菌、荧光极毛杆菌等)发出的光为弥散光,看不出明显的发光点,对虾游动时可以见到一条明亮的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