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宣教课件
形成:
化源不足 血液虚少 失血过多 濡养功能 气虚肾亏
脏腑百脉失养 机能活动衰退 神志活动衰惫
全身或局部 虚弱症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临床表现:(示血虚病例) 面色、唇、舌、甲淡白无华,头晕健忘,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心悸失眠,手足发麻,两目干涩, 视物昏花,皮肤干燥,毛发枯搞等 (由于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 脏多见。)
5.气血两虚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概念: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组织器官失养 而致人体机能衰退的病理状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以实证为主,治当 降气,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气陷:
概念: 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升清功
能不足和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
升清无力─头目失养─上气不足证
脾气虚损
(气虚证) 升举无力 气陷于下
此外,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 “精”。“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 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 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 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 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形成: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情志抑郁 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霸笔中医主治记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特点1.整体观念:完整性:人自身统一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辨证论治:证:即证候=病机(本质、内涵)(1)同病异治的本质:证候/病机不同(2)异病同治的本质:证候/病机相同3.症:症状和体征,人体对疾病的反应的表象。
病:疾病。
病理变化的全过程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概括。
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是:证候。
补中益气汤之升阳药:黄芪、升麻、葛根、柴胡。
第三章阴阳学说1.概念:核心词:相互对立、关联有形属阴,无形为阳(联想气血,气属阳,血属阴)2.阴阳的属性:(1)相对性:(2)可分性(昼夜、五脏、四季分阴阳):比如:脾为阴中至阴;冬天为阴中之阴,春天为阴中之阳,夏天为阳中之阳,秋天为阳中至阴;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水火阴阳征兆,左右阴阳之道路。
(3)可转化3.基本内容:阴阳一体观对立制约(阴平阳秘动态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互根互用(谁也离不开谁):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化...交感互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高端项目中心消长(在一定范围内,量变):消长平衡:四季中:冬至阳生,夏至阴生,春分秋分阴阳各半;一天中:子时(半夜11点-1点)阳生;午时阴生相互转化(条件:重或极,质变)自和与平衡4.应用:(1)用于说明人体结构:背为阳,腹为阴。
(2)阐述病理变化(3)疾病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4)指导治疗:确定治则,调整阴阳。
(5)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5.确定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胜则寒:实寒—寒者热补其不足=虚则补之之阳胜则热:实热—热者寒之阴偏衰:阴虚虚热—补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治啥补啥)-阳中求阴(求啥补啥)阳偏衰:阳虚虚寒—补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治啥补啥)-阴中求阳(求啥补啥)代表方:金贵肾气丸、右归丸第四章五行学说1.概念:五行特性;升腾(火)、生化(土)、生发(木)五行归类:注重五音2.五行内容(1)相生:生理:母子关系异常:母病及子、子病及母、(2)相克:生理:所胜及所不胜病理:相乘(过克)、相侮(反克)(3)五行生克制化:相生相克之间的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
脏象简答1.胃的生理功能(1)受纳水谷:受纳,即是接受、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并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2)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
2.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胃所下降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化物—-使食糜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以进一步的精细消化,使之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清:由脾的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于肺。
浊: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形成尿液;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形成粪便。
3。
心肾的生理关系(1)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在上,属火,为阳;肾,在下,属水,为阴。
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火不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维持着心肾阴阳水火彼此交通、相互制约、升降协调的关系。
(2)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
君相二火,上下交济.4.肝肾的生理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阴液互养、藏泄互用等方面。
(1)精血同源:肾藏精,精能生血;肝藏血,血能化精.这是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
(2)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开合有度;肾精闭藏,可制约肝疏泄太过.二者相反相成,调节生殖功能.(3)阴液互养(水能生木):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制约肝阳不致偏亢;而肝阴充足,气机疏泄正常,促进肾阴充盛。
5.肺肾的生理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互资方面.(1)呼吸运动: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
中医基础试题四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四)试题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阴阳互根:又称“阴阳相成”,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3.天癸: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
“天”是言其来源于先天,“癸”是言其本质属天干中的癸水,有阳中之阴的意思。
4.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5.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6.疠气: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
7.瘀血:血液滞留或凝结于体内,包括血溢出于经脉外而瘀积,也包括血脉运行受阻而滞留经脉腔内,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
8.阳中求阴: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临床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阳中求阴”。
9.壮火:是一种亢奋的病理之火。
能损耗正气。
10.热因热用:针对真寒假热证应采用温热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按五行生克关系,金克木;木生火。
2.五脏之中,称为封藏之本的是_肾_;称为娇脏的是__肺__。
3.肝在体合__筋__,其华在__爪__。
4.气和血的关系可概括为__气为血之帅__和__血为气之母__。
5.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__督脉__;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__任脉__。
6.湿邪的粘滞之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症状的粘滞性_,二是_病程的缠绵性_。
7.中医发病学说强调_正气__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又不排除__邪气__在发病中的重要条件。
8.预防的内容包括_未病先防_和_既病防变_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 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03 气血失调类型及表现
气滞血瘀证型分析
临床表现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 或见瘀斑、脉涩等。
病机分析
本证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为先导,由气及血,导致气滞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 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 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痛经、经闭、脉涩等症。
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气血平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疾病预防与治疗意义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使气 血保持平衡状态。
气血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医生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合参,判断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络系统与气血运行
经络网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遍布全身,形成网络。
气血流注
气血在经络中按照一定的 规律和方向流注,维持生 命活动。
脏腑经络联系
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四 肢百骸相联系,实现气血 的输布和调节。
气血相互转化原理
气为血之帅
气血相互依存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是血液生成 和运行的动力。
气血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共同维持 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血理论在临床实践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
气血理论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等判断气血状况,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等方式 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调和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基本治则之调和气血调和气血:所谓调和气血,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使气顺血和,气血协调。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适于气血失调之候。
祖国医学认为,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防御和固摄之功。
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
故治疗时必以调气为要,而调气之法众多,如《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所言:“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流而散之”。
推而广之,则寒之、热之,乃至按摩、针灸、饮食等均属于调气之列。
气病之治则,概而言之,即:气虚则补,气滞则疏,气陷则升,气逆则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气虚则补:气虚系指元气亏乏,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变化。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之气,而尤以培补中气为重: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
故气虚之极,又要从补肾人手。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故补气又常与补血相结合: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虚之极,故在极度气虚时又当与补阳同用。
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情况下,痰湿内盛者,不宜使用,但必要时可补气与化痰、祛湿兼施。
又有气虚不运而生胀满者,用塞因塞用之法,亦应稍佐理气之品。
气滞则疏:气滞即气机郁滞不畅。
多因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
故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因为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多与肝主疏泄、肺主宣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以及小肠大肠主泌别传导功能有关,故气滞多与肺、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第一节气一、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来源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并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此三者结合起来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2.气的生成(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化生元气。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相合,接受容纳饮食,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为清虚之脏,主司呼吸,吸清呼浊,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中。
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状态,称为“气机调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人体体温的恒定,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生理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在体内不停地运行,也依赖气的温煦和调节,故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
3.防御作用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表现在: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
气的防御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一节精一、精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哲学含义中医学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的概念,滥觞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中的“精气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在气的概念的演变过程中,以《管子》为代表将气范畴规定为精、精气,提出了精气说,认为精气是最细微而能变化的气,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来源。
《管子》精气说中的精、精气与气一元论的气范畴的含义同义。
精、精气即是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是最细微的物质存在。
精气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二)精的医学含义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1.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
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
3.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
5.精指人体正气。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有微甚,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类经·疾病类》)。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
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
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
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的生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
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
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模拟试卷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A.先天与后天方面B.性状与分布方面C.生化与运行方面D.功能与结构方面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人体之气的运动称作A.气机B.气化C.升降出入D.气机调畅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3.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A.营气B.卫气C.元气D.宗气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4.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A.推动功能B.温煦功能C.固摄作用D.气化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5.体内液态物质的运行、输布和排泄,主要依赖气的哪些功能的配合A.推动与温煦B.防御与固摄C.推动与固摄D.中介与推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6.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7.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A.心气B.肺气C.中气D.肝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8.五脏之真精是何气之分体A.先天之精气B.水谷精微C.后天之精气D.元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9.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B.孔窍C.肌肉D.关节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0.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呕吐物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1.下列哪项属于气机失调A.气逆B.气陷C.气滞D.以上均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2.对津液输布代谢的影响最为重要的腑是A.胃B.小肠C.膀胱D.三焦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3.下列哪一项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须的条件A.心气充沛B.血液充盈C.脉道通畅D.三焦通利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气不摄津的范畴A.多汗B.多尿C.漏汗D.遗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5.下列哪一项所论不妥A.气虚则血少B.气旺则血充C.血虚则气少D.气不运则血不存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6.下列哪一脏或腑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A.脾B.胃C.肺D.小肠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7.下面哪一项指的是“神之宅”A.形体B.脏腑精C.肾D.血脉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8.形成多种代谢异常的病变,是气的哪一项失常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气化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A.心B.肝C.脾D.肺19.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在于A.B.C.D.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0.能助心行血的是A.B.C.D.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1.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的是A.B.C.D.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A.心B.肝C.脾胃D.肾22.血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A.B.C.D.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3.津液的生成与何项关系最为密切A.B.C.D.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4.对津液的输布起主宰作用的是A.B.C.D.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A.气虚血少B.气虚血瘀C.气虚出血D.气随血脱25.气生血功能失常可见A.B.C.D.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6.气行血功能失常可见A.B.C.D.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7.气摄血功能失常可见A.B.C.D.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A.气化作用B.防御作用C.固摄作用D.推动作用28.气能防止精、血、津液滑脱的作用称A.B.C.D.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29.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的作用称A.B.C.D.正确答案:A解析:气的五种生理功能,即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中,只有气的固摄作用,能够对精液、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封藏固摄作用,以防止其无故的滑脱和流失。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津液
第五单元精、气、血、津液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体之精的概念与古代哲学中的精概念有严格的区别:人体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古代哲学的精是宇宙万物的生成本原。
2.人体之精的功能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3.人体之精的分类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2.人体之气的生成①生成之源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后天之气(宗气)J I清气:来源于自然界②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人体之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
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具体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
一般规律: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
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称作“气机不畅”;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称作“气脱”;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称作“气闭”。
(2)气化的概念和形式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
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形式:精的生成、精化为气、精化为髓、精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等。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 甚至昏迷等。
面色萎黄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 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分类 质地 分 布
津 清稀 肌表、孔窍、血脉
(二)温煦作用 1、含义:气对机体的温暖、熏蒸作用,这种作 用是通过阳气而实现的。 2、作用:维持体温的恒定
维持肝脏经络的生理活动 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
四、气的生理功能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2、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邪正交争,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生 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学说。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运动 三、 气的功能 四、 气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功能
一、气的基本概念
哲学——构成世界的本源,运动着的客观存在——抽象
气
人体之气(人气)
医学 —————— 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系统之气
(一)气的含义: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存在形式:
1、气聚而成形者——人的形体,如脏腑、肢体、官窍等。 2、弥漫而流动不息者——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二、气的生成
(一)气的来源
先天精气 —— 父母之精气
后天精气
呼吸之清气 水谷之精气
人体之气
(二)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系 肺—自然界之清气 统综合
宗气
(2)分布:积于胸中 其上者—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与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有关的是A.宗气的盛衰B.卫气的盛衰C.肾气的盛衰D.脾气的盛衰正确答案:A解析: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气贯心脉,走息道,具有主司呼吸和推动血行的功能,是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2.治疗血瘀证时,酌情配以益气或理气之品,其理论依据是A.血能载气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气能生血正确答案:B解析: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必须依靠着气的推动作用。
气为阳,血为阴,阳主动而阴主静,所以血液的运行要依靠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
气虚行血无力,可引起血液运行的迟缓而致血瘀。
气滞不能行血,可引起血液停留局部而致血瘀。
所以在治疗血瘀证时,常酌配补气、行气或降气药物。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3.治疗血虚证配伍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血能载气B.气能生血C.气能行血D.气能摄血正确答案:B解析: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
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4.在津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肾之蒸腾气化B.肺之通调水道C.脾之运化水D.小肠之分清泌浊正确答案:A解析: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
《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
”知识模块:气、血、津液5.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的物质基础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6.昼行于阳。
夜行于阴的气是A.元气B.真气C.营气D.卫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7.“为胃行其津液者”,是指A.肝B.肺C.肾D.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8.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的感应和传递,属于气的哪项功能A.调控B.防御C.温煦D.中介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9.在津液的生成中,最为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肺B.脾胃C.脾肾D.肠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0.固摄精液,防止其妄加排泄,属于气的哪项功能A.推动B.凉润C.温煦D.固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1.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A.精B.气C.血D.津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2.水液运行的道路是A.三焦B.小肠C.膀胱D.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A.心肝肾B.心脾肾C.脾肝肾D.脾肺肾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4.对血液运行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A.心气B.宗气C.脾气D.卫气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5.对血液的运行起固摄控制作用的脏腑是A.心肺B.肺肝C.肝脾D.脾肾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6.称为水谷之悍气的是A.谷气B.清气C.宗气D.卫气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7.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功能,说明了气与血的关系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气、血、津液18.人体生长发育迟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气与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精微和肾精,二者又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而决定了它们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关系。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即简要地概括了气和血在功能上的差别。
但是,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
具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等四个方面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功能。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均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
而从摄入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又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作用。
因此说,气能生血。
考试大网站收集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
为此,在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证时,常常配合应用补气的药物以提高疗效,此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
血液不能自行,其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如血液的循环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因此,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气滞则血行滞涩不畅,甚则可形成血瘀。
气机逆乱,则血行亦可随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而逆乱。
如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血随气陷,则可见脘腹坠胀,甚则下血、崩漏等。
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经常配合使用补气、行气、降气等药物,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此是气能行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于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气虚,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
其治疗往往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帅”。
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不仅是化生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
若气失去依附,则将浮散无根,易于发生气脱而涣散不收。
所以,血虚者,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便随之而脱。
临床上,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