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中学左曦曲线和方程课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7.6曲线和方程(1)

四川省德阳中学——左曦6380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2)初步领会“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3)学会根据已有的情景资料找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强化“形”与“数”一致并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线方程的复习引入,加强学生对方程的解和曲线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直观认识;

(2)在形成曲线和方程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出结论并能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能用所学知识理解新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概念的复习引入,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感受事物的发展规律;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几何问题可以转化成代数问题来研究,真正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3)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分析:因为学生已有了用方程(有时用函数式的形式出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平面内的曲线和含有两个变数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引入课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在概念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举反例的方法来揭示概念的内涵。在概念的应用即例题的设计方面,着重巩固对概念的两个条件的认识。

2、教学重点

“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本节课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学生容易对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两个关系产生困惑,原因是不理解两者缺一都将扩大概念的外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用方程表示直线,抛物线等实际模型,积累了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可用举反例的方法来解决困惑,通过反例,揭示“两者缺一”与直觉的矛盾,从而又促使学生对概念表述的严密性进行探索,自然地得出定义。为强化其认识,又决定用集合相等的概念来解释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并以此为工具来分析实例,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通其法、知其理。)

3、教学难点

怎样利用定义验证曲线是方程的曲线、方程是曲线的方程。

(因为学生在作业中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通常在已知曲线建立方程的时候,不验证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曲线上,就断然得出所求的是曲线的方程。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设计了三种有层次的例题:例3是概念的直接运用,例4是证明曲线的方程,例5是概念的逆向运用。通过这些例题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二者”缺一不可。)

三: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知,在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已有了用方程(有时用函数式的形式出现)表示曲线的感性认识(特别是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直线),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平面内的曲线和含有两个变数的方程之间的关系,是由直观表象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过程,对学生有相当大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不理解“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这两句话在揭示“曲线和方程”关系时各自所起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只能是初步领会,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和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时才能称作“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两者缺一不可,并能借助实例指出两个关系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发现规律。通过学生观察坐标系中的曲线和方程之间的关系,来得出曲线和方程的概念,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尝试指导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这样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法: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五:教学活动程序

1、承上启下,提出课题

师:在本节课之前,我们研究过直线的各种方程,建立了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同时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也表示着一条直线。下面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例1:画出方程0=-y x 表示的直线

y

(1) (2)

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再一次从直观上深刻体会:必须同时满足(1)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和(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直线上的点,即方程的解的集合与直线上所有点的集合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那么

直线(图形) 方程(数量) 。 类比方程2x y =与如图所示的抛物线。这条抛物线是否与这个二元方程 2x y =也能建立这种对应关系呢? (按照例1的分析方式的得出答案是肯定的.)

推广:那么对任意的曲线和二元方程是否都能建立这种等价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曲线和方程。(板书课题)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

方程0),(=y x F 的解与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具备怎样的关系,就能用方程0),(=y x F 表示曲线C ,同时曲线C 也表示着方程0),(=y x F ,为什么要具备这些条件?

(将问题重述一遍,使每个学生听清楚。学生思考,讨论,口答)

(说明:运用学生熟知的旧知识,由特殊到一般,既提出了课题,又为形成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实际模型。但是如果就此而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那就不仅会失去开发学生思维的机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而且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供思考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指向。这里提出的思考题是以相信学生对用方程表示曲线的事实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前提,它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中心议题,应引导全班学生积极思维,让多一点学生发表意见,形成“高潮”。在思考题的后面加上了“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了给那些还记着“直线的方程”的定义的学生提供思考余地,增大思考题的跨度。)

2、运用反例,揭示内涵

师:刚才的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到了应具备关系:“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有的同学提到了应具备关系“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还有的同学虽用了不同的提法,但意思不外乎这两个。现在的问题是:上述的两种提法一样吗?它们反映的是不是同一个事实?有何区别?究竟用怎样的关系才能把例1中曲线和方程的这种对应关系完整的表达出来?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下列例题。

(说明:在讨论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教师应予鼓励,并随时补正纠错,但不要急着把两个关系并列起来抛出定义,中断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而是再提出问题,深入探索。)

例2:用下列方程表示如图所示的曲线C ,对吗?为什么?

(1)0=-y x

(2)02

2=-y x

(3)0=-y x F(x,y)=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