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1)

合集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二、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一)教法策略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

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设计(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设计(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设计(6页)【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在19世纪最后的五十年,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位于远东的国家,尽管都有过被欧美国家入侵,主权丧失的历史,上演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剧和奇迹。

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20世纪,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确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而日本却走上了独立进展资本主义经济,并成为亚洲强国的道路。

今年我们就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去一探怎么说。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要紧内容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进,其中积极的历史作用显而易见,通过“了解西方”,“学习器物”最后到“学习制度”三个时期演进进而启蒙、解放中国人的思想,然而历史最大作用在于以史为鉴,本课教学设计通过近代中日两国命运的对比来感悟社会思想关于历史的推动或是阻碍作用。

故本课贯穿始终的问题是不同时代中日对待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对比。

【学习新课】一、“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的命运: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人:【教师活动】19世纪的中国,相关于欧美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旧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

请大伙儿观看下面的几组人物图示,说明现在中国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步骤一 观看人物图片回答现在中国人思想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回答“皇帝——盲目自大”,“官员——愚昧无,“百姓——麻木可悲”。

【教师活动】鸦片战争前,中国人闭目塞听,关于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国家统治者依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旧梦中,不可自拔。

相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通商口岸开始有零星的新变化。

大皇帝君临万国, 恩被四表,不管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嘉庆 清朝官员只会阿谀奉承,贪赃枉法,据史料记载和珅贪污高达8亿两白银。

清末的百姓生活穷困,命如猪狗牛羊,无知可悲。

【设计意图】通过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三位人物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在清朝中国人的思想特点,从而为讲授西学东渐奠定基础。

这也是对学生分析史料能力的培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西学东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的特点。

(2)从三者之间逐渐深入的层递关系出发,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与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战争视频资料与论战虚拟场面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特别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和其中的先进人物,深化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独立、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及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维新思潮。

难点理解“体用之争”的“体”和“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

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新课学习一、开眼看世界一、“开眼看世界”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

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还摘译了《各国律例》。

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二、课时:1三、教材分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

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

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

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2.小组合作探究3.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合作学习的问题应该少而精,抓住教学的关键之处。

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规划】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革命运动无不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而近代化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与先进的中国的在思想领域的探索息息相关。

只有深入了解了近现代中国先进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化由起步到发展的历程。

本单元正是以“先进思想”为主题词,描绘了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思想领域内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探索。

本单元共分五课。

第1课“西学东渐”概括介绍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在思想领域做出的一系列探索,主要包括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的主张。

第2课“新文化运动”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解放。

第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介绍了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后来孙中山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极大地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毛泽东等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毛泽东思想,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则概括说明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严重挫折的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学时安排(本单元共6学时)第21课西学东渐【从容说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从“天朝上国”梦幻中惊醒的中国人在思想界奏响了救亡图存的旋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公开课教案(8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公开课教案(8页)

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性质公开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记备课准备备教材:课标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根据课标,本课要讲明白的问题有两个:一是西学东渐的历程,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二是维新思想,它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

教材解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

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但“西学东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备学生:本课内容,在必修(Ⅰ)和(Ⅱ)中都有所涉及,所以学生们不会感到陌生,而且在老师引导下,能够较容易的得出自己的结论。

所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深入地讲解。

教学目标设计1、能够列举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2、复述“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本质,并能从不同角度说出对“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

3、从课本的论述提炼出维新思想兴起的背景,在老师的讲解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能够总结出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几个阶段,及每阶段的特点。

重难点设计教学重点:体用之争、维新思潮教学难点:对“体”、“用”的理解教具PPT多媒体授课方法问题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课题,弄清楚什么叫西学东渐?所谓西学,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

所谓渐,意为传入,是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则体现了渐进的特点。

故“西学东渐”的含义:西方的思想文化向东传播的过程。

这段时期内,中国人对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三个层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0课《西学东渐》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让学生粗略阅读课文,找出本课的三个标题(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潮。

)老师:这三个阶段,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三个思想历程,每一阶段都是在民族危机时刻,因此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相结合。

下面我们来一一探讨。

盲目自大,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教案(4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教案(4页)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课时)讲课人:王彦备课准备一.备教材课标解读: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解读:1.教学目标:(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重点:维新思想难点:对“体”、“用”的理解二、学情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注重对历史史料的运用和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三、教学准备:教具:PPT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学案。

教学方法:探究式问题教学。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看学案预习(5分钟)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逐步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探索和研究西学的历程。

破题:什么是西学东渐?(用课件显示其含义让学生读)推出新课:一、开眼看世界(板书)(用提问与对话的方式)1、什么是“开眼看世界”?原来是怎么看世界的?即用新的眼光去看世界,原来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落后与世界潮流而不自知。

2.为什么会“开眼看世界”了呢?(背景和目的)(课件演示,板书)背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军事上: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经济上:走私鸦片,输入商品文化上: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西学传入)B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教学教案(7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教学教案(7页)

第20课西学东渐东厦中学姚岚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部分:1.知识点回顾,通过对材料的整合与分析,回顾所学知识点2.通过一道材料题,整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线索:工业化——民主化——开明化,3.对比中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程,感悟近代中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所经历的探索之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背景、学习的过程、影响2.难点:①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②对比近代中西方之间近代化的区别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对比分析法3.提问法五、教学过程导入: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英国的船坚炮利面前,曾经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败得一塌涂地,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他们从鸦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中,深切地感到了中外在“器”、“技”方面的差距,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从而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在必修二、必修三以及选修二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把下列材料中每一句话所涉及到的时间、派别、主张分别找出来。

(多媒体展示材料)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③“是书何以作?……为师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精)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精)

《第20课西学东渐》教案(岳麓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对中国思想发展产生的影响②掌握洋务派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③掌握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那种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与创新勇气。

4、教学重点、难点(1)、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教学重点)(2)、评价洋务思想,认识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教学难点)教学策略手段采用列表法、讲练结合法所谓“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思想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1、历史背景和目的背景:(1)列强: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2)清政府: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3)先进志士:惊醒开眼看世界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人”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3、影响积极:A“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局限性:A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B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没有实践 ,并且只停留在学造器物(军事技术)的层面上;二、体用之争( 19世纪60――90年代)1、历史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②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2、各自观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西学为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不同点在于二者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洋务派认为可以学习西学,顽固派则贬低并完全排斥;共同点在于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质)。

岳麓版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教学设计)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倡行“中体西用”、呼吁维新变法。

二、【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开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都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而且在经过了几个月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学生已根本熟悉了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设置】一、〔一〕开眼看世界〔一〕1.林那么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问题1::林那么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在编撰《海国图志》的目的,其在《原叙》中如是说:“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问题:2、根据材料分析,林、魏在西方的认识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主张向向西方学习什么?问题:3、如何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呢?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思想问题:1、.“中体”和“西用”分别是指什么?问题:2..有人说“洋务派是林那么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三、维新变法思想〔一〕早期维新变法思想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早期维新变法思想出现的背景、代表、主张并做简要评价。

〔二〕十九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1、.根据所学,思考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是什么?2、.阅读教材,简要指出十九世纪90年代维新派的代表、著作、主张、实践。

五、【知识清单】一、开眼看世界〔一〕林那么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二、体用之争三、维新思潮1、产生原因2、代表人物及主张六五、【重难点阐释】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背景和内涵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教学设计(6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精品教学设计(6页)

第20课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单元地位]:本课作为岳麓版必修Ⅲ第五单元开篇课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必修Ⅲ第一、二单元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瑰宝;第三单元学习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开展演变;第四单元学习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根本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灿烂及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繁荣,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古代与近代的文化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国追赶上世界潮流?这些反思就会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景铺垫。

在学习并掌握本课“西学东渐〞的历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21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向西方学习。

[知识主线]: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维新思想〞三局部。

三者之间依次层递,不断深化,但“西学东渐〞这一主线贯穿始终。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以及理性、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才能。

【教学目的】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背景下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识记各个派别的根本主张。

2、才能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根底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整合知识的才能,并训练学生对历史事件理性、全面分析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总结历史规律,运用历史规律,以史鉴今的辩证科学历史观。

将西学东渐与如今的学习相联络,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情分析】学生在此前必修一第四单元、必修二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大体理解了近代社会中国遭受的列强侵略和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清政府开展的洋务运动;甲午战后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革命派〔孙中山〕开展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等等。

虽未成体系,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开展,探究欲望、逻辑思维进一步进步。

必修3:西学东渐 教案1

必修3:西学东渐 教案1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西学东渐教案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的活动;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报效社会和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潮的变化历程难点: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四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景、设疑解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潜入深,由易到难,采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中获的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

五教学资源岳麓版课本及其教参教辅资料学案六课时类型1课时综合课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看以下我们这一节课的题目“西学东渐”,下面思考一下“西学”指什么?“东渐”是什么意思。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西学东渐”指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在中国逐渐传入的一个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的走进100年前的晚清历史,看一下西学是怎样在中国近代逐步传入的。

[讲授新棵]一开眼看世界(教学思路):本目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课本自我总结“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活动,分析“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 背景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的加剧,⑵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也相应扩大⑶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思想,以新的眼光重审世界。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20西学东渐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优秀教学案例:20西学东渐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西学东渐的时间、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西方学术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 能够分析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科技、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家出路的历程,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4. 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认识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启示。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西学东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
2.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检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3.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4. 结合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历史思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 采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讨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3.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能力。
(二)讲授新知
1. 介绍西学东渐的时间、过程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方学术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 通过比较分析,阐述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科技、文化、哲学等方面的进步。
3. 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详细讲解西学东渐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如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的“天演论”等。
2. 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教案(6页)-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0课《西学东渐》优质教案(6页)-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第21课西学东渐奕聪中学张德财【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西学东渐概念理解: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五四运动前后【问题探究1】明末清初一大批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文化。

对比西学东渐的两个时期,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为便于传教,主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鸦片战争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积极主动学习西方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内容则涉及科技、政治、宗教、文学等各个方面。

原因:近代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加剧,既为西学传入提供了可能,同时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使学习西方成为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教法设计】学案呈现西学东渐的内涵和阶段,教师可设计探究问题,或在教学课件中呈现,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和目的。

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后,切勿越俎代庖,应当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设计意图】明确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主要历程,一、地主阶级(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具体表现在:(1)政治上: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根本原因)②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直接原因)(2)经济上:小农经济逐步破产,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3)(3)思想上:①最高统治者妄自尊大,仍然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统治思想)②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传播(学术思想)③“贵华夏”、“贱夷狄”思想藩篱的冲破(开明地主、知识分子)2、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清王朝统治。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活动及评价4、结果及原因(1)结果:没有完全付诸实践(2)原因:A、清政府的腐败 B、闭关政策的阻碍 C、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教法设计】基础知识部分以学案形式呈现,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记忆落实,本部分内容没有难点,学生基本可以自主完成,在记忆完成之后,教师可重点点出以下内容:、一是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学设计:20西学东渐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教学设计:20西学东渐
5.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了解20世纪西学东渐的实物资料,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知。
6.教师推荐一本与20世纪西学东渐相关的历史书籍,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阅读心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深入阅读的习惯,提高历史素养。
3.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对20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20世纪西学东渐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清20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析20世纪西学东渐的影响,包括推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发展、影响社会变革等方面。
4.结合具体案例,如严复的翻译、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等,深入剖析20世纪西学东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设计将围绕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在20世纪西学东渐这一章节,学生们可能对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细节及其影响认识不够深入,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理解不够充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0世纪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

第20课_西学东渐教案

第20课_西学东渐教案
知识链接
所谓西学,泛指西方文化,特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
历史上三次较大规模的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明万历--清雍正;
代表人物:利玛窦和徐光启(意大利传教士,来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并且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成惯生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到了利玛窦这样的中国名字。而徐光启礼部尚书,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而徐光启也是天主教徒,随后也写了许多的科学著作,和利玛窦合作完成了《欧几里得》。)
(三)维新派与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的论战
(引导学生看课本P85页最后一段)
①、内容:(三要三不要)
要不要—a、维新变法;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影响:
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简要总结西学东渐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三步曲)
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们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习题课作业
1、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姚莹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B)
a 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的知识分子 b 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 都主张放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d 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答:徐光启、利玛窦
随后到了清朝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直到1840年,鸦战一声炮响,西学再次传入中国,揭开了‘西学东渐’的第一篇章。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西学东渐一、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本设计以人物为导向、以史料比较进行教学,与历史名人进行思想交流,反映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历史人物如何看待西方的思想主张。

决定选取三个历史名人,选取不同角度的材料,意图是通过三个历史人物来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矛盾与彷徨,突出在近代东西方的碰撞中,中国史如何艰难地向近代化迈进的。

围绕着林则徐、李鸿章、严复分别设计了几个大小标题:一、两面的林则徐: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2、你不熟悉的林则徐;二、不一样的李鸿章:1、先进的李鸿章,2、传统的李鸿章;三、变法的严复:1、强烈救世的严复,2、无奈的严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林则徐、李鸿章、严复的基本主张及其影响;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特点;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以史料为媒介,带领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感悟和体验历史的精彩,做出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多角度选用史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名人,培养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林则徐、李鸿章、严复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培养现代化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难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导言:美国历史学家房龙《宽容》序言节选在一个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先驱者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探索山那边的事物。

但是守旧老人却厉声喝道:他在嘲弄祖先的智慧,他在亵渎神圣,给他以应有的惩罚吧,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杀死了他,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山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宽容〉序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况的描写和对“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必须有能够接受异见的宽容胸怀的道理。

这则寓言没有明确的时间,也没有确切的地点,但是这样的事却一再在人类历史中上演。

今天,我们给寓言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末的中国。

讲授新课:一、天朝梦呓:材料一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

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

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愈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愈自卑。

——利玛窦《中国札记》思考:材料一反映出当时国人的什么观念?中国社会对外来文明持什么态度?生:中国中心和中华文化优越的观念。

师:在文化上,只可用夏变夷,不可用夷变夏,对外来文明保持着一种顽固的排斥。

利玛窦发现,正是出于这种超国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是那样地固执己见,以致他们不能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要向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书本上所未曾记载的任何东西。

”在他看来,这种对外来文明的顽固拒斥,使得“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与知识”。

利玛窦来华的年代,正是西方文明迅速反超中华文明的关键时期。

由于拒绝外来文明中的先进因素,以推动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地位自此以后日渐低落,利玛窦也成为中华帝国文明夕照的最后目击者之一。

他在华长达28年,以外人的眼光看中国的症结,往往切中要害。

二、在坚船利炮中惊醒1、我们熟悉的林则徐材料二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

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徐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指南宋名将岳飞、韩世忠)束手,奈何,奈何!林则徐《致姚椿、王柏心》的私人信件问题:从材料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1842年8月11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林则徐被朝廷贬谪伊犁。

在从西安走到兰州途中,他清醒而客观地分析了敌胜我败的原因。

作为鸦片战争的当事者与指挥者,他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国家都是弥足珍贵的,都应成为国家防范与抵御外部侵略的极其重要的鉴戒与财富。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随后写下的几句话:“两先生非亲军旅者,徐之覙缕此事,亦正为局外人,乃不妨言之,幸勿以示他人,祷切,祷切。

”在这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哪里去了?他既没有向皇上报告敌国真相,也没有向国家提出改革建议?为什么?2、你不知道的林则徐材料三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

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

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公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思考: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生:反映了他作为传统士大夫的一面,没有认识到中国变革的重要。

有道理,他知识开眼看世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师夷长技“,没有具体行动。

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了,但对西方的认识还停留在“师夷长技“的阶段,即使如林则徐那样的先进人士,依然站在传统士大夫的立场看待东西方的冲突,没有认识到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中国必须要改革,中国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著名学者蒋廷黻先生曾十分痛惜地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过渡:蒋廷黻先生说法说明了什么?是什么促使“师夷长技”思想真正付诸实践?三、在内忧外患中渐醒1、先进的李鸿章材料四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

……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

现在已能驾驶轮船。

造放炸炮。

……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

我有以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

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恩能够及时改撤,知所取法。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习尽用其人。

——同治三年李鸿章写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思考:李鸿章在信中表达了什么思想?李鸿章对西方的认识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的高度?生:第一,中国要改变;第二,改革要从改变科举制度开始;第三,日本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第四,中国与日本谁强谁弱,要看谁变革得更快;第五,中国只有学西方的科学技术才能生存。

师:李鸿章对西方的认识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的高度?生:这和他的经历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再次战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些活动中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师:他雄心勃勃地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践,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地实践着“师夷长技以自强”。

2、彷徨的李鸿章材料五中国文武制度,时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师:这是洋务派推行洋务运动信奉的理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强大的力量之下,李鸿章回归传统,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材料六历史上反复表明,制度层次的变革非有思想上的变革和启蒙作用支持不可,而李鸿章他们面对的敌人是一群无知的对手,一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他们都是无的放矢。

……更要命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

他们虽然呼吁变法,自己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所谓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

——刘大椿、吴向红《科学苦旅》生:根本上在于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的旧制度;社会上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洋务派自身的局限。

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预示着李鸿章为之奋斗了半辈子的事业的结束,预示着渐进式的改革行不通,中国的民族危机更为深重。

在震惊和痛楚之下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意识。

1898年,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甲午一战,让中国这个亚洲大国彻底丧失了尊严。

一个东亚小国打败了一个拥有波澜壮阔的帝国,中国五千年的天朝上国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衰颓。

中国有志之士觉醒了。

三、变法的严复1、强烈救世的严复材料七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行、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

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制之路。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思考:据材料七,指出严复主张与李鸿章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师:将君主置法律之下;自由、民主;建立议会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认为当时国家的独立自由高于个体自由。

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材料八严复(1854—1921)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