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以实立虚——开辟作文教学的蹊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虚为实,以实立虚——开辟作文教

学的蹊径

“虚”,是语文教学中广大师生的共同感受,是语文有别于数理化等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这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知识点的分散、驳杂和非台阶性;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答案的兼容性和主观创造性;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评价的主观和不确定等等。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的虚泛和不易把握,决定了语文教学绩效的长期性和积累性。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遭人非议,跟语文学科这种隔靴搔痒,无处着力的“虚”不无关系。

中医在辩证施治中有这样的一条治则:实症虚治,虚症实治,这给我们以启发:语文的“虚”,说到底是因为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这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往往又同思维方式、审美情感,人文精神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密不可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化虚为实”,将它们落实为一系列具体的目标,再通过方法、技巧的点拔,有针对性的训练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去实现目标。这样化虚为实、举轻若重,就可开辟出一条语文教学的蹊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个板块,也表现得更“虚”,更难把捉。就“化虚为实”这个思路,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中作了长期的探索性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心得,现不揣庸陋,形诸笔墨,求教于方家。

学生习作同文学创作一样,是一个包括“触发—酝酿—表达”三个阶段的系统有序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建立在习作者自身丰厚的积累基础之上,鉴于此,我将之分解为“厚积—敏感—善思—巧述”等四个有机组成的大目标,其下又各有子目标。分述如下:

一、厚积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同理,离开了积累,写作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积累永远是写作的牢固基石,惟积累才可丰厚,惟厚积才可畅发。我们提倡的积累,是一种广义的积累。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素材、表象的积累

写文章离不开丰富的素材,想象的放飞离不开丰富的表象。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参与生活,随时记录令自己感动令自己思索给自己启迪的一事、一物、一人、一景、一情,并时常把读。同时广开信息之源,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吸收各种有益的信息,开阔视野,积累表象,为想象力的培养打好形象基础。

2、知识才情的积累

这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好语文知识,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在语文其它板块的学习中,要以写好作文为目标,以一只“文眼”去积累辞藻,积累修辞语法,积累布局谋篇之道,积累立意运思之道。同时广泛阅读,博采众长,揣摩诗歌炼字之工,

咀嚼美文意境之妙等。

3、灵气与理性的积累。

灵气与理性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外化,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创新表现和明朗的极具个性的表达,是作文的“精魂”。积累灵气与理性,不仅要求我们在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鼓励学生创新,细心呵护学生作文中灵性的表达。更要求老师要善于为学生铺设一道厚实的人文背景,为学生设计一种诗意和艺术的氛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经典,读厚重的传统文化,读日新又新的现代生活,读出对人生的深切了悟,对社会的洞悉,对复杂人性人情的体认……。我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艺术爱好,或书法、或绘画、或乐器、或摄影……,美是相通的,学生艺术触角一门深入以后,常能激发出学生作文的美感。长此以往的积累,不仅可促成学生的人文情怀,创造精神,审美意识,而且能构筑学生崇高的人格大厦。

二、敏感写作过程开始于客观审美事物对主观审美情感的“触发”,从而唤起作者的创作欲,形成写作的内驱力。在此环节中,创作主体感觉思维的敏锐性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异常敏锐,写作时就会泉源不断,活水汩流。敏锐学生感觉思维可从三方面着手。

1、丰富情感坦露真情

作家王蒙有一段名言:“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好学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这昭示了一个写作真理:敏锐的感知取决于自己丰富的情感,没有一颗“多情善感”的心,其思维的触觉肯定是迟钝的。另外,我们还须强调这种情感一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惟有真情投入,真情坦露,才能与读者情与情交流,心与心撞击。我们要注重情感教学,文章本是感情之物,无论是课文讲授还是作文评改,都应做到以情为本,导之以情,敢于坦露自己的本真,善于引导学生体味人世真情。不断感染学生,形成他们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勇于坦露真情的赤诚。

2、拥抱生活用心体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生活程度的深和浅,往往决定其感知触觉的敏和钝。要想敏锐自己的感知能力感觉思维,学生不能只是以一个局外人旁观者的身份参与生活,而要全身心地融入生活,拥抱生活,注重亲历,注意体验,我们要要求学生在“身入”生活的同时,更要“心入”、“情入”;以一双“肉眼”简单、客观观察生活的同时,更要用一双“慧眼”“心眼”去观照、体悟、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关于训练方法,我认为“设置情境——体验情境——描绘情境”训练模式为最佳。

3、关注细节体察入微

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本领并不在对生活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接受生活的弱信号。”这对弱信号的接受即需要感觉思维的敏锐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易被忽略的细节,敏锐捕捉折射心灵、反映时代的“瞬间”与“细微”,从一簇不起眼的小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丝浅笑,一抹思绪中捕捉其表现生活本质,揭示人生底蕴的“信号”。发掘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而养成学生关注细节,细致观察的习惯。

三、善思写作主体经过“触发”有了创作冲动以后,并不是马上形诸文字,还有一个运思炼意,精密构思的阶段,即所谓的“酝酿阶段”。此阶段要完成提炼素材、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等一系列思维任务,这一切都需要思维快捷、流畅、高效地运转。因此,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我认为思维训练侧重于这三方面:

1、文思的训练

写作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古人和今人都有这些规律作了认真的研究探索,并概括了名目众多的所谓“文法”“文道”,以指导初学者的写作。我认为教师如能选择一些千锤百炼,历久弥新的古典文论,如“言之有物”、“以小见大”,或是现代作家,教育理论工作者概括出的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和针对性的文章技法技巧,适时适度地传授给学生,对锻炼学生的文思大有稗益。对于这点,教师一要注意删选,二要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