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使命都抱有较为一致的认同,而这种条件对于一般的组织来说是难以充分具备的。
2.2志愿人员参与动机的多元性导致组织需要兼顾更多的激励因素
志愿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更多的是出自个人的自我动机,而每个人因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个体的经历不同,参与的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同时参与的志愿性、无偿性则使得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更应该得以满足。志愿人员中有的人是为了实现个体价值,有的人是想实践所学专业,也有的人可能只是受亲友的影响而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参与动机的多元化导致组织在对志愿人员进行激励时必须兼顾更多的因素:个人成就感,专业能力的提升,团队的和谐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种情感需求等等。仅就某些必要的物质回报而言,组织也要考虑到成员不同的要求,必须尽可能的满足组织成员多样的需求,但这对于作为微利组织的非营利组织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当志愿人员在组织中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之后,志愿服务的参与便失去了初始的动力。
2.3志愿组织的管理特征导致志愿人员绩效评估的困难
首先,志愿组织的松散性特征与组织的不规范性特征相伴而生,在一个内部缺乏权威,规则地位缺失的组织中,很难想象绩效评估能够有效开展。其次,绩效评估对于组织成员的约束力较为缺失。对于志愿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等非志愿组织中受到的绩效评估会给自己带来诸如薪酬、升职等压力,而类似的压力在志愿组织中都几乎不存在,在重在参与的信条下,干得好不好绝对抵不过干得快不快乐,绩效评估的结果能否起到督促与激励的作用完全要看个体的感受。绩效评估的困境,最终会带来组织整体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下降。
2.4志愿服务的辅助性、补充性地位使得志愿人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志愿人员的加入从人力成本、技术资源结构诸方面为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职能的行使与完成提供了有益的补充,同时这种补充对于相关的组织而言并没有附加太多的成本诉求,这是非营利性组织对志愿服务与志愿人员青睐有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志愿人员群体仿佛就是一个招之即来、取之不尽的免费资源库,而且铁打的部门,流水的志愿者,对于部门在编成员的培训与开发都尚要顾及人员流动带来的培训成本损失,更不用提编外的志愿人员了。培训与开发缺乏的后果,就是相关部门的志愿人员在志愿服务中不能很好的实现部门的任务,甚至有时会损害部门本身的形象与职能实现,同时也造成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大部分尚停留在廉价劳动力的层次。
2.5志愿人员体制上的编外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参与性之间存在矛盾
志愿人员需要不断在编外人员与参与者之间进行角色的转换,这给志愿人员的角色定位与扮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表面上看,志愿人员虽不能享受组织内部在编人员所能享受到的各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