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虚词复习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10)“何加”:有什么益处。万钟于我何 加焉!
(11)“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2.情势为“如 …… 何”译为 “把…… 怎么样”。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如: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 悦,免成役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⑴而已:放句末, “罢了”。 1.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2.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
⑵而后:以后,后来。 1.假诸人而后见也。 2.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3)“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4)“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就是车子后边有几个递茶送水的人。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通“伪”,假装 假装
①安有为天下阽diàn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哪里有治理天下,(已经)危急到这般地步,可 是主上不震惊的呢?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治理国家的一国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积威所胁迫啊!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
•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 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
臣。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城。 带着峨冠(峨冠是宋朝士子比较流行带的一种帽子, 那种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 坡。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3. 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2. 难点:理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作用和用法。
2. 使用例句法,通过例句讲解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文言文虚词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虚词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的代替作用,“乎”的疑问作用等。
3. 通过例句展示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影响,如虚词在句首、句中、句末等位置的作用。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和应用。
5.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虚词知识,解答相关题目。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文言文虚词的重要性和应用。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所学内容,并进行相关练习。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理解。
3. 考察学生运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如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作品,以加深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参考书籍、网络资料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3.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或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虚词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乎”、“者”、“也”、“矣”等。
2.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虚词,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的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判断虚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作用,正确运用虚词。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
2. 示例法:分析典型例句,展示虚词在句子中的实际运用。
3. 练习法:进行虚词填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虚词,引导学生回顾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 讲解:讲解文言文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分析典型例句。
3. 练习:进行虚词填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解答案。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虚词在句子中的重要作用。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文言文,注意虚词的运用,并做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虚词的用法。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阅读中体会虚词的作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文言文材料,包括经典文献和练习题。
2. 制作PPT,展示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典型例句。
3. 准备虚词填空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检查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对虚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虚词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学作品中虚词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虚词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汇总(精创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一)而1.连词(1)表转折,译为“然而”、“可是”、“却”,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2)表修饰,用在偏正关系中,译为“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使”,例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4)表并列,译为“而且”、“又”、“和”或不译,例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5)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6)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以后”“然后”,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此”、“因而”、“以致”,或不译,例如: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2.代词,通“如”,作“好像”、“如同”讲,例如: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3.代词,通“尔”,作“你(的)”讲,例如:①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4.构成复音词,【而已】仅止于此、罢了,例如: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如: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而后】以后才、方才,还有“而上(下、今、后、外、来、往、降)”,例如: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件
常连接两个分句,后一
连词 分句是前一分句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介词,因为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连词,因为
(3)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
介词,因为
(4)···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因为
助词
表结构:之、者、所 表语气:也、耳、矣、焉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重点区分五个易混虚词的用法:
而
以
其
与
之
“而”做连词时难以区分的几种情况如下表:
区分点
分析
表修饰 状语+而+谓语
“而”连接的两个句子位
表递进 置不可颠倒,后一句比前
一句在意义上又进一层
③重点放在高频
Ⅱ卷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 (2)之、乎 虚词及副词上
相变之法乎?
2023年文言虚词考情微观
卷别
相关题目
翻译:(1)泫然流涕曰:“过
全国 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甲卷 (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
所闻荐之。
全国 乙卷
翻译:(1)此若反国,必诛无 礼,曹其首也则。 (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 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虚 虗,xu ,从虍( hū)
从 丘 ( qiu ) 。 虚 本 谓 大 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为 空虚。
文言虚词的特点
①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 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件:文言虚词
1.译为“而且”“可是”“于是”等。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勾践》)
②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
【乃尔】译为“这样”。
返回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 此(”三。)用作连词。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
2.至,至于。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
②至若春和景明
(《岳阳》)
①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孔雀》)
【何乃】译为“怎能”。
返回
(一)用作语气助词。
①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
②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游褒》)
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
若燕后
(《触龙》)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 (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孔雀》)
4.指导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与句式+课件
形式
例句
谓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 甚矣,汝之不惠!
倒 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就把谓语 (汝之不惠!甚矣!)
置 提前到主语前面。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
传》)
定 “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 马之千里者(《马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虚词与句式
一、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文言虚词与句式题型命题特点和命题规律; 2.学生学习文言虚词与句式新题型的解题方法,形成解题思路 和技巧; 3.学生注重积累,对文言虚词与句式熟记于心。
二、自主学习过程 必备知识链接: ㈠虚词: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 ,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 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 、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 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 、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考试中 比较常见。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无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 标 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可以转化为 壁之战》)
志 “……者,……也”句式。
2、被动句
形式
例句
有 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标 志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 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定 格 式
表 反 问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四)焉
代词或兼词VS语气助词 如何区分“焉”是代词或兼词还是语气助词?我们只要注意辩别,就有 规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 则就是代词或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 词。
如“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中的“焉”表陈述语气。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位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代词时,句 尾的“焉”为语气助词,如“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为代词,指前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焉”表陈述语气。
C.连词,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意为“却”。句意:而范文正等先生又接着为 此写下诗歌。/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但苏武得以生还。/是为了防备其它盗 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故选D。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 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
3.表修饰VS表顺承
前者侧重“而”后面的动词,“而”前面的词作状语, 修饰后面的动词;后者强调先后关系。例如: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后面的动词,一般不译。 (2)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而”表顺承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2024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3-文言文08 常见虚词(知识)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8 文言文:常见虚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一、【之】(一)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④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⑤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2、复指代词,表示前后是同一事物,可译为“这”“这样的”。
例: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②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③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送东阳马生序》)④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
(《公输》)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二)助词:1、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②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③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句子时省略不译。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音节助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雁荡山》)
(7)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 点,可译为“到”。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 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殽之战》)
8、其
(1)代词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 系,相当于“他、她、它(们) 的”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 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 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 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 (的)”、“自己(的)”
1介进动作行为产生的时间, 可 译为“到”“在”“从”等。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地方, 可 译为“到”“在”“从”等。
3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 译为“由于”。
4、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以共济世业。(《赤壁之 战》)
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6、事急矣,要求救于孙将 军。(《赤壁之战》)
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所借助的 沛公于坐。(《鸿门宴》) 时机,可译为“趁着”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屈原列 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 可译为“凭借”“依靠”
4、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译为“通过”“经由”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课件
吏呼一<zzd>何</zzd>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四)固定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zzd>何</zzd>。(《过秦论》)——何:通“呵”,呵斥、斥责。 ②阿母谓府吏:“<zzd>何乃</zzd>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并序》)——何乃:怎能。
乎
3.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①人非生<zzd>而</zzd>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zzd>而</zzd>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zzd>而</zzd>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zzd>而</zz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zzd>而</zzd>见者远。(《劝学》)
3.表推测,可译为“吧”。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4.表感叹或呼告,可译为“啊”“呀”。 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①今以秦之强<zzd>而</zzd>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死<zzd>而</zzd>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①而余亦悔其随之<zzd>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 秦璧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 难行
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为","由于"等
引进所率领的人员.可译为"率领","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领"
表示并列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
表示目的关系,结果关系.可译为"而 ","来","用来","以致"等
慎取之也
11、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
4、择其善者而从之
面而事之?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吾尝终日而思矣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表承接:1、4、5 、11 ;表并列:2、3 ;表递进:6;
表修饰:7、11;表转折:9、 12;
【而后】才,方才。 音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 词 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家祭无忘告乃翁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解释下列“乃”的含义。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 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
却
君乃亡赵走燕。
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是
七、“因”的意义和用法
用法类型
1、因拔刀斫前奏案
连词,于是,就 2、变法者因时而化
介词,依照,根据
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介词,凭借,依靠
4、不如因而厚遇之 介词,趁着
5、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介词,根据
6、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介词,因为 7、于今无会因 名词,缘由,机缘 8、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因袭,沿袭 9、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四、“之”的意义和用法:
动词 代词 连词
一般用在表处所的名词之前, “到……去” 指示代词,“这”或“这个“
人称代词,多表第三人称 取消句子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 曲 作《师说》以贻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宋何罪之有?
助词
结构助词,”的“
用在不及物动词,时间词或形 容词,副词之后,无实义
8、10、11、13均为副词,分别译作“将,将要, 将近,暂且”; 12连词,表假设,如果。
九、“若”的意义和用法:
用法 类型 代词
连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假设关系 选择关系
具体用法解说
可译为“你的”“你 们的”
可译为“这”“这 样”“如此”
可译为“如果”“假 设”
可译为“或“或者”
与"夫" 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 "至"结合 思的开头,表示另提
1表并列。一般不译,可译“又”
2表递进。 “并且”或“而且”。
连 3表承接。“就”“接着” 4表转折。“但是”“却”
词 5表假设。“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即连接状语。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代 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 词 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复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面多为数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 其皆出于此乎? 副 诘,期望,商榷等语气,可译为 其孰能讥之乎? 词 “大概“,”难道“,“还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希望”等或省去。
连 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 词 “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
介词,跟
6.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连词,表并列,和
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嬉
连词,表并列,和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通“欤”,表示语气
十一、“也”的意义和用法:
用法类 型
语气助 词
具体用法解说
表示判断语气 表示肯定语气 表示疑问语气的 表示感叹语气
表示停顿,以舒 缓语气
用法举例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分别译为“因 1、因宾客至蔺相如
为”、“由于”,“趁着”、 门谢罪
“凭借”,“经过”、“通 过”
2、因击沛公于坐
连词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 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
“因为”
材,方有人见之
区别句中“因”的意义和用法
通假字,同“欤” 王庶几无疾病与
可译为“给予、结交、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参加、赞许”等
屈平不与。
解释下列语句中“与”的意义和用法。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介词,替
2.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介词,跟
3.齐与楚从亲
连词,表并列,和
4.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副词,全、都
5.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 呼欲绝
根据“而”的意义和用法,给下列句子分类
1、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
2、蟹六跪而二螯
不齐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10、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一事
用法举例
更若役,复若赋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
中国抗衡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封万户 若夫霪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
指出下边句中 “若”的意义。
1.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 如果,连词
2.崤函之固,自若也 指示代词,那样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缘木而求鱼也 指示代词,这样
4.若毒之乎 人称代词,你
是谁之过与? 顷之,烟炎张天
区别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7.带长铗之陆离兮
代词,他们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这件事 宾语前置标志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 定语后置标志
规律:动词+之→代词 所+之→动词
五、“其”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它的“,”他“,”它’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代 或“我(自己)的”
夫游之乐也。
词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 则或咎其欲出者。
个”,“那些”,“那里”
八、“且”的意义和用法
彼所将中国人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 不过十五六万,
且”
且已久疲
连词
用作副 词
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并 且”
表示让步关系 可译为“尚 且”
相当于“将”、“将要”, “暂且”、“姑且”、“将 近”
河水清且涟漪
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不出,火且尽。
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给下列“且”分类
7、汝其勿悲
表商榷,还是
规律:不能删→代词 能删→语气词
六、“乃”的意义和用
用法法类:型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情理上的顺
承或时间上
的紧接
副 词
情理上是逆 转相背
可译为“于 是”“就”“才” 等
可译为“却”“竟 (然)”
代 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译为 词 “你”、“你的”
判 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断 “是”‘就是” 词
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
助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
区别句中的“其”的用法和意义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代词,他们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指示代词,那个
3、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其中
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那些
5、其李将军之所谓也
表揣测,大概
6、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表反诘,难道
5.若皆罢去归矣
人称代词,你们
6.吾翁即若翁
人称代词,你的
7.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人称代词,他的
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动词
十、“与”的意义和用法:
用法类型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引进对象,可译为 “跟、同、替”
虽与府吏要
连词
语气 助词
动词
连接并列关系的成分 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 也
十二、区别句中“所”“所以”的意义和用
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名词,去处
2、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 数词,表不确 定的数目
3、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构成名词性所字结
构
4、吾之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5、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表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 法、依据,…的方法
十三、“则”的意义和用法
表因果:10;表假设: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