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
精品文档 (157)《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了解演讲稿和文化随笔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能够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及主要观点进行知识的迁移。
5.掌握论说性文章的一般阅读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抓住重点句段。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写随笔。
4.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比较文学观,体会中国诗的特点。
2.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鉴赏诗歌入手,尝试鉴赏戏剧等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1.这篇课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它谈的问题较大,又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风格有欧化的痕迹。
2.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
3.仔细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三、课型略读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钱钟书,又一位大师级人物。
《谈中国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可以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谈中国诗》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随笔,它是由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所写,钱先⽣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学贯中西,在⽂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均有卓著成绩。
准备了《⾼⼆语⽂《谈中国诗》教案范⽂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反复诵读,了解⼤概。
本⽂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布局、佳构机巧、⾔语妙喻都需要深⼊⼝味,反复吟诵。
2.串通⽂义,学习⽂法。
理解本⽂⾸先需要掌握⽂章的⾏⽂结构。
此⽂结构的特点在于开篇⽴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在论述中⼜不失良机,随时⽐较,⼴引博征,使⽂章跌宕⽣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的另⼀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中⽣动奇巧的妙⾔妙语,要⽤⼼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家能背⼏⾸吗?(学⽣试背三两⾸)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由发⾔:语⾔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作者简介 出⽰投影: 钱钟书先⽣1910年出⽣于江苏⽆锡,1933年清华⼤学外⽂系毕业,1935年赴⽜津⼤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巴黎⼤学研究法国⽂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外⽂系教授,国⽴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学外⽂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xx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xx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集《写在⼈⽣边上》,⽤英⽂撰写的《⼗六、⼗七、⼗⼋世纪英国⽂学⾥的中国》,短篇⼩说集《⼈兽⿁》,长篇⼩说《围城》,⽂论及诗⽂评论《谈艺录》。
钱钟书《谈中国诗》解析教案
钱钟书《谈中国诗》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
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
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
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
《谈中国诗》教案分解
《谈中国诗》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二、钱钟书简介:(一)钱钟书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作者论诗的立场是什么?比较文学2、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3.作者“谈中国诗”,归纳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⑴没有史诗(早熟)诗的发展⑵简短诗的篇幅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了什么结论?中国诗和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
5.主题归纳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第二课时二、探究论证方法教师: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学生1:有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陶渊明《饮酒》和李白《独坐敬山亭》,来证明他的观点。
学生2:还有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3:我还要补充,作者除了大量引用中国诗,还引用了许多外国诗人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的见解。
教师:同学们很能发现问题,请你结合文章五、六自然段谈谈引用诗句的作用?学生2:我认为五、六自然段引用诗句,主要是来论证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征。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实用)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记牢钱钟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读准重点字词读音。
依据:1、2017年高考大纲分析:能识记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脉络依据:根据考纲要求,学生要能够筛选重要的信息。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牢钱钟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读准重点字词读音,正确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脉络。
二、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的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筛选、分析等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能力: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读准字音,能划分出文章的脉络。
理由:钱钟书的相关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课前三分钟检查《逍遥游》默写检查默写情况钱钟书的文学常识,钱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用PPT展示文学常识相关问题○3、评价○4、补充介绍钱钟书,介绍钱钟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5、回答PPT上的问题○6、介绍自己所知道的钱钟书以及他的小说《围城》3朗读课文校正字音○1、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
○2、找出文中语段的字音并要求学生在书中标记。
○3、用PPT展示重要的字词注音提问朗读○1、其他小组给予纠正○2、在书上补充重要字词读音○3、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自主学习成果检测4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提问:作者谈中国诗的立场是什么?○2、提问:从文中找出中西诗的异同点,完成表格○3、展示表格○4、提问:作者归纳了中国诗的那些特点?1、自己独立思考2、讨论并写出答案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5、同学间互相评价训练学生整合分析文本的能力。
5课堂总结提升环节总结本课知识。
1、补充学生总结内容2、评价学生总结内容回忆、文学常识,字音字形,文章脉络巩固本课所学,完成学习目标6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1、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对于中西方诗歌的异同的观点2、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主题3、学生总结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议论方法7板书设计谈中国诗钱钟书钱钟书:《围城》语言特点:风趣幽默中国诗特点:早熟、简短、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2020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大全
2020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大全《谈中国诗》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2020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钱钟书先生其人以及作品。
2、通读课文,整理全文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3、把握钱钟书先生使用的对比、比喻、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含义隽永的句子。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来鉴赏中西方诗歌。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2、走近“大师”,领略“大师”的风范。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难点: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导入法,点拨说学法。
2、学法:自主研读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思维法。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及其相关设备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本课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包括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识记字音字形、讲解词语意思、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第二课时为解读课文,包括讨论分析中国诗的特点及课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他包括拓展探究和链接高考等相关环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任务:在学生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包括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识记字音字形、讲解词语意思、划分课文段落层次等。
一、导入新课1、我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2、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不错,何必要去看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呢?3、我们称那位暴露的S小姐位“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4、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的愿望大多如此。
5、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优秀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中国诗的特点;2、品味文章精妙比喻句,感受钱钟书文章的独特魅力;3、培养学生对中外优秀作家作品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教学难点:以文中比喻句为例,品味文章精妙语句。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璀璨了历史的星空,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而诗歌作为星海中最耀眼的存在,蕴藉了数不清的的文人墨客。
有时我不禁思考,中国诗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什会有如斯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让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来为我们解密中国诗。
二、钱钟书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墨存,一字中书。
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
后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辑等。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
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钱钟书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解放后,出版有《宋诗选注》《管锥篇》等。
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其中《围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子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著作,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 人。
四、小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 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 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 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 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 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 《观沧海》把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 形象,通过大海抒发作者自己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和政治 抱负。
• 形式:
• 《致大海》是自由体诗;《观沧海》是古体诗。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 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 生的负面影响。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 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 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那是一处峭岩,
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谈中国诗》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文章,编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今日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盼望对你有关心。
公开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育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喜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方进行分析,体会比方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舞学生对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 对文中的比方进行分析,体会比方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许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示我们留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
今日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1、简介(略)(学生阅读,了解)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著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著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谈中国诗》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
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
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
《谈中国诗》教案-推荐下载
【教学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重难点 】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谈中国诗》教案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学过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 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 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 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0产中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2负料,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3试时23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55工且22作尽2下可护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5试技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4置管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3技试资件且、术卷料拒管中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一.导语: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补充资料:1.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谈中国诗》教案_3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时安排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x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一
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一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二、作者简介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总结练习作业四、品味文章的语言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谈中国诗教案【篇一:《谈中国诗》公开课教案】《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的〕1.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渊博的学识及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
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设想〕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三、重点解析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主题归纳(教师讲解)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领悟重点(学生归纳)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
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
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
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深入探究)4.鉴赏本文艺术手法(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提示: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
所谓学者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达意。
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
钱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
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清水。
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
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2)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
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
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博喻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
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
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
这些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
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
”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
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
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
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一喻多意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
“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
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
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
”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
(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
云峰之解不妥。
)“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分喻“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
“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
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
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
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
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反喻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
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