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一、学科类别: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 5.中学化学 6.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中学历史 9.中学地理 10.小学语文 11.小学数学 12.小学思品 13.小学英语 14.小学科学 15.中小学音乐 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17.中小学美术 18.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1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0. 学前教育 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北京的色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北京的色彩》是作家陈章武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另辟蹊径,从“色彩”这一角度来描写北京的美丽,让人觉得温暖而又美好,激起了读者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就宛若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彩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先用“壮丽而辉煌”五个字写总体感受,然后从层林尽染的秋林和风格各异的建筑两方面,以细腻的刻画,展现了北京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语言优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言。

设计思路:

《北京的色彩》是一篇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典范文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词句,积累语言,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表达作用,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达到正确书写、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起对北京的热爱与向往。

3、积累文章描写色彩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到语言的优美。

4、领悟作者细致的观察,独辟蹊径的描写方法,受到熏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北京色彩的美丽,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独辟蹊径的描写方法,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北京的图片,制作成PPT。

2、学生预习课文,并阅读一些描写北京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激趣

1、板书词语“北京”,师:一提到北京你就会想到什么?(可能会说到:天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2、师再板书词语“色彩”,那么看到色彩这个词,你的脑海中会联想到什么呢?

3、揭示课题:北京的色彩。板书,读题。

4、质疑: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呢?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学习应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导入的设计旨在引发学生阅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

(1)指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2)小组内说说怎么读好这些句子,再读给同学听。

3、浏览课文,想想:北京的色彩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理清课文层次,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北京的色彩的?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这一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初次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触摸色彩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一处的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用笔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2、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去阅读、感悟,加深体验。】

四、品读色彩,领悟写法

1、聚焦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了什么?

2、句子赏析。

(1)出示句子“就在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清的乔木、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

A、轻声读这段话,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些叠词呢?把这些叠词去掉再读一读,看看你又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C、加上叠词再读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D、指导读好句子。

【设计意图:《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抓住“深深浅浅、闪闪烁烁、团团簇簇”等叠词,想象画面,得“意”,再通过删减比较领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得“法”。以下的学习就可以迁移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

(2)出示句子“我漫游天坛,发现了北门内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秋风一吹,蝴蝶纷纷扬扬飘落在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像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留着一道未曾褪尽的绿镶边呢!”

A、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银杏树是什么样的?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写呢?

B、细细读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C、你从作者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

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着本课教学目标“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积累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这样的表达方法。”带领学生去朗读、感悟、体会,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更能得法。】

3、默读第5自然段,自主探究。

(1)默读,找出描写香山红叶的色彩的词语,读一读。

(2)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这段话中出现了两处省略号,请你展开想象,还能想到哪些描写色彩的词?写下来。

(4)你怎么理解“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一种红……”?

4、自读第7自然段,思考、讨论:你发现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

(1)作者选取了哪些人文景观的代表物?它们有什么不同?

A、出示句子“我常常把面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不断从街道两旁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白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大海的蔚蓝……”

B、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设计意图:《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揣摩“紧贴、不断、寻找”这些词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