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汇编

合集下载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民增收情况调研报告1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增收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市县有关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鼓励和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就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来讲,出现了土地流转难、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小,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

为此,按照县委、县府的安排,县人大组织了两个调研小组,采取以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我县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的现状(一)农村土地流转现状1、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我县现有24个镇乡(街道办事处)、50个社区居委、20xx个村民小组。

农地67万亩,人均农地面积亩,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土地流转的范围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化。

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的面积有万亩,占农地总面积的 %,土地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转让、互换、土地入股为辅。

转包面积有万亩,占流转面积的 %;出租面积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0 %;转让面积20xx亩,互换2600亩, 土地入股、转让、互换这三种形式共占流转面积的%。

农户自发流转和村组织流转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做法。

土地流转的方向主要有五个:一是流向外来耕作户;二是流向专业承包户;三是流向农业企业;四是流向一般农户;五是流向其他单位。

2、土地流转的特点(1)、坚持农户自愿、协商、有偿原则。

全县流转的万亩农地中,农户自愿流转的占98%。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可编辑版】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可编辑版】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1X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集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座谈交流。

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以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现状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依据各乡场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产业布局。

“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四区一线”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凸显,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从以棉花为主的单元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为主的多元结构转变,201X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8.8万亩。

其中,棉花73.26万亩,粮食20.08万亩,增长60.8%;番茄6.56万亩,增长13.4%;油料3.25万亩,增长20.6%;蔬菜3.73万亩,减少1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

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6.9万头(只),出栏牲畜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50元,增收248元;牧民定居273户、建饲草料地3.75万亩。

优质肉羊“一线”、奶业片区、牛羊育肥产业带迅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西域鸿兴、陕西龙首油脂项目,实施了天玉淀粉、屯河番茄、**啤酒等技改扩建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111个,入社社员4700人,培育农村经纪人193人。

,全市已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个,带动农户36万户,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1、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3、“四区一线”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2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2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2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通用12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1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

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一、1997年至20__年农民收入情况表:(略)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__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__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20__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农民增收工作情况。

自从政府提出“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民增收工作以来,我们村的发展情况一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次汇报将会从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其他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从种植业方面来看,我们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主。

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我们村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积极推广高产优质稻种、赔本不赔粮等新颖的稻种,不仅提高了收成,而且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今年我们村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带来了可喜的增收效果。

同时,我们还通过科技手段和农业大棚等方式发展蔬菜产业,使农民在传统的粮食种植业外,多了一项新的增收来源。

其次,就是养殖业方面。

村里主要以养鸡养鸭为主,同时逐渐发展起了养猪养鱼等新的养殖业。

我们加强畜牧业的科学养殖,引进一些新品种,改善了畜禽的饲养环境,提高了饲养技术水平,保障了肉、蛋、奶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我们还采取了集中化养殖模式,通过合作社等形式,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

今年,村里的养殖业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增加了很大的收入。

再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村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设施,利用农产品原料加工生产了米面制品、果蔬罐头等系列产品,并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值大幅度增加,增加了很大的农民收入。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农家乐、旅游业、庭院经济等。

通过开发特色农业旅游,可有效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

在农民增收工作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农田水利设施欠缺、农产品市场销售不畅、技术指导力度不够等等。

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目前农民增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三农”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全村农民带来更多的福利和收益。

2023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2023农村收入调查报告

2023农村收入调查报告2023农村收入调查报告1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

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

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管理技能、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关于某某镇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某镇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某镇辣椒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某镇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三产融合,高标准打造某万亩辣椒种植示范基地,与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相比,每亩年收益达某万元、增长某虬农民户均年收入达某万元、增长某%。

市委政研室对某镇辣椒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主要做法为破解丘陵地区种粮产量低、农民增收难问题,某镇把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作为着力点,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业,通过创新轮作套种模式,推动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完善加工、销售配套服务体系等,有效提升了耕地亩均效益,实现了农民致富增收。

(一)创新轮作套种模式,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针对种粮的亩均效益偏低问题,某镇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基础上,依托辣椒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探索出“小麦+辣椒+芝麻+大豆”轮作套种模式,即在同一地块上,每年10月种小麦,次年3月套种辣椒,6月麦收后套种芝麻、大豆,9月收获辣椒,实现一年种植三季作物。

每亩土地每年能够产出小麦600斤、辣椒600斤、芝麻100斤、大豆150斤,土地亩产综合收益超万元,有效解决了“粮经争地”矛盾,稳住了粮食生产,发展了特色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坚持向科技要产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精细化种植水平,推动辣椒种植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一是推行机械化生产。

与某集团合作,推广应用5G无人驾驶拖拉机、直播机、喷药植保机、收获机等新型农资农具,实现辣椒播种、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播种效率较传统人工提高80倍以上,收割效率提高100倍以上,每亩节约人工成本约600元。

二是推行标准化种植。

规范种植流程,剔除多余低效环节,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防控病虫害、统一提供种植技术服务。

通过运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精准确定播种区域、株距行距,推动辣椒产量质量稳步提高。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农民收入调查报告1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随着国家在政策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农民收入有了些许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事关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这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坎”,想要跨国这道“坎”我们就要狠抓农村新增收入使得农村收入有一个质的飞跃。

增加农民收入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继续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角度考虑问题,有可能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情况调查的了解可以帮助农民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人均收入,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做贡献。

为了了解掌握增加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于今日就其情况对麦积区花牛镇诸多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时间20__年7月——20__年10月三、调查对象花牛镇花牛村30户农户四、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我以访谈法为主观察法为辅走访了我所在村镇的部分农户。

五、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一)农民收入变化情况1.综合总体概况根据 30户农民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统计2.收入构成情况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构成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例较大。

一是工资性收入: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稳定增长。

20__年农民工资性人均收入 4078.9元, 20__年人均工资性收入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

20__年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长 11.5%。

从调查情况看:在家庭经营收入中,粮食收入绝对值逐年增加,在调查表中可看出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因为粮食生产效益一直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粮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较少。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13篇)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13篇)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以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2)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3)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质土豆、优质大葱、优质林果、优良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___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

一是洋葱产业逐年强大。

___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8.1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

___年完成播种面积2.1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2.3万亩。

二是精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

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面积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

三是制种产业稳步推进。

建成了文殊、新城两大制种基地,并由制种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转变,效益逐年提高。

四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4.17万头(只),其中猪1.9万头、羊4.76万只、禽类7.07万只、牛0.46万头。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4)在充分发挥市种子公司带动制种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建成了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各类蔬菜保鲜、脱水蔬菜加工等运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金汇果蔬基地,该基地总投资2560万元,建成3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年保鲜蔬菜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脱水蔬菜2000吨。

建成了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和友谊特禽养殖场,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建成高标准暖棚养殖禽舍6座,引进大型全自动电脑孵化机1台,具备年繁育2000只蓝孔雀、年生产工艺孔雀标本500个的能力。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各位领导,同志们:、 ___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我乡召开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小组会议,对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来抓。

现根据我乡实际,就发展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化、劳务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1、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提升能力”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种植业品种质量,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引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00吨(50万公斤),五年后人均收入达到829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7%。

2、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立足我乡旱作农业实际,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技物结合、科技入户的原则,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每年稳定 1在7000亩以上,创收520万元,实现全膜玉米较半膜玉米亩增产20%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60元,人均增收58元。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草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依托乡养殖协会,充分发挥乡冷冻精-液配种站的科技优势,加快肉牛品种的改良,努力加快全乡以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2、饲草面积每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每年改良更新优质紫花苜蓿5000亩。

为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科学技术,切实引导广大的养殖农户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增加 2农民收入。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

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问题的调研报告一、引言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其农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现状(一)农业产业布局杭州市农业形成了以粮油、蔬菜、茶叶、水果、水产、畜牧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其中,西湖龙井茶叶产区、萧山蔬菜产区、余杭水产养殖区等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杭州市涌现出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农业科技创新杭州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三、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一)土地资源约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输。

(四)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农业面源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四、杭州市农业区域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合理规划农业用地,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空间。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果。

下面就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进行总结。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我国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

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推动农民增收。

我国通过在农村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形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这种集中化、规模化经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能够提高农民的财务收入。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三、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我国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例如,农村道路的畅通能够方便农产品的流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水利设施的完善能够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

四、加强农村就业培训农村就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积极推进农村就业培训工作,通过向农民提供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

例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养农民从事城市和非农业领域的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创业就业培训,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加强农村就业培训,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促进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想实现农民增收,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1.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在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产品种植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农民在农产品销售上面临着价格波动大、风险高的情况。

2. 效益提升空间有限农民生产所得主要依赖于农产品的产量和售价。

由于受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

虽然随着科技的推广应用、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有所提高,但是农产品的增长速度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较仍然较小。

3. 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不足我国农产品的品质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这也让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4.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决定了产量和品质,而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与应用还有待提高,这也制约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5. 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度大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受到技术、设施等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难度相对更大。

二、对策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产业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粮油、水果、蔬菜、畜牧养殖等方面,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要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储藏等环节,使得农产品能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政府可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通过培训农民,推广新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

3. 建设农产品品牌通过建设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

同时也可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力度,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民增收工作 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 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文件精神,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主要措施(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

我县按照“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稻、蔬菜、水果、水产、畜牧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

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努力实现农民增收。

1. 优化种植业结构。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种植效益。

2. 加快发展畜牧业。

我县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猪、牛、鸡等畜禽养殖,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 发展特色水产业。

我县依托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水产业,如龙虾、螃蟹等,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县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 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我县实施“村村通”工程,修建农村公路近百公里,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方便了农民出行。

2. 加强水利建设。

我县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了多个水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

3. 加强农村电力建设。

我县实施“户户通”工程,改善了农村用电条件,保障了农民生活用电需求。

(三)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我县把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来抓,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1. 加强技能培训。

我县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2. 加强创业培训。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xx市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xx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7月)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增长19.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331元,增长22.5%,占纯收入的4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177元,增长10.5%。

xx区、xx县、xx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在深入分析形势和全市农民收入特点后,我们形成了四条共识:一是非农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极。

农民收入每增加3块钱就有2块来自工资性收入。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

农业生产特点决定农业增长率每年在6--7%,而制造业、服务业只要市场需求旺盛,一般有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

三是农民收入差距是工业化、城市化差距的综合反映。

普遍规律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高。

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开辟农民增收“高速路”。

城乡统筹,将使农民“无障碍”进入工业化、城市化领域。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提出坚持“三业并举、四轮齐动、举措到户、三化承载、机制保障”的思路(“三业并举”即提升农业打基础,扩大就业强主导,激活创业抓关键;“四轮齐动”即拉升工资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提高转移性收入;“举措到户”即对农民增收分类指导,因户施策,把增收措施落实到户;“三化承载”即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搭建起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载体;“机制保障”即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大幅增收的长效机制,科学促进农民增收)。

2024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24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

2024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总结2024年,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推进,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24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高质量农业发展补贴政策得到落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政策得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得到加强。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2024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高效农业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断扩大,农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形式,参与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政府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三、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顺利2024年,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政府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种植养殖向现代农业科技化、绿色环保化转变。

农民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直播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的销售收入得到显著提升。

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2024年,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五、农村就业创业环境改善2024年,我国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政府加大就业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就业。

同时,政府鼓励创业,推动农民通过创办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形式开展创业活动。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民就业创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源。

六、农民素质提升和增收技能培训2024年,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民素质提升和增收技能培训工作力度。

2024年镇农民人均增收情况分析总结(2篇)

2024年镇农民人均增收情况分析总结(2篇)

2024年镇农民人均增收情况分析总结____年,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人均增收情况也有明显提升。

本文将对____年农民人均增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总结。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在____年,农村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和转型升级,农民人均增收得到积极推动。

首先,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其次,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畅通,农民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直接销售产品,提高销售收入。

再次,农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民可以通过农家乐、农庄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服务,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另外,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还包括推动农业与农村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等模式的创新,让农民参与到更多的领域中去,丰富他们的收入来源。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____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其次,农村电网、通讯网络的普及,使得农村地区脱离了信息孤岛,农民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生产效益。

再次,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使农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为增加收入提供了条件。

三、扶贫政策和农民专业培训的实施____年,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农民专业培训的开展为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政府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发展产业,改善生产条件,增加收入。

其次,通过农村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产业竞争力。

再次,对于产业困难的地区,政府通过推动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进行合作经营,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政府还积极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等向农村地区投资,帮助农民小额贷款,扩大农民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关于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8页)

关于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8页)

关于促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doc 8页)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

因此怎样促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通过“三项活动”进行了调查了解,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促进农民增收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各方农产品面临国内各地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的事实,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

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主导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意义十分重大,它是第二、三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证;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既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

2、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

有关数据显示,我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

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其主要途径是:一是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农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是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区)县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

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材料汇编(4篇)

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材料汇编(4篇)

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材料汇编(4篇)篇一: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近年来,乡村产业振兴成为了许多地方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种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地出台。

在我所负责的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宣传力度和培育文化品牌我们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开展了宣传推广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金农商合作,积极培育和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产品,把乡村文化转化为经济力量,推动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推进科技创新和升级改造我们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加强农村科技人员的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扶持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动乡村经济向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我们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出鼓励银行扩大对乡村产业的投入和信贷支持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此外,我们还推广金农互助、合作社金融等方式,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力度。

总的来说,我们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着重发挥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化品牌、推进科技创新和升级改造、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四方面的作用,期望在未来能够为全方位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篇二: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总结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推动乡村产业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型升级。

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加大了对农业、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前提下,通过政府搭建、企业建设等方式,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建设。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引进新型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大对良种良法推广的支持力度。

此外,还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面向市场的农产品研发和生产加工,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们积极开展试点工作,针对各地的不同实际情况,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特点,确定了相应的发展模式和项目。

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优势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优势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依托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摘要】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就是生产发展,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依托于土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大举措。

本文通过充分的调研,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效益的棚室生产;加快发展食用菌生产;突出发展绿、特色生产、无公害蔬菜生产;适当发展窖贮,返季节供应,增加农民收入;适当发展窖贮,返季节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着重发展观光农业;努力发展特色养殖,做好“笨”字头文章、加快培训农民经济人队伍和全力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就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

伊春市的农业规模较小,但幅员较大,全市从南到北积温和无霜期差别较大,因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千差万别,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突出特色,全面促进农民增收。

为了推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本人对伊春市政府所在地的伊春区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伊春区所辖耕地面积30125亩,周边农业属地郊农业,种植业以蔬菜为主,以满足市区人民“菜篮子”需求。

自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伊春区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依托城郊农业的优势,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到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满足城区人民蔬菜需求为突破口,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调整产业结构:1.大力发展高效益的棚室生产伊春区所辖三个农场(西城农场、青峰农场、对山农场),一个办事处含四个农业村(长征村、东升村、迎新村、青山村),伊春区有的棚室生产大多集中在对山农场的青峰农场、东升办的四个农业村,棚室生产非常少,大多数蔬菜生产均以露地栽培为主,亩收益500-700元不等,而且露地栽培蔬菜,供应市场时间相对较缺而且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汇编-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客观分析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年10月份,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县人大农业农村委委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了问卷调查、座谈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我县现有耕地面积**万亩,水域面积6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7万亩,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75元。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占比一直很高,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身,我县按照泗办发〔2016〕113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精品桃果、设施蔬菜(食用菌)、特色水产三大特色产业,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打造“五园五带”,促调整促增收。

按照省市要求以及我县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产园、成子湖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省级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卢集生态农业产业园以及黄河故道沿线蔬菜产业带及林果种植带、沿245省道特色林果产业带、沿330省道休闲观光农业带、成子湖周边精品渔业产业带、卢集生态镇建设农业组团产业带等“五园五带”建设,推动每个乡镇建成一个2000亩左右、成方连片、单一品种的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格局。

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建设19个单品项目,完成农业结构调整面积3.85万亩,占市下达调减粮食作物面积3.75万亩的102.7%,带动就业人数6787人,通过基地务工与入股分红等方式,人均年收入增加6500元以上。

(二)推广“三种模式”,促调整促增收。

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优势,直接到村里建设生产基地,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里仁乡引进的上海达盛公司,在里仁乡推广种植甜叶菊,切实改变该乡以往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

推广农场主联合发展模式,通过联合组建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既破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难题,又可规避经营风险。

如庄圩乡“水八仙”项目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调动了多方积极性,形成农业结构调整合力。

推广大户带头群众参与模式,发挥大户典型引路作用,可以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打消群众特别是低收入户害怕担当风险的顾虑。

如来安芦篙基地、三庄多肉植物等项目,通过“股份+现代农业”模式,既解决了农户前期启动资金问题,又借助合作社在种苗、技术、市场等优势,让群众获利更多,使产业结构调整更具有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三)“三个优先”布点,促调整促增收。

优先布点沿路沿线地块。

从总体上看,沿路沿线地块交通便捷,经过集中连片整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相对完善,土壤得到有效改良,经营主体比较愿意流转。

目前,我县的桃树、精品林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都是以盐徐高速、省道245、330、267,以及宿泗路、成子河旅游公路等县乡主干道两侧为重点进行布局和调整的,沿路沿线调整19个单品2000亩以上项目,切实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做成特色。

优先布点新型农村社区。

“十三五”期间,我县先行规划建设李口八堡、庄圩大楼等10个新型农村社区。

李口八堡村结合实际情况,重点发展以草坪栽植、果蔬采摘、莲藕观赏等为主特色产业,力争通过3年时间,将八堡打造成为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示范、生态产品生产、农业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区。

目前,10个新型农村社区调整高效农业项目13个。

优先布点省定经济薄弱村。

我县明确要求每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都要建成一个产业化项目,目前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的产业化项目大都启动建设,特别是今年计划脱贫的1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已启动建设55个产业化项目,其中里仁甜叶菊、来安金果梨、裴圩秋葵、高渡扶贫产业园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速度快,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此外,根据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步伐,年内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都要完成一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切实促进村集体增收和带动低收入户致富。

(四)“三级书记”引领,促调整促增收。

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压力”的“三级书记”抓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工作机制。

县委县政府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部署安排,主要领导定期听取相关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管领导具体落实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统筹协调、督查推进项目落实。

挂钩联系乡镇(街道)县级领导帮助所挂乡镇(街道)定规划、招主体、引项目、抓调整、促发展。

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度重视辖区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牵头制定规划,亲自招引主体,推动土地流转和项目落地;乡镇分管领导具体抓好镇村特色产业规划执行、项目主体招引培育、统筹协调项目实施、督查推进和矛盾调处等工作。

村居党组织书记围绕建设特色产业村的目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不同项目主体,因村制宜组织项目实施,强化服务保障,积极调处矛盾,切实推动村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村居集体经济发展。

据统计,“支书领头调结构”活动中,全县238个支部书记中有221个支部书记完成了项目实施,兴办家庭农场项目的有132个,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项目的有66个,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的有23个。

二、存在问题1.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乡镇(街道)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二是龙头企业少而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农户不强,小龙头带不动大基地;三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组织松散,运行机制不健全,小组织带不动大群体;四是产业开发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制约特色农业持久快速发展;五是市场与信息体系滞后,生产与销售信息不对称,没有稳定的营销网络,农户只知道种植不知道市场需求,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滞销,打击农民种植、养殖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缺乏闻名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竞争力较弱,小品牌拉不动大产业。

2.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沟渠路设施配套不够,抗灾功能发挥受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如遇大旱、水涝之年,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减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不少基地交通不便,运输困难,生产成本较高。

加之农产品不易保管和储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弱,滞约农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农户产业结构调整意识有待加强。

农户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比较缓慢,不利于农民自身种植、养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户的增产增收。

要真正形成特色林果产业大县,除了外引内培大户外,就是依靠家家户户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富民根本之路。

同时,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代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4.单体2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考核力度要加大。

由于农业收益周期长,对一些土地流转大户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使得大户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单体2000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数量、主体招引、项目落地有困难,考核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意见和建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生态高效发展定位,以“四减四扩”(减粮食面积,扩高效作物;减生产主体,扩规模经营;减面源污染,扩生态种养;减初级产品,扩加销能力)为主要抓手,坚持“五化同步”(产业高效化、土地合作化、经营农场化、种养生态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新形势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我县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泗阳实际,科学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和举措。

(一)确定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

紧紧围绕“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发展定位,认真贯彻“四减四扩、五化同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提高土地综合效益为根本目标,以特色产业(蔬菜、林果、青虾)扩面增量、畜禽产业(生猪、山羊、蛋鸡)转型升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土地规模流转、新型主体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品牌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目前,全县共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非粮面积40万亩(具体为:蔬菜种植14万亩、林果5万亩、水生蔬菜6万亩、水产养殖15万亩)。

“十三五”期间,建议每年发展非粮化种植面积3.5万亩,确保“十三五”末,全县新发展非粮种植14万亩,非粮面积达54万亩,非粮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在各乡镇(街道)初步制定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由县农委牵头,邀请省市相关方面专家参与,加快制定“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方案,确定年度目标任务。

成立全县农业项目规划实施评审小组,由县分管领导牵头,县农委具体负责,发改、财政、农开、水利、国土、环保、规划、农机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定期审定各乡镇(街道)准备实施的2000亩以上特色农业项目,确保各乡镇(街道)农业项目建设按规划执行。

经评审小组批准确定实施的项目,在土地指标、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方面予以集中扶持,否则一律不享受相关政策。

(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参与。

当前,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农户参与仅仅停留在土地出租、打工就业层面,跟随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一起经营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这既有各类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度不高的原因,又有农户担心风险的原因。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必须让农民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使其获得土地增值效益的大部分。

建议重点在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农业项目定向扶持等方面,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户深层次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同时,进一步加大农口项目资金整合力度,积极对上争取,允许涉农基础设施项目“叠加”建设,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项目布点的“两张皮”现象。

围绕破解土地制约,由国土局、农委等相关部门研究上级文件精神,出台设施农业用地使用管理办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