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相关资料)-1(7)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苏轼介绍(精品)
诗人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古诗两首》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古诗两首三年级下册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
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境内)。
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
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
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
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历。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他隐居庐山,但仍密切注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后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坐系浔阳狱,第二年长流夜郎,途中遇赦。
晚年飘泊于武昌、浔阳、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处。
纵观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较复杂的。
儒家、道家、纵横家、游侠思想对他都有影响。
他企羡神仙,向往隐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不愿走科举的道路。
他想通过隐居,求仙获取声望,从而在名人荐举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
诗人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度过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
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
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712-770):唐诗人。
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审言之孙。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1(新版)
《古诗两首》资料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注释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
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
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
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
“龙城”,一作“卢城”。
飞将:飞将军。
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
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
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
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
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
唐代诗人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生活、战斗,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后出塞》等汉唐乐府民歌的名称作诗题。
《出塞》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后期沉醉于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内有权奸李林甫、杨国忠弄权,外有安禄山等藩镇受宠。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等节度使,在与契丹、回纥(h é)和奚的贵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常常失利,给将士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这首诗感叹守将无能,大约是针对这种现实的。
译诗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边塞诗。
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
4.古诗两首
4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古诗《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
当时的南宋遭受金兵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沦陷,从此江山破碎,不复统一。
陆游伤心悲愤,临终前给儿子立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前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抗金兵未成的遗恨,有因祖国未统一的无限悲哀,也有对统一大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因此,《示儿》是开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绝好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
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
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默写《示儿》。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9月10日(10)课时目标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诗句。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
齐读诗题。
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
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创作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诗歌作准备。
2017-2018年语文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梅花(新版)
《古诗两首》资料梅花梅花,又名梅,别名:春梅、干枝梅、酸梅、乌梅, 蔷薇科、杏属小乔木,稀灌木,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梅原产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
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
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描写梅花的诗句:1.冰雪林中着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2.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梅》3.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4.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词》5.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早梅》6.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7.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耐客愁何?《江梅》8.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杂咏》9.微雪初消半月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画梅》10.万树寒天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早梅》11.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题画梅》12.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雨中元墓》13.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
《落梅》14.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访妙玉乞》15.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咏红梅花》16.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心,酸心无恨亦成灰。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李白代表作(精品)
《古诗两首》资料李白代表作五古·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
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
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
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
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
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
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
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
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
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
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
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
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
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
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
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党醢与菹。
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
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
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
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
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
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
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
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
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
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
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
小学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文及作者介绍
【导语】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唐朝为界限,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其后,古体诗渐渐式微,逐渐消亡。
古体诗⼜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称今体诗。
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定都算近体诗,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课⽂】 乞巧 林杰 七⼣今宵看碧霄, 牵⽜织⼥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 穿尽红丝千万条。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
李商隐(唐朝诗⼈)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号⽟溪(谿)⽣,⼜号樊南⽣,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诗⼈,和杜牧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李贺、李⽩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都在家族⾥排⾏第⼗六,故并称为“三⼗六体”。
李商隐是晚唐乃⾄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学价值也很⾼。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些爱情诗和⽆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作郑笺”之说。
[2] 唐⽂宗开成⼆年(837年),李商隐登进⼠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葬于故乡荥阳。
也有⼈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下。
林杰(唐代诗⼈) 林杰(831年—847年),字智周,唐代诗⼈。
福建⼈,⾃幼聪慧过⼈,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精书法棋艺。
死时年仅⼗六岁。
《全唐诗》存其诗两⾸,其中《乞巧》是唐代诗⼈林杰描写民间七⼣乞巧盛况的名诗。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诗人简介(精品)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2]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1。
古诗两首(乞巧)
乞
巧
林 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感情朗读]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资料袋:
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传 说那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因为织 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 织女乞取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在那 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 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 好的叫输巧。有的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 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上面,根据碗底针 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
气 ( qì) (天气 )
正音正字:
宵 (xiāo) 霄 (xiāo)
(今宵) 宵:晚上 (碧霄) 霄:天空
生 字 学 习 ]
乞 (qǐ) (乞巧) 霄 (xiāo) (云霄) 巧 (qiǎo) (巧手)
[
渡 (dù) (渡桥)
乞
巧
霄渡ຫໍສະໝຸດ [ 相 关 知 识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 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 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 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 粼粼闪光的河水,亮得比天 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 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 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 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
课 后 作 业
1、背诵古诗。 2、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回忆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
• 元日 • 清明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李白简介(精品)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李白诗以抒情为主,诗之风格豪放洒脱大气,清新俊逸,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继屈原之后,是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一部分诗抒发其内心的幽怨之气,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也是盛唐时期诗歌的代表人物。
李白壮年时只身出天府蜀州,南到洞庭湖,东至越州(今绍兴),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至晚年(公元742年),因贞洁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适应官场环境,在京仅两年半,然后由如贵道士推荐山东省济南的道观,开始了云游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峨眉山月歌》《静夜思》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太白作清平调图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28.古诗两首(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死时年仅十七岁。
《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
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
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伤感忧郁的性格。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候,他原依靠牛派的令狐綯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的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
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此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是另有寄托。
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书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寂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
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嫦娥》诗字数不多,却极尽特色。
撇开那种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不论,又是一个人生大问题摆在了面前: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嫦娥当年豪气风发,抛夫弃义,偷吃灵药,得登仙府后并不快乐,女冠宋华阳,诗人自己呢?。
古诗二首(优秀10篇)
古诗二首(优秀10篇)《古诗两首》篇一21 古诗两首文本细读: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语言执白,却引人深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写了登高望远所见,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还蕴涵一定的积极人生哲理。
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
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
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
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
从前两句的眼前所见引出了深沉思索和再上一层楼的行动。
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
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题目。
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
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PPT课件_图文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 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 边来”的“一片孤帆”。
第三句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
• “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 。“相 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 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 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 “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 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 画面的动态美感。
望天门山李白李来自(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 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反映人民疾 苦和愿望,抒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和追 求。他的诗歌风格雄奇豪放,想象力丰 富。他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称为“诗仙”。
返
欢 迎 进 入 诗 句 赏 析
1、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 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 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 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 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 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2、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 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 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 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 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 险。
碧水东流至此回
• “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 ,“东流” 是写长江总的流向 ,“回”字力度很强, 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 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 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 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 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2年级语文人教(下)第5组第17课 古诗两首(相关资料)
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思想,抨击权贵,蔑视礼教。
但也时时流露出怀才不遇、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
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形成豪迈爽朗的风格,是屈原之后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
庐山简介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
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
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
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
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
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
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
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
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
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
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苏轼简介(精品)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弟子有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称。
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字体更被列入苏、黄、米、蔡四种字体中。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即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登进士,政治生涯八年,在朝位高权重。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相关资料)
杜甫(公元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亦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市)。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其代表作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望》等。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尾联系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因此.写花实乃烘托春雨的无私奉献品格。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个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全诗这样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盛赞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植物生长.多好的春雨!首联既言春雨的发生.又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热切盼望春雨降临的焦急心绪。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资料:王维(精品)
《古诗两首》资料王维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他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
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
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
"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
王维工书画家王靖先生作品王维诗《红豆》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
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
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
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
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塞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本课选用的是第一首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王昌龄的轶事典故
投笔从戎
大约二十岁,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
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
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对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龄一生最坚实
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后长期身处谗枉和沦弃
之境,也难以改变。
火热的年代,像王昌龄这样有抱负的时代青
年,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
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
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
踏上出塞之路。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
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
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
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
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
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
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
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
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
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饮酒论诗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
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
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
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
”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
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
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
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
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
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冤死途中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59岁的王昌龄辗转回老家途中,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留下千古之谜。
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
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
这年秋天,为解宋州(今河南商丘一带)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
为人傲慢、刚愎自用的闾丘晓,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更怕仗打败了“祸及于己”,于是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致使贻误战机,宋州陷落。
张镐以贻误军机罪,处死闾丘晓。
在行刑时,闾丘晓露出一幅可怜相,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有亲,乞贷余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赡养。
张镐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话就把闾丘晓挡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