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差异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文化差异
【印度中文网】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得以绵延数千年,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这无疑显示了这两个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机遇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文明在和平相处的数千年中又分别按照各自的轨迹,发展出了两种不断相互交流但仍存有巨大差异的文化。
传统的印度和中国社会都是专制社会。但两个国家在先后取得了独立和民族解放之后,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中国部分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建立了一个具有强大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央政府在决策制订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政策方面,直到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经济体制都遵循着计划经济的模式,政府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较大,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将原来由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行体制改革为企业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并主动根据WTO规则对国内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已先后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建立起的政治和法律体系,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民主制度。社会方面,印度的现实国情是宗教、民族的极端复杂和社会分层的高度多元化,全国人口按宗教、种姓、民族、地区和经济状况等被划分为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并形成多个利益集团,对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进行影响。经济方面,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继承了英国建立起的经济制度,同时在独立初期受前苏联的影响,曾采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混合型的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相对于中国来说就要弱一些,使私营部门得到了发展的空间。数千年来形成的“弱政府”的惯性和众多利益集团的存在使政府在进行决策和推行新政策时总是受到重重阻力,大量时间和社会资源都消耗在了议会和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论中。
印度重精神,中国重现实
印度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起的重要的规范作用。印度是多民族和多宗教的国家,六大主要宗教的信徒就占全国人口的99.3%,可以说是全民信教。在宗教气氛浓郁的社会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而相对轻视物质利益的需求。特别是印度教把“解脱”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从而形成印度人普遍持有“超越”思想,对现世的关注程度自然没有对来生那么高。另外,宗教也使印度的哲学得到充分发展,而发达的哲学也培养了印度人对理论的重视。
而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缺乏宗教的“超越”思想,中国人更看重的是现世生活和世俗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眼光更加务实,而且在行动上更加注重实践而相对轻视理论。
文化差异带来思维、决策方式差异
政治、社会和经济体制的差别,使得印度与中国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决策层面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别。
在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并取得迅速发展的时候,作为WTO创始成员国之一的印度却还在激烈争论国际贸易是否会使印度又一次陷入西方的变相殖民统治,怀疑印度是否应该按照WTO规则履行义务。所以中国人不理解印度人为什么不在意致富问题,而印度人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也能取得高速发展。
在政府决策层面,由于政治体制不同,中国和印度在政策贯彻和执行方式上有极大不同。在中国政府主导的体制下,政策多数是自上而下地得到贯彻,在执行过程中也较少遇到阻力,这样政府往往成为推动新项目或一项变革的主体。而在印度的体制下,一项政策往往在制订
的过程中就有种种争论,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在贯彻和执行中也常常遇到怀疑和阻力;同时,企业在经济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企业本身、商会组织或利益集团对政策决策的影响而得到体现,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文化差异挑战地区经济合作
由于文化传统和体制上的差异,中印两国在开展合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在共同推进地区合作中,文化传统和体制差异也给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能否克服这些障碍,迎接挑战,对中国能否与印度和整个南亚地区成功开展全面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印度各级政府的决策速度一般要比中国的慢,执行起来也比较拖沓。
往往是地方政府支持的政策中央政府却明确反对,或中央政府努力推进的项目在地方却遭到公开抵制。这样的现象在中国这个一贯维持“大一统”传统的国家是比较少见的。面对这样的问题,中国要在充分理解对方国情的基础上耐心地进行宣传和解释,对印方阐明合作的互利性质,争取得到印度的理解,进而得到支持和合作。
2、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现代成就使中国和印度成为两个骄傲的民族。印度在参与地区合作
时往往十分注重“名份”,只愿意参与它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合作机制。面对发展起来的印度和由此带来的民族情绪,中国人应当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到一个经济发达的印度有利于地区合作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区合作中不与印度争“名份”,摒弃一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和做法,用积极务实的态度推动地区合作的深化。
3、与中国现阶段政府在经济中起指导作用不同的是,印度的经济生活是由企业和商会组织
主导的,各种利益团体对经济决策都有影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反而相对较小。所以在和印度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民间外交务实和灵活的特点,应该重点鼓励两国间商界和学术界增进交流和相互信任,积极争取得到印度商界和企业界对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支持。
4、印度有注重理论的传统,对一个新的现象或创意往往要先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这与
中国提倡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大相径庭。印度对于各种新的合作建议都要求开展充分的探讨和研究后再逐步付诸实践。中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印度这样的推进方式,多与印度开展合作研究,对新的合作可能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使合作少走弯路,少交“学费”。
在地区合作成为相邻国家和地区发展关系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的今天,跨文化沟通在推进地区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正在日益显现。中国和印度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两个伟大文化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合作。而在积极推进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中,也只有对在南亚地区具有绝对影响的印度文化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更好地推进与南亚,特别是与印度的区域合作。也只有理解中印两国文化的互补性和相似性,才能准确找到可以成功开展合作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