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教师读、注、写的示范——听于永正老师《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合集下载

读《高尔基与他的儿子》有感

读《高尔基与他的儿子》有感

读《高尔基与他的儿子》有感读《高尔基与他的儿子》有感1“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是的,就像高尔基所说的那样,“给永远比拿愉快”.在一件小事中,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和妈妈躲在空调间,谁也不愿意走出房门半步。

可是,电视里那一根根冰棍的广告把我的馋虫也给勾出来了,于是,我便央求妈妈让我买根冰棍,妈妈抵不住我的“死缠烂打”,只好给了我几块钱,打发我自己去买冰棍,可是我又不想去接受烈日的“煎熬”,但是为了能吃到冰棍,我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跑到超市,买了根冰棍,又快速跑回家。

正当我要跨进家门时,突然听到一声声呻吟声,我好奇地随着叫声走过去,一看,原来是隔壁的王奶奶摔倒在了地上.我想:我还是先走吧,不然,冰棍融化了,我就吃不到了.可是,我一听到王奶奶那呻吟声,又不忍心不顾她,在百般犹豫之下,“见义勇为”还是战胜了馋虫.于是,我把冰棍扔在一旁,飞快地跑过去,扶起了倒在地上的王奶奶.王奶奶站起来后,直夸我是一个好孩子.王奶奶那甜甜的微笑使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终于真正体会到给予的快乐了.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这一切造成了我的自私.我已经习惯于获得,我觉得妈妈对我的爱都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就当这件事发生后,我常常会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时,我会十分高兴,因为,给予是快乐的!读《高尔基与他的儿子》有感2高尔基是苏联的一位伟大作家,他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那你就是快乐的。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时刻说的这句话?我们大家来一起看看吧:高尔基在一个岛上休养,苏联的儿子和妻子来探望他,还没有十岁的儿子一来到父亲身边,就在他的院子里忙碌起来,原来他为父亲栽种下了花草。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及《九色鹿》有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及《九色鹿》有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及《九色鹿》有感刚才各位老师已经中肯得评过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现在我就这两节课说说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看法。

一、尊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这两节课有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以读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对话的中心,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个性难以在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

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基于这一点,我们学校今年参与市里的语文课题研究是个性化阅读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所以这两节课老师围绕这一课题,通过读读说说,读读演演,读读想想,读读动动,感其情,见其形,悟其理,求其新。

这些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抓阅读和表达的对应点以及两者的联结点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拿永远比给深刻。

今天《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这句话,我以为如果这句话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话,应该可以改为拿永远比给更深刻。

我说的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因为拿意味着自主,意味着学习是学生主动索取的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两节课两位老师用的就是这种导学式的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而简练的教学指导。

她们就像一位火车司机,对教学中非重点部分譬如:《九色鹿》中王妃的爱美,国王的无奈等,该提速的提速,教师几句话就带过,绝不停留在大漠孤烟的戈壁,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的高尔基给儿子的一封信,《九色鹿》中九色鹿痛斥调达的一段话,两位老师都花了重手笔,该减速的减速,欣赏这里风光独好的美景三、踏雪寻梅,不忘语文来时路。

语文的功能包罗万象,功能复杂,小语还是姓语,我们不能忘了语文来时的路。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

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于永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心得今日倾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一课通过高尔基和他们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原来一篇平谈无奇的文章,在于老师精湛艺术的演绎下,变得那么鲜活、生动、布满活力,于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解,让课堂布满灵性。

于老师板书、范读的精湛,让课堂布满活力。

于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让课堂布满才智。

在他不急不躁的课堂上,表面上看是静的,而每个同学的大脑都在深入到思索,每个孩子的思维都在活跃。

在他不温不火的课堂上,表面上看,好像教学节奏慢,但却是顺学而导、扎实有效,两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效果良好。

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非常重视同学自身感悟。

在教学这一课时,他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略了并有所体会。

他敬重同学的主人公地位,敬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大文豪王昌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心如于境,情如于物'----这不正是对"感悟'的最好诠释吗?其实于永正老师除了重视同学感悟,于老在教学中还特殊重视同学写字的指导。

如:于老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于老师一边写,一边强调应当留意的地方。

如:"基'第六笔横长,"和'的"口'往下写。

写完后问同学:你喜爱于老师写字的哪一点?孩子说:"仔细。

'于老师说"我每一次都仔细写,决不会给同学带来麻烦,每一字老师都仔细书写。

'这正如于老师所说:"训练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于老师就是这样悄悄地一点一滴地影响着他的同学,这样的教同学怎会不受益啊!对于字词学习,于老师则是这样进行的。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乐,在课堂中飘荡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使孩子们研习得有兴趣,于老师可以真是采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使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够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出答案;为了使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参演多角,可以就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就是凶残骗肉的“狐狸”;为了使孩子们自学兴趣更加浓郁,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特的嗓音演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演唱、读、搞、踢”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鞭策,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道:“没器重就没教育。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一)读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深刻到体会到奉献的重要,十岁的高尔基的儿子能种出美丽的花儿,他走后给高尔基留下了一片美好的回忆,这种奉献的精神是常人做不及,或许他不知道自己的奉献,但他在阅读完爸爸的信后就一定会把快乐传递下去,带给更多的人。

其实奉献没有那么繁复,只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世界就会无限美好。

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那是一个下午,已经接近傍晚,老师开始发家庭作业—一份正反面的试卷,可是我们班级有46 人,试卷只有45 份,甘宇没有拿到,甘宇急得满头大汗,都快要哭了,心想我没有家庭作业怎么交代,不行!我得想办法!于是他四处找人,复印试卷……他先找到同桌说:“请借给我复印试卷,我试卷没有发到,我有一块钱,谢谢!”哪知同桌用藐视的目光,瞧不起的说道:“过去!”甘宇没有吭声,走了……他又想借组长的试卷复印,可是相同的情景又重现了:甘宇对他言语了一番,却无济于事,他很无奈,他知道大家吝啬的原因——他成绩太差,人家都认为他是傻瓜。

我看了觉着他很可怜,没有人帮助他,于是我不顾众人的反对,对甘宇说:“我帮你复印。

”在这里奉献同样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团结,是一种关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人说我送人玫瑰,为什么没有闻得余香,这个余香不是指的个人利益,而是帮助人后的愉悦,这种愉悦只要你帮助更多的人,就能体会到了。

总之,奉献方使世界更美好!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二)“给”永远比“拿”愉快,是我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后懂得的道理。

这篇文章讲的是:高尔基以前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妻子带着儿子来看他。

她们来了以后,儿子就种了许多的花草。

假期结束了,她们回去了。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儿子种的花心里很高兴,就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怎么会比“拿”愉快呢?比如说,我以前看了一部电视剧,电视上讲的是,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浑身发抖的蜷缩在一个墙角里,一个好心人看到了,给他了一个棉衣和一些吃的,帮他度过困境。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听于永正执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有感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
听于永正执教《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课有感
◎ 陈 明
情 还 最 近 ,聆 听 了 于 永 正 老 师 执 教 点 及 时 表 扬 。二 是 对 学 生 朗 读 严 格 真 挚 , 真 意 切 , 展 示 了 学 生 书 写 他 卷 的 《 尔 基 和 他 的 儿 子 》 课 , 来 要 求 及 时 纠 错 。特 别 是 对 重 点 的句 情 况 , 们 的 回 信 符 合 书 信 要 求 , 高 一 本
接 下 来 , 交 流 对 文 章 的 理 解 , 言 的 铺 垫 暗 示 , 滋 有 味 的 范 读 ,1 是 有 2 2
为 ” 顺 势 把 握 着 课 堂 上 的 每 一 个 生 命 , “ 些 句 子 要 记 下 来 “ 什 么 ? 这 工 整 整 的 板 书 , 这 些 就 构 成 了 课 堂 哪
二 、 范 指 导 。 简 单 单 的 教 学 示 简
于老 师 的课堂 上没 有多 媒体 课
件 , 没 有 复 杂 的 教 学 手 段 。 师 语 也 老
而 精 彩 , 我 们 真 正 领 略 到 了 “ 学 有 了新 的 提 高 。 让 小
教师大 智慧 ”他 那 过人 的教学 机智 。
看 是 静 的 ,而 每 个 学 生 的 大 脑 都 在 老 师 声 情 并 茂 的 朗 读 , 自然 会 受 到 分 体 现 了理 解 课 文 的 过 程 就 是 指 导 学 联 于 不 深 入 思 考 ,每 个 孩 子 的思 维 都 在 活 很 大 的 启 发 。 生 有 了 新 的 感 悟 , 朗 读 的 过 程 。 老 师 的 课 堂 教 学 ,
生 是 简 直 时 时 创 造 着 精 彩 。 我 们 不 禁 感 叹 : 是 师 生 、 生 之 间 的 交 流 , 师 生 与 教 学 的 手 段 , 明 扼 要 , 截 了 当 。 “ 道 无 痕 ” 大 爱 无 疆 ” 在 他 的 课 文 本 的 对 话 , 于 老 师 总 是 在 提 醒 孩 在 检 查 预 习 时 ,要 求 记 住 这 几 个 生 大 “ 。 并 于 堂 教 学 中 ,我 们 不 能 仅 仅 满 足 于 表 子 们 : 书 、 书 、 读 书 。 导 学 生 字 , 会 写 这 几 个 字 。 老 师 对 每 一 看 读 再 引 面 形 式 的 参 与 和 教 学 场 面 的 热 闹 , 进 行 深 层 次 的 精 读 , 在 读 中 品 味 词 个 生 字 , 亲 自示 范 , 蹲 下 来 , 都 半 边 而 是 深 入 地 研 究 与 思 考 , 那 是 心 灵 语 , 一 步 “ 意 ” 并 感 受 语 言 文 字 板 书 边 提 示 。于 老 师 的 板 书 确 实 漂 进 得 ,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

于永正老师教案给我们的启示一位老师要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向小语名师于永正讨要教案来参考。

于永正老师说:“在学校时,我每课都备有详案,因为领导要检查。

到了教研室和退休以后上的课,再无教案了。

有的仅仅教学过程,此外,还有我练写的字词、造的句子和写的下水文等。

”用于永正的话说,他的备课,他后来写的教案,仅仅是“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还是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例子来说:书听。

四、老师再次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老师的表情听。

讨论:老师和学生读得有什么不同。

五、学生默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以及加的批注。

六、以高尔基的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

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于老师备课本第二页,他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要求学生写的字和抄写的词语。

第三页附有复印的《高尔基和他儿子》全文,上面有他画的重点词句和加的批注。

第四页有于老师用稿子写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封信》。

(小学语文教师2015.06《在备“功夫”上下工夫》)看了如此教案,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感想呢?更为熟识的了。

常用的备课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设计”,以致于“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等,一样一样的,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课都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形式”;甚至每备一课,连着字数、页码都是差不多。

说是“备课”,大都从现成的“教案”中来。

一些年轻老师,困于教学时间紧张,原本照抄“教参”、“教案”。

这样快速的“备课”,一般是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师备课,变成纯粹教学形式上的东西。

抄得“工整不工整”,变成备得“好不好”了。

于老师的备课呢?没有这些“形式”和“套路”,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做法”,课堂需要做的那几件事,言简意赅,清清楚楚。

要说细节,他落实到注意写的哪个字、读好哪句话。

比方《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中的“妻”和“庞”。

指导朗读,于老师做到反复:范读,再范读,学生读,学生再实行比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1这两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喀普里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

然后让他们自读课文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

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图、春景图、赏花图等镜头,并让他们思考“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让他们体会父亲的自豪,欣慰和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而后深情导读信的三个片段,创设“高尔基写信”、“儿子读信”、“父子产生共鸣”三个镜头,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积累其中的名言为座右铭,切实铭记、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最后提醒学生: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的父母无私奉献多年,从不以“拿”为借口要求回报,倡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躬身体会“给”的快乐,从身边的事、从至爱亲情做起,感受人世间真挚的“爱”的艺术、“给”的艺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与实践性。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2《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整篇文章围绕了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反思一周前的课了,张老师上的示范课,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一节非常好的课,听起来很享受。

有些教学能力可能是学不来的,是一些好老师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

看到一些对阅读课言语教学的方法培训,发现许多方法这节课都用到了。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这节课用到了比较对照、朗读涵泳、融情想象、品评玩索、语境还原等多种方法。

比较对照的地方最多,归纳有几处:一处:“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

"这里的“只有”需要品读,老师问能不能去掉,把去掉后的句子与原句对照。

二处:“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孩子甜甜的笑脸啊!”“那些盛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以上三句在一起比较,得出语言表达要准确,符合文意。

三处:“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多么美好啊!”去掉关联词语读一读,发现不同,学生回答很精彩,说强调了任何时间地点。

四处: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与课文对照有什么不同,进而发现逗号强调了“给”。

比较对照确实是品读文本遣词造句精准恰当的好策略,一比较,优劣就出来了,长期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焉能不高?本节课还多处想象表达,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

一处: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望着满院亲身栽种的花草,他仿佛看到了……要求学生补充句子二处:出示: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老师配乐朗读,提问:善于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画面,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再引导说话:如果你是岛上的居民,当你早晨醒来时,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当你做完一天的工作累了时,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当你心情烦闷时,你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当然,也看了网上的一些设计,想象说话的环节很多设计里都有,比较对照的设计张老师看似信手拈来,却用得别具一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通用7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通用7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

他的妻子带着10岁的儿子来看望他。

儿子来到爸爸身边以后,顾不上休息,忙着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儿子回去了。

春天来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了。

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地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一只只蜜蜂飞来了。

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读着这些美丽的词句,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多么美好,多么感人的故事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记叙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一件小事,即载花赏花,反映了他们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感人至深,同时文章也揭示了“给”永远比“拿”更愉快的主题。

儿子没有向父亲索要任何东西,而是种下了许多鲜花留给爸爸,给爸爸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同时他也得到了父亲更深沉的爱。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到:如果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把美好的东西留给人们,向人们提供美好的一切,那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非常愉快,整个世界也会变得无比美好。

我们绝不能学那种只知道向社会伸手索取的人,他们的行为只能是可耻的,他们也永远得不到幸福,感觉不到愉快。

只有奉献才是最美好的,也才是最能让你愉快的。

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应该像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样,永远记住,“给”比“拿”更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2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

课文是说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去看他。

儿子到了岛上后就一直种花,假期结束后妻子便带着儿子回家了。

到了春天,儿子种的花都开了,高尔基很高兴,立即写信给他的儿子。

信中除了表达自己看到盛开的花的喜悦之外,还教导了儿子:人生的意义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听课教研活动总结范文本周,我们的语文小组继续围绕“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题进行教学讨论。

首先,我们听了杨xx老师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然后我们讨论了这门课。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联教育版五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的叙事。

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的“种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先育子的爱心。

围绕一个“爱”字的组织材料,作者首先写下了父子之间的亲情,然后从赞美儿子留下的鲜花到教导儿子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了“给”总是比“拿”快乐的人生哲学。

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写作风格,表达深刻的主题。

本单位另外两篇文章《永生在海里》和《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了“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

根据教材的特点,杨先生制定了三个目标:1.能正确、流利、感性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的含义。

3.体验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初步了解生活的幸福在于付出的道理。

其中,以目标1和2为教学重点,以目标3为教学难点,然后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杨采用了阅读、阅读感知、挖掘空白、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索等方法,紧密围绕“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题,更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听完课后,我们讨论了这门课。

首先,杨老师讲课反思。

杨老师讲课环节齐全,过程清晰。

他还认真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即缺乏个性化的阅读指导,缺乏语言激情。

然后,老师们畅所欲言,积极谈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大家的讲话中,我们总结出这门课的亮点如下:1.努力在课堂上落实“两表六要”中“读、写、说”的要求,如两次补白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习惯和听力能力。

“写回信”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2、导学案设计与问题重点难点密切相关,小组合作探索时间充足,3、自学探究和批注的方法很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总之,在这门课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贯穿于这门课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最后得到思想启迪:奉献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小朋友们,我读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故事,心里有好多想法想跟你们说一说。

高尔基的儿子去看望他,还在岛上种了好多花。

看着那些盛开的花,高尔基心里特别开心。

我就想呀,只是种了一些花,怎么就能让人这么高兴呢?后来我明白了,因为这花里包含着儿子对爸爸的爱。

这就像我每次给妈妈画一张小卡片,妈妈都会笑得特别甜,那也是因为她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

高尔基写信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我一开始不太懂,后来想呀,如果我把我的玩具分享给小伙伴一起玩,看到小伙伴开心,我自己也会更开心。

这就是“给”带来的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多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这样自己也会更快乐。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这样想呢?《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小朋友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故事可太让我感动啦!高尔基的儿子到岛上去看望爸爸,没有带什么贵重的东西,而是留下了鲜花。

那些花多美呀,就像儿子的笑脸。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帮奶奶捶捶背,奶奶就会夸我是个乖孩子,她脸上的笑容比什么都好看。

高尔基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我好像懂了一点。

比如说,我把我舍不得吃的糖果给了弟弟,看到弟弟开心的样子,我心里也甜滋滋的。

就像我们在幼儿园里一起做游戏,我把玩具让给小朋友先玩,大家都夸我有礼貌,我也觉得特别高兴。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爱是要付出的,付出爱会让我们更快乐。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小朋友们,读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有好多好多的感受。

高尔基的儿子去看他的时候种的那些花,一定特别香。

我好像都能闻到那花香啦。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帮爸爸打扫房间,爸爸回来后特别惊喜,还抱了我一下,那时候我心里可美啦。

故事里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刚开始我不太明白。

后来想想,每次我把好吃的分给小伙伴,看到他们高兴,我也会跟着高兴。

还有啊,我在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老奶奶对我说谢谢,我觉得那一天都特别美好。

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之一,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教育别人,帮助他人获得成功和成就。

高尔基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音乐和散文风格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除此之外,他还承担着一个全职教育的角色,教育他的儿子在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独特的路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下如何从高尔基的教育方式和他所教育的儿子中获得启示。

高尔基的教育方式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他没有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而是鼓励儿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倾向学习。

他相信,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的事情感兴趣,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高尔基的教育方法为他的儿子提供了优秀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高尔基认为,一个成功的人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技能和知识,他的教育方式强调了多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在音乐、文学、历史和科学等领域取得成功,需要综合运用多个领域的知识来打造一个知识结构系统。

在“我的儿子阿尔巴特”的书中,高尔基描写了他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

这本书即是父亲在教育儿子的同时,也是对如何进行更好教育的思考和探讨。

书中描述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特别的教育策略,为儿子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儿子在人生旅途中拥有坚定而自信的个性,体现了父亲对他的爱和关心。

高尔基的“教育孩子的准则”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热情。

他的准则包括了三个方面:教育应该立足于儿童的兴趣;需要重视儿童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注重个性的独特性。

这些准则来源于他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和认识,以及他对儿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高尔基的准则不仅适用于儿童的教育,也适用于社会的各层次。

我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偏爱,所以高尔基的有关教育的观点也可以适用于大人们。

通过研究高尔基的教育方式和他的儿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

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读后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讲述了苏联作家高尔基与他的儿子马克之间的动人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家庭的温暖。

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感动,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高尔基是一位苏联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而著称。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对家庭和父子关系的深情描写。

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高尔基与他的儿子马克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对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成长历程的描述,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这部作品中,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

高尔基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一直致力于为工人阶级发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然而,他的儿子马克却并不像他一样,他对社会主义并不感兴趣,更愿意追求自己的梦想。

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却是毫无保留的。

他不仅尊重儿子的选择,还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这种父子之间的理解和包容让人感动不已,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部作品中,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和支持是非常深刻的。

他不仅在儿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还在儿子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给予了无尽的鼓励和帮助。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在儿子身后默默支持着他。

这种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也让我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部作品中,高尔基的儿子马克也展现了非常坚强和独立的一面。

尽管他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对社会主义并不感兴趣,但他却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他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他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坚韧和勇气让人敬佩不已,也让我深受鼓舞。

通过阅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对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课后反思实用1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课后反思实用1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课后反思实用1份《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的课后反思 1一、寄情鲜花,畅谈美好的东西。

对文中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的讲解往往显得苍白乏力,只有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验,读中去感悟。

“鲜花”是本文的一条红线,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这条线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展开对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学习如何表情达意,三是拉近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了铺垫。

我在教学第八自然段中,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

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列举了鲜花、树木、小鸟、高山、流水等具体的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

这些固然是生活中美好,但还没有深刻的意识到抽象发人深思的美好东西。

我再因势利导,问学生生活当中除了具体的事物是美好的.之外,还能否举出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呢?这一下学生的思绪闸门被打开了,各种出人意料的答案接踵而至,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机遇、选择、残缺、失败等词汇从孩子的嘴里滑出,使整个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听对这些答案,看到孩子的真情,我心潮澎湃。

我的灵感也得到了激发:不错,生活中的美好就在身边、无处不在。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句祝福的话语,一次无私的帮助,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您是真诚的付出,都会给别人留下美好,都是让别人感受到温暖和亲情。

二、搭建平台,表白真实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感情是纯洁的,表白是困难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冥思苦想,决定在课堂中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写书签、赠书签来感悟“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让学生写出内心想说的话并让其高声诵读“给大家分享”以体会给予的快乐。

三、模拟情境,培养发散的思维。

在充分朗读课文和体悟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扮演“儿子”的角色,借助文章蕴涵的父子情,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与“人类智者”的距离,给父亲高尔基写了回信。

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

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有感fontsize="6">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9今天上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第二课时,发现问题不少,值得反思。

虽然这篇课文很短,但是要求背诵,特别是里面的标点符号值得好好推敲。

整课的设计我抓住了“爱”这个主题,通过父子间爱的表露来进一步展开,从而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

课文中标点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面孔,特别是引号的用法,这里出现了单引号,单引号是用在双引号中的,他是不能独立运用的,但是当把这句单独列出来的时候,又由原来的单转化成了双。

在教学时,我首先将他独立出来,用学生所熟悉的面孔和大家见面,然后再联系书本,寻找不同处,然后对比掌握单引号的用法,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我也自以为不用细究。

下午默写时,问题来了……37本作业,有30本这个标点符号没有掌握。

我先是生气,然后静下心来,仔细的琢磨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分析下来,原因如下,这样的对比出示,没有达到意想的效果,双引号的这张熟脸把单引号给掩盖了,学生并没有掌握,而是听到一个结论,没有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反而削弱了单引号的用法。

看来这一部分还得仔细深入,反复强调才成。

在教学课文中,任何环节我都上得比较粗浅,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空间,因此,学生没有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所以一些本该重视的地方被忽视了。

例如,文中高尔基给儿子的这封信在引用中的标点,有2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关引号,很多孩子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提及。

没想到孩子都是马大哈,果然对这个现象视而不见,在默写中,错误率几乎是95%。

看来老师必须得是个细心人啊!这样的返工,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朗读时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大戏,朗读的指导自然是语文老师功力的最好展现。

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朗读指导问题多多。

如何用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呢?教师得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杯水啊,语言文字功底的薄弱,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要读好,就必须抓好字词,反复提悟,或通过连锁问题进行感受,同时语调和在标点上的停顿也不能忽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老执教 的《 尔基和 他的儿子》 高 一课 , 了看到 7 除 0
高 龄 的 于 老 课 堂 风 采 依 旧外 ,更 感 受 到 了老 人 对 小 语 教 学 的深 深 思 考 。

师: 你们 的优 点加上我的优点 , 大家再把课文 请
认 认 真真 地 读 一 遍 。
于老的范读极具感染 力 ,文本 中一些 只可 意会
较真 呀 l这也是 学生读懂读好课 文的坚实基础 ! 当 然, 这样高效 的朗读指导看 似简单 , 实则蕴 含玄机。 课后在听于老专题讲座时 了解到 ,于老无论上熟悉 的课文还是不熟悉的课文 ,课前都要认真地进行课 文 朗读 , 每次至少有声地 朗读八遍 以上 , 直至 自己满
意 为止 , 就 是 于老 所 追 求 的 “ 堂 上 , 师读 的 、 这 课 老 说
师 : 自己 画下 来 的这 句 话 。 读 生: 我从 中感 受 到 : 人 玫瑰 , 有 余 香 。 赠 手 生 : 们应 该 把 帮 助别 人 当做 一种 快 乐 。 我 生 : : 予 : : 取。 给 给 取 索 师 : 尔基就 是这样一 个人 , 会永远记 住他 。 高 我
( 师简介高尔基的情况 , 并展示 自己课前写的批注 ) 生 : 画的是 “ , 我 瞧 那些盛开 的花 朵多像儿子 红
扑 扑 的 脸 庞 啊 把 花 比 作 儿 子 红 扑 扑 的脸 庞 , 达 表 了高 尔 基 对儿 子 的 思 念 。 师 : 老 师 看 到 这 两 句 话 , 到 两 个 词 , 们 猜 于 想 你 猜看。 ( 生 猜 后 , 师 投 影 展 示 自己 的 批 注 : 景 生 学 教 触
生 : 在 适 当 的时 候 都 要 停顿 一 下 。 您
师 : 得 真 好 听 , 流 畅 。 着 往 下 读 。 随 即 又 读 很 接 ( 指 名一 生 读 第 二 、 自然段 ) 三
师 : 字不差。 一
师 : 哪 儿停 顿 的 时 间 比较 长 ? 在 生 : 到每 个 句 号 的 时候 都 要 停 顿 一 下 。 读
确、 文辞优美” 的范文 ,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 语文教学
完全可 以把教 师读 书学文 的过程 呈现给 学 生 , 学生 教给 怎样读 书 , 文课 的名字 应该可 以叫 以身示范 。 语
( 浙江 省 常 山 县教 育 局 教研 室 34 0 2 2 0)
3 8
_I 而

生: 于老 师 读 得很 投 入 。
师: 两遍 了吧 , 读 。 生 继 续读 , 巡视 ) 再 ( 师 师 : 棒 , 书很 投 入 , 专 心 … … 很 读 很 师 :下 面 我 们来 交流 一 下 课 文 是 怎 样 读 的 。指 (
名 一 生读 第 一 自然段 )
生 : 读 书 有感 情 。 您 生 : 出了爸爸 对儿子 的爱 , 上有 丰富 的表情 。 您读 脸
和 许 直 把 于永
老 的专 著 老 的教 学 视 频 、 题 讲 座 , 于 老 的课 堂 、 炼 , 次 专 仿 修 每 总 感 觉 只得 其 形 ,不 得 其 神 ,有 时 甚 至 出现 东 施 效 颦 、 郸 学 步 的 窘 境 。 不 久 , 人 有 幸 现 场 聆 听 了 邯 前 本 生 . 后 一段 读 得 很 轻 很 轻 。 最 师: 呀 , 是 因为 那 是 一 封 信 , 是 不 会 讲 话 的 , 信 我 是 在 替 高 尔基 念 。
( 师引领学生 了解高尔基信 的内容 : 花开 了很 ① 漂亮②思念儿子③ 多助人。 提醒学生注意信 的格式 ,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写回信。 师巡 视 , 中发 现 学 生 从 的佳 作 ) 教 师 指 名 学 生 上 台 读 自己 写 的信 , 加 以点 评 , 并 评 出其 中 写得 精 彩 之 处 。 师 : 老 师也 展 示 自 己 写 的 回信 ( 影 出示 )说 于 投 , 说 最 喜 欢 老 师 写 的 哪 一 段 ? 学 生 读 出于 老 师 弓 用 排 ( l 比 的句 子 ) 师 : 喜 欢 于老 师 什 么? 还
但看看于老 自己练字的较真劲 ( 每个 需要 写给 学生
看 的 字 都 至 少 练八 遍 以 上 ) 他 送 学 生 的那 句 话 , 和 不 值 得 我 们 深思 吗? 来 看 看 于老 怎 样 教孩 子 写 作 吧 J 再 师 : 一 道 题 : 你 替他 的儿 子 写 一封 回信 。 还有 请
句话。
照。 师拿 出一学 生的字展 示 , 评讲板 演这 三个 字 , 画
圈 , 改 , 出 优缺 点 , 着 让 学 生 观 看 老 师 怎 么 写 , 修 指 接
师 展 示 自己课 前 练 写 的字 。 )
师 : 字就 应 该 认 真 , 在 老 师 再 送 大 家 一句 话 : 写 现 字 是 练 出来 的 。 — 于 永 正 —
( 教师指名一生推荐三位 书法 家。 然后请这三位
学 生 上 台 分别 写 , 他 同 学 在 下 边 写一 遍 , 其 写完 后 对
的、 写的、 讲的要高于学生 ” 的理念吧。
二 、 我 注 。 出深 度和 广 度 看 注 批 注 式 阅读 是 常 用 的 阅读 方 法 , 文 课 上 , 线 语 一 教 师 也 经 常 训 练 学 生 如 此 阅 读 ,学 生也 能 在 此训 练 中渐 得 其 妙 。 看 了于 老 课 堂 上所 呈现 的批 注 , 投 但 并 入 地 与 学 生 交 流 批 注 的 由来 ,这种 师 生 共读 的 场景 却 给 了我极 大 的 震 撼 。 师 : 面我 们 来 交 流你 在 旁 边 写 了什 么? 下 生 : 画 了 “ 要 知 道 ,给 ’永远 比 ‘ ’ 我 你 ‘ , 拿 愉快 ” 这
不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讲解是死 的, “ 朗读是活的 , 任 何讲 解在 朗读 面前都是苍 白无 力的”于永 正语 )于 ( ,
老 是 这 么 说 , 是 这 么做 的 。 生 初 读 课 文 , 老 强 也 学 于
调 “ 通 读 顺 就 是 目标 ” 读 。 师: 同学 们 已 经 预 习 了 , 面请 大 家 把 课 文 读 一 下
生: 从你的朗读里我 明白了什么叫“ 抑扬顿挫 ” 。
师 还 有 一 大 特 点 你 们 没 有 听 出来 , 读 第 ~ 段 我 与读最 后 一 段 有 什 么不 同?
师: 目前为止 , 非常欣 赏你 的语气 , 比他们 我 你
自然 。
于 老在 课 堂 上 指 名 学 生 读 课 文 ,读 不 通 顺 时会
遍 。 生 自由读 , ( 师巡 视 )
师: 再读一遍 , 把课文读正确 , 读流利。 生再读 , (
师巡视 )
和你们有什 么不一样? 师范读 , ( 生听读 )
师 : 听 ~ 遍 , 老 师 的 脸 , 老 师 的 声 音 , 什 再 看 听 有 么 不 同 。师 范 读 , 听读 ) ( 生 师 : 觉得 于老 师的朗读和 你 的朗读 有什 么不同? 你
! 文一 3 01 — 语 7

让 他 读 两遍 、 遍 , 至 多遍 , 就 是 对 读 通 读 顺 的 三 甚 这 师很 多 , 真 正 践 行 的却 很 少 , 于 老 不 论 练 字 、 但 而 练 笔 , 亲 自参 与 , 师 的 这 一 做 法 对 学 生 产 生 的 影 响 都 教 肯 定 是深 远 的 。 写字 教 学 : 如 师 : 个 字 要 写— — “ ”庞 ”紫 ”先 看这 三个 三 妻 “ “ , 字 在 田 字 格 中的 位 置 , 书 空 。 后 拿 出 钢 笔 , 端 再 然 端 正 正 地 写 。生 描 红 , 巡视 ) ( 师
( 继 续读 第 四 自然 段 ) 生 于 老 师 纠 正 “ 紫 嫣 红 的 花 儿 ” 读 法 。 指 名 姹 的 又

师 : 最重要。 目读完、 停顿 题 一段读完都要停顿。
生 : 师读 的语 气 很 自然 。 老
生 读 第 五 自然段 。 师 : 确流 利 。 指 名 一生 读 剩 下 的 部分 ) 正 (
看 了于老的下水批注后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叫 “
‘ 响 ”( 永 正 语 )的思 想 已 让 我 触 手 可 摸 。 看 我 影 ’于 “
注” 极大地提高了学 生对文本理 解的深度和 广度 , 这
也 是教 师在 用行 动 告 诉 学 生 读 文 章 如 何 做 到 深 入 思 考 , 出语 言 背 后 的 意思 。 读 三 、 我 写 。 出态 度 和 方 法 看 写 写 下水 文有 利 于 作 文 教 学 ,这 一 道 理 认 同 的 教
不 可 言 传 的 东 西 一 听就 理 解 了 。于 老 的范 读 把 朗读 的 方 法 无 声 地 告 诉 给 学 生 ,这 样 的语 文 课 堂 还 愁 提

看 我 读 。 出味 道 和 门道 读
近几 年 , 学 语 文 一 直 呼 吁 要 以读 为 本 , 线 教 小 一 师 对 读 的 重 视 程 度 也 有 了很 大 的 提 高 ,但 往 往 只 把 读 当做 语 文 学 习的 重 要 手 段 ,而 没 把 读 当 做 教 学 目 标 来 对 待 ,如 此 教 学 必 然 会 大 大 降低 在课 堂 上 提 升 学 生 语 文 综 合 素 养 的效 率 。于 老 对 读 的 目标 意 识 十 分 明 确 , 读 的 重 视 简直 到 了 “ 分 ” 对 过 的程 度 , “ 说 过 分 ” 有根据的 : 是 师 : 面 , 师 把 课 文 念 ~ 遍 , 意 听 老 师 读 的 下 老 注
“ 桃李不言 , 自成蹊” 写字 教学像这 样有说有 下 ,
练 , 导 有 赏 , 堂 上 学 生 对 写 字 就 来 劲 了 , 不就 有 课 这 是 我 们 对 教 育 的追 求 吗 ? 了这 一 片段 , 能 有 教 师 看 可 会想 , 的字没 有于老 写得那么漂亮 , 不 出手呀 , 我 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