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论文]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
如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本次学习再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公开课,我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于老讲授的《秋天的雨》1、没有繁杂的开场白“爽”一上课就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让学生观察,写完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随后出示了词语:钥匙、凉爽、喇叭、衣裳、五彩缤纷、频频点头,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观察“爽”怎么写,从结构到笔顺,让学生书空,引导怎么写规范,怎么写好看,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本上写,老师示范写“爽”,并指导捺的写法,相当于人的走,边做抬腿的动作,告诉学生“捺”一定要写得有力。
再练两遍,最后用爽组词。
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认识到了中国汉字的漂亮,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传授知识,是幸福的,是“爽”的,我们亲耳聆听,亲眼目睹也是“爽”的。
2、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爽”检查指导完字词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每人读一段,老师范读,一边读一边还不忘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他是这样说的:“听了老师的朗读,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学生回答说:“喜欢”。
老师紧接着说“喜欢,就抓紧时间朗读吧,各自练各自的,超过老师。
”这一说不要紧,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他们都想超过老师。
可是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的紧张心里是难免的。
当于老说:谁敢和老师挑战时,没有人啃气,也没有人举手。
这时老师马上改变话题说:谁敢和老师比赛?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
这时老师又说:谁愿意学一学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愿意跟老师学的了。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朗读教学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9-001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定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课文是规范的语言,是学生学习的范文。
读课文是基本的语言实践,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自然涌上笔端,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文课堂教学更要以朗读为主,学生朗读的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训练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着“量少、面窄、质劣”的问题: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课堂上问得多、分析多、议得多,这“三多”排挤了读的时间。
学生没有明确的读书要求和方法,机械重复地读,也不知道自己读得好还是差,读书质量差,读书的面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实现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初读,就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文字表达,来解题,审题,学习字词和粗知大意,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它是课文局部性学习的基础。
初读课文,一方要读准字音,理解词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初读的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中自由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所以在学文前,我们要扎扎实实的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为此,可以不惜时间一段一段的“过”。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
“读通、读准、读顺”应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
一般来说,短课文读4-6遍,长课文读3-4遍。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
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听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心得总结在网上看了国家的语文教学名家于永正老师的讲座和授课。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特别是关于低年级语文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把语文教学该如何去教、怎么教心里非常非常的明确。
教学应以本为本,不要偷工减料,不要违背规律。
低年级要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上。
识字一定要把握好让孩子们充分的通过象形字、形声字等特点学习认识汉字,一定要确保孩子们认识汉字上的达标;写字根据书法学习的规律:读贴、描红、仿影、临帖。
交给孩子观察字的结构,一个一个进行认真的指导。
第一天学习每个字写三遍,第二天写两遍,第三天写一遍,一星期后写一遍,再停一星期后写一遍。
按照遗忘的规律,给孩子们留相应量的作业,讲究科学。
朗读指导的策略“跟我读”,教师一定要示范朗读,通过表情、语气动作的展示来朗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不用或者尽可能少的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解释。
背诵一定要人人过关。
谈到对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于老师告诉我们要相信低年级孩子也已经可以自学了,可以通过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如果想提高孩子学语文课的兴趣,首先要孩子喜欢你。
课堂上少问、少讲,多示范;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果断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惜时如金;要有自己的绝招。
每节课后要冷静的反思,听课、上课、评课一定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牢记让孩子们有最大的收获。
首先打造高校课堂,后转向深刻、独到、广博的优质课堂。
于老师如今已白发苍苍,年近七旬,教学艺术高超,但于老师仍然谦虚的.跟大家鞠躬行礼,在孩子们面前连声不敢称自己有学问。
非常的尊重和不断的发现寻找孩子们的闪光点,询问孩子的尊姓大名,夸奖孩子们的可爱和勇敢,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是和蔼,而是非常非常的和蔼、特别特别强的亲和力。
于老师的严谨治学,备课的充分,每个字和词语亲自的查找资料然后给孩子们示范,充分的体现和履行着“身教重于言教”的真理!学习于老师!向于老致敬!。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于永正老师讲座的心得体会10月15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作课于太原,亲自执教四年级的作文训练课《学习写人物对话》,还作了一场题为《强化目标意识,过关意识,扎实抓好语文》的习作讲座,受益不少。
于老师在进行讲座前,提到了两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一是班级要有良好的学习纪律,良好的学习氛围;二是知识点,一定要落实。
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好的组织者,课堂要管,但不能管死,要活泼,但要有度。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纪律很少放在教学中进行探讨,进行反思。
对于特级教师于老师,当面对执教班级个别学生不听话,爱说话的现象时,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在课堂上马上严厉地纠正,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对于老师的讲座进行整理,让自己在往后的习作教学中进行吸收,消化。
一、什么是目标意识?什么是目标意识:从教师这个角度上说,就是要明确语文教什么;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就是知道语文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目标1.大目标:识、写、读、背、说、作、习。
(即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习作、习惯。
)简而言之: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要而言之:听读和说写。
2.小目标:即每篇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
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有不到位。
三、过关意识(落实意识)过关即是落实,不满足于“讲过了”、“练过了”,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掌握了。
过关,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对下任年级的老师负责,对家长负责。
阅读要过“五关”。
1.过字、词关(1)认会3500个字,会写2500个字,这是基础的基础。
这一关不过,势必影响今后的读和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2)每课过关、每单元过关、每册过关,在运用中巩固。
(3)过写规范字关:描、仿、临,持之以恒。
(4)汉字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智慧的文字。
2.朗读过关(1)意义: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各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 b.朗读是内化语言的桥梁;c. 朗读是理解的需要; d.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听于永正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真好!于永正老师来了!能够亲眼目睹于老师的风采,真好!于老师以72岁高龄为我们带来了他的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珍珠鸟》,真好!这一上午的聆听,使我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做法,真好!先来谈谈于老师的这两节精彩的语文课。
课堂上,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真好!”来体会冯骥才的好,层层深入,让孩子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于是,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小珍珠鸟。
这些小珍珠鸟们正在细细品味冯骥才的好。
接着,他引导孩子们转换角度,尝试表达,书写了小珍珠鸟对冯骥才的感觉。
这样一写,孩子们转换了角色,变换了角度,重组了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得文本得到了内化与延伸。
回顾整节课,他的组织教学与指导朗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简单单,却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体会了珍珠鸟从“怕人——陪伴——信赖”的过程,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都学会了引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并且还能在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创造。
于老师把读与写完美融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
这样的写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的两堂读写结合课!而于老师课后的一席话,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说,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
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
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他又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
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黄楼街办大王小学史秀红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进步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更是如此。
如果能够跟名师学习,接近大师我们的进步是指日可待的。
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小学,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给我们上示范课《珍珠鸟》。
听完于老师的课我体会如下:首先,我切实地感受到,小学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需要简简单单教语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其次,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我们语文老师难道不应该向73岁的于老师学习呢?不难看出,于老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分不开的。
再次,要做到像于老师那样朗读好课文真的不简单。
最大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舍得花时间在朗读课文上,给学生时间,也给老师时间,一切都不能心浮气躁。
第二点就是要努力做到“书是读懂的,要带着思考去读”——这也是于老师的经典名言,能多花时间读就多花时间读、能多带些思考读就多带些思考,别怕浪费时间,更别怕浪费脑细胞,时间长了、思考多了,教好语文、学好语文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举。
最后,让我受益匪浅的要数于老师的习作教学了。
简简单单的要求,以我的角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孩子的视野是有限的,在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下,一篇篇佳作诞生了。
教师的指导是多么重要啊!总之,作为合格的语文老师我们要向于老师学习,珍惜每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每天进步一点。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
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
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
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
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
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阅读篇】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
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主持词写作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集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每当举办演出活动或者集会时,主办者总是请人为演出或集会撰写主持词,由此可见主持词写作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论文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曾经有人这样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这样作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课标还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朗读于语文教学如此重要,可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重讲轻读重问轻读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
学生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教学中,我们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于是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或是读几遍,走走过场就算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
(三)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不少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随意性很大。
而且在朗读前对学生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
(四)朗读参与者的面窄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难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也落实不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读。
大多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逐步被削弱。
(五)朗读指导方法较机械、生硬没有与对文本的理解有机结合许多教教师为了尽快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直接让学生在文本中注明哪个词重读,哪个地方停顿,哪个句子要读快,哪个句子要读慢,哪个句子要用激动的语气来读等等,结果学生的感情朗读成了按图索骥的拼读符号,造成了情感的苍白,语言的生硬。
(六)评价单一或没有评价很多时候我们的评价语言有些雷同,“读得真好!读得真棒!”虽然是鼓励,孩子听了都有些麻木了,也就不起作用了。
于永正谈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徐世荣于永正老师分别从朗读的意义、怎样朗读和朗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生动地阐释,并现场进行了朗读指导和示范。
首先于老师对朗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分别是:(一)、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
朗读不但要看,还得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
“不对味”就说明理解有偏差,于是就得再读、再体味。
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
可以这样说,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体会出文中的感情。
(二)、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
白话文,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
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三)、朗读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
内化是吸收,表达是运用。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下来,文章的规范语言就基本属于自己的了。
课文的构思布局、情景描写、语言的逻辑顺序自然而然的就储存在胸中了。
朗读本身就是表达——代作者表达。
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
(四)、朗读有助于记忆。
(五)、朗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六、朗读可以发展想象力。
接着,于老师亲自指导、示范怎样朗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出停顿(停连)。
停顿(停连)是朗读的重要支柱,是朗读的“王牌” 。
但它是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来完成朗读的声音化再创造的。
1、读完题目要停顿。
2、句号、自然段要停顿。
3、转换性停顿,主要是涉及文本中人物情感和心情的转换。
4、回味性停顿。
5、生理性停顿,主要是由于哽咽、气喘吁吁、生命垂危形成的停顿。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最大烦恼。
为了教好作文,语文老师可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地。
前不久,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对话作文观摩课,真是受益匪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
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作文教学中,使他的作文教学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
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
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
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
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
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
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
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作用论文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
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文朗读应正确、流利、有感情。
笔者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做到读出其“味”,把握其“情”,进入其“境”; 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事情的发生、发展,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并非就读而读。
朗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朗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自觉、主动地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享受到朗读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实,情感是作者心灵在文章中的诉说,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呈现。
尤其语句优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浇灌的课堂,学生心中将涌起感情朗读的冲动。
这需要教师深切感知语文内涵,引领学生通过具有情感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课文朗读教学才能呈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地,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明确朗读目的,体现朗读层次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琅琅的读书声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但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是,许多课堂中虽然读书声不绝于耳,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朗读的深入而更进一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目标引领。
洗尽铅华 让语文朗读教学更有效[论文]
洗尽铅华让语文朗读教学更有效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撰写的文章《朗读教学思考录》。
于永正老师对学生不会朗读的痛心疾首和指导教师正视朗读问题的真诚态度,让我这个一线的教师深有感触。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洗尽铅华,使我们的朗读教学更加有效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教师范读,授之以法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阅历的限制,对于文字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的范读是通过声音重塑形象,可以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语境,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学生大多都是喜欢听教师读书的。
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每当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在老师朗读课文《泉水》的时候,我们仿佛听见了泉水丁丁冬冬的的声音,看见了清清的泉水一路流过山坡、果园、平地的情景。
我专心地听,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了。
”近日,我观看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的教学录像,为之震撼。
当教学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时,学生朗读得不理想。
于是,于老师捧起课文,开始范读:要走的时候,明明轻轻地拉住了我的袖子说:“阿姨,你过来,我和你说句话。
”我弯下腰,她附在我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一下子流了下来。
于老师的声音在颤抖,眼睛里闪着泪花;而我作为一个听课者心也跟着紧绷起来,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塞住了,一股心酸的味道涌上来。
于老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感动了学生,带动了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文本,实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构。
学生再次朗读时,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年级朗读指导探微论文
低年级朗读指导探微新课改后的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都有相同的一点要求:那就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
朗读是学生内化语言最直接的通道,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感最重要的方法。
”可见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方式。
朗读能力需从小学低段抓起,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形象思维发达等年龄特点,我认为除了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外,设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才是低年级朗读指导的关键。
实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提炼了点滴经验。
一、生动范读,激发朗读欲望。
小学生是善于模仿的,教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范读,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再现课文的精神和生命。
学生可以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感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准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这不但对学生进行了语感训练,而且会不断地提高他们读书的兴趣。
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范读的准备,备课时认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自己先练习较为准确的语感,然后才谈得上传递良好的语感于学生。
如一年级下册课文《柳树醒了》是一首通俗易懂的童话诗,作者通过”柳树醒了、孩子们长高了”,表达了春天的美好、迷人和催人奋进之意。
我在范读时,配上了轻柔明快的钢琴曲,运用了几种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第一种语调亲切自然像讲故事一样;第二种语调轻快活泼像读儿歌一样;第三种语调轻柔缓慢像读散文一样。
学生们听得入迷一般,个个跃跃欲试,朗读欲望骤然高涨。
然后我提出要求:你喜欢怎么读,就大声读出来吧!学生们马上全神阅读,使本课朗读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
二、体态语言,渲染朗读氛围。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
听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课心得体会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特级教师于永正课堂教学观摩课,我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这次做课的题目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这节作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是我受益匪浅。
上课伊始,于老师做了精彩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他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接着出示作文题目《老师》,于老师幽默的说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可能认为没什么新意,感觉是老掉牙的题目,可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做有心人,看似平常的夕阳芳草都能赋之以新意。
”紧接着于老师出示了两个片段,于老师首先让学生读片断,然后说出片断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最后总结出:素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
后来于老师让学生练习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于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同学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发现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最后于老师指名同学上讲台读作文,并给予指导,最后给学生打分100,150等。
于老师最后做总结,万事皆下物,只要敢于发现,就可以去写通过看于老师的作文课,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关注小事,关注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的实质,也并非一日学成,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我们要甘于平淡,认真做好,做细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细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魅力就如同我们所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样。
2.关注学生的作文的修改。
从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特别注意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修改。
他让孩子们写完作文之后要把自己的作文读三遍,边读边改。
陶行知曾经说过,好作文都是读出来的,改出来的。
3.模拟场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从课堂中我们发现于老师为我们模拟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墨”字“武'写错,为同学纠正错误的场景,一个是同学不注意写字姿势老师给予提醒的场景.通过模拟场景,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这次的“对话作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新颖之处,老师与学生都有互动。
于永正老师首先让我们读了他写的《生命生命》一书中的《含泪的微笑》那一章。
那一章中的学生,就是于永正自己。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说出自己的优点、缺点。
结果,只有极少数同学按要求写了,大多数同学把于永正称为“魔鬼”、“冷面杀手”,还有的干脆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优点,而是专拣于老师的缺点说事儿。
当时我在想:于老师到底做错了什么呢?老师是批评了他们,但我们为什么这样恨他呢?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批评也需要艺术,更需要爱心。
这些同学的言行举止是可恶的,但于老师却没有因此怨恨他们。
相反,老师仍像以前那样亲切地对待他们,引导他们。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明白了:于老师并不是要消灭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气,而是让他们看清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缺点。
于老师教给我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批评别人的缺点要找准症结所在,重点指出,不要翻老账。
于老师强调说:“老师现在可以接受你的建议。
请把我批评为‘魔鬼’、‘冷面杀手’。
”学生听了,都低下头。
他们感到很难堪,有的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但有的依然我行我素,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于老师不急不躁,又接着说:“虽然你们中间的有些人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但还有些人不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
”听了这番话,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要说句公道话。
我看您也不能算是‘魔鬼’、‘冷面杀手’。
至于我嘛,只要你愿意,随时都欢迎您去批评!”学生们立即鼓掌称好。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歌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那天下午,我们的心里都涌动着温暖的感情。
对话本来就是双向的。
于老师批评了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他们的成功,使于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不是演员,对于儿童,尤其是幼小的儿童,在教育上切忌弄巧成拙,操之过急。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有时批评的过分,或有些尖刻,甚至打骂体罚。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
作者:崔晓琳
仔细聆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会发现学生的“朗读”特别多,而且读得特别到位一,其根源在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古演绎得如同天籁。
“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
”的确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就于老师《卜算子咏梅》课堂来说,我以为于老师提出两大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教室”。
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以词的小序位抓手,理解毛泽东词和陆游词的不同意境。
从谈感受入手,不去一字一词区分,再通过读,读出感受;之后,通过了解词的时代背景来谈感受,读出感受。
读之后背、质疑。
步骤简单清晰,始终以语文问题谈语文。
于老师提倡的“简单语文”就是还原第一范文的“语文味”,就是在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的人文性。
让热热闹闹的语文教学过程回归宁静、回归简洁,从而变得纯朴,变得真实。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杨海棠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他又说:“讲解是死地,朗读是活地.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地途径.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地首选之法!”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停顿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地变化.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二是思考、想象地需要.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地介入.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三是为了变换语气地需要.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地.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重音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重音,是朗读地一个非常重要地支柱..语气朗读中,语气是最难地.朗读出什么样地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朗读要自然.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读书像生活中地说话那样,才叫自然.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地.读谁地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地内心,把握人物地心理、境界、情感等.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地戏..节奏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地节奏.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地节奏.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地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地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地.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地效果也好了许多.”于老师讲了朗读地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是背诵下来地.从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地实际运用以及良好地效果.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地人也都流泪了.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地课文《乌鸦喝水》.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地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赞叹.一位老者,一位带病地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令我们在座地既汗颜又感激!(安徽省萧县教体局教研室)。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讲堂教课艺术研究--朗诵指导的艺术朗诵是指引学生复原语言形象,感觉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感情,理解语言包含的重要方法,是培育学生语言的感觉力、意会力、点评力的有效手段。
综观阅读教课现状,诸多老师只着重朗诵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半功倍。
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课中,朗诵指导一直是要点戏,但他把朗诵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累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服气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动法。
朗诵是感情领会的重要方法,依靠语言文字复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感情,是复杂的心理过程。
所以,对一些感情丰富的内容的朗诵指导试图一挥而就,是不行能的。
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浑身心地感觉,以正确领会、表达感情。
于老师擅长在教课中指引学生对感情逐渐感觉、逐渐掌握、逐渐理解,以一步步减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感情差距,使朗诵达到“言自口出” “情自心达” 的成效。
如教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常常悼念的人,想到我就要永久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诵的聚焦点,指引分步朗诵,逐渐领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诵。
固然学生相当用心,但感情领会不深,不过达到了初步感觉的目的。
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怀后辈”的特色后,再次朗诵。
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一般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怀爱抚的伯父,朗诵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钉子”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仇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诵。
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不过是关怀自己的伯父,而是胸襟全国仇恨仇敌的伯父,感情理解行进了一步,朗读领会也深入了一步。
在阅读“救援车夫”“关怀女佣”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色,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感情领会深了,朗诵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想法。
听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有感于老师带来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杨氏之子》,当聆听时,于老师那朴实、真实、扎实、厚实的语文课,于老师那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于老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终身受益。
记得每次上公开课,我首先考虑的是准备个什么样的课件,设计个什么活动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于老师的课却从我做公开课最不屑一顾的“检查课文预习”一环入手,朴实而真实。
如片段: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是有准备而来的,那么我想请同学们看老师书写一个字,(板书:诣)师:这个字怎么读?生:yì.师:那么谁知道“诣”在这里做什么讲?生:拜见师:其实“诣”不是单单的拜见的意思,有哪个同学知道?(生沉默。
)师:“诣”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拜见尊重的长辈。
文中的孔君平要去拜见他尊重的杨老先生。
二、厚实自然的朗读教学今天的教学中,于老师范读课文《杨氏之子》时,要求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表情,仔细听老师的朗读。
片段:(师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师:老师背完了,谁来夸夸老师啊?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读的时候有动作。
……师:有谁听出来老师读的哪个地方和你们的不一样?(生回答不上来)师:请刚才的那个同学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听出来没?生:老师在读的时候家和禽只见做了停顿。
师:是啊,如果连起来就变成了家禽,而在这里是说家里养的鸟。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光要学会观察,还要学会倾听。
师:我们接着就来理解课文的意思,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说一句。
师: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了,那么老师有个问题:孔君平为什么要问杨修“此是君家果”这个问题呢?生:他见水果里有杨梅,正好和杨修都有一个杨字。
师:是啊,他为什么要这么问呢?他想做什么?生:羞辱他。
生:嘲笑他。
师:是羞辱嘲笑吗?同学们看“诣”,孔君平是去拜见他尊敬的杨老先生的,怎么可能是嘲笑和羞辱呢?那么应该是什么呢?生:考考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杨海棠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
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
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
”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
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
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
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
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
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
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
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
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
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
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
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
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
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
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
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
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
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
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
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
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
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
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
于老师讲了朗读的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
于老师是背诵下来的。
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的实际运用以及良好的效果。
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的人也都流泪了。
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
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赞叹。
一位老者,一位带病的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
令我们在座的既汗颜又感激!
(安徽省萧县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