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优秀3篇)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优秀3篇)《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篇一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
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
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
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
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
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
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
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
三要爱读书,爱写作。
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
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
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
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
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
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
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
听课心得(赴聊城听于永正带徒报告)
听课心得韩保娜5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于永正先生带徒培训、全市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整整一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上午听了于永正老师的徒弟带来的三节精彩的语文课,让我感慨万千,受益颇丰。
首先,他们扎实的备课功底值得我学习。
从任静老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刘治国老师对每个字理的分析教学,杨雪老师动情的引读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真正的深入研究了教材,了解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教材重点解读准确,对教材舍取把握的到位,达到了高效课堂。
其次,每节课都做到了扎扎实实教学,无论读还是写都不玩虚架子,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当堂内容当堂完成,绝不留到课下,比如任静老师课中对重点段落的背诵,刘治国老师课中生字的练写,杨雪老师课中的读写结合,每一环节有每一环节的收获。
再次,每位教师都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的课上,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写了什么,还教给了学生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语文。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任老师课中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刘治国老师“读贴——描红——临帖”写字方法的指导,真正做的了授人以渔。
第四,无论是上课老师还是评课老师,他们扎实的书写功底、动情的朗读、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都令我羡慕不已,都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下午,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让我感受到了上语文课原来可以这么简单,读好书写好文,步步扎实就是好课,当然说起来容易,看起于老师上的也轻松,但真正练就可非一日之功,看到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站在台上领着一群孩子快乐读书、写文,让我感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
最后与老师简短的报告,又为我指明了发展方向:做一名有素养的语文教师,多读书,练好字,会朗读能表达,善待每一个学生。
我会记住这些,不断实践,不断努力,争取不断进步的。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心得体会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拿起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朴实的前言部分就让我仿佛看到于老师本人。
正如于老师说的:“人应当有追求,有抱负。
虽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为实现理想的付出,一定会收获充盈,会收获习惯,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
”这一段的学习,从最初的困难已经慢慢有所好转,读书、写字成了日常的一部分,如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时,就不再是任务驱动,成为习惯。
从于老师对徒弟提的意见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写文章不止是给自己看的,要有读者意识,要考虑读者能否读懂,和读者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要让缩写的东西对读者是有好处的,能给人传递一种正能量。
最为重要的是文字要浅显易懂,尽量少用那些晦涩、拗口的句子。
我记住了张志公先生的话:“语言的运用从今不从古,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
”这周,我阅读了书中《草》《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三篇教学实录,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亲切的鼓励、适切的引导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这三篇文章所在的第一学段学段要求,简单说说我读后的四点收获:一、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言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学生只有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才能积累语言材料,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1.重视语言完整性于老师的三节课堂实录,有着大量的语言实践练习,在练习中,我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完整表达。
这是小学阶段,尤其是第一学段尤为重要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伊始,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达,不用单个词语回答问题,这就是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夯实了基础。
2.创设情境进行练习新课标指出:学习活动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
语文的学习,不是对语文知识的线性掌握,应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为纲。
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语感,逐步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乐,在课堂中飘荡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使孩子们研习得有兴趣,于老师可以真是采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使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够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出答案;为了使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参演多角,可以就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就是凶残骗肉的“狐狸”;为了使孩子们自学兴趣更加浓郁,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特的嗓音演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演唱、读、搞、踢”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鞭策,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道:“没器重就没教育。
听于永正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真好!于永正老师来了!能够亲眼目睹于老师的风采,真好!于老师以72岁高龄为我们带来了他的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珍珠鸟》,真好!这一上午的聆听,使我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做法,真好!先来谈谈于老师的这两节精彩的语文课。
课堂上,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真好!”来体会冯骥才的好,层层深入,让孩子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于是,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小珍珠鸟。
这些小珍珠鸟们正在细细品味冯骥才的好。
接着,他引导孩子们转换角度,尝试表达,书写了小珍珠鸟对冯骥才的感觉。
这样一写,孩子们转换了角色,变换了角度,重组了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得文本得到了内化与延伸。
回顾整节课,他的组织教学与指导朗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简单单,却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体会了珍珠鸟从“怕人——陪伴——信赖”的过程,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都学会了引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并且还能在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创造。
于老师把读与写完美融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
这样的写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的两堂读写结合课!而于老师课后的一席话,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说,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
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
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他又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
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
听于永正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有感
听于永正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有感2019年3月17日——3月18日,我有幸在郑州参加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更有幸走近名师,再一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于永正老师简单有效、返璞归真的教学方法,行云流云、精彩卓绝的大师风范,打动每一位学生,也折服了每一位听课老师。
于老师的课如一股清新的风,让我感受到了语言课本来真实的面目。
多次聆听过于老师的课堂,每一次倾听之后,总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每一次倾听之后,总能感动不已,领悟真谛。
这次听课照样如此,下面简单谈几点看法:一、扎扎实实于老师不愧为名师,他那扎实的语文素养无人能及,他在课堂上毫无修饰的讲解与训练更令人望之生叹。
于老师的扎实首先表现在写字教学上,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写字就像做人一样,一定要堂堂正正!于老师强调:字是人的第二张脸,要漂亮。
聆听着于老师的写字要领,观赏着于老师的范字,我们深感到了语文带给我们的无穷的智慧与乐趣。
他在板书时会让学生伸出手指和他一起书写,哪怕是面对六年级孩子,他也是这么做的。
例如在书写“愧”的偏旁时,他一笔一划地写着,一字一句地说着:先两边后中间。
在板书“疚”时,(他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
试问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我们哪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总认为写字马马虎虎就行,自己在黑板上板书时还想龙飞凤舞几笔,那学生看到老师这样,你说他们又会怎么样呢?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与名师的差距吧!他的扎实之二表现在字词训练上,在出示“愧疚”和“翻山越岭”之后,他先带领孩子们观察字形,既而指导孩子们分析字义,并且在分析字义时他并不是像我们在平常教学中一样,单纯地解释字义,而是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一遍遍地朗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孩子们不光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并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不就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吗?二、扣人心弦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的课的老师总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朗读”是于老师的绝招。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4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4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4篇)1春节到一位朋友家去玩,发现她家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便随手打开。
当我打开书,就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觉得读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成长。
我便决定借回家利用闲暇时间好好阅读一下。
一边读一边思考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时不时地写下读书思考,沉浸其中。
当我全部看完时,收获满满,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感想跃于纸上!《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没有老生常谈,也没有空空而谈,的确是于永正老师通过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传授了实践的方法!我总结了几点感受。
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得有意思,是我毕生的追求。
“是呀,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一好件事,能坚持做好,就是了不起的专家型的大师。
于永正老师之所以能成其为专家型的大师,也正因为如此。
想想,作为教师的自己能否一生做好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书,全心全意地教好课,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里,一定要多思考上课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喜欢自己的课堂。
在完成学校工作的同时,坚守着这一份发自心底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完成。
二、课堂需要智慧。
要想在课堂上能吸引住学生达到高效,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师生融为一体,教育变得简单而有效。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于永正老师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一代教坛巨匠。
他的许多教学课例都成了经典,让人常读常新,每次都能带来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又把《杨氏之子》《圆明园的毁灭》《祖父的园子》这三篇课例用心拜读了一番,发现了更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亲切自然的课堂导入在《杨氏之子》中,于老师从表情入手,让学生学会“察言观色”,为表情朗读做好铺垫。
在《圆明园的毁灭》中,由师生互相问好,引出生对师的初步认识和评价。
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口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在《祖父的园子》中,又是在交流学生的预习收获中引出问题的探讨,这一切看似都那么信手拈来,却又浑然天成,令人称赞。
二、温情善诱的课堂评价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读写结合的课堂安排于老师主张读写结合,并且善于寻找“写”的切入点,作为文言文的《杨氏之子》,于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加入想象,改写成现代文的扩写练习,并采用了分组训练的方式。
此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想象能力,同时还增强了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运用能力,让学生获得情感、文化和审美的体验。
读与写,读与说,写与说,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中,于老师在学完课文后,安排的是让学生写一写此时的感受,可以对自己说,也可以对别人说。
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于老师更是创新安排了师生同写少儿趣事的环节,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感情的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在这三节课中,于老师都注意读中有写,融读、写、说、悟等语文能力练习于一体,真正全方位地、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集合6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集合6篇【篇1】《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
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
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
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
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
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
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
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
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
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
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
若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本次学习再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公开课,我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于老教学的《秋季的雨》一、没有繁杂的开场白“爽”一上课就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让学生观察,写完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随后出示了词语:钥匙、凉爽、喇叭、衣裳、五彩缤纷、几次颔首,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观察“爽”怎么写,从结构到笔顺,让学生书空,引导怎么写规范,怎么写好看,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本上写,老师示范写“爽”,并指导捺的写法,相当于人的走,边做抬腿的动作,告知学生“捺”必然要写得有力。
再练两遍,最后用爽组词。
让咱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充分表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熟悉到了中国汉字的漂亮,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教授知识,是幸福的,是“爽”的,咱们亲耳聆听,亲眼目击也是“爽”的。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爽”检查指导完字词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每人读一段,老师范读,一边读一边还不忘调动孩子们的踊跃性。
他是这样说的:“听了老师的朗诵,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学生回答说:“喜欢”。
老师紧接着说“喜欢,就抓紧时间朗读吧,各自练各自的,超过老师。
”这一说没关系,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他们都想超过老师。
可是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的紧张心里是不免的。
当于老说:谁敢和老师挑战时,没有人啃气,也没有人举手。
这时老师马上改变话题说:谁敢和老师比赛?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
这时老师又说:谁愿意学一学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愿意跟老师学的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相关推荐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书中的第五章《行无言之教》部分对我的触动颇深,受益颇多。
这一章的开篇便引用了老子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而其中的“不言之教”指的就是“身教”。
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身教”无痕,而且于老师认为这种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
因此于老师说:“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
”接着于老师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无言之教”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字。
“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第一节课就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 于老师在书中说道:“我的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写字的意义太大了,小学生要写好字。
”于老师强调练字要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自己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
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把每个字练好,不会善罢甘休。
二是朗读。
于老师说自己备课除了练字,还练朗读,而且练朗读花的工夫比练字多得多。
“朗读受朗读者智力、能力、感受力、表现力、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制约,所以教师要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教师如能达到“见文生情”的朗读水平,即便不讲朗读技巧,只是一遍一遍地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跟读,时间久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高。
教师要奉献全部光和热。
教师要不断学习,剔除以往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中陈旧的落后的东西,采取现代化的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和引导学生。
教师必须勤学不辍,不断充实自己。
知识贫乏是不称职的教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是失职的教师。
教师要大力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每个学生身上的才华都放射出灿烂的光彩,让每个学生身上蕴藏的智慧火花,都炽烈的燃烧起来。
教师要有自制力。
自制力是意志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为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意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看于永正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我曾多次观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
每次看后,都受益匪浅。
于老师的课堂上,无时不闪教改之光,无处不溢和谐之气氛。
最近,我又看了他执教的《于老师印象记》作文指导课教学实录,让我再次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欣赏到他那高超的教学艺术。
下面我特撷取该课的一个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上课伊始,于老师走上讲台,面向学生。
)师:当我出现在讲台前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班同学都用一种询问的目光看着我。
大家肯定有好多问题想提。
现在,把你要问的问题考虑考虑,想问什么问题。
(学生稍作思考,学生纷纷举手)。
生:老师,我请问您贵姓?师:免贵,我姓于。
生:请问您尊姓大名?师:姓也不尊,名也不大,叫于永正。
(板书:于永正)干钩于,永远的永,正确的正。
当初老师给我起名的时候,希望我永远正确,可是,我老是犯错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但是,我有一个好处,知错必改。
所以,我能永远进步。
生:请问您有什么爱好?生:请问您今年高寿?生:请问您是何方人士?(众笑)师:何方人士,文绉绉的,咱们是一方人士,都是徐州人。
(学生继续向老师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教师马上解答,有些问题故意留下不答。
直到没有学生举手提问了,老师再作简短的自我介绍。
)师:今天中午放学回家,你家长可能会问:今天于老师给你们上课,于老师是什么人?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请于老师给你们上课?如果家长问这个事,你打算怎么说?想一想。
(一女生举手,老师请她走到讲台前)师:刘薇,我现在当你妈妈,好不好?(众笑)而且喊你小薇。
大家看小薇会不会说话?小薇。
生:嗯。
师:今天上午,听说学校请一位老师给你们上课,这位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是男的还是女的?为什么学校请他来上课,而且还录像呢?生:这位老师姓于,叫于永正,他是男的。
请他来上课是因为他教得很好,他被评为XX省特级教师。
师:(面向全班问)小薇会不会说话?生:(齐)会!(学生兴致很高,气氛活跃)[师:还不为我女儿鼓掌。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三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三篇《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作者从事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感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三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范文一暑假,要读一本好书,让自己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于永正老师的为师之道《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一本很接地气的教育名著,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读后,引发我在教育教学中的许多思考。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
要做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就要像于老师一样,必须具备教学上的智慧、教育中的智慧、同家长交流的智慧,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博爱的胸怀面对全体学生。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
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
把学生放在心上。
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严而有爱、爱而从严,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
于老师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老师喜欢的学生,都不希望自己是老师“讨厌的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于老师理解学生这一纯真的愿望,抓住这一“闪光点”。
不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不挖苦、讽刺、体罚学生,而是耐心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克服缺点,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于老师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壮举,但就是这些近乎琐碎的平凡小事,却赢得了学生尊重和喜爱。
于老师最重要的教育智慧在于他能把课上得有意思。
有意思,“轻松”来自哪里?轻松来自老师的举重若轻,于老师备课时,可能把课文钻得很深,想得很多,但到了课堂上,不会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
听于永正作文指导课
听于永正作文指导课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参加了由于永正老师主讲的作文指导课,收获颇丰。
在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深刻认识到写好一篇作文需要具备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适当引用的例证或事实、流畅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合理的篇章结构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首先,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是一篇作文的灵魂。
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能够使文章更加明确和有力度,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而在中心思想的构建过程中,有效利用事实和例证是必不可少的。
生动的例子和事实能够支持你的中心思想,让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在思考角度上保持独特性。
通过新颖、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去呈现传统的问题或者循规蹈矩的情态,展现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作文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语言表达方面,我们需要避免生硬、生僻的词汇。
相反,应该运用简明扼要、准确恰当的语言,使文章更加通畅、流畅。
此外,用简洁精炼的句子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长句拖了又拖,效果不佳的局面。
还有,合理的篇章结构是一个优秀作文的标志。
良好的篇章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加容易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选好主题,安排好序章和结语等部分十分重要。
同时,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好段落之间的衔接问题,让整篇文章更加整洁紧凑,通读起来很有层次感。
最后,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能够将你的思想和观点更好地传达出去,让读者能够对文章和作者产生共鸣。
在情感表达方面,我们要真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让文字充满诚意、感觉和共情。
这些元素能够让你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更有表现力。
总之,在今天的作文指导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方法和技巧,通过对这些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我相信我会写出更加优秀的作文。
感谢永正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感激大家的聆听。
让我们一起为写作的道路继续耕耘、不断进阶。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
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范文1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
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
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
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
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
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
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
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课反思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
这种对话,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让学生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体会蕴文章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
而我在讲这篇课文时,却是只顾着给学生讲历史背景了。
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参与实践。
于老师抓住“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读完一个故事,就加一次温,一咏三叹,实在精妙!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会写教学反思的老师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后感篇1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
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
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
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
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
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
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
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
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
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
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
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
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
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
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
把课上的有意思于永正读后感
把课上的有意思于永正读后感最近读了关于于永正老师的书,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教学宝藏一样,特别过瘾,忍不住想和大家唠唠。
于永正老师的课那叫一个“绝”啊!他就像是一个超级魔法师,能把课堂变得超级有意思。
我读着那些教学实例的时候,就仿佛能看到他在教室里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热闹场景。
于老师特别擅长从生活里找灵感。
就像他教作文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地讲写作技巧,而是带着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比如说让孩子们观察小动物啦,描写自己的妈妈啦。
这让我想到,咱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能像他这样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那孩子们得多兴奋啊。
孩子们每天都在生活里打转,那些熟悉的东西一旦被搬到课堂上,就像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们肯定会想:“哇,原来我身边这些普普通通的事儿还能这么有趣地写出来呢!”还有啊,于老师的课堂氛围轻松得就像朋友聚会一样。
他不会板着脸当那种严肃的老夫子,而是和孩子们嘻嘻哈哈地互动。
我想啊,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肯定不会有那种一上课就紧张得手心冒汗的感觉。
他会让孩子们放松下来,这样孩子们的小脑袋瓜才能转得更快,各种奇思妙想就像泉水一样咕噜咕噜往外冒。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特别自在的环境里,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本事,要是整天战战兢兢的,谁还有心思学习呀?而且于老师特别尊重孩子的想法。
这一点我特别佩服。
不管孩子的回答多么天马行空,他都不会轻易否定。
这就给了孩子们极大的勇气去表达自己。
我仿佛看到课堂上那些小手举得高高的,孩子们都争着抢着要发言,因为他们知道,不管自己说啥,于老师都会认真对待。
这要是在有些课堂上,孩子要是回答得不合“标准答案”,可能就被老师给堵回去了,那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啊。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想,我要是能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这么做就好了。
把课上得有意思,不只是让孩子们开心,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真正地学到东西。
我可不想我的课是那种让孩子们一听到下课铃就像大赦天下一样的课。
我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让孩子们盼着上课,觉得上课就像一场好玩的冒险。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读了《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一书,让我从中领略到一代名师的风采。
那一篇篇精彩的语文教学实录,颇有见地的教学论述,读起来令人折服,让我的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升,行动得到激发,智慧得到提高。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这是于老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写的一句话。
这句话让我沉思了许久,而后读了他的课堂实录和他的论述“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善待学生的艺术。
他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欣赏与鼓励。
他那有情有趣的课堂教学不正体现了这一点吗?于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各种各样激励的手段:运用语言、通过爱抚、传递微笑、耐心等待、物质奖励……表扬、肯定、鼓励学生。
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学”的首要内容,在他的很多课例中体现。
这也是“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求真求实的艺术。
他的爱是一种负责。
于老师说,“课堂教学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没有平时的教育,学生没有读、思的习惯,平时不善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我看到了课的背后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真和实。
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于老师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生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
这本书让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从中看到像于老师这样的名师,这样的老教师是怎样把握教材,是在怎样的教学观、语文观、学生观的指导下,用什么方法教语文的。
想想自己也是一名语文教师,我感到十分愧疚。
我的身上有“语文”的气息了吗?没有。
不过,今后我会努力让自己像个语文老师。
我希望我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学习,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
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心得体会两篇
于永正老师《五重教学法》心得体会两篇读《于永正与五重教学》有感林漫漫去年12月份,我去杭州参加千课万人的学习,有幸见见到了于永正先生,并拜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感觉字字珠玑,就象遇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精神焕发,活力倍增。
许多教学上的结被解开了,心里也敞亮了许多。
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书,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随风潜入夜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意浓浓、起伏跌宕、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或默默无语地沉思,或张扬个性地进行口语辩争,或奋笔疾书,或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等等。
以至达到“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欲达到上述最佳效果的直接因素,是于先生期望语文教师要做到: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课堂(上课)有情。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要把握好教材、读懂教材,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思想和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切实做到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是于永正先生教育教学的座右铭之一。
先生把“重情趣”摆在“五重教学法”的首位,可见先生对其教学中“情趣”的重视程度,他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三是对上课有情。
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
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
所以,于永正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于永正老师写作课后的感受
莘县明天小学樊学雄于永正老师在莘县的学术报告会2月28日上午结束了,直到现在,我的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眼前闪现的仍是于老师在习作课堂上那精彩的一幕幕,耳畔回响的仍是于老师感人至深、实实在在的教诲。
童心·年轻
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即使是七十二岁的高龄。
在《写好人物对话》的习作课堂上,创设“小猴子和猴妈妈”对话的情景时,于老师童心未泯,形象逼真地模仿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动作,蹦蹦跳跳,抓耳挠腮。
模仿童真的语言,这哪里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呢有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有了这样生动的再现,学生能不兴致盎然吗能不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吗经常看到这样的话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
是弯下腰,甚至蹲下跪下和学生对话吗我想,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很重要,让自己变成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把握住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于老师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
因为拥有一颗童心,于老师的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拥有年轻的心态,于老师的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让人感触至深。
手把手·实打实
于老师的习作课堂是“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一教育思想很好的体现。
指导学生分段,学习写提示语,这也是写好人物对话最为关键的两点。
于老师把这种训练一步一步地、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落实。
于老师特别让学生关注了当提示语在句子不同位置时的标点,让学生们认真看,用心记,还安排了抄写对话和听写对话的环节,让教学目标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为后面“依据对话编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习作基础。
正如于老师所说:教孩子,要仔仔细细地教,踏踏实实地教。
教书·育人
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点滴的进步,于老师的课堂诠释着这一切。
当面批完学生的作业后,于老师双手拿作业还给学生,有学生用一只手接,于老师不给,学生随即明白了,双手接过作业。
什么叫育人这就叫育人!“教育无处不在”,于老师的话令人深思。
育人于细节中,还用得着给学生讲多少道理吗
当一平时不爱写作文的男生得到了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于老师问他想说点什么。
这个孩子看着于老师的眼睛,哭了。
哽咽着说:“谢谢于老师教我写作文!”于老师把他揽入怀,拍着他的肩膀,勉励他只要今后多读书,作文会写得更好。
我落泪了。
为这课堂上感人的一幕,为于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为孩子内心涌动的感激。
让我更加意识到:课堂上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更加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相信这节课会让这个孩子乃至全班所有的孩子刻骨铭心、受益终身。
目标·过关
于老师的《目标意识过关意识》的讲座,对语文教学的目标做了透彻的分析,呈现出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听读和说写。
而“过关意识”则重点强调了落实,落实字、词、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写话、篇章、修改等。
有了这两种意识,教师才能明确目标,落实目标,才能把学生的语文根基打牢、夯实。
于老师的讲座也如他的课一样,没有什么高深的玄论,非常朴实、扎实,教给了我们如何去教语文,如何去引导学生学语文,让我们受益匪浅。
牢记于老师的两句话:“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
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将会以春风化雨般滋润每一个求知的心田!
这正像县教育局赵主任送给于老师的对联: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风范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