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文学概论第六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

物质生产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

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

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

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 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

科学:理性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获取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 文学:情感体验、感受、评价—表达主观感受—传达给他人—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文学区别于科学: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认识被情感化、诗意化、审美化文学和宗教

相似性:直观性、想象性、幻想性、形象性

宗教:以虚幻的唯心主义为基础—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人自身价值—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

文学: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发现、认识、回归世界—导向体现人本质力量的现实世界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区别

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

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

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客体即“自然”说

客体即“情感”说Array 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认为艺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华兹华斯、雪莱

史达尔夫人、托尔斯泰

苏珊·朗格科林伍德

中国古代文论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雪莱:“诗人的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

史达尔夫人:诗表现的是诗人“灵魂中的感情”,当热情激动灵魂时,诗人就借助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内心的东西”。

托尔斯泰: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的人类活动

苏珊·朗格:“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

科林伍德:“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

中国古代文论

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贯穿始终Array 《尚书·尧典》:“诗言志”

《乐记》:“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Array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

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卢卡契曾指出,审美与审丑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比如钱锺书对旧知识分子的体验、张承志对黄河的体验

(1)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例如,《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的爱情悲剧这一轴心,展现的是封建家族内部的、外交的、世俗的、官场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生活相交织的画卷。

(2)整体性的生活并不是从“量”上来说的要描写所有的生活层面,这对于任何作品来说都不可能。文学可以描写某一种或某一层面的生活,比如农民的生活、官场生活、旧时代的生活等,但要以整体的眼光来描写生活,这里的整体的核心一是生活的普遍性。由所描写的特殊的生活现出生活的普遍性价值和意义。二是人的整体,也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描写生活。(3)整体是作家看待人和生活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量的问题。文学是人学也就在于此。(人性——普遍的人性,日常生活中看人和文学中看人)

卢卡契

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反对异化、物化)

⏹如何化丑为美?

(1)化丑为美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丑的“本身”就变成了美的,丑的还是丑的。但是文学作品的中丑与现实生活的丑不一样了,因为这是美学意义上的丑,它给我们的是一种震撼,一种思考,我们欣赏它不是欣赏这个丑本身,而是这种丑所深蕴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丑因为会给我们更富有内涵的深刻的思想,由此转化为一种审美的感受。因此化丑为美的“美”并不是丑本身成了美,而是我们的审美感受的美。

(2)阿Q的癞疮疤。现实生活中就是丑,是一种生理省的丑和恶心,但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会看到其精神胜利法,这就是审美的了。现实生活中显然看不到这一点。

⏹审丑

(1)审丑就是审美。化丑为美

(2)以丑为丑。“丑”受热捧,真正的丑。这是不正常的变态心理的体现。过分的感官描写。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尔伯蒂、达·芬奇、锡德尼、狄德罗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歌德、黑格尔

柏拉图:模仿者

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对自然(“理式”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

亚里士多德:主动的模仿者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判断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家与诗人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