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第六节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精品

合集下载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编辑,创造具有优良抗病性 状的植株。
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生防菌的筛选和应用
01
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开发微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的研发
02
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新型生物农药,防治植物侵染性病害。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结合
03
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和降低环境污染。
THANKS
病毒性病原物是由病毒引 起的,病毒是一种非常小 的微生物,只能在活细胞 内寄生。
寄生于植物细胞内
病毒通常寄生于植物细பைடு நூலகம் 内,通过复制和繁殖导致 植物病害的发生。
传播方式
病毒主要通过昆虫(如蚜 虫、粉虱等)传播,也可 通过植物汁液接触传播。
线虫性病原物
由线虫引起
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通常寄生 于植物体内,引起植物病害。
雨水传播
雨水冲刷
雨水可以携带病原菌,通过雨滴冲击 将病原菌传播到其他植物上。
溅射传播
雨水落在植物表面时,可将病原菌溅 射到邻近植物上。
昆虫传播
昆虫携带
一些昆虫在取食或接触植物时,会携带病原菌,从而传播病害。
机械传播
昆虫的移动和行为可将病原菌从一个植物传播到另一个植物上。
土壤传播
土壤残留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残留,通过土壤接触感染其他植物。
生物因素
病原物的数量、种类、传播方式和侵 染能力等生物因素也会影响病害的流 行。
病害的预测与预报
预测方法
通过收集环境、气象、植物生长等数 据,结合病害流行规律,对病害的发 生进行预测。
预报内容
预报内容包括病害发生的时间、地点、 范围和严重程度等,为防治工作提供 依据。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入则有所不同,它们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的意义包括: p80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7页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步侵 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物,大都
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很多。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7页
②雨水传播 某些真菌、细菌和线虫可以通过雨水传播。许多病原 借雨滴的飞溅作用,把水中与土表的病原菌传播到距地面较近的 寄主体上。风雨交加的气候有利于病害的传播。
灌溉水的流动也可传播病害。 ③昆虫和其它介体 体内带毒或体表带菌。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7页
2 主动传播
潜育期
潜育期的长短及影响因素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随病害类型、温度、寄主植物特性、病原物的致
病性不同而不同,一般为l0d左右。 病原物在植物内部的繁殖和蔓延与寄主的状况有关,所以同一种病
原物在不同的植物上,或在同一植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以及营养条件不 同,潜育期的长短亦不同。系统性病害的潜育期长,局部侵染病害的潜育 期短。致病性强的病原菌所致病害的潜育期短。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被动侵入 病原细菌、病毒
侵入期
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7页
2、侵入途径:
① 直接侵入 指病原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和细胞壁侵入寄主植物.
许多真菌 研究最多的是炭疽菌属、白粉菌属和黑星菌属。真菌的 直接侵入机制包括机械压力和化学的两个方面:附着胞和侵染丝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孢子形成的迟早 依病原菌的不同而异。如锈菌和黑粉菌孢子在潜育期末即产生孢子 ,几乎和症状同时出现。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 织上产生孢子,有性孢子的产生更迟一些,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产 生或成熟。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第三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共64张PPT)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第三章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共64张PPT)
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第21页,共64页。
抗病 是指植物可以抵抗病原物的侵入、扩展或毒害,即
植物真正抵抗病原物侵染的能力。 抗侵入
外部形态结构;气孔的结构、多少、大小及开闭时间的 长短和迟早;伤口愈合速度;植物体表外渗物质。 抗扩展
寄主内部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差异决定了寄主本身的抗扩展 特性;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后要继续扩展,寄主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壁 的坚韧程度就成为抵抗病原物在寄主组织内扩展蔓延的重要因素。
第8页,共64页。
4. 专性腐生物 只能以无生命的有机体或无机物质作为营养来源,
不能侵害活的生物有机体,专营腐生生活。如许多木材腐朽菌,木 材上的木耳、蘑菇等腐朽菌等。
第9页,共64页。
Luttrell(1974)将病原物寄生性分为3大类:
活养生物:在自然界只能从活组织中获得营养物质,并在活组 织上完成其生活史,当组织死亡之后,它们即停止生长或随 之死亡。(专性寄生物)如病毒、全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 中的锈菌、白粉菌和霜霉菌。 半活养生物:能侵染活组织,并在其中吸收营养,但当组织死 亡后,还能继续生长并形成孢子,如外囊菌以及许多叶斑病菌 ,黑星病菌都属于此类。它们虽能人工培养,但在培养基上往 往生长发育不良。 死养生物: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组织之前先将细胞杀死,然后侵入 并从中获取营养物质,进行腐生生活。死养生物较易在人工培 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
抵抗病原物的侵入,病原物不能在寄主上建立寄生关系;或者病原 物虽能在寄主上建立初步的寄生关系,但由于寄主的抗病作用,使 侵入的病原物不久即死亡,寄主不表现任何症状。
植物的抗病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植物本身的变异和外界条件的 影响,都可使抗病性增强或减弱。
第23页,共64页。
(二)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间;有的附着在种子表面;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分
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有的病菌能侵入块根、块 茎和鳞茎。
3 病植物残体
病株残体包括寄主植物的秸秆、残枝、败叶、落花、
落果和死根等残余组织。绝大部分的弱寄生物,如多数病 原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或以腐生的方式在残体 上生活一段时期。病毒也可随病株残体休眠。病株残对病 原物既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 也可提供营养件,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当残体分解和 腐烂的时候,其中的病原物往往也渐死亡和消失,因此残 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长短,一般与残体分解快慢有关 。
1 只是以伤口作为侵入的部位; 2 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部位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质;
3 病原物先在伤口附近的死亡组织中生活,然后再进一
步侵入健全的组织,这后两类病原物也称为伤口寄生 物,大都属于寄生性较弱的寄生物,第三种情况的事例 很多。 伤口的新鲜程度直接影响病原物侵染的成功率。
侵入期
3、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病原物侵入寄主,除接种数量生理活性外,还受寄主的感病
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时环境条件的影响。
①湿度 在一定范围内,湿度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孢子
能否萌发和侵入,是影响病原物侵入的主要因素。多数病原物 要求高湿的条件才能保证侵入成功。高湿条件持续的长短又影 响病原菌的侵入率,有的甚至要求有水膜存在。
②温度
主要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大多数病原物接种体
侵入期
1.2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植物的病原大多是内寄生的,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的外寄生。 1、侵入方式: 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 真菌、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原细菌、病毒
2、侵入途径:

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课件

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课件

寄主识别 侵入 附着 接触
传播
侵染
感染 定殖
病害循环
病原物生长或 繁殖
次生接种体 传播
产生症状
初接种体
休眠期
越冬(夏)
病害循环的一般过程
传播 接种体
初侵染
传播 再侵染
寄主植物生长期 寄主植物休眠期
病原物越 冬(夏)
病害循环示意图
病害循环是植物病害 研究的中心内容, 对揭 示病害的发生发展规 休眠体 律, 进行病害预测、制 定病害防治策略和采 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 供基本的依据。
表现: 症状继续发展,枯萎、萎蔫、死亡 病征出现: 霉、粉、粒、索、脓………..
环境条件对发病期的影响
湿度:决定病害症状的发展和病征的出现,病 原物的繁殖与否,病害的发展与否。 温度: 病害发展速度,病征出现速度,病原 物生活史进程。 复合侵染与潜伏侵染
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一、病害循环的概念:
植物从当前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 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病害循环涉及到四个环节:
⑴ 病原物越冬(overwintering)或越夏 (oversummering)
⑵ 病原物接种体传播(transmission)
⑶ 侵染过程(pathogenesis)
梨和苹果火疫病的病害循环图
桃、李根癌病的病害循环图
作物根结线虫病的病害循环图
菟丝子的侵染循环图
三、病原物越冬(夏)
休眠(dormancy)
1.病原物存活方式
腐生(saprophytism)
寄生(parasitism )
2.越冬越夏场所
田间病株 种、苗及繁殖材料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表1-1 几种重要的寄主选择性毒素
毒素名称 菊池链格孢毒素
(AK-toxin)
苹果链格孢毒素 (AM-tox in)
产毒病原菌 菊池链格孢 (A.kikurchiana)
苹果链格孢 (A. mali)
化学成分 环氧十三
烯酸脂
环四肽
主要作用 作用于细胞膜蛋白,改变膜透性, 引起电解质外渗,抑制 mRNA 和 蛋白质的和成 作用于质膜蛋白和叶绿体基粒片 层,引起电解质外渗,影响 ATP 酶活性
4、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
➢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 要的生活物质。
➢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 多,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 甚至枯死等症状。
➢ 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 的影响一般较少,危害较轻;
➢ 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 化致死。
典型的抗病性
(2)植物保卫素
➢ 植物保卫素(phytoalexin)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或受到多种生理的、 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次生代谢产物。植 物保卫素对真菌的毒性较强。
➢ 现在已知21科100种以上的植物产生植物保卫素,豆科、茄科、锦葵科、 菊科和旋花科植物产生的植物保卫素最多。90多种植物保卫素的化学 结构已被确定,其中多数为类异黄酮和类萜化合物。
➢ 植物对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专性寄生菌非亲和小种的过敏性反应以 侵染点细胞和组织坏死,发病叶片不表现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或仅出现 小型坏死斑,病菌不能生存或不能正常繁殖为特征。
➢ 对病毒侵染的过敏性反应也产生局部坏死病斑(枯斑反应),病毒的复制 受到抑制,病毒粒子由坏死病斑向邻近组织的转移受阻。在这种情况下, 仅侵染点少数细胞坏死,整个植株不发生系统侵染。

【精品】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PPT课件

【精品】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PPT课件
土壤习居菌:除了在病残体上生存外,还 可以在土壤中的其它有机物上腐生和繁殖 的真菌或细菌。
(三)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的传播是指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病 部转移到新的侵染部位的过程。

病原物除自身近距离扩散传播外,远距离 传播方式主要有: 1. 风力或气流。绝大多数真菌的孢子都是 靠风力传播的。
2. 雨水。林木病原细菌和产生游动孢子或 孢子带有胶状物的病原真菌,需要通过雨 水淋洗或水滴飞溅传播。
2. 病害流行的条件 病害流行是由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的: (1)有大量侵染力强的病原物积累; (2)存在大面积连片栽培的易感病林木; (3)有利于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2
1. 林木抗病性的类型 抗病性: 林木抵抗病原物侵害的能力。 可分为如下类型:
(1)免疫。林木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 全不感病或观察不到任何可见症状;
(2)高抗。病原物侵入后,林木只表现轻微的 症 状,对林木收获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甚微;
(3)中抗。林木遭受病原物侵害后,病情发展 缓慢,发病程度较轻,引起少量的损失;
再次侵染: 林木遭受初次侵染后,病 部产生新的病原物,再次侵染寄主, 如此反复发生的多次侵染。
二、 病害的流行
1. 定义
某种林木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普遍 而严重地发生,造成灾害性影响,给生产 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病害流 行。
流行性病害按发生特点分为两类:暴发性 流行病和周期性流行病。
3. 病菌可产生毒素毒害寄主植物。
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病原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后者则指对寄 主的破坏性。寄生性与致病性存在三种关系;
寄生性强,致病性强,如霜霉菌和锈菌。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保护和利用天敌
01
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生物农药
02
利用生物源农药来防治植物病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生物技术
03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植物的抗病性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药剂的使用
在必要时使用化学药剂来防治植物病害,但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 使用方法。
药剂的轮换使用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病原生物的种类与特点 • 侵染过程与症状识别 • 病害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 防治策略与措施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引言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植物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 如真菌、细菌、病毒等)侵入植 物体后引起的病害。
重要性
植物侵染性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 巨大损失,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
病害发生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原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通常由病原生物的侵染引起 ,但也可能受到环境、气候、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适宜,有利于 病原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根据诊断结果,提出相应的防 治建议,包括选用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措
施。
04
病害发生的影响与危害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长发育受阻
侵染性病害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株矮小、叶片黄 化、枯萎等症状。
产量下降
病害的发生会导致植物产量下降,甚至绝收。
品质下降
病害会影响植物的品质,如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出现畸形、变色、 异味等问题。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四、植物抗病性的变异
• (一)植物本身抗病性的变异:主要指植物的抗病基 因发生突变,而使抗病性发生变化。
• (二)病原生物的变异:病原物的致病力加强,或新 的生理小种形成,会使抗病植物的抗病性丧失。
• (三)环境条件对抗病性的影响:不良的气因素、栽 培象理粗放、水肥供应不当、品种混杂等管条件,都 将影响植物抗病性的发挥。相反,创造有利于植物生 长发育的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植物健壮生长,均有 助于增强植物抗病性,减少病害发生。
• 在遗传学上,水平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数量遗传。
三、植物的抗病机制
(一)抗侵入:指寄主植物的抗病性表现在形态解剖或 生理机能上具有阻止病原物侵入的能力。
• (二)抗扩展:表现为植物受病原物侵入以后,由于 它内在的因素存在,能抑制病原物扩展开的能力。细 胞壁的厚度和硬度与抗扩展有关。有些植物在病原物 侵入后,可以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阻止进一步 扩展。如植物保卫素、甘薯酮、氯原酸、豌豆素等。 据报道,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高的茶叶品种,一般比较 抗炭疽病。有些寄主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时,可 以发生一系列的保卫反应,包括木栓化封锁病原侵染 点的四周,和过敏反应。
二、侵入期
• 病原物接触植物后,从侵入植 物到和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 段时间,称为侵入期。植物病原物 除极少数是外寄生的以外,几乎都 是内寄生的,所以病害的发生都是 从侵入开始的。
(一)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 层和细胞壁。
2.自然孔口侵入:植物的许多自然孔口如气孔、 排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都可能是病原 物侵入的通道。许多真菌和细菌都是从自然孔 口侵入的。
• (1)活体营养生物: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中吸 取营养,大都不能人工培养。它们依赖寄主的活细胞而生存,因 而寄主细胞组织的死亡,对它反而不利。如病毒、寄生性种子植 物、锈菌、白粉菌、霜霉菌。

第六节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发展

第六节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发展
因此施用腐熟粪肥是防止粪肥传播的有效措施。
(二)传播方式
根据机制不同,传播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 主动传播是病原物依靠自己的运动或扩展来传播,如线 虫蠕动、游动孢子及鞭毛细菌的游动、真菌菌丝扩展、 菟丝子的生长蔓延等。
• 这种传播距离有限,如立枯丝核菌2.5cm/天,线虫 一个生长季节不到爬行1m,这些主动性的传播实际上只 是病原物的局部扩散,很次要。
二、侵入期(penetration preiod):从病原物侵入寄主 至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时期。
侵染途径 菌物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 + 伤口侵入 + 微伤口 -
病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病毒 线虫
- -+
+-+
+-+
+(部分)
+
-
寄生植物
+ + -
环境因素的影响:湿度(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 (侵入速度和萌发)
玉米小斑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严重度分级
各级代表值
分级标准
1级
0
全株叶片无病斑
2级
0. 5
植株下部叶片有零星病斑(占总叶面积10%以下)
3级
1
植株下部叶片有少量病斑(占总叶面积10%—25%)
4级
2
植株下部叶片有中量病斑(占总叶面积25%—50%);中部株下部叶片有多量病斑(占总叶面积50%以上),出现大片枯
• 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分级代表值表示 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
病情指 调 (各 数 查级 总 最 病 叶 各 高 叶 数 级 一 数 代 级 1表 0代 0值 表
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则用以下公式计算:

植物病理学: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理学: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细胞壁,在细胞内外蔓延,有的在细胞间蔓延, 产生吸器; ➢ 细菌侵入寄主后,先在薄壁细胞间繁殖,细胞 死亡后进入细胞; ➢ 植原体由介体传递进入维管束后,多在韧皮部 组织内繁殖和扩展; ➢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先在细胞内增值,通过 胞间联丝再向周围组织蔓延。
寄主的抗扩展
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在侵染点周围形成 木栓层,阻碍病原物向其它部位蔓延及其 毒素的扩展。
Plant Pathology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病程的概念
概念: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简称为病程。 病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开始,到它的侵染活动停止为止,
包括一系列顺序的环节,又叫侵染程序。 植物病害体系:在病原物侵染过程中,受侵寄主也产生相
应的抗病或感病的反应,并且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 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逐渐由健康的植物变为感病植物或 死亡。这一过程中植物同病原物构成的体系,称为植物病 害体系(pathosystem)。 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樱桃叶片气孔周围看到的病原细菌
叶片气孔周围的锈菌夏孢子
夏 孢 子 萌 发
锈菌夏孢子萌发并产生附着胞,从气孔进入
植物的病原物几乎都是内寄生的,只有少数是 真正外寄生的。
引起煤污病的小煤炱菌科的真菌是以附着枝附 着在植物的表面而生活,主要是以植物或者昆 虫的分泌物为营养物质,有时也进入角质层, 但不形成吸器
季节性的,因而没有多次侵染的机会。
复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进行第一次侵染后,能不断的进 行多次侵染,持续时间也较长,而且各次侵染重 叠出现,这类病害称为复循环病害(multicycle disease).
凡是在一个生长季节能进行多次繁殖的病原物引 起的病害都可能是复循环病害。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ppt课件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ppt课件

局部侵染
病原物的分布局限 在侵染点附近, 引起局部感染。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染点向 其他部位蔓延, 甚至引起全株性 的感染。
任务4.1 判断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潜育时间
❖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10天左右。 ❖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寄主种类 发育期 营养条件有关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
任务4.1 判断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接触前的活动
病原物
气流、雨水或昆虫 田间操作工具
植物表面 或附近
寄主植物 分泌物
刺激萌发 诱导形成侵入机构
病原菌
根围微生物
抑制或 竞争位点
病原菌
任务4.1 判断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接触后的活动
生长阶段
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 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 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有病的枯枝、落叶和病果,也是病原物 越冬场所。翌年春 天,产生大量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如多种叶斑病菌都是在 落叶上越冬的。
任务4.1 判断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越冬和越夏场所 3、带病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
病原物可以它的休眠体和种子混杂在一起,以休眠孢子附着在种子 上,病原物可以菌丝的形式侵入而潜伏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 料的内部。
2、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3、光照 : 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
有影响。
任务4.1 判断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 潜育期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这 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衰退期
症状逐渐减轻,病害范围缩小。
症状识别要点
观察症状类型和特点
注意观察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以及叶片、茎 秆、花朵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注意症状发展阶段
了解病害的发展过程,注意观察症状的变化和演进。
结合环境条件
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光照等,以及这些条件 对病害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03
不同病原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 机制和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04
目前针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 治措施主要包括抗病品种的选 育、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研究将 更加深入。
针对目前已经发现的植物侵 染性病害,需要加强对其发 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研究, 以更好地控制病害的传播和 危害。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及时清理病枝、死树,减少病源。在发病初期,使用药剂涂抹 病斑,如石硫合剂、甲基硫菌灵等。同时,注意保护树体,防止冻害和虫害。
案例三: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方法
传播途径
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烟草病害,病毒可以通过汁液摩擦、昆虫传 播。在烟草生长过程中,受到病毒的侵害后,叶片会出现花斑、畸形、坏死等 症状,严重影响烟草的品质和产量。
坏死
植物组织死亡,出现褐变、枯 萎、坏死等情况。
斑点
病斑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边 缘清晰,中央颜色深,边缘颜 色浅。
畸形
植物生长异常,出现卷曲、皱 缩、矮小、变形等情况。
腐烂
植物组织分解腐烂,有臭味, 易脱落。
症状发展阶段
初发期
病害刚刚出现,症状较轻。
发展期
症状逐渐加重,病害范围扩大。

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 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病原物的致病性(pathogenicity) 寄生能力很 强的病原物,如 真菌中的白粉菌、 霜霉菌等为害寄 主后,不会造成 寄主的急剧死亡, 反而致病性弱。 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病原物之所以能引起植物病害,是因为病原 物具有致病性,与此相对应,寄主植物也具有抵抗病 原物致病的能力。 植物病害的形成,是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
(1)田间病株
田间病株是很多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尤其是那些二年 生或多年生的植物,如在华北地区,小麦叶锈病菌是在病叶组 织中越冬;黄瓜霜霉病菌可以在保护地内的植株上为害越冬或 在病叶上越夏等。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2.越冬或越夏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4)土壤
土壤是多种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例如枯萎病菌、小 麦全蚀病菌、白粉菌的闭囊壳等等都在土壤里越冬。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2.越冬或越夏
(5)土杂肥
混有病原物的牲畜粪便,或用病株残体堆制的肥料,未经 充分腐熟,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6)昆虫和杂草
在寄主作物收获后,病原物可在虫媒体内或杂草寄主上越 冬,如小麦丛矮病毒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黄瓜花叶病毒可在 一些宿根性杂草如反枝苋、荠菜、小蓟等上越冬,并成为来年 的侵染来源。 病原物在上述场所中越冬或越夏后,在新的生长季节开始 时,这些场所便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四、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3.病原物的传播
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工程类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工程类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病原菌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菌的遗传变异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控制侵染性病害的流行。
侵染性病害的扩散方式
自然传播:通过风、雨、昆虫等自 然媒介传播
灌溉传播:通过灌溉水或雨水冲刷 传播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机械传播:通过人为活动,如修剪、 移栽等操作传播
病原菌:病原菌的繁殖速度、传播方式、侵染能力等因素决定了病害的流行程度。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农业操作、运输等可以携带病原菌,促进病害的传播。
流行规律研究
侵染性病害的流行需要经过一定的 时间和空间,受到环境、气象、寄 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侵染性病害的流行与寄主的抗病性、 病原物的数量和侵染力、环境条件 等因素密切相关。
工程类园林植物侵染性 病害的发生发展及流行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02
侵染性病害的发展
03
侵染性病害的流行
04
侵染性病害的控制
05
添加章节标题
侵染性病害的发 生
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气流传播:病原菌通过空气流动传播,如风力作用等。 雨水传播:病原菌随雨水降落到植物表面,如雨水冲刷、雨滴飞溅等。 昆虫传播:病原菌通过昆虫等媒介传播,如蚜虫、白粉虱等。 土壤传播: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通过植物根部接触传播,如根腐病等。
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定期监测:对园林植物进行定期检 查,及时发现并记录病害情况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外来病害的传 入和扩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科学防治:根据病害种类和发生规 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第六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第六章植物传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4)专家经验;

第 三 节
2、预测的方法 (1)、专家法或专家经

验分析法
物 病
(2)、模型法:经验模

型(回归模型)和系统模

型等;





主要参考文献
Vanderplank, J. E., 1963, Plant Disease: Epidemics and Control.
Zadoks, D. P. and Solomon, M.E., 1989, Epidemiology and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
桃缩叶病
1.病叶前期 2.病叶后期
甘蓝软腐病
锈孢子沾满裤子
丰都县三建乡的麦田已普遍出现此种现象
以上讲的是病菌在寄主体一次
侵染发病的过程。本节讲病害

在寄主植物上周年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
病 害 循
病害循环的定义 病害循环的三个环节;

病害循环、病程的关系;
一、病害循环
第 二 节
康植株上引起的侵染,称再侵染。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有的病害可以
害 循
发生多次再侵染,例如小麦条锈病,在 北京可有3~4次再侵染,苹果白粉病、 黄瓜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也都有多次

再侵染。根据再侵染次数的多少,把病 害分为两类:
①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
季节里,可发生多次再侵染过
第 程的病害。如小麦条锈病、稻 二 瘟病、玉米小斑病、葡萄霜霉 节 病、梨黑星病等;
The Irish famine of 1845/46 was caused by Potato Late Bligh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发病期(outbreak period)
患病植物症状(symptom)的出现标志着潜育期的结 束和发病期的开始。所谓发病期即从出现症状直到寄主生长 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表现:症状继续发展,枯萎、萎蔫、死亡 病征出现:霉、粉、粒、索、脓………..
环境条件对发病期的影响
• 湿度:决定病害症状的发展和病征的出现 • 温度:病害发展速度,病征出现速度
病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病毒 线虫
- -+
+-+
+-+
+(部分)
+
-
寄生植物
+ + -
环境因素的影响:湿度(能否萌发和侵入);温度 (侵入速度和萌发)
菌物的侵入途径与机理
C A
B
D
细菌的侵染途径
植物寄生线虫的侵入途径
三、潜育期(incubation period)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 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
第六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特点:病原性,传染性,症状特异性、病 程、病害循环。
为害性: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流行性。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程:病原物对寄主的侵染和引起发病的过程。
侵入前期
病程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接触
接触前
(一)接触期:病原物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可感病部位初次 接触。
病分为高抗、中抗、低抗 3、耐病:感病后由于自身的补偿作用,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特
别小 4、感病:感染后,对发育、产量、品质影响很大。感病分为高感、
中感、低感、
(二)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抗接触 抗侵入 抗扩展 抗损害 抗再侵染
避病
耐病 诱导抗病性
1、抗接触:错过与病原物的盛发期 2、抗侵入:由于自身的机械特性,或者外渗物 质的影响,不能完成侵染。 3、抗扩展:植物保卫素抵抗病原物的进一步扩 张。 植物保卫素:由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或植 物遭到机械损伤或物理、生理刺激后,由植物产生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 物的主要来源。
病原物的休眠体,一般先存活在病残体 上,当残体腐烂和分解后,再散落在土壤中。
4、土壤
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越夏的主要场所。
❖以休眠体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休眠孢子囊、卵孢子、冬孢子、厚垣孢子、菌核、 子座、胞囊(线虫)、种子(菟丝子、列当)
❖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5.粪肥
病原物可以随着病残体混入肥料内,未充分腐熟粪肥,病原物
的接种体就可以长期存活而引起感染。有的病原菌经过动物消化道 后,排出的粪便中仍具侵染能力。
因此施用腐熟粪肥是防止粪肥传播的有效措施。
的抗生物质,是植物抗病的因素之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没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即某个品种对所有或多数小种具有 一定的抗性,称为非小种专化抗性
• 寄主品种与病原物生理小种之间具有 特异的相互作用,即寄主品种对病原物 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能抵抗,这种抗性 称为小种专化抗性,
三、 病害的侵染循环
• 被动传播是依靠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的传播,是病原物 传播的主要方式,具体有:
1.气流传播
• 病原物随风分散而扩大为害范围称气流传播或 风力传播。
• 病原物气流传播的特点是距离远、范围广。
• 但传播的方向性、有效性比较差,传播后能否 引起病害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2.雨水传播

也称雨露或流水传播,就是靠雨滴飞溅、雨露流
二、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 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可遗传的性状。
是植物与病原物长期斗争和共同进化中逐步 发展起来并保存下来的为保持物种生存和繁衍所 必需的特性。是植物普遍存在的、相对的形状。
(一)植物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 1、免疫:寄主植物抵抗病原物侵入,表现为完全不发病 2、抗病:病原物侵入植物体内,由于抗逆反应,只表现轻微症状,抗
淌、灌溉水及雨水流动传播病害。

在各种病原物中,细菌以及产孢结构带有胶质和
产生游动孢子的真菌,主要靠雨水传播。

靠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有明显发病中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2、病原物的传播 3、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
后的阶段,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来源。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一般就是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
有的病原菌仅在侵染点周围的小范围内扩展,只
能造成局部侵染病害,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 (local infection)。如真菌性叶斑病;
有的则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从而引起全 株性的系统侵染(systemic infection),如棉花 的枯黄萎病、番茄的青枯病、烟草花叶病、枣疯病 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 病害。
(二)传播方式
根据机制不同,传播可分为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
• 主动传播是病原物依靠自己的运动或扩展来传播,如线 虫蠕动、游动孢子及鞭毛细菌的游动、真菌菌丝扩展、 菟丝子的生长蔓延等。
• 这种传播距离有限,如立枯丝核菌2.5cm/天,线虫 一个生长季节不到爬行1m,这些主动性的传播实际上 只是病原物的局部扩散,很次要。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场所
1、田间病株; 2、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块根、块茎、鳞茎) 3、植物病残体 4、土壤、 5、粪肥
1、田间病株:尤其是二年生或多年生 田间杂草
带病寄主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接触期是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其中包括环境条件、生物因素的影 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的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病原物的传播要首先接 触到寄主可感病部位才能侵入。
二、侵入期(penetration preiod):从病原物侵入寄主 至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时期。
侵染途径 菌物
直接侵入 + 自然孔口 + 伤口侵入 + 微伤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