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谈智慧课堂下教学关键点的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细节处见精神

——谈智慧课堂下教学关键点的优化

教育家陶行知谈到“智慧教育”时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这也就点出智慧课堂的重要标志是“生成”。因此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成为传授知识的阵地,而应让我们的课堂迸发着智慧的火花,以教师的智慧唤醒并生成学生的智慧。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由一个个细节点组成的,其点虽小,却能透射出一位教师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所以,智慧的课堂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点。而在这众多的细节中,常有几个关键点,直接影响教学的达成度,所以,关注细节,优化关键点,及时地发现与捕捉,并有意识地创造与重构,让这些关键点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一、善于创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文章喜曲不喜平”,其实课堂也一样。纵看一节课,就如大海的潮涨潮落,有高潮、有低谷,这样有张有弛的课堂才有它的曲线美。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课堂教学,一节课我们总应该让学生有爆发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之花充分绽放,让他们的情感如激流般奔放。而这爆发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只有不断的创设学生的兴奋点,我们的课堂,才会超越平庸,流动智慧。那么,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呢?

1、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的起点,创造课堂的兴奋点。

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是因为我们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的学情,其教学内容始终跳不出学生的已知层面,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言说和思考的兴趣,所以了解学习的起点,是创设学生学习兴奋点的关键。其中有两种方法很值得一用:一是在课前让学生写读书札记,二是让学生在预习时读出问题。老师就可以在课前浏览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创生问题,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比如: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第一本书》时,先让学生写读书札记,发现学生对文章中所蕴含的“父子情”“同学情”“人狗情”都研读得较充分,但无法理解“人不能忘本”与“第一本书”间有什么关联,于是我就循着同学的疑点,精心设计两个主问题:(1)我的第一本书是的书(2)什么是“本”?牛汉究竟不能忘记什么?这两个主问题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两个兴奋点一浪高过一浪,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2、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课堂化沉寂为灵动。

在课堂中,我们不但要预设一些兴奋点,更要根据教学演进的过程,及时捕捉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一个又一个高潮。就这一点,老师不但要善于“察言观色”,更要及时判断学生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笔者的同事曾向我说了这样一个案例:他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在分析了文章结构、母亲的性格特点及对我的影响后,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暗地里争辩“这位母亲究竟是严还是慈”,于是老师顺水推舟,让全班同学讨论,结果形成了课堂的一个小高潮,最后得出的结论也颇令人回味:母爱的最低层次是溺爱,第二层次是严厉、不留情面,最高层次是深爱着孩子却又严厉有加。

二、善于处理教学的预设点与生成点

所谓“预设”即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策划,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与运用等一系列课前教学准备活动。但我们的教学主体是活泼泼的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更何况阅读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过程,我们决不

能完全按照我们的预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否则把学生困死在“方框”中,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时刻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情况,充分利用与预设发生偏离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课堂,这也是智慧课堂尤为重要的一点。

在七下时,我开过一节市际交流课,题为《绿色蝈蝈》,下面是课堂教学的片段:

师:“法布尔曾经把自己称为“虫人”,即把自己当成昆虫,用虫的眼睛,虫的耳朵,虫的鼻子,尤其是虫的心灵和思维去感受、去理解昆虫的行为和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一些印记吗?”

我的话音一落,学生探究的热情再一次高涨,回答更是精彩丰呈。到这里为止,学生不但感受到了精彩的昆虫世界,更透过文字,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境界。我不禁为自己巧妙的预设高兴不已。

就在我得意之时,班长小卢有些迟疑地举起了手:

“老师,法布尔既然把自己当成虫人,为什么还要把蝈蝈吃蝉写得那么残忍呢?”

我有些慌乱,课前根本未想到这个问题,此时已近课末,是把问题留到课外,还是放手一搏?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了:“也许是法布尔特别喜欢蝈蝈吧。”

我看到了班长小卢依然一脸的茫然。于是,我决定不让遗憾留到课外。

又一位男生举手了:“因为蝈蝈习性如此,所以法布尔也如实地写,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师:“这位同学说得有些道理。那实事求是的写法与法布尔自称的“虫人”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课堂上再次陷入沉寂,同学们都一脸的严肃!

我突然发现有个男孩眼睛亮亮的,似乎欲言又止。我对他微笑着,用肯定的眼神鼓励他发言。在我的鼓励下,他坚定地举起了手。

“老师,我认为法布尔这样写正是体现了他的虫人精神!”他刚说了一句,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都现出了惊疑的口气。

我示意他继续往下讲。

“正因为法布尔把自己当成了虫人,所以他在观察蝈蝈时,就把自己当成了蝈蝈,用蝈蝈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生活,所以他才会如此生动真实的再现蝈蝈的生活习性。当他写蝉时,又会把自己当成蝉,因此这样写不是残忍,反而更能说明法布尔他把自己真正当成了虫人!”

男孩的话音一落,全场掌声四起,我知道孩子们的心更加贴近了这位科学家的心灵!

由此可见,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两者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但课堂上的生成点并非都有正价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正道”。比如在教学《台阶》时,有学生说文中的“父亲”的行为愚不可及;谈到“藤野先生”时,认为他对鲁迅的关心是缘于看到鲁迅美好的未来等等。很明显,学生解读过分宣扬自己离奇的观点,已经了偏离作者的创作意图,甚至破坏文章的审美效果,面对这样的生成点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到阅读中所产生的偏差,从而收获应有的精彩。因此,善于处理教学上的预设点和生成点,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具动态美,从而收获更多意外的精彩。

三、善于挖掘教学的空白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