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PPT
合集下载
创新扩散理论ppt课件
![创新扩散理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729bc9fad6195f302ba65f.png)
在某个社会系统里首先采用某项创新的人被称为创新 者。创新者通常处于一种非常困难的境地,需要面临承担 创新风险和受所在社会系统排斥的双重压力。从创新者最 初采用创新到社会系统越来越多的成员改变认识逐步采用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扩散过程。人们常把创新的扩散过程 划分为4个阶段,即突破阶段、关键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和浪峰减退阶段,如图2—3所示。
2021/3/12
精品课件
10
2021/3/12
精品课件
11
但是,如果我们把扩散规模看成是采用者的非累计数 量或百分率,那么,通常可以画出一条铃形或波浪形的反映 采用者分布频率的扩散曲线,如下图所示。
2021/3/12
精品课件
12
可见,扩散曲线描述了某项创新扩散的基本趋势和规 律。借助扩散曲线可以分析某项创新的扩散速度与扩散范 围。扩散速度是指一项创新逐步扩散给采用者的时间快慢, 扩散范围是指一定时期采用者的数量比率。
具有过期失效和过期作废的特点,因此,一项创新出现后,必须尽 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入示范期;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 从早期试验阶段进入成熟期,让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 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期,特别要防止早衰。
21/3/12
精品课件
24
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原因主要是:
①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就会被新创新取代而过期失效。例 如一种农药被另一种新农药取代。
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是此阶段的有效推广方法。
2021/3/12
精品课件
32
3.评价阶段
一旦获得该项创新的相关信息,农民就会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评 价,对采用创新的利弊加以权衡。这意味着他想更多地了解这项 创新的详细情况,他也许会做出试用决定,也许会观察一下其他 农民试用创新的情况,因而犹豫不决。
2021/3/12
精品课件
10
2021/3/12
精品课件
11
但是,如果我们把扩散规模看成是采用者的非累计数 量或百分率,那么,通常可以画出一条铃形或波浪形的反映 采用者分布频率的扩散曲线,如下图所示。
2021/3/12
精品课件
12
可见,扩散曲线描述了某项创新扩散的基本趋势和规 律。借助扩散曲线可以分析某项创新的扩散速度与扩散范 围。扩散速度是指一项创新逐步扩散给采用者的时间快慢, 扩散范围是指一定时期采用者的数量比率。
具有过期失效和过期作废的特点,因此,一项创新出现后,必须尽 早组织试验,果断决策,进入示范期;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 从早期试验阶段进入成熟期,让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 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期,特别要防止早衰。
21/3/12
精品课件
24
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原因主要是:
①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就会被新创新取代而过期失效。例 如一种农药被另一种新农药取代。
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是此阶段的有效推广方法。
2021/3/12
精品课件
32
3.评价阶段
一旦获得该项创新的相关信息,农民就会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评 价,对采用创新的利弊加以权衡。这意味着他想更多地了解这项 创新的详细情况,他也许会做出试用决定,也许会观察一下其他 农民试用创新的情况,因而犹豫不决。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de9edcc192e45361166f5b8.png)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但可以
延缓其衰退的速度。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抗性丧失; (3)政策性磨损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4)价格磨损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 (5)人为磨损 推广方法不当。
(1)投入阶段(试验示范期创新引进→ 试验示范成功)
(2)发展阶段(发展期示范成功→推广 规模达最大值)
(3)成熟阶段(推广期推广规模稳定在 高限值→出现衰退迹象)
(4)衰退阶段(交替期旧的创新成果老 化,基本停止使用→新的创新产生)
一项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 度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3、交替性规律
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寿命有限,不可能长盛不衰, 而新的研究成果又在不断涌现,这就形成了新旧创新 的不断交替现象。
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一、经营条件
经营规模 采用创新数/100户
小规模经营
185
中等规模经营
238
大农场经营
293
采用改善生活创新数 /100户 51 73 96
思考:
1、息源如何影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3、不同信息源如何影响平原和山区的农民对信 息的采用?
♣有关概念
美 籍 奥 地 利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熊 彼 得 (J. A. Schumpeter)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将发明应用 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而发明则是新技 术的发现。
结论:(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 面积比例越小;(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 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农业推广学第三讲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图文ppt课件
![农业推广学第三讲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图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07f74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6.png)
从试行到采用所需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 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需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 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 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调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创新发展过程
将研究和开发截然分开是很困难的,因为开 发总是以研究为基础,因此研究发展一词的英文 常写成“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图—3农业创新S型曲线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三)创新扩散的要素
创新扩散有4个要素: 1.创新 创新是创新扩散的基础、物质前提。在新产
品、新设备、新方法、新观念等创新中,能促成问题 解决的创新是推广过程中最受重视的。 2.传播渠道 新技术(或其他新事物)经某些渠道使供者 和受者沟通,从而使采纳者与创新联系起来。传播渠 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3.时间 创新的扩散是有一定时间界定的, 4.社会系统 创新的扩散是在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间 发生的。
一、创新的采用
1、创新采用:它是一个过程,是个人(或其他决 策单位)首先从获得一种创新的知识,然后是态 度形成、决定采纳或反对,新观念的实施,直至 所做决定得以确认的全过程。创新采用过程也常 被描述为个体采用过程
从认识到采用所需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 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一) 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调查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创新发展过程
将研究和开发截然分开是很困难的,因为开 发总是以研究为基础,因此研究发展一词的英文 常写成“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图—3农业创新S型曲线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三)创新扩散的要素
创新扩散有4个要素: 1.创新 创新是创新扩散的基础、物质前提。在新产
品、新设备、新方法、新观念等创新中,能促成问题 解决的创新是推广过程中最受重视的。 2.传播渠道 新技术(或其他新事物)经某些渠道使供者 和受者沟通,从而使采纳者与创新联系起来。传播渠 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3.时间 创新的扩散是有一定时间界定的, 4.社会系统 创新的扩散是在一个社会系统的成员间 发生的。
一、创新的采用
1、创新采用:它是一个过程,是个人(或其他决 策单位)首先从获得一种创新的知识,然后是态 度形成、决定采纳或反对,新观念的实施,直至 所做决定得以确认的全过程。创新采用过程也常 被描述为个体采用过程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ppt课件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120572767f5acfa1c7cd45.png)
谢谢大家,请多指正!
22
3
(二) 两条曲线
4
curve1和curve2:第一,curve1是S形曲线形态 ,变化的规则为刚开始扩散比较慢;然后快速 扩散;之后扩散放缓,直至达到饱和状态,数 量不再增加。第二,curve2是钟形形态,变化 规则从不断上升到达顶点后,开始不断下降, 直至到0。第三,两条曲线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扩散持续的时间为T,在 一般情况下,变化的时间点在T/2处,这也意味 着curve2是一个对称曲线。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
——要义、由来、成因与未来研究方向
1
目录
一、S形曲线的要义 二、S形曲线的由来
三、S形曲线的成因 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中S形曲线未来
研究方向
2
一、S形曲线的要义
(一)含义 1962 年 , Rogers 出 版 的 《 创 新 扩 散 》 (
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掀起了对创新扩 散研究的热潮。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扩散时间形 态的S形曲线(S-shaped curve)理论。该理论 认为,创新扩散是创新通过某种管道随着时间在 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传播的过程。该理论强调, 累积创新采纳者数量或者比例随着时间变化呈现 出相对规则的S形曲线,即刚开始增长较慢,然 后迅速增加,最后缓慢结束。
11
则。Ryan和Gross 1943年发表的《杂交玉米种子在两个 爱荷华州小区扩散》一文和1950年出版的专著《杂交玉 米种子在两个爱荷华州小区的扩散与传播》标志着扩散 研究的基本范式之形成:第一,单位时间采用数量变化 呈现钟形曲线而不是常态分配,累积采用率呈现S形曲线 ;第二,创新采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意识到、尝试 、采用;第三,创新信息来源/管道的作用。到了20世纪 60年代,扩散研究扩展到了公共健康、经济学、地理学 、营销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较大影响。
22
3
(二) 两条曲线
4
curve1和curve2:第一,curve1是S形曲线形态 ,变化的规则为刚开始扩散比较慢;然后快速 扩散;之后扩散放缓,直至达到饱和状态,数 量不再增加。第二,curve2是钟形形态,变化 规则从不断上升到达顶点后,开始不断下降, 直至到0。第三,两条曲线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扩散持续的时间为T,在 一般情况下,变化的时间点在T/2处,这也意味 着curve2是一个对称曲线。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
——要义、由来、成因与未来研究方向
1
目录
一、S形曲线的要义 二、S形曲线的由来
三、S形曲线的成因 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中S形曲线未来
研究方向
2
一、S形曲线的要义
(一)含义 1962 年 , Rogers 出 版 的 《 创 新 扩 散 》 (
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掀起了对创新扩 散研究的热潮。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扩散时间形 态的S形曲线(S-shaped curve)理论。该理论 认为,创新扩散是创新通过某种管道随着时间在 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传播的过程。该理论强调, 累积创新采纳者数量或者比例随着时间变化呈现 出相对规则的S形曲线,即刚开始增长较慢,然 后迅速增加,最后缓慢结束。
11
则。Ryan和Gross 1943年发表的《杂交玉米种子在两个 爱荷华州小区扩散》一文和1950年出版的专著《杂交玉 米种子在两个爱荷华州小区的扩散与传播》标志着扩散 研究的基本范式之形成:第一,单位时间采用数量变化 呈现钟形曲线而不是常态分配,累积采用率呈现S形曲线 ;第二,创新采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意识到、尝试 、采用;第三,创新信息来源/管道的作用。到了20世纪 60年代,扩散研究扩展到了公共健康、经济学、地理学 、营销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较大影响。
创新扩散s型曲线
![创新扩散s型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f81095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5.png)
创新扩散s型曲线
S型曲线是一个代表创新扩散速度的经典模型。
它描述了新产
品或新理念在市场中接受和采用的速度。
S型曲线通常由四个阶段组成:
1. 初始阶段(引入期):在初始阶段,产品或理念通过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引入市场。
这些人群通常对新的想法持有较高的兴趣,并愿意尝试新的产品或服务。
2. 加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期用户的经验和满意度会传播给更广泛的市场。
在这个阶段,适度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占领,并且一些拥有更慢采用节奏的个人和组织开始进入市场。
3. 成熟阶段:在成熟阶段,新产品或新理念已经获得了广泛市场份额。
大部分潜在采用者都已经采用了新的创新,并且市场渗透率达到了顶峰。
这个阶段的市场发展速度开始放缓。
4. 滞后阶段:当市场接近饱和时,剩余的潜在采用者开始考虑采用新创新。
这些人群通常比较保守,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推动力来接受新的产品或理念。
这个阶段的市场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S型曲线模型认为,创新的扩散速度是受到市场的固有特性、
产品的特性和社会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的。
通过了解和应用S
型曲线模型,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并采用适当的市场策略来推动创新的采用率。
创新扩散理论PPT
![创新扩散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53f9c217ff00bed5b9f31d2a.png)
某项创新在有限基 础上可被试验的程 度。
某项创新结果 能为他人看见 的程度
二、主要内容
2.1创新扩散的4要素:
传播渠道(Communication channel合性与有效性会影响个体决定采用还是拒 绝创新。个体主要通过大众媒介得到创新的信息,而在个体做出采纳或者 放弃该创新的决策中,人际关系中的说服作用则更为重要。
转折点: 美国田园社会学的杂交玉米实验——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
二、主要内容
创新扩散的4要素
创新扩散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者
扩散过程中所呈现的曲线
创新扩散理论的启示
二、主要内容
2.1创新扩散的4要素:
扩散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项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花一
定的时间,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中传播。
二、主要内容
2.1创新扩散的4要素: 创新(innovation),是被个体感受为新的观念、行为、实践、或者物
体。创新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采纳速度。 认为某项创新优越 于它所取代的旧主 意的程度。
相对优势
易用性 可试性
相容性
可观察性
认为某项创新与 现有价值观、以 往经验、预期采 用者需求的共存 程度。
认为某项创新 理解和运用的 难度。
第三类:扩展创新扩散理论模型适用性。根据 特定的研究对象,将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其他 理论模型融合,得到了新的理论模型。 Jen-Her Wua,Shu-Ching Wang将创新扩散 理论、感知风险和支出加入技术采纳模型,构 建一个扩展技术采纳模型,用于调查人们接受 移动商务的影响因素。
应用
生活
理论
例如在青少年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利用理论提高 健康教育成效,使医学知识创新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的一种有效传播方法。《创新扩散理论在少年儿童健 康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43d59edaef5ef7ba0d3cb8.png)
本章讨论题:10个
一、农业创新概念
案例:6个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接受过程
三、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比率、创新扩散与时
间的关系 四、不同类型创新采用者从认识——采用的总进 程与阶段进程的相关性 五、不同信息来源对农业创新接受过程 不同阶段 的影响 六、如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技术现状、不同地 域、不同农民群体选用相适应的推广方法
(三)跟随阶段(自我推进阶段)
随着创新成果日渐明显,除了先驱者、早期采用者继续 采用外,一些谨慎派人物也谨慎的差不多了,便跟随采 用,出现“不推自广”的局面。(自我推进) 当创新扩散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时,“特谨慎派”“迟 钝派”被卷入其中,被动采用。当他们搭上“末班车” 的时候,创新扩散过程即将要结束,新旧交替、扩散减 退。
阶段
认识 29.6 24.1 23.9 14.9 4.4 0.3 2.8
感兴趣 38.0 25.4 23.6 10.0 2.4 0.3 0.3
评价 46.9 26.2 17.2 5.6 3.5 0.3 0.3
采用 21.6 21.0 44.2 8.0 4.7 0. ——
六、如何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技术现状、不同 地域、不同农民群体选用相适应的推广方法
2、时效性规律 S形理论表明:一项农业创新的应用寿命 是有限的。“生死交替,发展规律”“有 兴有衰,或迟或早” 衰退无法阻止,但我 们可以设法延缓衰退(使农业创新青春永 驻) 农业创新衰退,主要是各种因素“磨 损”、“折旧”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有以 下5种情况: (1)无形磨损 研制的创新成果,未及时 推广,过期失效,被新的创新取而代之。 (2)有形磨损 创新成果的优良特性,随 着使用年限逐渐丧失。(如优良品种退化、 抗病品种抗性消失,如生理小种)
《创新扩散》课件
![《创新扩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338b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1.png)
散的障碍
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文化习俗可能限制了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
管理因素
缺乏创新意识、不完善的组织结构以及对创新风险的担忧可能阻碍创新扩散的成功。
法律与政策因素
法律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以及政策制定的滞后可能使创新者遭受不公平待遇,影 响创新扩散。
如何促进创新扩散
1 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 2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扩散》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创新扩散的概念、过程、障碍以及如何促进创新扩散。深入浅 出的解释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创新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什么是创新扩散
创新扩散指的是新的理念、技术或产品从最初创造者那里传播到其他个人、组织或社会的过程。它具有推动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扩散的过程
1
认知
个体或组织第一次接触到新的创新并开
学习
2
始认识其存在和潜在价值。
个体或组织深入学习和了解创新的工作
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益处。
3
采纳
个体或组织决定采纳新的创新,并投入
传播
4
时间和资源进行应用和实践。
个体或组织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他人
分享,扩大创新的影响力,促进创新的
传播。
5
巩固
创新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最终被广 泛采纳并融入社会文化,形成新的标准 或常态。
3 各种政策、合作和支
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
持措施的推出
政府应制定积极的创新政
新者提供公正的回报和激
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可
策和战略,鼓励创新,提
励,促进创新扩散。
以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措施、
供支持和资源。
合作项目和支持机制来促
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文化习俗可能限制了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
管理因素
缺乏创新意识、不完善的组织结构以及对创新风险的担忧可能阻碍创新扩散的成功。
法律与政策因素
法律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以及政策制定的滞后可能使创新者遭受不公平待遇,影 响创新扩散。
如何促进创新扩散
1 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 2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扩散》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创新扩散的概念、过程、障碍以及如何促进创新扩散。深入浅 出的解释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创新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什么是创新扩散
创新扩散指的是新的理念、技术或产品从最初创造者那里传播到其他个人、组织或社会的过程。它具有推动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扩散的过程
1
认知
个体或组织第一次接触到新的创新并开
学习
2
始认识其存在和潜在价值。
个体或组织深入学习和了解创新的工作
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益处。
3
采纳
个体或组织决定采纳新的创新,并投入
传播
4
时间和资源进行应用和实践。
个体或组织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他人
分享,扩大创新的影响力,促进创新的
传播。
5
巩固
创新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最终被广 泛采纳并融入社会文化,形成新的标准 或常态。
3 各种政策、合作和支
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
持措施的推出
政府应制定积极的创新政
新者提供公正的回报和激
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可
策和战略,鼓励创新,提
励,促进创新扩散。
以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措施、
供支持和资源。
合作项目和支持机制来促
2创新管理---技术的动态学S曲线
![2创新管理---技术的动态学S曲线](https://img.taocdn.com/s3/m/5c53000f79563c1ec5da71eb.png)
1949
1964
1968
1972
1993
2001
2003
2009
36
37
技术预测—S曲线法
S曲线构成了一个对已有技术发展外推的一个 方法. 当一个技术的发展极限将要来临时, 意味着新 的技术应该诞生了. 但难以预测这样一个临界 点. 因为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8
问题---作业
总结: 什么是S曲线, 它的意义 不连续创新(discontinuous )与突破性(radical ) 创新的异同?并举例子说明. 本产业的技术特性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 么? 竞争对手在技术S曲线的什么位置?它用技术 性能维度是什么?
11
最有名的例子
冲压式喷气机 水下喷气发动机 地下喷气发机
但S曲线更有启发意义
12
13
14
S型曲线含意.
一个技术的发展在一开始非常缓慢 中间阶段非常快 以后开始衰退 到了一定的的极限之后,人们会开发出新的技 术以替代它.
15
练习
寻找几个技术发展的轨道,确定它的曲线,关键 是参数的选择. 结合自己的科研或知识.
33
管理问题
如何知道新技术的演进, 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旧 的, 采纳新的技术?
34
35
2009年第一季度电视机产量 CRT:613万台 液晶:1059万台 等离子:58万台
液晶
CRT 等离子
自 动 LCD成本大幅下降,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校 正 会 聚 误 差 彩 彩 显 管 管 等离子电视开始商用化 TN-LCD液晶显示器 显 管 显 管 显 彩 LCD技术开始成熟,但仍然生 存在CRT显示器阴影下
31
破坏性创新会颠覆现有企业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7ca0e01f5335a8103d22049.png)
与创新性呈负相关的只有宿命论。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一项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 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但可以延缓其衰 退的速度。 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低,省工节本,农民易掌握,接受速度 快,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 均较早(近6年)。
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 性、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 易很快掌握,起始推广速度慢,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 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
很多创新在社会中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
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 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 (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 点。
2011年11月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表示,强生婴儿洗发水中含有可致癌的二恶烷以及季铵盐15。美国、中国、加拿大等5国市场所售产品中仍含有该物质。
抗性丧失; (3)政策性磨损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4)价格磨损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5)人为磨损 推广方法不当。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一项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 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但可以延缓其衰 退的速度。 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低,省工节本,农民易掌握,接受速度 快,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 均较早(近6年)。
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 性、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 易很快掌握,起始推广速度慢,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 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
很多创新在社会中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
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 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 (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 点。
2011年11月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表示,强生婴儿洗发水中含有可致癌的二恶烷以及季铵盐15。美国、中国、加拿大等5国市场所售产品中仍含有该物质。
抗性丧失; (3)政策性磨损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4)价格磨损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5)人为磨损 推广方法不当。
S曲线与技术进化法则(共145张PPT)
![S曲线与技术进化法则(共14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634992783e0912a3162a44.png)
第六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 20世纪(shìjì),各种新材料用于自行车零件。并且有了折叠自行车, 变速自行车。
后变速器
第七页,共145页。
前后(qiánhòu) 变速器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 21世纪(shìjì)的自行车
第八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t3
时间
t1
t2
t3
成熟期
时间
第四十一页,共145页。
t1
t2
衰退期
t3
时间
提高运输速度(sùdù)的各类技术系统的S曲 线
1-马车的进化S曲线 2-滑轨装置车进化S曲线 3-发动机驱动车进化S曲线 4-螺旋桨飞机进化S曲线 5-喷气式飞机进化S曲线 6-化学燃料(ránliào)火箭进化S曲线 7-核燃料(ránliào)火箭和利用太阳能驱 动的固体燃料(ránliào)火箭进化S曲线 8-总体的S曲线
S曲线与技术进化(jìnhuà)法 则(TRIZ)
第一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 自行车是1817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的,称为“木房子”的第一辆自 行车由机架及木制的轮子组成,没有手把,骑车人的脚是驱动装置 (zhuāngzhì)。该车不能转向,不舒适。
第二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Rapid Growth Infancy
Maturity
Before Maturity
DEGREE OF
利润程度
TIME
第三十九页,共145页。
参数性能 I
发明专利数量
III II
t1
t2
IV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 20世纪(shìjì),各种新材料用于自行车零件。并且有了折叠自行车, 变速自行车。
后变速器
第七页,共145页。
前后(qiánhòu) 变速器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 21世纪(shìjì)的自行车
第八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t3
时间
t1
t2
t3
成熟期
时间
第四十一页,共145页。
t1
t2
衰退期
t3
时间
提高运输速度(sùdù)的各类技术系统的S曲 线
1-马车的进化S曲线 2-滑轨装置车进化S曲线 3-发动机驱动车进化S曲线 4-螺旋桨飞机进化S曲线 5-喷气式飞机进化S曲线 6-化学燃料(ránliào)火箭进化S曲线 7-核燃料(ránliào)火箭和利用太阳能驱 动的固体燃料(ránliào)火箭进化S曲线 8-总体的S曲线
S曲线与技术进化(jìnhuà)法 则(TRIZ)
第一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 自行车是1817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发明的,称为“木房子”的第一辆自 行车由机架及木制的轮子组成,没有手把,骑车人的脚是驱动装置 (zhuāngzhì)。该车不能转向,不舒适。
第二页,共145页。
自行车的进化(jìnhuà)
Rapid Growth Infancy
Maturity
Before Maturity
DEGREE OF
利润程度
TIME
第三十九页,共145页。
参数性能 I
发明专利数量
III II
t1
t2
IV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 PPT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5afb4307f5335a8103d22030.png)
二、S形曲线的由来(理论来源)
首先,从创新扩散S形曲线的由来看,其发端 于人口增长模型中的增长曲线。
( 1 ) 1838 年 , 比 利 时 数 学 家 Pierre Francois Verhulst首次提出人口增长的逻辑方 程。他用将数学方程引入生态学,该方程用来描 述受到限制的人口增长模型,认为人口增长不仅 仅与现有人口相关,还与可用的资源相关(也就 是人口承载量)。
其次,创新扩散研究者们所发现的扩散曲线最早由法 国社会学家、律师和法官Tarde于1903年在《模仿的法 则》(《The Laws of Imitation 》)一书中提出。在书 中,他观察到一个新思想的采纳率在时间中遵循一种S 形曲线规则,认为传播过程中模仿者比率的曲线呈现S 形(但是他并没有使用“扩散”这一词汇),并且认识 到如果社会体系中社会地位较高者或者意见领袖采用新 曲线后,S形曲线就会出现快速上升。这部著作影响了 当代扩散理论的研究传统。直到20世纪20-30年代,随 着扩散研究重新兴起,部分美国人类学学者与社会学学 者研究文化特征扩散时,再次发现并尝试解释扩散的S 形曲线规
者继续诱导潜在接受者,人数基数依然在增加,单位时间 增加的人数还处于上升状态。随着时间与空间扩展,在离 中心区域比较远的地方很少有潜在接受者,传播的热情随 着时间与空间距离而衰退,动力衰退的速度快于边缘潜在 采用者增加的速度,绝对接受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直至动力减少为0,达到饱和状态,亦即所谓的“饱和效 应”(saturation effect)。这样的分析逻辑导致部分学者 开始关注空间距离对扩散的影响,有时也被称为空间扩散 假设(spacial diffusion hypothesis)或临近效应( neighborhood effect)。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7ca0e01f5335a8103d22049.png)
1、媒体和人际渠道在知晓的作用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农村,口头传播更重要。
2、为人们理解新事物的知晓和采用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 了实证的理论依据。阶段、分类、渠道、影响
3.在人际传播方面,符合当时的有限效果论的结论,与 “两级传播” 等结论一致。
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台湾大学 1964)
信息来源
与创新性呈负相关的只有宿命论。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 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
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 落后者(Laggards)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
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罗杰斯:决定过程五个段
贡献
将注意力集中在: (1)某项创新 (2)使该创新为人们所知晓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 (3)某种社会系统 (4)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做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 (5)它是一个转折点,使学者们的兴趣从仅仅关注一段时间 人们采用创新的统计学模式,转移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其贡献在于:
• 都有所补充改进,越来越强调社会网络的作用。 • 关注“临界大多数”的概念。 • 第五版时更加注重新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尤其是互联网上
的扩散。
2、为人们理解新事物的知晓和采用行为之间的联系提供 了实证的理论依据。阶段、分类、渠道、影响
3.在人际传播方面,符合当时的有限效果论的结论,与 “两级传播” 等结论一致。
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台湾大学 1964)
信息来源
与创新性呈负相关的只有宿命论。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但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 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 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
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 落后者(Laggards)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
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罗杰斯:决定过程五个段
贡献
将注意力集中在: (1)某项创新 (2)使该创新为人们所知晓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 (3)某种社会系统 (4)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上做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 (5)它是一个转折点,使学者们的兴趣从仅仅关注一段时间 人们采用创新的统计学模式,转移到关注这一过程中的行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其贡献在于:
• 都有所补充改进,越来越强调社会网络的作用。 • 关注“临界大多数”的概念。 • 第五版时更加注重新的传播技术的扩散,尤其是互联网上
的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中S形曲线未来研究方向
(一)研究概况
国内公共管理学科中创新扩散研究始于2004年, 主要集中在政策扩散领域,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2016年底,累积的文章只有75篇(见下图)。 研究取向比较单一,一方面是对西方政策扩散理论的 介绍和对本土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是运用本土案例 验证西方学者提出的影响创新采纳率变量。总体上看 ,对创新扩散的时间形态关注不多,基本使用户籍制 度、暂住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国际公共政策等方 面的单一案例验证S形曲线理论。
(二) 两条曲线
curve1和curve2:第一,curve1是S形曲线形态 ,变化的规则为刚开始扩散比较慢;然后快速 扩散;之后扩散放缓,直至达到饱和状态,数 量不再增加。第二, curve2是钟形形态,变化 规则从不断上升到达顶点后,开始不断下降, 直至到0。第三,两条曲线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扩散持续的时间为T,在 一般情况下,变化的时间点在T/2处,这也意味 着curve2是一个对称曲线。
其次,创新扩散研究者们所发现的扩散曲线最早由 法国社会学家、律师和法官Tarde于1903年在《模仿的法 则》(《 The Laws of Imitation 》)一书中提出。在 书中,他观察到一个新思想的采纳率在时间中遵循一种S 形曲线规则,认为传播过程中模仿者比率的曲线呈现S形 (但是他并没有使用“扩散”这一词汇),并且认识到 如果社会体系中社会地位较高者或者意见领袖采用新曲 线后,S形曲线就会出现快速上升。这部著作影响了当代 扩散理论的研究传统。直到20世纪20-30年代,随着扩散 研究重新兴起,部分美国人类学学者与社会学学者研究 文化特征扩散时,再次发现并尝试解释扩散的S形曲线规
则。 Ryan 和Gross 1943年发表的《杂交玉米种子在两个 爱荷华州小区扩散》一文和1950年出版的专著《杂交玉 米种子在两个爱荷华州小区的扩散与传播》标志着扩散 研究的基本范式之形成:第一,单位时间采用数量变化 呈现钟形曲线而不是常态分配,累积采用率呈现S形曲线 ;第二,创新采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意识到、尝试 、采用;第三,创新信息来源/管道的作用。到了20世纪 60年代,扩散研究扩展到了公共健康、经济学、地理学 、营销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较大影响。
例:A(创新者)比例在0.2%-2.8%之间;B(早期 采用者)比例在9.5%-20%之间;C(早期大多数) 比例在 29.1%-32.1% 之间; D (晚期大多数)比例 在 29.1%-32.1% 之间; E (落后者)比例在 21.4%23.5%之间。 (四) 创新扩散速度的快慢 图 1 中 T1 与 T2 是指两个时间节点, T1-T2 的值 就是扩散时间,是指扩散率从 10 % 增长到 90 % 所需的时间。
三、S形曲线的成因(解释模型)
西方学界形成了大量对S形曲线的解释模型, 包括经验描述、数学模型以及其他建模工具所推 导出的模型。限于篇幅,我们选取了 “波浪效应
”(wave effect)和“门槛模型”(threshold
model)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
(一)波浪效应 在空间形态上,创新扩散过程就像波浪(wave)一
二、S形曲线的由来(理论来)
首先,从创新扩散 S 形曲线的由来看,其发 端于人口增长模型中的增长曲线。 ( 1 ) 1838 年 , 比 利 时 数 学 家 Pierre Francois Verhulst 首次提出人口增长的逻辑方 程。他用将数学方程引入生态学,该方程用来描 述受到限制的人口增长模型,认为人口增长不仅 仅与现有人口相关,还与可用的资源相关(也就 是人口承载量)。
者继续诱导潜在接受者,人数基数依然在增加,单位时间 增加的人数还处于上升状态。随着时间与空间扩展,在离 中心区域比较远的地方很少有潜在接受者,传播的热情随 着时间与空间距离而衰退,动力衰退的速度快于边缘潜在 采用者增加的速度,绝对接受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直至动力减少为0,达到饱和状态,亦即所谓的“饱和效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
——要义、由来、成因与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段哲哲、周义程、杨子申、张姜姿羽 汇报人:周义程 2017年 8月16日
目
录
一、S形曲线的要义 二、S形曲线的由来 三、S形曲线的成因
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中S形曲线未来 研究方向
一、S形曲线的要义
(一)含义 1962 年 , Rogers 出 版 的 《 创 新 扩 散 》 ( Diffusion of Innovation)一书掀起了对创新扩 散研究的热潮。书中正式提出了创新扩散时间形 态的 S 形曲线( S-shaped curve )理论。该理论 认为,创新扩散是创新通过某种管道随着时间在 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传播的过程。该理论强调, 累积创新采纳者数量或者比例随着时间变化呈现 出相对规则的S形曲线,即刚开始增长较慢,然 后迅速增加,最后缓慢结束。
样,由创新中心点向四周扩散。基本逻辑为:创新在刚
开始时慢,是因为开始点区域有限,接触的人数有限, 在创新扩散中心区域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人数有限。这一
时期不仅动力(扩散热情与重复的动力)很足,而且人
数还处于不断增加状态,接受率亦会维持在较高水平。 之后,尽管动力进一步下降,接受率降低,但是距离可
能更大,在创新扩散的边缘不断增加新传播者,老传播
谢谢大家,请多指正!
应”(saturation effect)。这样的分析逻辑导致部分学 者开始关注空间距离对扩散的影响,有时也被称为空间扩
散假设(spacial diffusion hypothesis)或临近效应(
neighborhood effect)。
(二)门槛模型 “门槛”(threshold)是指一个给定的个人参与某项 活动之前,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个体必须达到的人数。“门 槛”模型基于采用者异质性假设,意味着采用者存在群体 差异,不同的采用者有不同类型的门槛。在集体行动中, 个人是否参与某个行为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系统中已经参与 那个行为的人数比例。较低门槛的个人在其他人采用之前 就参与了集体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扩散不断达到 门槛,采用者人数不断增加。采用者采用时间的不同和门 槛的差异导致扩散过程呈现S形曲线。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 同类型的“门槛”来解释扩散过程,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 创新偏好门槛和收入门槛。
第四,失败的点在哪里呢?对此, Rogers 提出 了临界点(critical mass)(也被称为临界大 多数,即图中的 CR)概念,在扩散开始起飞( take off)前,零界点必须存在;如果临界点 没有达到,创新扩散不会前进,甚至失败;而 如果达到了临界点,该创新进一步扩散就显得 相对稳定,即有一种自我维持的能力。但 Rogers 只是给出了临界点的相对位臵,目前尚 没有学者能够进一步计算该点的位臵。
(三) 创新采用者的分类 A(创新者)、B(早期采用者)、C(早期大 多数)、 D (晚期大多数)、 E (落后者)是对不 同时间节点的创新采用者进行的分类。学界基本 采用了Rogers的5个分类法,但是比例上存在差异 。 Mahajan, Muller和 Srivastava并不赞同 Rogers 对比例的划分,他们基于 Bass 模型,根据美国黑 白电视机、电熨斗、自动咖啡机以及空调等 10 个 耐用消费品扩散的实证数据估算参数得到了新比
(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考虑在三个方向上推 进创新扩散的时间形态研究: 第一,其他创新机制是否符合S形曲线。创新扩散的机制 主要有学习、竞争、强制与模仿,有学者总结认为,学习机制 下的扩散形态是“S”形曲线,其他机制下并不会呈现S形曲线 。Berry及Berry在用国家互动扩散模型(the national international models)来解释S形曲线时指出。在创新扩散 的其他模型中,如区域扩散模型,领导者落后者模型,同构模 型以及垂直影响模型中,扩散的形态是否符合S形呢?学习机 制下是S形,那么竞争、强制与模仿的时间形态是否符合S形? 我国大陆独有的“政策试验”扩散模式是否符合S形?
第二,创新扩散的S形曲线中有很多数理模型, 本土的政策创新扩散研究可以尝试对这些模型进行 验证。在扩散的潜在数量、不同创新采用者的比例 、S形曲线变化的时间节点等方面都有部分结论,实 证验证与模型参数估计方面偏向于技术创新扩散与 产品扩散,国(境)外关于政策创新扩散的验证与 参数估计方面的案例比较少,中国大陆学界则尚未 开展这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