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而在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给予他们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他们热爱学习,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必要的。
一、打破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但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打破传统教学,创新教育,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学习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使学生参与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同时,老师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探索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广的视野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程度和独立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积极程度。
因此,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发言,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作业上,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己思考,减少输出答案和过多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进一步训练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时间表、习惯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老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定制教学方法和资料,同时给予学生声音和选择权,允许他们自由地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尽可能地以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四、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有很大的影响。
老师可以努力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舒适的教室温度、充足的自然光照、安静的学习氛围等,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不适与干扰。
同时,老师也可以多给予学生一些关爱和关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认同。
总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所需,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动力的方法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内容的枯燥,很多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厌倦和无趣的态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来改变现状。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结合一些有趣的故事或者生活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激发他们思维动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报告等,让学生有机会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故事书、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语文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语文拓展活动,如编故事、写诗歌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语文的魅力。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来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
思辨能力是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动力。
总之,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有趣的语文游戏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初探
心 理 学 知 识 告 诉 我 们 :学 生 的 认 识 很 多 都 是 首 先 从 感 性 认 识
开 始 , 然 后 才 能 上 升 到 理 性 认 识 . 俗 话 说 :眼 见 为 实 . 耳 听 为
虚 ,如果 光靠学 生 听 、 思 考 , 有时 候是 很 难理 解 新 知识 的. 因
此 在新知识 教学引入
1 .
创造 “ 愤”
悱 “
”
、
意境.愤 悱意境
, 即 所谓 “
欲知未知
半
.
生不熟”
的情 境
“
.
愤
”
是
欲求明而不
得
,
“
悱
”
是
想
说
又
说
不
f{j
数 学 思பைடு நூலகம்维 品 质初 探 ,
繁 荣 (河 南省郑 州 四 十三 中 450005 )
来.
在这 种情境下学生跃 跃 欲试
,
学
习
积
极
性
最
高
一
,
启则发 .
其 具 体 做 法 是 。 抓 住 新 旧 知 识 的 联 结 点 用 , 旧 知 识 作 铺 垫 , 由
习要体现 出一
定
的思
维
层
次性
,
先直
观
后
抽象
,
先
浅后
较
深 .
在课 堂小结 中也 要 注 意创设 思 维 情境 . 以 养成学 生 善于
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思 维习惯 .
由于 小结是 一
堂课
的 “ 画 龙点 睛” 处 , 它 能使一 堂课 所 讲知识 及 体现 出的数学思
数学手抄报数学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文字稿
数学手抄报数学课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有的学生习惯于“浅尝辄止”,有的学生习惯于“囫囵吞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隐性和独立的过程,不易把握和控制。
所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问题。
一、对话——“挑起”学生的思维【案例】对哪个词比较陌生?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故而教师在教学新知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已经有什么”,而缺少对“学生面对新知时可能有的思维”的思考。
教学《认识公顷》一课。
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不多。
“公顷”离学生有多远?面对“公顷”,学生的接纳程度如何?特级教师王学其的课首精心设计,通过对话来把脉、推进。
师 (出示“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
仔细研读,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陌生?生公顷。
师知道“公顷”是什么单位吗?生面积单位。
师从哪里知道的?生“占地”这个词。
师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生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课首,师生之间围绕“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进行简短的对话,尽管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公顷”这一数学名词,但对“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这句话还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的。
于是,初见“公顷”,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句意即时萌生对新知的猜度性理解。
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知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教师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提问“对哪个词比较陌生”挑起了学生的思维。
而“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一下子将朦胧的新知与清晰的旧知实现联系。
这样,教师通过对话,积极回应学生的认知经验,挑起学生的思维,使理解在话题中深入。
二、情境——滋养学生的思维【案例】算式(2+5)×4和2×4+5×4能过山洞吗?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脑筋要动起来训练思维力的方法
好脑筋要动起来训练思维力的方法
好脑筋要动起来训练思维力的方法
1、全方位观察。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认真考虑它的利和弊。
更深一层的思考能使孩子认识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就是最佳答案。
2.、找出规律。
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
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养成质疑好习惯。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
儿童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父母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说话准确。
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
孩子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
父母们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孩子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孩子倾听的好方法。
6、写下来。
鼓励孩子坚持记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提前思考。
鼓励孩子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
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学习。
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
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9、坚持不懈。
孩子并不能一夜之间就养成逻辑思维的好习惯,应鼓励他们坚持不懈。
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趋势。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更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需要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入手,激发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只会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接收者而已。
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通过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我们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多加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而不是仅仅教授他们公式和计算方法。
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和创作,让他们学会发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精神。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我们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学生思维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而不是一蹴而就。
我们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
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思维训练营和创新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现他们的思维成果和创造力。
只有通过实际的锻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教师是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推动者和引导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我们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思维培养方法和技巧。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教师研讨会和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郑花青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郑花青: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郑花青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数学教师,南
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江北新区数学学科带头人。
曾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校长、南京市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
称号。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动
起来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思维是质疑、解惑的
循环往复。
数学教材中的定义、结论以及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蕴含着合理性与智慧,都是引导学生质疑、解惑的良好素材。
教学中,我不失时宜地引导学生质疑、解惑,激荡思维,使他们从依赖性、盲从性的学习转向独立性、批判性的学习。
比如,教学指数函数的定义时,我引导学生质疑: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且a右?学生探究发现: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没有负指数幕,1的任意指数幕都是1……从而,深刻理解了定义中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思维最容易在感兴趣的领域和活动中得到充分激发。
数学是有趣的,数学学习也可以很有趣。
教学中,我时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我引导学生利用定义写出两个具体的椭圆方程(距离和为定值的形式),然后和学生比赛,看谁能最快地化简两个方程。
当我迅速写出结果后,学生对我的速度目瞪口呆,对我的答案将信将疑。
在历经千辛万苦得到与我一样的答案后,学生才意识到我的“高超”技艺。
这时,我再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般情况下的椭圆标准方程,他们自然兴趣高涨,思维投入。
4D
课堂教学1
课堂教学2
课外辅导。
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引言:思维灵活性是一项重要的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而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下面将从培养创新思维、引导探索学习以及推动跨学科整合三个方面,探讨一堂课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1. 提供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开放性问题,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其创新思维。
2. 设计探究性任务: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和探究性强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鼓励多样化思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能不断尝试和创造。
二、引导探索学习引导探索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方法之一。
以下是一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方法:1. 设立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立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其思维灵活性。
2. 提供资源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有趣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思维灵活性。
三、推动跨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另一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如何推动跨学科整合的方法:1. 设计跨学科项目: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综合素质。
2. 开展多元化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如演讲比赛、团队合作项目等,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培养其思维的综合能力。
3. 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实验器材、图书和网络资源等,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
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将进酒》教学案例及点评
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将进酒》教学案例及点评一、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将进酒》的内容,把握诗的主要意思;
(2)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主要意思表达出来;
(3)让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教学过程:
(1)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们读诗,让他们自己感受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诗的含义。
(2)让学生探究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关诗的问题,例如: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的“杯”代表什么?诗中的“酒”代表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探究诗的内容,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3)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看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
(4)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诗的主要意思,并对诗的深层含义进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点评
本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把握《将进酒》的内容,把诗歌的主要意思表达出来,并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诗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诗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摘要: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可知,职业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思维能力不高的现象,导致学习能力欠佳。
让职中生的思维动起来是职业中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经验,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想思维;告之学生思维的最高境界:自由发挥,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
这是一种遵循职业中学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授人以渔的方法。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学;举一反三笔者发现:以往幼保专业的学生学习flash动画时,课堂上老师讲得非常累,教师把知识点融入在具体实例的驱动任务中进行教学,讲清设计思路,讲清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当要求学生应用所学自己创作时,学生就会叫苦连天,不会把不会二字挂在嘴边,为什么?课间跟同学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学们反映:每次课堂上讲了某一具体实例,同学学会了制作,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如果老师不讲,面对动画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课后又没有专门的机房提供给同学练习,有些动画,大多数同学只是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
缺少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迁移的思维过程,缺少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和联想创新思维的环节。
另外,老师以往的做法也存在着误区,希望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要学许多内容,真正掌握并会应用的却很少,留给同学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学得云里雾里,真所谓“欲速则不达”。
要使学生摆脱这种困境,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思维任务,把思维任务化解在具体实例操作任务中,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朝着学习目标,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
在flash教学中,具体的实例一般都有操作步骤,如果是课外的,就课前制作好学案。
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
学生开学活动方案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开学活动方案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在学生开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方法。
例如,可以组织一次思维导图比赛,让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整理课程内容,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开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议题,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自由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三、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在学生开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是培养他们思维方法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态度。
四、开展团体活动促进协作思维在学生开学活动中,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协作思维。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配任务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在学生开学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习策略,例如主动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的策略。
六、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在学生开学活动中,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是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关键。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学习资源中心,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图书、电子资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此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工具,例如心理测试、学习计划表等,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和规划学习时间。
七、设置学习目标在学生开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是重要的学习策略之一。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实现目标。
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
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数学,是一门让许多小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
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很难,很枯燥,很无趣。
但其实,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充满挑战的学科。
要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各个方面着手,为他们打造一个轻松、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
教师们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举个例子,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学生们数学知识。
可以准备一些数学游戏道具,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比赛,通过游戏不仅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们还可以运用故事和歌谣的方式来讲解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师们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用丰富有趣的数学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有趣的图形拼图、计算器、计算游戏卡片等。
这些教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思考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教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字相关的应用软件,比如数独、数学游戏APP等,通过这些应用软件来培养学生的求解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们需要在校园中打造一个愉快、积极的数学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贴满有趣的数学知识、数学游戏的海报,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可以在校园中设置数学角,放置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数学故事书籍、益智数学游戏,让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还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和数学游园会,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为了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设计合理,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多侧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灵活变通能力。
也要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课程下如何让学困生的思维动起来
新课程下如何让学困生的思维动起来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必须转变那种高高在上的唯我独尊的思想。
放下架子,做学生的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信任感。
2 .用耐心和爱心去浇灌他们。
学困生的缺点比优点还要多,这就意味着犯错误的次数会多一些,对于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教师也要耐住性子,不能用打骂的方法来“镇”学生,因为征服学生的不是教师的大嗓门而是丰富的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的魅力。
面对他们因缺乏经验或无意造成的过错,我们应采用宽容、谅解的态度,事后再帮他们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们感受到慈母般的温暖,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建积极适宜的环境。
要让其他人容纳他们,帮助他们。
给他们交流平台,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班集体建设出力,体现他们在班集体中的价值。
学困生的起点低,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困生提供一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让他们也品尝到果实的甜蜜,从而信心倍增。
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坚持不懈地辛勤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所谓的数学学困生将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最可爱的好学生.。
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将进酒》教学案例及点评
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将进酒》教学案例及
点评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诗歌《将进酒》;
2.了解其中的寓意;
3.体会诗歌中的语言特色,融入自己的语文学习中去。
二、教学方法。
1.讲解法:先由老师讲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寓意,让学生了解其背景
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会计算其中的寓意;
2.示范法:老师向学生示范一次朗读,让学生感受诗句中的表达方式;
3.演练法:让学生分组演练朗读,纠正细节,让老师及时点拨,帮助
学生正确理解诗歌;
4.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各组的观点,通过思维碰撞达到知
识的深化理解;
5.总结法: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全面深刻的认识
和理解。
三、点评。
教学案例所提出的教学方法,既考虑了让学生从知识的层面上了解诗歌,又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质,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和讨论,让
学生的大脑真正做起了思考的功夫。
让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更加深
入的理解其中的文化,进行文化的对比分析和探究比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积极运用起来。
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
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数学是一门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如此。
要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去学习和思考数学,他们就会发现数学是一门有趣、有意义的学科。
要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学习环境。
数学不应该是一种枯燥的记忆和机械运算,而是一种综合思考和逻辑推理的活动。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和谜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数学解谜游戏,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竞赛和挑战赛,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要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和挑战。
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比如设计一些数学实验、制作一些数学模型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应用和美妙。
要让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灵动起来,我们还需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建立数学思维方式。
数学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提炼问题的重点、归纳问题的规律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数学启发式教学方法,比如故事启发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数学是一门需要耐心和勤奋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悟出“结果”“国培计划(2013)”-培训团队(培训机构)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湖北随州黄高权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也“悟”出一点感想,望各位批评指正。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找到思维的切入点;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平台,暴露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取经验;最后还要学会反思问题,归纳总结,悟出数学经验,升华思维。
把课堂交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探索、主动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简单记忆、单纯模仿,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构建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从视、听、感、思上下功夫:1、视:学会观察。
上课可以采用“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动眼看。
通过让学生看书,看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如分步观察、对比观察、归纳观察等),做到多样性;学会对观察对象(题目、图形、动画)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条件逐个分析研究,做到准确性和深刻性。
2、听: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
不仅要听老师讲解,也要听同学发言,要学会边听、边想、边记,使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牢固。
3、感:动手感受,动口表述。
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才能提高动手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画一画等,通过这些具体的、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悟出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要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是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感悟知识的重要环节。
4、思: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以疑激思,强化训练,长期培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思维活起来
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起来
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认识钟表》这节课时,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课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
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
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且要多关注班上的学困生,多给孩子们一些表达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摘要: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思维主动权自主探索生活情境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二、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打破了以前只由老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得出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动手操作。
第一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将圆锥装满水后又把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去,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第二次,教师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将圆柱中的水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之中,直至三次倒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第三次,教师请学生自由选择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来验证刚才的发现。
结果,有的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变形为长方体后进行比较计算,获得验证;有的学生则用”倒沙子”的方法得出同样的结论;更有的学生选用了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做了”倒水”实验,提醒大家注意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才能具有一定的倍数关系。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论文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最终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由愿学到会学,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从而你可能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呢?1.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解决下面这道应用题时是这样做的:“在一次跳远比赛中,王华跳了3.06米,比李明多0.2米,张天比李明多跳0.14米。
张天跳了多少米?”师:请大家把题目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师:问题是“张天跳了多少米?”,张天跳的远度和谁有关呢?生:和李明有关。
师:李明跳了几米知不知道?生:不知道。
师:李明跳的远度跟谁有关呢?怎么算呢?生:因为李明是跟王华比的,所以要根据王华的远度来计算。
师:这道题目大家会做了吗?(学生开始列式计算)像上面的例子,教师先让大家齐读题目(有的教师索性自己读题给学生听),然后与学生一问一答地展开分析,当学生非常明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后,就让学生开始“做”题。
这样的练习中,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其实,学生开始做题是从读题开始的。
除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不识字,教师有必要解释以外,高年级的学生都应该从读题开始,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
2.积极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当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找不到。
不管怎样,教师都应该积极鼓励学生。
只要学生自己动过脑筋,即使没有解决问题,也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同学交流。
如果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无论这种方法是否最优化,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虽然学生找出的方法可能比较繁琐、费时,但这是他们自己经过思考找出来的,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辛勤劳动得到的,是一种经过努力后得到的收获,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我是某某学校一名生物教师,1993年毕业于昌潍师专生物系,教学15年来,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
经历过不少的改革浪潮,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我终于明白什么才是最棒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模式才是最棒的,也是永久不衰的。
一、以合作探究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材料,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生物课是对直观教学非常依赖的一门课程,而自从计算机走进教室后,各种精美的教辅软件、PPT文档、Flash动画为生物课堂增色不少,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也是有较多不足的。
首先是交互性不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灌、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第二,多媒体辅助软件主要是增加了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但对学生“动手”、“动脑”的促进作用却是很有限的;第三,多媒体辅助软件的展示通常是一过性的,学生容易遗忘,可重现性不强。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最新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方式,无论在章节内、章节间,到处都可以发现“设疑——资料分析——讨论推导——得出结论”的知识呈现模式。
而这种模式正好符合了人类获得知识一般过程。
所以,在新授课时,我们会把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经过老师的消化,然后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教材,处理信息后,再通过语言的组织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正好我校当时正在推广“导学稿”的运用,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导学稿,也被称为“学案”,它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案,而是类似大学里派发给学生的讲义,但与讲义又有很大的差异。
讲义是教师发给学生的现成的笔记,而导学稿的功能突出一个“导”字。
一般来说,一个导学稿通常包含以下的内容:(1)本章、节的学习目标(2)本章、节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重难点分析及其分布(4)导学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有的学生习惯于“浅尝辄止”,有的学生习惯于“囫囵吞枣”……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隐性和独立的过程,不易把握和控制。
所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是一个迫切而实际的问题。
一、对话——“挑起”学生的思维
【案例】对哪个词比较陌生?
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故而教师在教学新知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已经有什么”,而缺少对“学生面对新知时可能有的思维”的思考。
教学《认识公顷》一课。
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不多。
“公顷”离学生有多远?面对“公顷”,学生的接纳程度如何?特级教师王学其的课首精心设计,通过对话来把脉、推进。
师(出示“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
仔细研读,对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比较陌生?
生公顷。
师知道“公顷”是什么单位吗?
生面积单位。
师从哪里知道的?
生“占地”这个词。
师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
生公顷是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
课首,师生之间围绕“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进行简短的对话,尽管学生未曾正式接触“公顷”这一数学名词,但对“玄武湖景区占地400公顷”这句话还是有一点生活经验的。
于是,初见“公顷”,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句意即时萌生对新知的猜度性理解。
对于即将展开的新知学习而言,这种猜度性理解无疑成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教师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提问“对哪个词比较陌生”挑起了学生的思维。
而“以前学过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怎么这里改写成公顷了呢?”一下子将朦胧的新知与清晰的旧知实现联系。
这样,教师通过对话,积极回应学生的认知经验,挑起学生的思维,使理解在话题中深入。
二、情境——滋养学生的思维
【案例】算式(2+5)×4和2×4+5×4能过山洞吗?
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情境始终坚持的应是数学的理性之美。
而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恰恰是体现理性美的有效途径。
乘法分配律往往是学生掌握最不扎实的一条运算律。
或许上新课的时候,学生模仿得比较好,但一旦变式或综合应用,错误率常常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学生不是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意义的内涵,而是缺乏主动从意义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算式的习惯和意识。
于是尝试在意义这一方面加重笔墨,将侧重点首先落在内在算理的阐释。
课首安排“钻山洞”游戏。
5个同学一组,2个同学做“山洞”,3个同学钻,如果被卡住,通过抓阄来决定能否通过,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过,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过。
开始提供的是4个阄:2+2,8+8+8+8+8,3×4,5×9,后来安排2个阄:2×5+4×5和(2+4)×5,启发学生想办法将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
以“过山洞”的游戏引领学生从算式意义的角度来改变算式,“样子变化,意义不变”,充分尊重学生的“已知”,即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展
现新知形成的思维轨迹,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三、任务——“逼迫”学生的思维
【案例】只有两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设计的活动,学生的反馈不一定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设计意图,教者有心,学者无意。
可见,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还要密切关注随着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思维进程是否与教学预设同步。
学生是否真正进入思维状态,有时需要教师的“逼迫”。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例题提供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在选一选、摆一摆的同时记录小棒的长度及能否围成三角形。
例题教学时,有教师直接提供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让学生操作记录。
学生操作时对为什么操作的认识是直接指向最终结果“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从操作的随意性、求得结果的急切性可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维含量之少,层次之浅。
于是,我们尝试改进。
师老师这里有两根小棒(一长一短),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
生两根小棒怎么围?
师是啊,怎么办呢?
生只能把其中的一根剪成两段。
师好主意,不过,剪之前先想好剪哪一根再动手。
于是,学生开始慎重选择。
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思考“剪成两段后能不能和另外一根搭成三角形?学生在剪之前的预设、假想过程中,凭借空间想象,朦胧地意识到,剪下来的两根小棒,搭在一起要拱起来,也就是说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才能够搭成一个三角形。
直接提供4根小棒,让学生围三角形,更多的学生是在盲目地游戏性地拼摆,这样的课堂生成看似顺利,学生学习状态看似踊跃,学习效果也看似不错,但总感觉这样的活动思维含量不高,学习中总处于被动地位。
改进后的教学,看似把课堂复杂化了,但学生操作活动的同时伴随着内隐的知识转化与生成的心理活动。
只有2根小棒把学生逼上思维“绝境”,学生不得不积极思变。
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着柳暗花明的惊喜。
将新知融于任务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新知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成长的过程。
对话引领、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敏锐地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挖掘。
同时,教师以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与思考,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
应该说,对学生整体的思维态势和个性化的思维方式的关注,对思维进程的调控始终是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