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休克

合集下载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利尿药及脱水药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利尿药及脱水药

01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心力衰竭等疾病。 也可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辅助治疗。
02
03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高尿素血症、氮 质血症等。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高渗葡萄糖
药理作用
高渗葡萄糖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 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脱水作用。同时,它还能为机体提供能量。
脱水药
主要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的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产生脱水作用。这类药物多为高渗性溶液,如甘 露醇、山梨醇等。
临床应用比较
01
利尿药
02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03 也可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尤其对于盐敏感性 高血压效果较好。
临床应用比较
• 某些利尿药还可用于治疗尿崩症、高钙血 症等疾病。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脑水肿、低血糖等疾病。也可用于补充能量 和体液。
不良反应
注射过快或过量可引起静脉炎、局部疼痛等。严重者可引 起高血糖、糖尿等代谢紊乱。
06
利尿药与脱水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
事项
用药前评估患者情况
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利尿药和脱水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用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确保药物能够正常排泄,避免药物蓄积导致 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脱 水药可分为渗透性利尿药、碳酸酐酶 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几类。
脱水药作用机制
渗透性利尿药
通过提高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减 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 增加尿量。
碳酸酐酶抑制剂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碳酸酐 酶,减少H+和HCO3-的生成,降 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增 加水分排出。

妇产科实践与学习指导第二十一章 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

妇产科实践与学习指导第二十一章    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

第二十一章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1 .复述会阴擦洗/冲洗、阴道灌洗、会阴热敷、阴道或宫颈上药及坐浴的目的。

2 .利用模型操作练习妇产科常用护理技术。

【练习题】一、选择题(一)Al 型题1 .有关会阴擦洗的目的,错误的是()A .保持会阴及肛门部的清洁B .促进病人的舒适C 预防生殖系统的感染D .防止泌尿系逆行感染E .不常用于卧床病人2 .下列禁忌采用阴道冲洗的情况是()A .阴道炎局部治疗B .子宫全切术前C .慢性子宫颈炎D .人工流产术前E .月经期3 .常用的阴道冲洗液不包括()A . 2 %一4 %碳酸氢钠B . 1 %乳酸C . 1 : 5000 高锰酸钾D . 1 :2000 苯扎澳按E . 1 :2000 过氧乙酸4 .关于阴道灌洗,错误的描述是()A .有清洁、收敛和热疗作用B .冲洗桶高挂离床沿1 米高处C .月经期、产褥期禁用D .未婚女子一般不作阴道灌洗E .宫颈癌病人有活动性出血者,禁止灌洗5 .有效治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冲洗液是()A . 1 :5000 高锰酸钾B .温开水C . 1 %乳酸D . 2 %碳酸氢钠E . 0 . 5 %醋酸6 .滴虫性阴道炎病人,常选用的阴道冲洗液是()A . 5 : 1000 碘伏液B . 1 : 2000 苯扎澳按C . 1 %乳酸D . 2 %一4 %碳酸氢钠E . 1 : 5000 高锰酸钾7 .有关阴道灌洗溶液的选择,不妥的是()A .滴虫性阴道炎用酸性溶液B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用碱性溶液C .非特异性炎症用一般消毒液D .人工流产后用酸性溶液E .老年性阴道炎用酸性溶液8 .有关会阴湿热敷的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A .利用热源直接接触患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B .改善组织营养,增强局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C .加速组织再生和消炎、止痛D .有助于改善局限血循环E .出现血肿后应立即行会阴湿热敷,可促血肿消退9 .有关会阴湿热敷的描述,错误的是()A ,常用于会阴水肿、伤口硬结及早期感染的病人B .热敷面积应为病损面积的1 倍C .湿热敷的温度一般为41 --48 ℃D .注意防止烫伤E .会阴伤口红肿可用95 %乙醇湿热敷10 .有关阴道和宫颈上药,不正确的是()A 适用于阴道炎B .月经期继续上药 C.适用于宫颈炎D .上药期间禁止性生活E .阴道残端的治疗11.下列不采用坐浴治疗的情况是()A .外阴瘙痒,B .前庭大腺炎 C.宫颈炎D .外阴炎E .尿道炎12 .萎缩性阴道炎病人常用的坐浴溶液是()A . 0 . 5 %--1 %乳酸B . 1 : 2000 苯扎溴胺C.0 . 5 %醋酸D . 2 % --4 %碳酸氢钠E . 1 : 5 000 高锰酸钾13 .下列不适于阴道冲洗的是()A .老年性阴道炎B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C.未婚妇女D .滴虫性阴道炎E .阴道流血待查(二)A2型题1 .某女士,初产妇,阴道自然分娩一男婴,体重3800g ,有会阴侧切伤口,因产后尿潴留行导尿术。

第二十一章 体外循环与体外膜肺氧合

第二十一章 体外循环与体外膜肺氧合
ECMO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方法,主要适用于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人,在治疗期间, ECMO可部分或完全替代心肺功能,使病人的心脏和肺得到充分的休息,全身氧供和血流 动力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为病人心肺功能的恢复和原发病的诊疗争取时间。
体外膜肺氧合的历史
1953年Gibbon发明的体外循环机成功实施了第1例心内直视手术 1956年发明了膜式氧合器并在临床上应用,使长时间转流成为可能 1972年Hill报道第1例使用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完全转流
心脏手术
复温
主动脉开放 心脏复跳
后并行循环 停体外循环
1. 体外循环前的准备
据病人的病情,确定与手术相适应的体外循环方案。 选择适宜的灌注泵、氧合器、插管管道和回收装置等耗材以及所需特殊用品。 安装管道,并预充排气。 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注入肝素,顺序插入主动脉插管和腔静脉引流管。
与CPB相比,ECMO的优越性体现在
周围血管插管,无需开胸; 可以长时间转流; 预充量小,血液稀释少; 血液成分破坏小; 肝素用量小,出血风险小; 病人可清醒,可以不需要气管插管。
(一)ECMO的适应证
急性呼吸衰竭:对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死亡风险非常高(死亡率超过50%)的急性 呼吸衰竭病人,如判断其病情具有潜在的可逆性,可考虑使用ECMO。
概念:指升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至停机这一段时间。 特点:是心脏辅助阶段,从人工心肺机支持循环和呼吸,过渡到病人自身心
肺支持循环和呼吸,进行系统全面的准备。 过程:在心脏复跳后的并行循环阶段,逐步控制静脉回流,让心脏充盈,逐
渐降低灌注流量,让心脏做功,直至停止转流。 要点:充分的停机前准备,包括心功能的恢复、心血管药物的调整、体温和

第二十一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二十一章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天后逐渐减量,约2周减为3~5 mg/(kg.d),维持6~8周。早期口服 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2.丙种球蛋白。早期联合阿司匹林娥降低川崎病光状动脉发生率
3.糖皮质激素。除非并发严重的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联 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病程早期多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 素控制炎症
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血管炎则是导致内膜纤
维性增厚、血管腔狭窄的原因
诊断标准
非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6项中只符合4或3项,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
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或>8岁的年长儿
) 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符合,但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 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应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
治疗药物
2. 组胺H1受体拮抗剂 对缓解渗出、水肿有一定疗效。对过敏性休克的疗效有限,因过 敏性休克除了有组胺参与外,还有缓激肽、白三烯及血小板激活 因子等参与
3. 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减轻渗出和 水肿,提高组织灌注量。糖皮质激素的膜稳定作用能减少溶酶体
酶、心肌抑制因子、缓激肽等的释放,改善心功能
4. 茶碱 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平喘、强心、利尿 等作用
治疗药物选用
1. 患者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 对于一般的患者(收缩压为40~70mmHg)首剂宜用0.3~0.5mg
肌内或皮下注射,如无效,可在5~15分钟内重复给药
Contents
1
2 3
第一节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川崎病 第三节 过敏性紫癜
4
第四节 过敏性皮炎

医疗知情同意书第二十一章 放射科

医疗知情同意书第二十一章  放射科
我同意在检查期间医生可以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对于检查实施方案做出调整,一旦发生风险及意外情况,本人授权医护人员按照医学常规予以处置。
我理解我的检查方案的实施需要多位医生和技术人员共同进行。
我理解在检查完成后应补交增强造影相关费用。
我并未得到CT增强检查百分之百明确诊断所患疾病的许诺。
患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病历号/门诊号
MRI增强检查介绍
在MR扫描中,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信号强度接近时,形成的MR图像自然对比度较低,病变组织不易显示,这样单纯MR平扫容易遗漏小病变;而MR增强扫描,是指经静脉注入MRI的含钆造影剂后再行扫描的技术,当体内注入造影剂后,不同的组织结构及病变性质,由于含钆造影剂的分布及数量都有不同,这样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图像对比度增加,两者之间的界线也较清晰,帮助发现平扫未显示的病变、明确病变的范围及边界。另外MR增强扫描还有利于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一般情况下,MRI增强检查是安全的。
我授权医师对手术组织或标本进行处置,包括病理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医疗废物处理等。
患者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如果患者无法签署知情同意书,请其授权的亲属在此签名:
患者授权亲属签名与患者关系签名日期年月日
医生陈述
我已经告知患者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此次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可能存在的其它治疗方法并且解答了患者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
医生签名签名日期年月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肾盂造影检查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出生日期
放射科号
科室
病床号
病历号/门诊号
肾盂造影检查介绍
经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后,造影剂经血液循环从肾脏分泌及排泄,通过观察造影剂在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内显示的形态,帮助发现其内占位性病变和了解尿路梗阻扩张情况,明确病变的范围及程度。一般情况下,肾盂造影检查是安全的。

休克要点

休克要点

第二十一章休克一、基本要求二、掌握休克的概念及休克各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三、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四、掌握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五、熟悉各型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六、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方法。

七、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一)休克的概念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2.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按始动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包括: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及正常的心泵功能三个环节。

不同类型的休克,尽管病因不同,一般可经过以上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影响组织的有效灌流量,从而引起发病,如: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

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引起血管容量增大导致血管源性休克。

大面积心肌梗塞及心室扑动等可导致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引发心源性休克。

(三)休克分期1. 缺血缺氧期该期主要特点为除心、脑血管以外,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而引起缺血缺氧,此时心脑供血无明显障碍,故称为休克代偿期。

由于这些变化为休克过程的早期阶段,又称休克早期。

2.淤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是指休克的原始病因未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质增多使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导致的淤血状态。

其主要特点为腹腔内脏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这些器官内,心脑供血因此而明显减少,故又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是指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而扩张导致的血流停止阶段。

其主要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 第二十一章 人际沟通 第二节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 第二十一章 人际沟通 第二节

第二十一章人际沟通第二节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一)人际关系的概念指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1.社会性:作为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既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交往的日益频繁,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不断加强。

2.复杂性:多方面因素相互联系作用,使人际交往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具有高度个性化和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特点。

因此,由于人际关系交往的准则和目的、情绪状态及评价态度的不同,人际关系可能会呈现复杂的结果。

3.多重性:在人际交往的不同环境中,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人际关系具有多因素和多角色的特性。

扮演各种角色的同时,由于物质利益或精神因素的影响,使角色的强弱发生变化,而使人际关系具有多重性。

4.多变性:人际关系会随着个人年龄、环境及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目的性:人际交往在建立和发展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目的性,其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而更加突出。

(三)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关系1.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是人际沟通的目的和结果。

2.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人际沟通的基础和条件。

3.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在研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1.仪表:在人际关系初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交往的密切,其作用减弱。

2.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空间距离和交往频率,与人际关系密切程度成正比。

3.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人容易相互吸引,成为人际关系交往的积极因素;而交往双方的某些互补的特点,也可能产生相互的吸引力。

4.个性品质:优良的个人品质会成为人际关系持久的吸引力。

二、护患关系(一)护患关系的含义护患关系是指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活动中与病人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

护患关系是护理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谐的护患关系是良好护士人际关系的核心并影响其他人际关系,是确保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一章 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一章 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一章镇痛药一、A1、关于哌替啶的不良反应,下列错误的是A、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B、反复用易产生成瘾性C、偶可引起肌肉痉挛D、可致心率加快E、过量不引起呼吸抑制2、吗啡的下述药理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镇痛作用B、食欲抑制作用C、促血中ACTH水平升高D、呼吸抑制作用E、止泻作用3、下列对哌替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等效镇痛剂量较吗啡大B、镇痛的同时可出现欣快感C、镇痛持续时间比吗啡长D、激动中枢阿片受体而镇痛E、等效镇痛剂量时其呼吸抑制程度与吗啡相等4、哌替啶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镇痛、镇静B、欣快感C、止咳D、恶心、呕吐E、抑制呼吸5、下列对吗啡药理作用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抑制呼吸B、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C、兴奋胃肠道平滑肌D、收缩外周血管平滑肌E、镇痛、镇静6、下列关于吗啡抑制呼吸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呼吸频率减慢B、潮气量降低C、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D、呼吸频率增加E、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7、下述吗啡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扩张容量及阻力血管B、降压作用是由于中枢交感张力降低,外周小动脉扩张C、降压作用部分与吗啡促进组胺释放有关D、可致脑血管扩张使颅内压升高E、可直接兴奋心脏引起心率加快8、下列吗啡镇痛作用哪项是错误的A、对各种疼痛都有效B、对慢性钝痛作用大于间断性锐痛C、镇痛同时引起欣快感D、对间断性锐痛作用大于慢性钝痛E、能消除因疼痛所致焦虑、紧张、恐惧等9、下列对阿片类药物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镇痛的同时意识丧失B、镇痛作用强大C反复多次应用易成瘾D又称麻醉性镇痛药E、镇痛作用与激动阿片受体有关10、吗啡禁用于分娩止痛及哺乳妇女止痛的原因是A、促进组胺释放B、激动蓝斑核的阿片受体C、呼吸抑制、血管扩张和延长产程D、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活动E、以上都不是11、作用持续时间最短的镇痛药是A、哌替啶B、阿芬太尼C、吗啡D、喷他佐辛E、曲马朵12、下列哪个药物可用于人工冬眠A、吗啡B、哌替啶C、喷他佐辛D、曲马朵E、那曲酮13、心源性哮喘应首选下列哪个药物A、吗啡B、哌替啶C、罗痛定D、可待因E、纳洛酮14、吗啡引起胆绞痛是由于A、胃窦部、十二指肠张力提高B、抑制消化液分泌C、胆道奥狄括约肌收缩D、食物消化延缓E、胃排空延迟15、与吗啡成瘾、戒断症状有直接联系的部位是A、纹状体B、丘脑C、蓝斑核D、边缘系统E、孤束核16、一次皮下注射吗啡后,其镇痛作用可持续A、3~4小时B、4~5小时C、2~4小时D、5~6小时E、7~8小时17、下列哪种药物镇痛作用最强A、芬太尼B、阿法罗定C、哌替啶D、曲马朵E、吗啡18、吗啡中毒最主要的特征是A、循环衰竭B、瞳孔缩小C、恶心、呕吐D、中枢兴奋E、血压降低19、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于A、慢性钝痛B、分娩止痛C、颅脑外伤的疼痛D、用于哺乳期妇女的止痛E、其他药物无效的急性锐痛20、治疗胆绞痛最应该选用A、哌替啶B、阿托品C、阿司匹林+哌替啶D、阿托品+哌替啶E、氯丙嗪+哌替啶21、吗啡的镇痛作用机制是由于A、降低中枢神经对疼痛的感受性B、抑制中枢阿片受体C、抑制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D、激动中枢阿片受体E、抑制大脑边缘系统22、哌替啶最大的不良反应是A、便秘B、依赖性C、腹泻D、心律失常E、呕吐23、肝癌晚期患者的剧烈疼痛,可以选用的镇痛药物是A、可待因B、阿司匹林C、哌替啶D、氨茶碱E、吲哚美辛24、关于哌替啶药理作用叙述中正确的是A、镇痛镇静作用较吗啡弱B、可引起便秘,并有止泻作用C、对妊娠末期子宫有抗催产素作用D、不扩张血管,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E、提高胆道压力作用较吗啡强25、哌替啶的适应证不包括A、手术后疼痛B、创伤性疼痛C、内脏绞痛D、临产前2-4h分娩痛E、晚期癌性疼痛26、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A、大脑皮层深度抑制B、延脑过度兴奋后功能紊乱C、血压过低D、心跳骤停E、呼吸肌麻痹27、吗啡不具有下列哪项作用A、兴奋平滑肌B、止咳C、镇吐D、呼吸抑制E、催吐和缩瞳28、下列镇痛药中治疗量不抑制呼吸的药物是A、吗啡B、喷他佐辛C、芬太尼D、美沙酮E、曲马多29、喷他佐辛很少引起成瘾是因为A、拮抗μ受体B、拮抗k受体C、拮抗σ受体D、拮抗δ受体E、激动k受体30、下列对纳洛酮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对阿片μ、δ、κ受体有竞争性拮抗作用B、本身具有明显药理效应及毒性C、对吗啡成瘾者可迅速诱发戒断症状D、适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E、可迅速缓解吗啡中毒所致呼吸抑制,使昏迷患者迅速复苏31、下列哪个镇痛药其作用与激动脑内阿片受体无关A、曲马朵B、罗通定C、美沙酮D、喷他佐辛E、芬太尼32、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宜选用下列哪个镇痛药A、吗啡B、哌替啶C、布桂嗪D、美沙酮E、曲马朵33、下列哪个药物属非麻醉性镇痛药A、罗通定B、芬太尼C、美沙酮D、吗啡E、哌替啶34、急性吗啡中毒的解救药是A、尼莫地平B、纳洛酮C、肾上腺素D、曲马朵E、喷他佐辛二、B1、A.哌替啶B.芬太尼C.美沙酮D.吲哚美辛E.纳洛酮<1> 、用于解救麻醉性镇痛药急性中毒的药物是<2> 、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代替吗啡使用的药物是<3> 、镇痛强度比吗啡强,也有成瘾性的药物是<4> 、镇痛强度与吗啡相近,但成瘾性发生慢,戒断症状相对减轻的药物是2、A.恶心、呕吐、便秘B.耐受性和依赖性C.血压升高D.呼吸肌麻痹E.呼吸急促<1> 、治疗剂量吗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是<2> 、连续反复应用吗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是<3> 、中毒量吗啡可引起的不良反应是3、A.镇咳B.瞳孔缩小C.欣快感D.外周血管扩张E.恶心、呕吐<1> 、吗啡作用于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引起<2> 、吗啡作用于边缘系统阿片受体引起<3> 、吗啡作用于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引起<4> 、吗啡作用于脑干极后区阿片受体引起4、A.曲马多B.罗通定C.哌替啶D.吗啡E.纳洛酮<1> 、在体内能与吗啡竞争同一受体的药物<2> 、代谢物对阿片μ受体的亲和力比原形药高200倍<3> 、镇痛作用与脑内阿片受体无关的药物<4> 、不对抗缩宫素兴奋子宫作用的药物5、A.罗通定B.纳洛酮C.布桂嗪D.喷他佐辛E.哌替啶<1> 、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组成冬眠合剂<2> 、可用于痛经及分娩止痛<3> 、在镇痛药理理论研究中是重要工具药<4> 、属于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的是三、X1、关于可待因正确的说法是A、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2B、镇咳强度为吗啡的1/4C、无成瘾性D、可用于无痰干咳E、临床用于中度疼痛2、吗啡可用于治疗A、急性锐痛B、心源性哮喘C、慢性消耗性腹泻D、复合麻醉E、支气管哮喘3、吗啡用于心源性哮喘是通过A、镇静作用B、降低中枢对CO2敏感性C、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D、兴奋心脏,心输出量增加E、支气管平滑肌松弛4、哌替啶取代吗啡用于A、内脏绞痛B、手术后疼痛C、慢性钝痛D、创伤性锐痛E、晚期癌痛5、连续用吗啡易产生耐受性及成瘾,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A、兴奋、失眠、震颤B、呼吸抑制C、流涕、出汗、意识丧失D、镇静、流泪、腹痛E、呕吐、腹泻、虚脱6、哌替啶与吗啡相比特点为A、镇痛作用比吗啡强B、不易引起便秘C、抑制呼吸作用弱D、成瘾性比吗啡小E、治疗量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7、对哌替啶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A、中枢抑制作用B、镇吐C、抑制呼吸D、与吗啡比较,起效慢、维持时间长E、引起便秘8、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包括A、镇痛、镇静B、镇咳C、抑制呼吸D、缩瞳E、恶心、呕吐9、有关纳洛酮的描述正确的是A、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B、竞争性拮抗阿片受体C、用于阿片类中毒的解救D、本身有较强的药理效应及毒性E、可迅速缓解呼吸抑制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治疗量哌替啶可引起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

第二十一章 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十一章  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病人的护理

Company Logo
外科护理
一、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 1.保护作用 2.吸收作用(受药物性质、浓度、剂型 、 范围、 部位、年龄等因素影响) 3.感觉作用 4.分泌和排泄作用 5.体温调节作用 6.代谢作用 7.免疫作用
Company Logo
外科护理
二、皮肤病的病因和分类
一般因素:年龄、性别、职业、季节、社会因素等
Company Logo
外科护理
护理评估
接触性皮炎
Company Logo
外科护理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2.湿疹: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 种类型。急性湿疹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皮损、 对称泛发、易渗出、剧痒为特点;亚急性湿疹以 丘疹、鳞屑、痂、少量渗出为特征;慢性湿疹以 皮损局限、肥厚、苔藓化为主,病程可迁延数月 或数年。
护理措施
外用药的使用 (1)使用原则: ①不同的皮损应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 ②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用合适的药物。 (2)注意事项: ①药物的浓度应适宜,一般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范围从小到大。 ②性质从温和到强烈,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应用于嫩皮区(如颜面 部、乳房、会阴等)和婴幼儿皮肤。 ③根据皮损的性质和治疗需要采用不同的用药方法。 ④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作适当 处理。
Company Logo
外科护理
护理措施
湿敷法的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湿敷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注意保持药液的温度和湿度,防止烫伤或受凉; 湿度以不滴水为宜,以免弄湿病人的衣物和床单。 (3)根据皮损的范围和程度,注意敷布大小适宜,时 间充分,每次湿敷约30~60分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5)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 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湿敷,报 告医师,配合处理。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第二十一章收涩药第一节概述收涩药又称固涩药,是指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收涩药大多味酸涩,性温或平,主入肺、脾、肾、大肠经,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收敛止血、止带等作用,主要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

气、血、精、津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血、精、津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气、血、精、津既能不断被消耗,又能不断得到补充,维持相对平衡,以维持人体机能正常。

气、血、精、津一旦消耗过度,正气虚亏,则易导致滑脱不禁,甚至可以危及到生命。

古人认为收涩药味酸涩,有固脱和收敛耗散的作用,治疗滑脱病症。

收涩药的应用属于中医治则中的一种,称“固涩法”,应用固涩药只是治病之标,能及时敛其耗散,防止滑脱不禁而导致正气虚衰。

但滑脱证候的根本原因是正气虚弱,因此临床应用本类药物须与相应的补益药配伍。

收涩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

收涩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如下:1.抗菌乌梅、五倍子、诃子、山茱萸、石榴皮、金樱子等收涩药均有抗菌作用。

诃子水煎液(100%)除对各种痢疾杆菌有效外,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鼠伤寒杆菌亦有作用。

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有效浓度分别为1:32,1:128,1:64。

诃子用盐酸提取的乙醇提取物还具有抗真菌作用。

乌梅制剂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藿乱杆菌、脑膜炎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金葡菌、肺炎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幽门螺旋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而且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伤寒、副伤寒、痢疾、炭疽、白喉、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菌或杀菌作用。

2.止泻本类药物中的诃子、乌梅、罂粟壳、金樱子、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等均具有止泻作用,可通过作用于不同环节而止泻。

现代化学研究表明,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和鞣质,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第二十一章-胸部损伤-(1

第二十一章-胸部损伤-(1

多根多处肋骨(lèigǔ)骨折 Ribs fracture 第二十六页,共九十五页。
治疗(zhìliáo)
控制反常呼吸运动,防止(fángzhǐ)急性 呼吸功能衰竭。 胸壁软化范围小:止痛 + 局部 加压包扎。 胸壁软化范围大、反常呼吸运 动或气道不畅者,需紧急处理: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 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 管切开给氧或辅助呼吸。
诱因,但多数患者在正常活动或安静休息时发生(fāshēng) 起病:大多数起病急骤 胸痛:患者突感一侧胸痛,针刺样或刀割样 呼吸困难:继之胸闷和呼吸困难,可伴有刺激性咳嗽,
第四十八页,共九十五页。
张力性气胸(qì xiōnɡ) Tension pneumothorax
第四十九页,共九十五页。
张力性气胸(qì xiōnɡ)
(High Pressure Pneumothorax / Tensiong Pneumothorax)
病因病理:
胸壁、肺或支气管裂口大而深且形成活瓣,吸气时空气 进入胸膜腔,呼气时活瓣关闭、腔内空气不能经气道或伤 口排出 →腔内积气↑↑ →压力↑↑ →伤侧肺萎陷、压迫(yāpò) 纵隔和健侧肺 →呼吸循环功能严重障碍及皮下气肿。
第二十七页,共九十五页。
2、闭合性多根多处肋骨骨折: 控制反常呼吸运动,防止急性( jíxìng)呼吸功能衰竭。
胸壁软化范围小:止痛 + 局部加压包扎。 胸壁软化范围大、反常呼吸运动或气道不畅者,需紧急处理: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 或气管切开给氧或辅助呼吸。
第二十八页,共九十五页。
阻塞,形成肺大疱,肺大疱破裂发生气胸,如肺结核、慢性 (màn xìng)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肺脓肿、肺尘埃沉 着症及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解热镇痛药

1971年:发现NSAIDs抑制COX。相继推出了丙酸类、苯 乙酸类、昔康类等
1991年: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 近年来: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的发展,将本类药物
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解热镇痛药发展史
•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
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了:
塞来昔布——辉瑞公司的西乐葆
近年来发现COX有两种同工酶,简称COX1 与 COX2,两者为同分异构体。
COX1存在于血管、胃和肾等组织,可参与血 管张力的调节等一些生理反应。
COX2则存在于炎症组织中,由细胞因子和炎 症介质诱导产生。 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使PG合成 减少有关。
第二节 水杨酸类
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Aspirin) 【体内过程】
刺激感觉 神经末梢
一、共同的药理作用
解热作用、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 (三)抗炎、抗风湿作用
除苯胺类外,都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控制风湿,类 风湿病的症状,不能根治,也不能控制并发症。
[机理] 抑制环加氧酶(COX)→PG合成减少,产生
抗炎、抗风湿作用。PG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体内活性
物质,对致炎致痛物质有增敏作用。
罗非昔布——默沙东公司的万络 • 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COX-2抑制剂万络导致心血 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万络
7
2004年9月30日,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宣布,从全 球市场上召回解热镇痛药———万络(化学名:罗 非昔布,rofecoxib),原因是患者连续服药超过18 个月,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PGI2合成酶 (血管内皮)
PGH2
异构酶
LTS
TXA2合成酶 (血小板)

35102第十章休克发生机制

35102第十章休克发生机制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 BP↓ 心输出量↓ 脑缺血 肾血流量↓ 肾淤血 皮肤淤血
神志淡漠 少尿、无尿
紫绀、花斑
(三) 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晚期,不可逆期)
1.衰竭期微循环变化特点
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
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
在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微循环内(特别是Cap静 脉端、微静脉、小静脉)有广泛纤维蛋白血栓形 成,并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DIC) 。
⑤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ADP,ADP→促进血小 板聚集效应↑→DIC
⒊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
①微血管淤血加
重②血管活性物 质积聚→毛细血 管容积扩大
有效循环 血量显著 减小
BP(收缩压 ﹤50mmHg)
DIC
凝血因子消耗
继发性纤溶系统 激活
毛细血管壁损伤
缺血缺氧 淤血缺氧 凝血缺氧
ATP↓H+ ↑↑
3.微循环改变对机体的影响
(1) 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等重要器官 的血液供应
① 脑血管: 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α受体 密度低,故收缩不明显
② 冠状动脉: β受体兴奋→扩血管效应强于 α受体兴奋→缩血管效应(故不收 缩反而扩张)
(2) 有利于维持动脉BP
① 回心血量↑ 自身输血: 静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肝脾 等储血器官收缩 自身输液: Cap流体静压↓,组织间液进Cap↑
❖ 血流流变学的改变
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血液浓缩、黏度↑ → 微循环淤血↑
3.微循环淤血对机体的影响
(1) 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 血液淤滞在微循环 血浆外渗至组织间隙
(2) BP进行性↓ 有效循环血量↓ 外周阻力↓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输出量↓
(3) 重要器官供血↓、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休克一、基本要求二、掌握休克的概念及休克各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三、掌握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及休克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四、掌握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五、熟悉各型休克的特点及发病的主要环节六、熟悉休克的病因及分类方法。

七、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一)休克的概念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二)休克的病因与分类1.休克常见的病因有:失血、烧伤、创伤、感染、过敏、急性心力衰竭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

2.休克的分类:按病因分类:失血性休克、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按始动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包括: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及正常的心泵功能三个环节。

不同类型的休克,尽管病因不同,一般可经过以上一个或多个环节而影响组织的有效灌流量,从而引起发病,如:血容量减少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

过敏、感染及强烈的神经刺激等引起血管容量增大导致血管源性休克。

大面积心肌梗塞及心室扑动等可导致急性心泵功能障碍,引发心源性休克。

(三)休克分期1. 缺血缺氧期该期主要特点为除心、脑血管以外,全身小血管持续收缩而引起缺血缺氧,此时心脑供血无明显障碍,故称为休克代偿期。

由于这些变化为休克过程的早期阶段,又称休克早期。

2.淤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是指休克的原始病因未除,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乳酸等扩血管物质增多使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弱而导致的淤血状态。

其主要特点为腹腔内脏微循环血管床大量开放,血液分隔并淤滞在这些器官内,心脑供血因此而明显减少,故又称为休克失代偿期。

3.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衰竭是指微循环血管平滑肌麻痹而扩张导致的血流停止阶段。

其主要特点为凝血系统激活、广泛微血栓形成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3.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1.休克根据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分为三期,但有些休克不一定都经历这三个过程,如过敏性休克发病后可直接进入微循环淤血期;而严重烧伤或严重败血症时,休克早期的表现不明显,一开始即以晚期表现为主。

休克的分期如下:缺血缺氧期(即休克早期、代偿期、微循环痉挛期),淤血缺氧期(即休克期、失代偿期、微循环扩张期),DIC期(即休克晚期、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1)微循环的变化(或特征)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以前阻力增加为主②真毛细血管网关闭③微循环灌流减少④动-静脉吻合枝开放(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引起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主要机制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血中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压素等缩血管物质的增多。

(3)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为自我输血,自我输液、血液重新分布和稳压效应四个方面。

3.休克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②真毛细血管网开放③微循环灌多于流④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或聚集(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乳酸、组胺、激肽、腺苷等扩血管的物质增多,使血管扩张,血流缓慢;白细胞的贴壁、嵌塞也可使血粘度增大,血流更加缓慢。

(3)休克期微循环变化失代偿的后果①心输出量降低②动脉血压急剧下降③心脑供血减少4.休克晚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发生机制(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③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2)微循环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内凝与外凝系统激活,导致DIC发生。

(3)微循环变化的后果休克晚期的主要后果是: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4.休克时细胞代谢的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一、细胞代谢障碍包括:(1)供氧不足,能量生成减少(2)酵解增强,局部酸中毒(3)脂肪代谢障碍二、细胞损伤与凋亡(1)细胞损伤包括细胞膜、线粒体和溶酶体损伤三部分。

(2)细胞凋亡休克时血管内皮细胞、嗜幼性粒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淋巴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肝星状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心肌细胞等因TNFα、IL-1、H2O2及NO的作用而发生凋亡。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一)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肾可分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和器质性肾功能衰竭,前者见于休克早期,主要与各种缩血管物质增多使肾血管收缩有关。

因未发生肾小管坏死,肾血流一旦恢复,肾功能也易于逆转。

后者见于休克期,尤其是休克晚期,由于长时间缺血和毒素的作用可造成肾小管坏死,即使肾血流恢复,也难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肾功能。

(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休克肺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肺泡- 毛细血管上皮通透性增高,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肺内DIC。

(三)心功能障碍除了心源性休克因心泵功能障碍一开始就存在心功能障碍以外,其他类型的休克需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心功能障碍,其机制是:1.冠脉供血减少休克时血压下降以及心率过快引起的心室舒张时限缩短,可使冠脉灌注减少。

2.酸中毒和高钾血症使心肌收缩性减弱。

3.心肌抑制因子抑制心肌收缩性。

4.心肌内DIC使心肌损伤。

5.细菌毒素,尤其是内毒素可直接损坏心肌。

(四)脑功能障碍休克期因脑供血减少,患者出现神志淡漠;休克晚期可因DIC而导致昏迷或意识丧失。

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休克时细胞能量生成不足、酸中毒以及脑细胞受损所致。

(5)胃肠道和肝功能障碍①胃肠功能障碍可发生应激性溃疡,也可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②肝功能障碍休克时肝脏缺血、淤血可发生肝功能障碍,由于不能将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可加重酸中毒;尤其是来自肠道的内毒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从而促进休克的发展。

(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失血或感染所致休克或复苏后,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的衰竭的危急状态。

4.休克防治的原则1. 去除病因2。

纠正酸中毒3. 扩充血容量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1)扩血管药物(2)缩血管药物5使用体液因子拮抗剂:6.防止器官功能衰竭三、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休克(shock)2.休克肺(shock lung)3.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 depressant factor, MDF)4.血液重新分布(blood redistribution)5.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二)填空题1.休克早期微循环的代偿反应有:①②③④2.高动力型休克的特点是:①②③3.过敏性休克发病的主要环节是:①②(三)选择题[A型题]1、休克的现代概念是A、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B、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C、休克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D、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E、休克是机体丧失对外来强烈刺激的调节能力2、成年人急性失血多少才能引起失血性休克?A、100mlB、1500 mlC、2000 mlD、2500 mlE、3000 ml3、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A、失血B、烧伤C、挤压伤D、感染E、脱水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C、心源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5、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交感神经的支配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C、局部体液因素D、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F、全身体液因素6、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心功能不全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7、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微动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E、微静脉收缩8、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A、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血压均下降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E、尿少或无9、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B、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C、强烈抑制D、先抑制后兴奋E、改变不明显*10、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A、血管紧张素ⅡB、内皮素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E.血栓素A211、反映高动力型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主要指标是A、血压下降,心率加快B、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下降C、中心静脉压和肺楔入压降低D、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升高E、心脏射血分数降低12、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B、少灌多流C、多灌少流D、多灌多流E、不灌不流*13、下列体液性物质与休克期血管扩张,微循环障碍发生有重要关系,但哪一种体液性物质在其中不起作用?A、K+B、腺苷C、H+D. 血管紧张素ⅡE. 激肽14、微循环学说认为各型休克的“最后共同通路”是A、微循环缺血B、交感兴奋C、组织缺氧D、微循环淤血E、血压下降15、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少流B、不灌不流C、少灌多流D、少灌少流E、多灌多流[B型题]A. 低血容量性休克B. 心源性休克C. 过敏性休克D. 神经源性休克E. 感染性休克16.大面积心肌梗死可引起17.严重腹泻可引起18.剧烈疼痛可引起19.以血管扩张,血管床容量增加为其主要发病环节的是[X型题]20、下列哪些是休克肺主要的临床表现?A、进行性氧分压降低B、进行性呼吸困难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D、肺部有湿性罗音*21、下列哪些因素与休克肺发生机制无关?A、肺血管痉挛,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B、左心衰竭,肺毛细血管静力压增高C、肺DIC形成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或破坏过多22、休克肺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产生低氧血症主要是由于A、气道阻塞B、弥散障碍C、肺部炎症实变D、V/Q比例失调23、在各类休克晚期均可发生内毒素血症是由于A、肠黏膜废用性萎缩B、胃肠缺血、缺氧C、继发革兰阳性菌败血症D、肝功能障碍24、“不可逆性”休克的可能原因主要是A、DICB、严重酸中毒和缺氧使细胞内溶酶体酶释出C、各重要器官功能谢障碍E、微循环缺血性缺氧25、休克时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A、使氧离曲线左移B、促使DIC发生C、使心肌收缩性减弱D、使血钾升高26、心肌抑制因子的作用为A、使心肌收缩减弱B、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C、降低肾泌尿功能D、抑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27、休克时ATP不足可引起哪些后果?A、细胞内Na+增多B、细胞内K+增多C、细胞水肿D、细胞脱水28、休克时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A、休克早期B、休克期C、休克晚期D、经治疗后休克的血液动力学已恢复时29、休克肺患者尸解的病理改变有A、间质性和肺泡性肺水肿B、局限性肺不张C、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堵塞D、肺泡透明膜形成30、目前在抗休克治疗中缩血管药物的使用原则是A、用于休克期血压降低不明显的患者B、当血压过低通过补液又不能立刻纠正时,应暂时使用,以维持心,脑血液供应C、用于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高动力型E、用于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31、扩血管药物适用于A、过敏性休克B、低血容量性休克C、神经源性休克D、低动力型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32、扩血药物不宜用于A、失血性休克B、心源性休克C、过敏性休克D、高动力型休克(四)问答题:1.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