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合集下载

第九章-醌类化合物

第九章-醌类化合物

蓝雪醌
CH3 CHCH2CH OH O CH3 C CH3
紫草素 R= 异紫草素 R=
OH
OH
第一节
一、苯醌类
结构类型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一)蒽醌衍生物 (二)蒽酚衍生物 (三)二蒽酮类衍生物
三、菲 醌 类(phenanthraquinones)
天然的菲醌类:包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类型
6 5 4
邻苯醌
O-quinone P-quinone 邻苯醌不稳定,故自然界存在的大多为对苯醌。 醌核上多有-OH、-OMe、-Me等基团取代。
常见的苯醌类化合物
常见的苯醌类化合物
O MeO OMe
HO O (CH2)10CH3
OH
O 2,6-甲氧基苯醌
O H3CO CH3 CH3 H3CO O CH2—CH==C—CH2 nH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 状
2.溶解度 3.挥发性 4.升华性 5.不同pH条件下显色
(二)化学性质
1.酸性
2.颜色反应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酸性 Ar-OH的存在——显酸性——用于碱提酸沉 分子中Ar-OH的数目、位置不同则酸性强弱有差异
H
O
..
OH
O
O
O
O
β -OH蒽醌
α -OH蒽醌
第二节
理化性质
下列顺序排列
(二)化学性质
1.酸性——以游离蒽醌类衍生物为例,酸性强弱将按 (1) 有-COOH的酸性> 无-COOH(Ph-OH) (2) β-OH>Ph-OH > α-OH
H O OH OH O O

09第09章_卤代烃

09第09章_卤代烃

sp3
构型反转
此图取自于K.彼得C.福尔特等著《有机化学结构与功能》,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总目录
特点:
① 反应过程:
反应物→过渡态→产物 一步协同反应,即旧键 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是同 时进行的,反应过程形成 过渡态。
② 结构变化:
CSP3 →CSP2 →CSP3
③ 立体化学:构型反转
④ 能量变化(右图)
第九章 卤代烃
(halogenated hydrocarbon )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一、分类 二、命名 第二节 一卤代烃 一、物理性质 二、光谱性质 三、结构特点 四、化学性质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一、SN2和SN1反应历程 二、SN2和SN1的立体化学 三、影响亲核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节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一、分类 二、结构特点 三、反应活性 第五节 卤代烃的制备 第六节 重要的卤代烃 第七节 有机氟化物
第四节 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一、分类

乙烯式:RCH=CHX,ArX 烯丙式:RCH=CHCH2X,ArCH2X 孤立式:RCH=CH(CH2)nX (n≥2)
二、结构特点

乙烯式:p-π共轭使键的强度增大,不易断裂。 烯丙式:因形成C+后存在p-π共轭,故其活性增大。
总目录
三、反应活性
总目录
第二节 一卤代烃
一、物理性质(自学) 二、光谱性质
1. IR:处于指纹区 2. HNMR:X—C—H δ:3~5
总目录
三、结构特点
卤原子电负性大于碳,使C—X键的电子云偏向 卤原子,为极性键。 C—F
偶极矩 C· m 键长 nm 键能 kJ· mol-1 6.7× 10-30

有机化学课件第五版汪小兰第9章醛、酮、醌

有机化学课件第五版汪小兰第9章醛、酮、醌
第九章
醛、酮、醌
• 醛、酮、醌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 醛、酮、醌的物理性质
• 醛、酮、醌的化学性质
9-1 醛和酮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一、结构 • 醛、酮:分子中含有羰基,故称为羰基化合物。
• 官能团: 羰基
C O
O R C H 醛
O C H 醛基
O R C R1
O C 酮基

• C、O:sp2 杂化;
3-戊酮
O CH3CH2C CH CH3
5 4 3 2 1
CH2=CHCHO 丙烯醛
CH3
2-甲基-3-戊酮
O CH3C CH CH CH3
1 2 3 4 5
5 4 3 2 1 CH3CH CHCHCH3
OH
3-戊烯-2-醇
3-戊烯-2-酮
CHO
苯甲醛 苯乙醛
CH2CHO
COCH 3
苯乙酮
O CH2C CH3
CH
CH
CH R
CH3
4 CH
3 CH
H 2 C 1 O
H
+ RMgX 1,4-加
H CH C OH
成 CH 3
CH R
CH
C
OMgX
H+, H2O
CH3
CH R
CH3CHCH2CHO R
CH3CH=CH-CHO
1,2加成
+
CH3CH2MgX
CH3CH=CH-C
OH
CH2CH3
1,4加成
CH3CH
• 酮较难与一元醇反应,与1 ,2-或1,3-二员醇比较容易 进行,产物为环状缩酮。
O
O
O
+ HOCH2CH2OH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9章 分子结构

兰叶青 无机化学专业课考研复习第9章 分子结构

第二节
第九章
一、现代价键理论(也称电子配对法)
1、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 海特勒和伦敦在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形成的过 程中,得到H2分子的能量E和核间距R之间的关系曲线, 如图。
H2分子的能量随核间距的变化
NaBr、NaCl中, I 、Br、Cl 的还原性依次降低,而
AgI、AgBr、AgCl的溶解度依次增大,颜色依次变浅, 这都与离子半径的大小有着密切联系。
第一节
第九章
2、离子的电荷 离子电荷高,与相反电荷的吸引力大,熔点、沸
点就高。例如:CaO的熔点(2614℃)比NaCl(801℃) 高。
3、离子的电子构型
相反电荷Z+和Z-的离子间的吸引势能V吸引为:
V吸引
z z e2
4 0 r
第一节
第九章
式中ε0为介电常数,e为1个电子所带电量。相反电荷的 离子之间,除静电引力外,还存在外层电子之间以及
原子核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排斥势能V排斥与r的关系
为:
V排斥
B rn
式中:B和n为常数。因此,正负离子间的总势能为:
rNa 230 133 97pm
rCl 278 97 181pm
目前最常用的离子半径是1927年由鲍林(Pauling) 从核电荷数和屏蔽常数出发推算出的一套数据,半径 计算公式为:
第一节
第九章
r cn
Z 式中Z为核电荷数,σ为屏蔽常数,Z-σ为有效核电数,cn为取决 于最外电子层的主量子数n的一个常数。
F 、Cl 、O2 等简单的负离子,其最外层都为稳定
的稀有气体结构,即8电子构型。对于正离子来说,情 况相对复杂,除了8电子结构外,还有其它多种构型。 正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九章 醛和酮

第九章 醛和酮

4.加醇
醇是含氧的亲核试剂,在干燥的氯化氢的催化下, 一分子醛与一分子醇发生加成,生成半缩醛。
O R C H R' OH
干燥HCl
OH R C H OR'
半缩 醛羟 基
半缩醛分子中的羟基称为半缩醛羟基。半缩醛不 稳定,再与另一分子醇反应,脱水生成稳定的缩醛。
OH R C H R' OH OR' OR'
第九章
教学目标:
醛和酮
1、了解醛和酮的分类,物理性质 2、熟悉醛和酮的命名,制备方法 3、掌握醛和酮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碳原子以双键和氧原子相连的官能团称羰基
O C
羰基
O R C H
醛基
O R C R'
酮基
通 式:
O (Ar)R C H
O (Ar)R C R'(Ar)
一、结构和命名
(一)结构
δ+ δ-
除了具有活泼甲基的醛、酮可以发生碘仿反应 外,具有
CH3 CH R(H) 结构的醇也能发生碘仿反应, OH
这是因为具有这种结构的醇能被次碘酸钠氧化为 相应的具有活泼甲基的羰基化合物。
碘仿是黄色结晶,不溶于水,具有特殊气味,易识 别。所以可用于以上各类化合物的鉴别。
2.羟醛缩合 在稀酸或稀碱的催化下(最常用的是稀碱),一分
2.加NaHSO3
亚硫酸氢钠饱和水溶液能与醛、脂肪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 的低级环酮生成结晶性物质而析出。
O R C H ( CH3) SO3H Na
+
SO3H R C ONa H ( CH3)
SO3Na R C OH H ( CH3)
1.由于加成物能溶于水而难溶于亚硫酸氢钠饱和水溶

天然产物化学(第九章)生物碱

天然产物化学(第九章)生物碱

_
C: -OH
C CH N
曼尼希碱
在生物碱中,尤其是苄基异喹啉和吲哚生物碱的生物 合成中,许多一级环合都是通过曼尼希反应生成的。
天然产物化学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⑶酚的氧化偶联反应 为次级环化反应。 反应过程为含酚羟基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经酶作用形
成自由基,两个自由基经偶联,形成新键。如在由苄基 四氢异喹啉形成各类异喹啉生物碱中,则是由酚的氧化 偶联反应生成的。 2.碳-氮键的裂解 较重要的裂解为Hofmann降解和von Braun(冯·布劳恩)降解。
一叶萩碱为淡黄色,是因为氮原子上孤电子对与共轭 系统形成跨环共轭。
天然产物化学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4.挥发性与升华性 少数液体状态及个别小分子固体生物碱如麻黄碱、烟碱
等具挥发性,可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咖啡因等个别生物碱具 有升华性。 (二)旋光性
生物碱结构中如有手性碳原子或本身为手性分子即有旋 光性。
CH3
N
HO
吗啡
O
CH3
N
HO
可待因
天然产物化学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2012/12/7 第十四周 化学
本类生物碱也称吲哚类生物碱,是类型较多、结构较 复杂、化合物数目最多的一类生物碱。主要分布于马钱科、 夹竹桃科、茜草科等几十个科中。
(一)简单吲哚类 结构特点为只有吲哚母核,而无其 它杂环。代表化合物如存在于蓼蓝中的靛青苷。
1.胆甾烷碱类 2.异胆甾烷碱类
N
H
H
OH
H
HH
HH
HO H OH
浙贝甲素 verticine
天然产物化学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本类生物碱都具有甾体母核,但氮原子均不在甾体母核内。

第九章醛和酮亲核加成反应

第九章醛和酮亲核加成反应

第九章 醛和酮 亲核加成反应第一节 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一、醛和酮的定义醛和酮都是分子中含有羰基(碳氧双键)的化合物,因此又统称为羰基化合物。

羰基与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甲醛与两个氢相连),与两个烃基相连的称为酮。

CO R'CR O HCR(H)O羰基 醛 酮二、醛和酮结构羰基是醛、酮的特征官能团。

羰基碳原子是sp 2杂化的,即碳原子以三个sp 2轨道与其它三个原子的轨道重叠形成三个σ键,碳原子上未参加杂化的p 轨道与氧原子上的p 轨道侧面重叠形成一个π键。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故碳氧双键电子云偏向于氧原子,使氧原子带负电荷(δ-),而碳原子带正电荷(δ+),易被亲核试剂进攻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由于羰基的吸电子作用,羰基的α-H 活性增强,表现出α-H 的酸性,进而发生羟醛缩合,卤代等反应。

此外,醛、酮还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及其它一些反应。

醛、酮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关系如下:CH R'H (H)R羰基的还原反应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醛的氧化反应H 的反应三、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一)分类醛和酮根据烃基结构类型,可分为脂肪和芳香醛、酮;根据烃基的饱和程度,又分为饱和与不饱和醛、酮;根据羰基的数目,还分为一元、二元和多元醛、酮。

(二)命名 1.普通命名法结构简单的醛、酮,可采用普通命名法命名。

醛按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称为“某醛”,芳基作为取代基;酮则根据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来命名,简单的烃基放前,复杂的烃基在后,最后加“酮”字来命名。

2.系统命名法结构复杂的醛、酮主要采用系统命名法。

即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距羰基最近的一端编号,由于醛基总是位于碳链的一端,不用标明醛基的位次,但酮的羰基位于碳链中间,位次必须标明。

将取代基的位次和名称放在母体名称前。

芳香烃基总是作为取代基。

多元醛、酮命名时,应选取含羰基尽可能多的碳链为主链,注明羰基的位置和数目。

不饱和醛、酮,应选择连有羰基和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做主链,并使羰基编号最小。

第九章 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 第2讲 烃

第九章 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 第2讲 烃
该烃的化学式为 C5H4,故等质量燃烧时,CH4 的耗氧量较多, D 错误。
答案 A
考点一
知识梳理
递进题组
返回
递进题组 题组一
1 2 3
题组二
解析
4
5
6
2. 若用乙烯和氯气在适当的条件 下反应制取四氯乙烷,这一过 程中所要经历的反应及耗用氯 气的量 (设乙烯为 1 mol,反应 产物中的有机物只有四氯乙烷 ) 是 A.取代, 4 mol Cl2 B.加成, 2 mol Cl2 C.加成、取代, 2 mol Cl2 D.加成、取代, 3 mol Cl2
考点一
(
)
A.X 既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又能使酸性
知识梳理
递进题组
返回
递进题组 题组一
1 2 3
题组二
4
5
6
解析
观察球棍模型可知 X 的结构简式为
, 该
烃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A 正确;
由于是在低温下合成的,故该分子在常温下不能稳定存在, 错误; B
X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易加成理
递进题组
返回
递进题组 题组一
1 2 3
题组二
4
5
6
6.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CH3CH==CH2+( Cl2 )—→ ,反应类
加成反应 ; 型:_________
500℃~600℃ (2)CH3CH==CH2 + Cl2 ——————→ ( )+
取代反应 ; HCl,反应类型:__________
考点一
知识梳理
递进题组
返回
知识梳理
深度思考
2.乙烯使溴水、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相 同 ? 能 否 用 酸 性 KMnO4 溶 液 鉴 别 CH4 和 CH2==CH2?

化学一轮复习第九章第3课时醇酚醛教案鲁科版

化学一轮复习第九章第3课时醇酚醛教案鲁科版

第3课时醇酚醛[课型标签:知识课基础课]知识点一醇的结构与性质1。

概念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醇,官能团为羟基(—OH),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C n H2n+2O(n≥1)。

2.分类3。

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1)溶解性:低级脂肪醇易溶于水。

(2)密度:一元脂肪醇的密度一般小于1 g·cm-3。

(3)沸点①直链饱和一元醇的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

②醇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远高于烷烃。

4.由断键方式理解醇的化学性质(以乙醇为例)如图所示将醇分子中的化学键进行标号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断键位置置换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①取代反应CH3CH2OH+HBr CH3CH2Br+H2O②2CH3CH2OH C2H5—O-C2H5+H2O①②CH3CH2OH+CH3COOH CH3COOC2H5+H2O①氧化反应CH3CH2OH+3O22CO2+3H2O①②③④⑤2CH3CH2OH+O22CH3CHO+2H2O①③消去反应CH3CH2OH CH2CH2↑+H2O②⑤[名师点拨] (1)醇的消去反应规律醇分子中,连有羟基(—OH)的碳原子必须有相邻的碳原子,并且此相邻的碳原子上必须连有氢原子时,才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不饱和键。

表示为(2)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规律醇的催化氧化的反应情况与跟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个数有关。

5。

几种常见的醇名称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俗称木精、木醇酒精甘油结构简式CH3OHCH3CH2OH或C2H5OH特性有毒75%杀菌消毒有机合成原料保湿护肤状态、溶解性液体,易溶于水且互相混溶题组一醇的结构与性质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

乙醇与金属钠反应时,是乙醇分子中羟基中的O-H键断裂B.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若变蓝则含水C。

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成CH3COOHD.甲烷、乙烯、苯、乙醇都是无色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解析: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D不正确。

第九章 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第九章 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第九章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纯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组成物质的结构单元(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性质。

——在这些粒子之间作用力(原子间力、分子间力或离子间力)的强度。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要讨论象熔点、沸点和电导等物理性质和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物质分为四类,它们在结构单元的性质和这些单元之间的作用力彼此都不相同:1、离子型化合物(如NaCl、MgO和CaCO3)2、分子型物质(如H2、CO2和H2O)3、大分子型物质(如C和SiO2)。

4、金属(如Na、Mg和Fe )。

9.1 离子型化合物在第八章讨论离子键时,我们曾扼要地提到离子型化合物的物性。

一般说来:1、离子型化合物在室温下是固体。

它们的熔点都很高,从摄氏几百度到2000℃以上。

这种特性表明: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静电作用力。

只有在高温下离子才能获得足够的动能来克服这些吸引力而达到液态特有的运动自由。

2、离子型化合物不论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都是良好导电体。

不论在上述哪一种情况下,导电的粒子都是带电的离子(如Na+、C l-),它们在液体中运动而导电。

在固体状态,离子被局限在晶格的某些位置上振动,因而导电率很低。

3、很多(但并非所有)离子型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水中。

反之,所有离子型固体基本上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在第二十和第十八章,我们将更多地讨论有关溶解度的问题。

熔点趋势根据Coulomb定律,相反电荷粒子间的吸引力与它们所带电荷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应用于晶格中的离子,关系式可以写成:f=常数)(22121)(离子电荷离子半径-+=-+=-+-++⨯⨯、、qq、、rrrrqq(9.1)根据方程9.1,高电荷的小离子间作用力应最大。

可以预期:离子型化合物的熔点将随着这种作用力的增加而上升。

如果比较NaCl与BaO两种化合物,它们的离子半径之和接近相等但电荷乘积相差4倍,我们看到氧化钡的熔点要高得多(表9.1)。

第九章 羧酸

第九章 羧酸

(6)芳香族羧酸 酸性次序同酚。 例:对位取代的芳香族羧酸酸性次序
COOH
COOH
COOH

NO2
Br

COOH
COOH

CH3

OCH3
在芳香酸中,取代基的位置、电子效应 对它的酸性都有影响。当连有间位定位基时, 间位定位基都使酸性增强。而当连有致活基 时,情况则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如果致活 基连在羧基的对位,则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使 羧酸酸性减弱;如果处于邻位或间位则表现 为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使酸性增强。

CCl3COOH
COOH
CHCl3 + CO2

HCOOH + CO2 COOH
Ⅲ HOOC
CH2
COOH
CH3COOH + CO2
O CH3

O CH3 COOH CH3 C C CH3 H + CO2
CH3
C
C CH3
练 习
O
O
COOH CH3
H CH3
COOH CH3
CH3
③ 丁二酸和戊二酸加热时不脱羧。而是发生 分子内脱水,生成环状酸酐。
H HOOC
COOH C C H
(E)-丁烯二酸 (延胡索酸或富马酸)
COOH H
2 1
HOOC
HOOC H C
H
(1R,2R)-1,2-环己基二甲酸
COOH C H
(Z)-丁烯二酸 (失水苹果酸或马来酸)
H HOOC
COOH C C H
(E)-丁烯二酸 (延胡索酸或富马酸)
CH2COOH
CH3CHCOOH
4、脱羧反应 羧酸分子中脱去CO2的反应称~。其特点 是不同的羧酸在不同的条件下脱羧后的产物 不同。

高中化学第九章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九章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有机化合物第一讲认识有机化合物——主要的烃考点1主要烃的结构和性质一、有机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但含碳化合物CO、CO2、碳酸及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2.烃:仅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

3.烷烃:碳原子与碳原子以单键构成链状,碳的其余价键全部被氢原子饱和,这种烃称为饱和链烃,也称为烷烃。

二、甲烷、乙烯和苯的结构与物理性质比较三、甲烷、乙烯和苯的化学性质比较下面从几种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角度认识三种主要烃:1.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1)甲烷与Cl2的取代反应(2)苯的取代反应(填化学方程式)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1)乙烯的加成反应(填化学方程式)(2)苯的加成反应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加聚反应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的化学方程式为四、烷烃1.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烷烃的习惯命名法(1)当碳原子数n≤10时,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当n>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

(2)当碳原子数n相同时,用正、异、新来区别。

例如:CH3CH2CH2CH2CH3称为正戊烷,(CH3)2CHCH2CH3称为异戊烷,C(CH3)4称为新戊烷。

考点2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而且碳碳原子之间也能相互形成共价键。

2.碳原子不仅可以形成单键,还可以形成双键或三键。

3.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碳链或碳环上还可以连有支链。

二、同系物1.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2.烷烃同系物:分子式都符合C n H2n+2(n≥1),如CH4、CH3CH3、互为同系物。

3.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呈现一定的递变规律。

三、同分异构体1.概念: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结构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Chapter 09 醇和酚

Chapter 09  醇和酚
醇的分子间脱水一般不适合制备混合醚。但用甲醇和叔丁 醇来制备甲基叔丁基醚,却可以得到较高的收率。因为反应中 很容易形成叔丁基正离子,使反应按SN1历程进行。
C H3 C H3 C C H3 OH
+
ClCH3 CH3C-CH2CH3 Cl
『思考题』 当HBr水溶液和3-丁烯-2-醇反应时,不仅生成3-溴-1-丁烯, 还生成1-溴-2-丁烯,试解释之。
OH HBr Br + Br
2)与 PX3 、SOCl2 反应
3 (CH3)2CHCH2OH RCH2OH + Br Br- + RCH2 PBr3 PBr2 SN2 3(CH3)2CHCH2Br + H3PO3 RCH2OPBr2 + HBr RCH2Br + -OPBr2
ROH + HCl RCl + H2O
3o 醇 、烯丙醇、苄醇 室温下反应液立即混浊、分层; 2o醇 1o醇 2 ~ 5 min. 反应液混浊、分层; 加热,反应液混浊、分层;
反应按SN1历程,有碳正离子重排。
CH3 CH3C-CHCH3 HCl H OH CH3 + CH3C-CHCH3 -H 2O CH3C-CHCH3 重排 H +OH2 H ClCH3 CH3C-CHCH3 H Cl CH3 CH3 CH3C-CH2CH3
【练习】
ClH2C H H CH2CHCH3 OH HO CH3 H H3C C CH2 OHOH
(E)-6-氯-4-己烯-2-醇
3-甲基-2-环戊烯-1-醇
1,2-丙二醇
酚的命名首要的是根据“优先次序”确定主官能团,只 有在芳环上羟基是最优先官能团的前提下才能命名为“酚” 。

有机化学第九章羰基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九章羰基化合物

第三节 化学反应
(一)亲核加成反应 (二)α-活泼氢引起的反应 (三)氧化和还原反应 (四)其它反应
醛酮的结构与反应性
亲核加成
氢化还原
O
CC
H
-活泼H的反应 (1)烯醇化 (2) -卤代(卤仿反应) (3)醇醛缩合反应
H
醛的氧化
C=C–C=O
(1)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 (2)碳氧双键的亲核加成 (3),-不饱和醛酮的共轭加成 (4)还原
C
R
O-
R'
Nu 随R基的体积增大和给电
C
子能力增加,中间体稳定
R
O- 性降低;
随Ar基增加,电子离
域,降低了基态的焓值, 增加了活化能。
O
O
R C H(R) > Ar C H(R)
试比较下列化合物发生亲核加 成反应的活性大小
O2N A
CHO CH3
CHO B
CHO C
常见的亲核试剂按照亲核的中心 原子不同可分为:
CH3CH2OH, H+
CH3CH
OCH2CH3 OCH2CH3 缩醛 acetal
分子内也能形成半缩醛、缩醛。
OH
HCl
HOCH2CH2CHCHO
HO OH O
半缩醛
CH3OH
HO OCH3 O
缩醛
与酮反应
半缩酮
CH3CH2 CH3CH2 C=O + CH3OH
H+
CH3CH2
OCH3
C
CH3CH2
(0 %) 三氯乙醛水合物
(安眠药)
有吸电子基团可以形成稳定水合物。 水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
与ROH的加成
半缩醛(酮)、缩醛(酮)的生成

有机化学 第9章 醛和酮

有机化学 第9章 醛和酮

R CH2OH
R' R CHOH R' R COH R"
伯醇 仲醇 叔醇
(5)与氨衍生物的加成缩合
氨及其衍生物是含氮的亲核试剂,可与羰基加成, 氨及其衍生物是含氮的亲核试剂,可与羰基加成, 再分子内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氮双键 再分子内失去一分子水形成碳氮双键
+ δ
C
.. O + HN Y 2
δ
_
C NH2 Y _ O
CH3CH2CHCHO CH3
2-甲基丁醛
CH3CH CHCHO
2-丁烯醛(巴豆醛) 丁烯醛(巴豆醛)
CH2CH2CHO
3-苯基丙醛
注意醛基的写法: 注意醛基的写法:
右端:CHO 右端 左端: 左端:OHC
O 7 6 5 4 3 2 1 CH3CH2CHCH2C CH2CH3 CH3
O3 4 5 CH3 CCH2CH CH2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 比较下列化合物和 比较下列化合物和HCN加成反应的速度 加成反应的速度
CH3CHO CH3CH2CHO CH3COCH3 CH3CH2COCH2CH3
2. 以丁酮为原料,合成 甲基 羟基丁酸 以丁酮为原料,合成2-甲基 甲基-2-羟基丁酸
O CH2CH2CCH3 HCN CH2CH2CCH3 CN OH H3O+ OH CH2CH2CCH3 COOH
α-羟基磺酸钠
适应于: 适应于: 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酮。
CH3CHO 89% CH3COCH3 56% CH3COCH2CH3 36% 35% O
CH3COCH(CH3)2 CH3COC(CH3)3 H5C2COC2H5 CH3COPh 12% 6% 2% 1%

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申报

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申报

选修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申请表《化学竞赛初级》课程纲要前言选修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积淀、优厚的学校资源以及社会丰富的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验工作。

《化学竞赛初级》选修课程是高中化学必修内容的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程目标:主要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达成的目标,可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以提高学生化学素养”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具体目标如下:1.应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学习,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2.能应用所学知识(钠、铝、铁、铜、氯、溴、碳、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举例说明物质的分类、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及反应规律的认识;3.能利用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的认识。

4.初步学会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说出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及原理;独立操作容量瓶;能较规范完整地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步骤;5.通过本课程学习,认识化学,知道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过程;6.能用化学的视角观察、关注个人生活及生存环境,体会化学与个人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高中化学教案苯的结构

高中化学教案苯的结构

高中化学教案——苯的结构教学目标:1. 理解苯分子的结构特点;2. 掌握苯分子的化学性质;3. 能够运用苯的结构解释相关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化学键的特性,苯的取代反应机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苯的模型或挂图,相关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第一章:苯分子的结构1.1 苯分子的基本结构1. 介绍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2. 讲解苯分子中的碳氢键特点(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第二章:苯分子的化学键2.1 碳氢键1. 分析碳氢键的电子共享情况;2. 解释碳氢键的键能和键长。

2.2 碳碳键1. 阐述苯分子中碳碳键的独特性;2. 探讨碳碳键的化学性质。

第三章:苯的化学性质3.1 取代反应1. 介绍苯的取代反应类型;2. 讲解取代反应的机制。

3.2 加成反应1. 分析苯的加成反应条件;2. 举例说明苯的加成反应实例。

第四章:苯的特殊性质4.1 芳香性1. 解释苯分子的芳香性;2. 探讨芳香性对苯分子性质的影响。

4.2 苯的亲电取代反应1. 分析亲电取代反应的条件;2. 讲解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

第五章:苯的应用5.1 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1. 介绍苯在有机合成中的典型应用;2. 举例说明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5.2 苯的同系物1. 讲解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2. 探讨苯的同系物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苯分子化学性质的掌握;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苯的特殊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教学内容:第六章:苯的衍生物6.1 芳香族硝化反应1. 介绍硝化反应的原理;2. 讲解硝化反应在苯及其衍生物中的应用。

6.2 芳香族卤代反应1. 分析卤代反应的原理;2. 探讨卤代反应在苯及其衍生物中的应用。

第七章:苯的衍生物的应用7.1 苯的衍生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1. 介绍苯的衍生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典型应用;2. 举例说明苯的衍生物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第九章醚

有机化学第九章醚

高纯度的三氯生:治疗牙龈炎、牙周炎及口腔溃疡等的疗效牙膏及漱口水
OH
Cl
O
Cl
Cl
Cl2
????????? (自来水)
CHCl3
Chloroform:口服最低致死剂量为140 mg/Kg。50 Kg体重的一 次要吃下7 g的氯仿(哥罗芳)才有可能致死
40
知识介绍:环氧树脂(Epoxy Resin)
三氯生
36
若干重要的醚
Cl
Cl
OCH2CO2H 2,4-D
Cl
Cl
OCH2CO2H 2,4,5-T
Cl
二恶因
Cl
O
Cl
Cl
O
Cl
2,3,7,8-tetrachlorodibenzodioxin also called TCDD
Herbicides: 越战期间作为脱 叶剂(defoliants)大量使用
8
2. 醚的物理性质
氢键受体

R
OR
O
R
R
R1 O R2
no hydrogen bond
no donor
acceptor
➢ 无氢键给体,不能形成类似醇的分子间氢键
➢ 能够和水分子的氢原子形成分子间氢键作用
➢ 沸点比分子量接近的醇要低得多,而与分子量接近的 烷烃相似 (例: 甲醚b.p. −24.8 C; 乙醇 b.p. 78.5 C)
26
H3C O H
H
酸性条件 亲核试剂 进攻点
碳正离子中间 体稳定性决定
H
碱性条件 亲核试剂 进攻点
空间位阻大小 稳定性决定
27
⚫ 合成应用
例:
28
2. 冠醚、穴醚与相转移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关系纯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组成物质的结构单元(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性质。

——在这些粒子之间作用力(原子间力、分子间力或离子间力)的强度。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要讨论象熔点、沸点和电导等物理性质和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物质分为四类,它们在结构单元的性质和这些单元之间的作用力彼此都不相同:1、离子型化合物(如NaCl、MgO和CaCO3)2、分子型物质(如H2、CO2和H2O)3、大分子型物质(如C和SiO2)。

4、金属(如Na、Mg和Fe )。

9.1 离子型化合物在第八章讨论离子键时,我们曾扼要地提到离子型化合物的物性。

一般说来:1、离子型化合物在室温下是固体。

它们的熔点都很高,从摄氏几百度到2000℃以上。

这种特性表明: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静电作用力。

只有在高温下离子才能获得足够的动能来克服这些吸引力而达到液态特有的运动自由。

2、离子型化合物不论在熔融状态或在水溶液中都是良好导电体。

不论在上述哪一种情况下,导电的粒子都是带电的离子(如Na+、C l-),它们在液体中运动而导电。

在固体状态,离子被局限在晶格的某些位置上振动,因而导电率很低。

3、很多(但并非所有)离子型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水中。

反之,所有离子型固体基本上不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在第二十和第十八章,我们将更多地讨论有关溶解度的问题。

熔点趋势根据Coulomb定律,相反电荷粒子间的吸引力与它们所带电荷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应用于晶格中的离子,关系式可以写成:f=常数)(22121)(离子电荷离子半径-+=-+=-+-++⨯⨯、、qq、、rrrrqq(9.1)根据方程9.1,高电荷的小离子间作用力应最大。

可以预期:离子型化合物的熔点将随着这种作用力的增加而上升。

如果比较NaCl与BaO两种化合物,它们的离子半径之和接近相等但电荷乘积相差4倍,我们看到氧化钡的熔点要高得多(表9.1)。

离子的体积效应可以通过比较MgO和BaO来说明,Mg2+离子的半径小于Ba2+离子的半径,致使它对O2-离子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而MgO就具有更高的熔点。

热分解二元离子型化合物,如NaCl或MgO,通常熔化时并不分解,而只形成相应的纯液体。

然而某些更复杂的离子型固体加热时分解,生成两种或更多的纯物质。

水合物(其中水分子被结合在晶格之中)表现出这种特性。

例如,BaCl2·2H2O约在100℃时失水而生成无水氯化钡:BaCl2·2H2O(s) →BaCl2(s)+2H2O(g) (9.2) 某些水合盐在室温下暴露于干燥空气中即失去水分,这个过程称为风化。

一个熟悉的例子是五水硫酸铜(CuSO4·5H2O)。

这种蓝色晶体盐失水首先生成低水合物CuSO4·3H2O(蓝)与CuSO4·H2O(白),最后在加热时变成无水硫酸铜。

)的化另一类在加热时常常分解而不熔化的离子化合物是含氧阴离子(如OH-、CO 23合物。

分解的典型产物是固体金属氧化物加上一种挥发性的非金属氧化物。

例如,当消石灰[Ca(OH)2]被加热到约600℃时,它分解成生石灰(CaO)和水蒸汽:Ca(OH)2(s) →CaO(s)+H2O(g) (9.3) 当石灰石被加热到约800℃时,发生同一类型的反应:CaCO3(s) →CaO(s)+CO2(g) (9.4)9.2 分子型物质分子型物质往往是挥发性的,它们的熔点和沸点比较低,通常都在300℃以下。

所有室温下是气体的物质以及差不多所有的液体都是分子型的。

典型的例子有H2(沸点=-235℃)、CH4(沸点=-162℃)和C6H6(沸点=80℃)。

如果分子量很高,则此物质在室温下可能是固体。

实例有:C10H8(熔点=80℃)和I2(熔点=113℃)。

分子型物质通常是不良的导电体,不论是液态或溶液状态,象这样的中性分子是不能导电的。

有些极性分子与水反应成离子。

因而形成一种能导电的水溶液。

氯化氢是其中一个实例,当它被加入水中后,即发生下述反应:HCl(g) →H+(aq)+C l-(aq) (9.5) 这种类型的反应是相当少见的,绝大多数分子型物质(例如二氧化碳、糖和甲醇)的水溶液都是不良导体。

原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型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普遍的比较低,这表明分子间作用力是很弱的。

但分子间作用力薄弱丝毫也不意味着分子内的作用力微弱,后者通常是很强的。

我们试以双原子分子组成的单质氢为例说明。

为了使氢熔化或沸腾,只需克服那种将分子聚集在一起的吸引力——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在固体内的聚集是规则的,在液体内是松散的。

氢的低熔点(-259℃)和低沸点(-253℃)反映出这些力非常微弱。

H2分子内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极强这一事实在此无关紧要,当氢熔化或沸腾时这种键仍旧完好无损。

打开H—H共价键需要很高温度,甚至在2400℃,也只有大约1%H2分子离解成原子。

熔点和沸点的趋势影响分子型物质挥发性的几种因素中最明显的是分子量。

例如,试比较表9.2所列的卤素,由F2(分子量=38)到I2(分子量=254),熔点和沸点逐渐上升。

列于同表中的烃类明显地具有相同的趋势。

随着分子量的增加,由25℃与1大气压下是气体的化合物(CH4到C4H10)逐渐改变为液体(C5H12到C16H34),再改变为低熔点蜡状固体。

表9.2 分子量对分子型物质熔点和沸点的影响除分子量外,影响分子型物质挥发性的另一个因素是极性。

分子量差不多的化合物相比,极性分子组成的化合物的熔点、沸点比非极性的高一些(表9.3)。

表9.3 极性和非极性物质熔点的比较列,尽管极性不断降低,但随着分子量增加沸点逐渐上升。

然而,对于氢同某些体积小而电负性高的原子(N、O、F)所形成的分子化合物,极性对于挥发性的影响就要大得多。

氟化氢(沸点=19℃)尽管分子量很低,却是所有卤化氢中沸点最高者。

水(沸点=100℃)或氨(沸点=-33℃)同其它6A或5A元素的氢化物相比,也具有反常的高沸点。

在这三种情况下,极性的影响颠倒了仅仅基于分子量所预期的正常趋势(图9.1)。

可以预料,最难凝聚成液体和固体的物质是那些基本结构单元质量轻而又是非极性的物质。

这类物质包括低分子量非金属单质(H2,沸点=-253℃;N2,沸点=-196℃;O2,沸点=-183℃;F2,沸点=-187℃)以及惰气族的前几个成员(He,沸点=-269℃;Ne,沸点=-246℃;Ar,沸点=-186℃)。

例题9.1与下列物质的沸点比较,推断一氧化氮(NO)的沸点如何?A、N2O的沸点。

B、N2与O2的沸点平均值。

解A、因NO的分子量比N2O的低很多(30对44),NO的沸点应低于N2O的沸点。

实际测得结果是:NO是-152℃;N2O是-88℃。

B、如分子量是唯一影响因素,可以预期NO的沸点将在N2(-196℃)和O2(-183℃)沸点的中间。

换言之,我们可以预言沸点值接近-190℃。

然而,N2与O2是非极性分子,而NO是极性分子。

所以NO具有较高沸点(-152℃)。

分子型物质的挥发性是由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性质决定的。

按我们现在要考虑的理由看,这些作用力的大小是随着分子体积和极性的增加而增加的。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偶极力极性对于分子型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9.2)。

最稳定的排列方式乃是一个分子的正极与相邻分子的负极尽可能地靠近。

在这种情况下,在相邻分子之间有一种叫做偶极力的静电吸引作用。

在氯化碘晶体内部相邻分子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本质上与氯化钠固体内相反电荷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是相似的。

然而,ICl中极性分子之间的偶极力比NaCl中的离子键弱一个数量级。

(当然,偶极力也比极性共价键弱得多。

)偶极力是由于碘和氯的电负性不等,仅仅在分子中产生部分+1与-1电荷。

而另一方面,在NaCl中电子的完全转移导致离子具有完整的+1与-1电荷。

当氯化碘被加热到27℃时,相当弱的偶极力不再能够保持分子具有固定的排列方式,固体开始熔化。

液态时偶极力仍旧非常重要,液体中极性分子彼此之间仍然非常靠近。

只有在气态时,分子彼此远离,这种静电力才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象ICl这样的极性化合物的熔点和沸点要高于具有相当分子量的非极性物质的相应值。

氢键氟化氢、水和氨的反常性质是由于在这些物质中存在一种异常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而造成的。

这种在一个分子内的氢原子同另一个分子内的氟、氧和氮原子之间作用的吸引力是非常独特的,我们给它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氢键。

氢键之所以强于通常的偶极力有以下两个原因:1、氢(2.1)和氟(4.0)、氧(3.5)或氮(3.0)的电负性之差很大,足以使得HF、H2O 和NH3中的成键电子发生偏离氢原子的显著位移。

因此,这些分子中的氢原子,就它和邻近分子的相互作用而言,其行为几乎就象赤裸裸的质子。

在HF中电负性之差最大,氢键也最强;在NH3中电负性之差较小,氢键也最弱。

2、氢原子体积很小,使得一个分子中的氟、氧和氮原子同另一个分子中的氢原子靠得非常之近。

很明显,氢键主要限于出现在含有上述三种元素的化合物中,这些元素都具有比较小的原子半径。

较大的氯和硫原子所具电负性(3.0,2.8)与氮原子的相近,在象HCl和H2S等化合物中表现出极小或者不生成氢键的倾向。

(这一点是怎样知道的?)打开1摩尔氢键所需能量约在5到50kJ之间,尽管氢键比共价键弱得多,它却是分子间作用力最强的一种。

因为许多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分子均含有O—H和N—H键,所以在这类物质中氢键非常普遍,并且常常对于这些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蛋白质和核酸由长链的有机分子所构成。

它们的几何形状由邻近链中的N—H与C=O基团之间的氢键所固定。

1953年Watson与Crick所提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有名的“双螺旋线”模型就基于这种结构。

液态水的很多不寻常性质是氢键作用的直接后果。

例如,水相对于其它液体或固体的比热大,反映了破坏氢键需很大能量。

当温度升高时,氢键的数目减少。

但甚至在100℃,仍有足够多的氢键使得水的蒸发热(2257 J/g)大于任何其它液体的蒸发热。

当水凝固成冰时,产生一种“开口”的六角形分子(图9.3)。

冰晶体中的每个氧原子同四个氢原子成键,其中两个是键长为0.099nm的通常的共价键,另两个则是键长为0.177nm的氢键。

冰结构中有较大成份的“空隙”解释了为什么冰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诚然,水如果冷至4℃以下,它的密度就开始下降。

这一点说明,从紧密堆积结构向敞开结构的过渡是一段温度区间内逐渐发生而不是在冰点时骤然出现的。

据信甚至在室温时,水中就有某些分子以敞开的、冰状图形取向。

随着温度下降,就有越来越多的分子呈现这种图形。

在4℃以下,向敞开结构的过渡超过了正常的冷缩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