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诗歌 (2)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
石头城(唐·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 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 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 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 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技巧。这首诗歌将 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 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 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少女形象在画中 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行人旅途之中所见所感)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 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人想象妻子的思念)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 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 尽致。
鹊桥仙· 夜闻杜鹃 ·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 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 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反衬,诗人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 鹃的有声,好处是以寂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 声。
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按】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 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 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 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 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郑思肖《送友人归》阅读答案及赏析
郑思肖《送友人归》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送友人归郑思肖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试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尾联作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花落一杯酒”一句,实写分别之景:暮春时节,友人归去,唯有一杯酒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月明千里心”一句,虚写别后之情:分别之后,虽相隔千里,但可共享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心。
颔联由眼前之景想到别后之情,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朋友的一片真情。
2.尾联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送归友人后怅然若失、离愁满怀的情感。
在友人的归帆渐远渐隐之际,诗人回眸凝望,只有烟雾缭绕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测,诗人的离愁别绪已蕴含其中。
作者:郑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忆翁,号所南,连江(今属福建)人。
名与字、号皆宋亡后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详。
宋末太学生,元兵南下,曾扣阍上书,不报。
入元,居吴下,自号三外野人。
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土,根无所凭,以为地已人夺去。
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七十八。
[参考译文]:您鬓发如雪,年事已高,呼唤渡船,在烟水迷离的浙江之滨。
正值落花时节,我们举杯惜别,别后看明月朗照,千里同心。
您像凤凰,志在腾身浩渺的太空;我似麋鹿,生性喜爱幽静的山林。
分手后我徒然回头远望,却只见幽暗的丛林笼罩着烟云。
【赏析】:《送友人归》是郑思肖的一首送别诗,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了当时送别的氛围,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首联切合题目,写友人的形象和送别的地点。
友人年事已高,满头如雪的白发,是一位老叟。
簪,古人蓄发,用簪绾结头发。
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指的男子用簪绾结长发。
友人归去,取道水路,送行的地点是在浙江的边,浔,水滨。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
2023年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写景咏物二轮复习专题(二)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卜算子•咏梅南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片用和(用原句填写)写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现实遭遇的悲苦。
(2)阅读下列两则链接材料,说说哪一则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王安石《梅花》【乙】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南宋刘克庄《落梅》2.古词阅读。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断桥、、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2)从下列诗词选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3.古诗阅读。
小文很喜欢张嵲的《墨梅》,却不知道该如何赏析,他去向老师请教。
请你阅读《墨梅》,帮忙完成对话。
墨梅[宋]张嵲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小文:老师,我很喜欢张嵲的这首《墨梅》,可不知道该如何赏析。
老师:你可以用连结的策略进行赏析。
还记得小学学过的那首王冕的《墨梅》吗?小文:记得。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老师:对的。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①的手法。
王冕笔下的梅花花色淡墨,花香清芬,性情高洁,王诗通过对墨梅高洁品性的赞颂,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而张嵲借墨梅②的孤高品格,表达了自己③的思想感情,写出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甲】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精练(二) 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题精练(二)专题08 古典诗歌鉴赏1.(14届湖北孝感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本诗选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人当时旅居在夔州西阁楼中的,他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当前国家时事和自己衰老多病飘泊天涯的生活,心情异常沉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请联系具体诗句,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悲慨之情。
(4分)【小题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请说说诗人在此联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分)【答案】2.(14届吉林高中毕业班摸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周邦彦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
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
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小题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6分)【小题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3.(14届辽宁省实验北校高三上期中)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宋亡后,隐居苏州。
【小题1】这首诗写了菊花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4分)【小题2】这首诗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解析】【小题1】4.(14届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诗以言志的诗歌
诗以言志的诗歌1、《寒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代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3、《石灰吟》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墨梅》元代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梅花》宋代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古诗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赏析
古诗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赏析【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朝:郑思肖níng kě zhī tóu bào xiāng sǐ ,hé céng chuī luò běi fēng zhōng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古:通仄平平仄平仄平平通仄仄平通◆中【上平一东】【去声一送】今:通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通通◆中【十一庚,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出自:郑思肖《寒菊 / 画菊》作品原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释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问答】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什么意思?答:这是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也做《画菊》)中的诗句,意思是: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现在引申为:坚守高尚节操,不屈不移、忠于信念的情怀。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画菊》原文及译文
《画菊》原文及译文《画菊》原文及译文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菊》原文及译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画菊郑思肖〔宋代〕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抱:带有,怀着,指坚持,不放弃香:菊花的香气,指气节,诗人崇尚的那种高洁品质,不与现实同流合污抱香:菊花宁在枝头绽放、枯死,菊花的这种品性,宁愿在枝头枯死也不愿吹落北风中,沾染肮脏。
赏析1: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郑思肖。
其全文如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言】《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翻译】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鉴赏】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一句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期末专项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诗歌鉴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读古诗,要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情景。
如果要让你想象这首诗的情景,应抓住哪些关键事物?并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通过写自己强欲登高、无人送酒表现自己的孤独、失落,后两句借对故园菊傍战场开的想象来强化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之情,孤独、愁苦更为深沉。
【详解】本题考查意象和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直抒厠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下面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昏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游子看到眼前景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的思乡之情。
【答案】2.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3.B【解析】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意思是: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乌鸦黄昏时纷纷归巢。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
《画》原文及翻译赏析《画》原文及翻译赏析4篇《画》原文及翻译赏析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
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
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晰,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
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
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
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
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
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
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
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郑思肖最著名的禅诗
郑思肖最著名的禅诗郑思肖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禅宗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简洁、凝练、深具禅意而著称。
以下是郑思肖最著名的禅诗,按照列表划分:一、生活与自然1.《登楼》九皋初日出,烟气云初晞。
远近亲朋尽,无论老少痴。
瞬间即灵境,高危喜不窥。
2.《行舟》吾道行舟中,江上看不尽。
岸边人世界,水中光影现。
舟自轻风起,我亦兴荡闲。
3.《望海潮》海潮叠涌来,鱼群自在游。
浩渺无际尽,万象尽消收。
我与海相连,身心皆自由。
二、禅境与内心1.《禅茗》一杯茶,一世界。
茶是心,心是禅。
茶香入鼻,心境清明。
常饮禅茗,悟道心生。
2.《寻心》心若无住处,无间亦无碍。
身随心飞扬,凡尘皆不负。
短短几句话,得道心已赋。
3.《禅和尚》山中有个禅和尚,无名无相自在忙。
看花观水心中静,行路动人不离方。
三、人生与境界1.《禅智》万法无常,人生自有光;虚空无极,眼前亦是真;一念清净,一心抚今古。
2.《无尽境》人生如梦,无尽境界,随波逐流;世间众生,皆为一体,同气相求;忧愁烦恼,都可抛去,心境自由。
3.《归山寺》归山寺,心归自在;山山水水,皆是禅意;禅茶禅香,心跳禅韵。
四、禅与艺术1.《画意》墨点纸上化,山水映意中。
画者不是我,自由自然浓。
2.《琴心》琴弦拨动,心也随之舞蹈;琴音如泉水,能洗涤塵世尘埃;闲时弹琴,思绪得以放荡。
3.《书香》纸上文字飘逸,墨香弥漫四溢;墨意化在心头,字字皆是禅。
以上是郑思肖最著名的禅诗,将他的心灵境界与禅意融入其中,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美感和哲理。
这些诗作以简洁明了的表达,让读者在读诗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禅宗智慧的光芒。
诗歌《二砺》——郑思肖
赏析: 郑思肖是南宋遗民中公然表达自已和元朝不合作态度的少
数人之一。他因亡国改了名字,他坐必朝南,每逢节日,必南向 野哭。他听到蒙古语就掩耳走开。他兰花画得很好,但宋亡后 绝不画土,兰花的根部都裸露在外面。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反 诂道:"土地被番人夺去了,根又栽在哪里呢?"这首诗是诗人发 出的庄严的誓言。
二砺
——郑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①,犹如金玉戛商音②。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
①《梁父吟》,古乐曲名,即《梁甫吟》。《诸葛亮传》:"亮躬耕
陇亩,好为《梁甫吟》"。诗人因钦慕诸葛亮恢复中原的壮志,所以
也爱唱这个曲调。 ②戛:敲击。商音:五音之一,其声悲凉。 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像敲金击玉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要学勾践立下十年灭吴的大计,要有包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讨 救兵的决心。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惨痛,空林虎白昼也要出 来咬人。我在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愿,决不让祖国大好河山 永远沉沦!
这首诗的大意是:愁闷时高歌一曲《梁父吟》,像敲金击玉 一般发出悲凉的声音。要学勾践立下十年灭吴的大计,要有包 胥哭师秦庭七天七夜讨救兵的决心。秋雁悲鸣也懂得亡国的 惨痛,空林虎白昼也要出来咬人。我在心中立下比海还深的誓 愿,决不让祖国大好河山永远沉沦!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勉励自己磨砺志气的,从诗中可以看出 诗人对侵略者的痛恨和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把高歌《梁父吟》的声音比作悲壮的"金玉戛商 音",奠定了幽怨愁苦的感情基调。 B.诗人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申包胥痛哭七日讨来救兵 的史实,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 C.诗人目送鸿雁离开破碎的家园,极写游子的离愁別绪 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 D.诗人以"二砺"为题,表明要再次磨砺自己的意志,决 不能让神州"陆沉"的决心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历代咏菊花诗词鉴赏11寒菊/ 画菊郑思肖〔宋代〕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2菊花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
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3不第后赋菊/ 菊花黄巢〔唐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历代咏菊花诗词鉴赏2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2题菊花黄巢〔唐代〕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芙蓉龙送辛渐的诗
芙蓉龙送辛渐的诗
《芙蓉龙送辛渐的诗》是一首宋代文人郑思肖的作品,这首诗流传至今,深受读者和书法家们的喜爱。
诗歌以芙蓉龙(古代传说中的灵兽)为媒介,表达了对辛渐的情怀,芙蓉龙凌空而行,在天地之间传递着无限的思念。
这首诗分为四句,其中前两句描述了芙蓉龙的形象:“千里凌空飞,朝辞夕投宿”。
这两句话描述了芙蓉龙从千里之外一路飞来,早晨拜别宿主,晚上又回去。
后两句是“夜夜闻声苦,星星照梦书”,这两句话描述了芙蓉龙在夜晚徘徊的声音令人悲伤,星星似乎能看见芙蓉龙心中的梦书。
这首诗婉约悲凉,把芙蓉龙形象化了,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辛渐,令人感动。
这首诗表达了文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把诗人本身的心情传达出来。
郑思肖是宋代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歌写尽了他的思念、悲伤、憧憬,令人动容,《芙蓉龙送辛渐的诗》就是其中之一。
《芙蓉龙送辛渐的诗》用深刻的语言表达了郑思肖对辛渐的不舍和思念,使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孤独与思念。
诗中所述的芙蓉龙,将郑思肖心中的思念传达给辛渐,相信辛渐也能感受到这份深深的情意,从而使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
我们常说,朋友之间的情谊是平淡无奇的,但是郑思肖用这样一首诗,勾勒出了他对辛渐的情意。
他的诗歌让我们看到,友谊之间也可以有如此深情的情感,令人感动不已。
《芙蓉龙送辛渐的诗》是宋代文人郑思肖的名作,其中把芙蓉龙形象化,将自己的思念传达给辛渐,令人感动。
这首诗表达了文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也把诗人本身的心情传达出来。
它可以引导人们思考,友谊之间也可以有如此深厚的情感,令人感动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号所南,宋末诗人、画家。
连江(今属福建)人。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原名不详,宋亡后,隐居苏州,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之意。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表示以“南”为“所”;名住地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
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
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
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郑思肖哀刘将军万重围裹力脱氛,匹马勤王志不分。
既抱忠贞仇敌国,莫於成改议将军。
身前名照江南月,地下心衔塞北云。
为痛英雄并消没,托诗为史笔传闻。
郑思肖爱竹歌此君气节极伟特,令人爱之舍不得。
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
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一旦心空忽归去,挺身特立化为玉。
郑思肖八砺三首黄道霾阴书蚀光,野浮冤气白冥茫。
世尘圣主天应哭,时有忠臣国不亡。
万刃攒身终莫变,一诚铭骨岂能忘。
休嫌重复叨叨说,未奏肤公正断肠。
郑思肖八砺三首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
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
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篇篇字字皆盟誓,莫作空言只浪传。
郑思肖八砺三首愤气填膺奈若何,千生万死不消磨。
夷齐道丧纲常坏,汤武兵兴叛逆多。
天外游心穷碧落,风前注目寄苍波。
此时此意那容说,环顾斜阳一浩歌。
郑思肖巴山橘中图剖破浑沦一壳宽,二仙飞去已云端。
须知橘裹封疆别,莫作凡间胜负看。
郑思肖北望紫塞风高直北秋,黄河水自向东流声。
穆王御马还宫日,沲经内封疆只属周。
郑思肖毕卓瓮间图醉玉颓来欲化仙,一洼和气蔼芳妍。
终宵自向华胥去,吏部何曾瓮下眠。
郑思肖避暑入古寺避暑入古寺,暂尔遣骚屑。
心静凉於秋,倏然适清悦。
彼哉谁氏子,对弈气争杰。
惜其二低手,彼此蔑奇着。
帝观发冷笑,连呼错错错。
救之不可及,流视入寥廓。
郑思肖卞和泣玉图大璞中函天地情,卞和抱出愈分明。
一番刖足一番哭,哭杀世人无眼晴。
郑思肖别故人拍马又登程,余酣尚未醒。
曙蟾消淡白,秋汉覆空青。
江走游龙势,山蟠睡虎形。
飘零毋感欢,天地亦浮萍。
郑思肖伯乐相马图冀地群中不可留,如龙走地绝无俦。
何劳伯乐一相顾,抹过西风数百州。
郑思肖伯牙绝弦图终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间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郑思肖逋仙探梅图雪压咸平处士家,冻云锁暝苦相遮。
欲知天上春消息,只觅南枝第一花。
郑思肖补梦中所作鸿雁流离梦亦惊,满怀凄怨足秋声。
此身不死胡儿手,留与君王取太平。
郑思肖字忆翁,别号所南,福建连江人。
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
郑思肖是宋元之际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和画家。
郑思肖的一生形迹足称为人景仰的奇人:郑思肖20岁左右,已是太学优等生。
这是通达仕途的一条途径,但郑思肖放弃了,随侍父亲寄居西湖侧畔,与四方名儒硕学交往,增广见闻。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
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
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郑思肖原与宋宗室、著名画家赵孟兆页交往较多。
后赵降元并任官。
郑思肖即与之绝交。
郑思肖擅画兰,宋亡后,所画兰均无土和根,因土地已沦丧于异族。
无从扎根。
详细经历编辑本段郑思肖郑思肖在苏州的七次迁居郑思肖(1241~1318年),原名少因,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祖籍连江县透堡东导村(今为塘里村)。
宋末爱国诗人、画家,名列苏州贤士林。
连江郑氏的先世可谓源远流长,据《郑所南文集•先君菊山翁家传》记载,郑姓得于周宣王母弟受封之后,至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分派入闽,居于连江透堡东导村,至郑思肖生活的南宋末年,为时已十余世。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携眷出闽,来到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定居。
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郑思肖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
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14岁的郑思肖随父举家徙居苏州,寓居苑桥,此年,郑思肖考中秀才,遵父命开始了游学四方的人生旅程。
郑思肖在寓居苏州的岁月里,偏安一隅、日见衰弱的南宋王朝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
因战乱频仍,时局的艰危,家境的贫寒,使得郑思肖在苏州居无定所,屡屡搬迁。
据郑思肖的<三膜堂记>载,他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曾七次迁居。
迁徙期间,每居一处,长则十年,短的仅仅居住一年,就开始迁居,可见当时的时局之动荡。
郑思肖宋理宗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也就是郑家迁居苏州的第二年,内侍董宋臣弄权纳贿,无恶不作,人称“董阎罗”。
此年,在苑桥仅仅居住短短的一年,郑思肖就随父由苑桥迁居条坊巷,这是郑思肖在苏州的第一次迁徙。
郑思肖在条坊巷度过了十年的青春岁月。
此间,郑思肖的父亲郑菊山于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病逝,葬于苏州长州县西北三十里甑山西陇。
此年,郑思肖22岁。
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宋廷加封贾似道为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25岁。
由于父亲的去世,郑思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的动荡,使得年轻的郑思肖无法在一处一地过平静的生活,只好再次搬迁。
郑思肖与母亲又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地方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二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
这一年,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这是郑思肖的第三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郑思肖完成了自编的《心史•咸淳集》诗文。
采莲巷居住整整一年后,咸淳六年,即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十一月,蒙古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迁至双板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五次迁居。
郑思肖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其子赵曰丝接位,是为恭帝。
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同伯颜趋鄂州,叛将刘整同博罗欢趋淮西。
于是,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这是郑思肖的第六次迁徙。
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又名《断头歌》)既鞭挞了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更骂尽了古今天下许多无耻变节之人。
在望信桥寓所,郑思肖开始了《心史•大义集》的诗文创作。
宋端宗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北去。
五月,益王赵罡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
九月,郑思肖的母亲病故。
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郑思肖誓不降元,不承认元朝统治。
因此,他的《心史》完成,但仍冠所“德祐”年号。
宋端宗景炎三年,即宋帝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一月,宋降将张弘范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袭击文天祥,文天祥兵败被擒。
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又复迁望信桥,这一年,郑思肖38岁,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
郑思肖14岁移居苏州,78岁终老,在郑思肖64年的寓居生涯中,前24年间共有七次迁居,先是居于苑桥,后迁往条坊巷、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双板桥、望信桥、皋桥,旋即又复迁望信桥。
“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
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
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
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
”郑思肖的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在苏州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
著作奇书编辑本段郑思肖《心史》是郑思肖将一生奇气伟节之作合为一书的汇编,是郑思肖独立特行的证据。
郑氏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一卷、《大义集》一卷、《中兴集》一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
共命名为《心史》。
当时形势,无法刊行。
所以,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
《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郑思肖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
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征忠肝义胆。
难怪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每尽一篇辄热血“腾跃一度”,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郑思肖《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心史》被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于是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方见于世。
而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井中奇书考>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史学的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
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80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
一部出井著述,历经360余年,竟然引动如此多知名学者,各抒己见,聚讼不已,更可称《心史》之一大奇,谓《心史》为奇书,不亦宜乎?情操高尚编辑本段郑思肖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郑思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郑思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