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的咏物诗《寒菊 画菊》赏析
寒菊全文注释赏析
寒菊宋代: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寒菊 - 画菊》意思-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寒菊/画菊》意思|赏析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作者:佚名郑思肖的这首画菊,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画菊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原文:《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诗意: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赏析: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
古诗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翻译赏析《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郑思肖。
其全文如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前言】《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翻译】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鉴赏】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一句借菊言志,菊花,宁可一直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坚毅不屈的歌颂。
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
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自己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原文、赏析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出自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 画菊》
原文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
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
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
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创作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南宋-郑思肖《题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郑思肖《题画菊》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题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翻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画菊古诗赏析与翻译
画菊古诗赏析与翻译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翻译菊花开放的时候,百花已经凋谢。
只有她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旁边,让人心生喜悦,觉得与众不同。
更不同的是菊花宁愿保留芬芳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
历代咏菊花诗词诗歌鉴赏历代咏菊花诗词鉴赏11寒菊/ 画菊郑思肖〔宋代〕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2菊花元稹〔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在写作上,用语淡雅朴素,饶有趣味。
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为渲染爱菊的气氛做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3不第后赋菊/ 菊花黄巢〔唐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历代咏菊花诗词鉴赏2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2题菊花黄巢〔唐代〕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
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原文及翻译赏析《菊》原文及翻译赏析《菊》原文及翻译赏析1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翻译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注释飒飒:形容风声。
蕊:花心儿。
青帝:司春之神。
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鉴赏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寒菊》郑思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寒菊》郑思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寒菊》是南宋诗人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又名《画菊》。
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作品原文: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作品注释: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作品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创作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作品鉴赏:这首自题《寒菊》图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
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
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
《寒菊》郑思肖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
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
《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说明菊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早就结下不解之缘。
晋朝陶渊明更是爱菊成癖,写下不少咏菊诗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当时上大夫慕其高风亮节,亦多种菊自赏,并夸赞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本期和大家分享一首郑思肖的宋诗《寒菊》。
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诗人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郑思肖是宋末诗人、画家,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
1、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2、疏篱:稀疏的篱笆。
3、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4、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5、何曾:哪曾、不曾。
6、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翻译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寒菊”形象?诗人借寒菊表达了什么情怀?答: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洁),坚贞不屈的菊花形象。
从“不并百花”“独立疏篱”中可看出不随时俗、孤高傲世。
从“枝头抱香死,北风不落”中突出其在肃杀的北风中,枯守枝头,抱香而死的不屈坚贞。
抒发了不愿随从于世俗权贵、独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坚持气节、不仕元朝的爱国情操以及忠君报国、宁死不屈的可贵精神。
赏析: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郑思肖《题画菊》古诗词赏析
郑思肖《题画菊》古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题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报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诗中首句写菊花开的季节与百花不同,不与百花为伍,表现了其孤芳自赏的个性。
B.第二句写菊花独立开放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没有穷尽,表现菊花独立寒秋的乐趣。
C.“北风”指寒风,双关语,也指元朝的残暴势力,表现自己绝不会变节投降的决心。
D.诗人以菊花独特、坚强的个性寄予了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操。
【答案】A
【解析】
A.有误。
“孤芳自赏的个性”是错误,本诗是以寒菊象征作者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描写花的诗句】宁肯枝头抱香逝世,何曾吹落冬风中_全诗赏析
【描写花的诗句】宁肯枝头抱香逝世,何曾吹落冬风中_全诗赏析出自宋代诗人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肯枝头抱香逝世,何曾吹落冬风中。
赏析宋代人的《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句则借菊言志,菊花,宁可始终守在枝头,何曾被北风吹落在尘土,这是郑思肖民族气节的写照,也是对他刚毅不屈的歌唱。
所表示的就是菊花孤傲、高傲、保持幻想跟信奉的高贵。
便是应用托物言志的伎俩,表白了诗人本人如菊的情怀。
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个别赞扬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寻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涯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姑苏,毕生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泻了他的血泪和性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鸣。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她是不顺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进一步写菊花情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刻画了媚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现自己坚守崇高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信心。
这是郑思肖奇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
从形象审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明显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澎湃誓无反顾。
“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动摇;后者陈说,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
题画菊郑思肖古诗解释
题画菊郑思肖古诗解释
哎呀呀,这首古诗可有意思啦!郑思肖写的呢!“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你看啊,这菊花它就是不一样,不跟其他那些花儿
挤在一起开放,自己在那稀疏的篱笆旁边,那趣味无穷得很呢!就好
像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坚持和个性。
比如说咱
生活中那些有独特想法的人,他们不就像这菊花一样嘛!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哇塞,这得多有骨气啊!宁
愿在枝头上抱着香气死去,也绝对不会被北风吹落。
这就好比那些坚
守自己原则的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就是不妥协,多了不
起啊!你想想,要是咱遇到困难了,能像这菊花一样坚定吗?
这首诗其实就是在赞扬菊花的高洁和坚韧啊!菊花它不随大流,有
自己的姿态,还那么有骨气,简直就是花中的豪杰呀!咱也得学学菊
花这种精神,不轻易被外界影响,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而且呀,
这诗写得这么生动形象,让咱一读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那傲然独立的
菊花。
郑思肖真不愧是个大诗人呀!我觉得这首诗真的很值得我们好
好去品味,去领悟其中的深意,然后让自己也变得更有品格,更有骨气!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郑思肖的咏物诗《寒菊画菊》赏析
【导语】这⾸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的凛然⽓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然物性⼜处处关合、暗⽰出诗⼈的情怀。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爱国诗⼈郑思肖的《寒菊/画菊》,欢迎阅读! 《寒菊/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疏篱趣未穷”菊花不与百花争奇⽃艳,它独依在疏篱之旁,傲视风霜,有⼀种⽆穷的意趣。
这两句是⼈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层,写菊花宁愿在枝头枯死,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节。
⼀般的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死”,作者借菊花这种傲⾻凌霜、孤傲绝俗的品性,表达⾃⼰坚守⾼尚的节操,宁死也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
表现了“宁为⽟碎,不为⽡全”的凛然正⽓及⾄死不渝的崇⾼民族⽓节,带有强烈的时代⽓息。
这两句诗可⽤于表达民族⽓节、忠贞爱国。
扩展阅读:郑思肖的⼈物简介 郑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
⽗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长。
郑思肖年少时秉承⽗学,明忠孝廉义。
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长。
当元军⼤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因⾔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周粟的精神,不⾂服蒙元的统治,⾃称“孤⾂”。
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
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世家”,如将“本”下的“⼗”字移⼊“⽳”字中间,便成“⼤宋世家”,以⽰对宋的忠诚。
扩展阅读:郑思肖的诗作摘选 【送友⼈归】 年⾼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杯酒,⽉明千⾥⼼。
凤凰⾝宇宙,麇⿅性⼭林。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画菊
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概括两首诗中所描绘的菊花特点有何不同?(4分)
2.两首诗在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
(1)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孤傲绝俗;(2分)黄诗中的菊花威武、香透长安、辉光耀目、豪气冲天。
(2分)
(2)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
(答“象征”也可。
)
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对比赏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
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
画菊的诗意_画菊的诗意与解释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
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
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画菊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仕,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原文:《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释: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诗意: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赏析: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
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
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
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
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的意趣。
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
”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出处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出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自宋代郑思肖的《寒菊》。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
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菊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寒菊》原文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寒菊》译文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
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寒菊》出处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寒菊》赏析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
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
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
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
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以自喻,这首《画菊》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寒菊郑思肖阅读理解
郑思肖的《寒菊》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借菊花以寄寓诗人自己的精神与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 寒菊的形象:
郑思肖在诗中描绘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的精神。
菊花是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象征,这正是郑思肖对菊花的看法。
他以菊花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表现了他的高尚节操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2. 表现手法:
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菊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赋予了它,使它成为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也让读者更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诗人的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郑思肖对南宋灭亡的悲痛和愤怒,同时也表现出他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屈的决心。
他在诗中表达了
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
他的爱国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深深地表现在诗中,使读者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郑思肖的《寒菊》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想的托物言志的诗,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思肖的咏物诗《寒菊画菊》赏析
《寒菊/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赏析】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它独依在疏篱之旁,傲视风霜,有一种无穷的意趣。
这两句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写菊花宁愿在枝头枯死,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节。
一般的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作者借菊花这种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品性,表达自己坚守高尚的节操,宁死也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及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两句诗可用于表达民族气节、忠贞爱国。
扩展阅读:郑思肖的人物简介
郑思肖,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生,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78岁。
父亲郑起(初名震),字叔起,号菊山,官南宋平江(今江苏苏州)书院山长。
郑思肖年少时秉承父学,明忠孝廉义。
20岁左右,为太学优等生,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
当元军大举南下时,郑思肖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之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
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
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
因肖是赵(赵是宋的国姓)的构成部分,所以改名思肖,字号忆翁和所南也都包含有怀念赵宋的意思。
郑思肖把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如将“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
扩展阅读:郑思肖的诗作摘选
【送友人归】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凤凰身宇宙,麇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德佑二年岁旦二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伯牙绝弦图】
绝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咏制置李公芾】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二砺】
愁里高歌梁父吟,犹如金玉戛商音。
十年勾践亡吴计,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啮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