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流体在圆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平均速度为管中 心最大速度的一半。
二、湍流时的速度分布
湍流时流体质点的运动状况较层流要复杂得 多,截面上某一固定点的流体质点在沿管轴向前 运动的同时,还有径向上的运动,使速度的大小 与方向都随时变化。
湍流的基本特征:出现了径向脉动速度,使得 动量传递较之层流大得多。
脉动:向径向的运动称脉动。
如图1-24所示,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定态 层流流动。在圆管内,以管轴为中心,取半径 为r、长度为l 的流体柱作为研究对象。
图1-24 层流时管内速度分布的推导
由压力差产生的推力 ( p1 p2 )r 2
.
.
流体层间内摩擦力 F A d u (2rl) d u
dr
dr
流体在管内作定态流动,根据牛顿第二定 律,在流动方向上所受合力必定为零。即有:
布为抛物线形状,如图1- 23所示。以下进行理论 推导。
图1-23 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1.3.3 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速度分布: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管截面上质点 的速度随半径的变化关系。
无论是层流或是湍流,管壁处质点速度均为 零,越靠近管中心流速越大,到管中心处速度为 最大。但两种流型的速度分布却不相同。
.
F A d u
dy
(1-31)
式中: F——内摩擦力,N; A——面积,m2;
.
d u ——法向速度梯度,1/s; dy
μ——比例系数,称为流体的粘度,Pa·s 。
一般,单位面积上的内摩擦力称为剪应
力,以τ表示,单位为Pa,则式(1-31)变

.
du
dy
(1-31a)
式(1-31)、(1-31a)称为牛顿粘性定律, 表明流体层间的内摩擦力或剪应力与法向速度梯 度成正比。
牛顿型流体:剪应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符合 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
包括所有气体和大多数液体。 非牛顿型流体:不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
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及悬浮液等。
本章讨论的均为牛顿型流体。
二、流体的粘度 (动力粘度)
1.粘度的物理意义
流体流动时在与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 生单位速度梯度所需的剪应力。
.
( p1

p2 )r 2

(2rl )
du dr
整理得
.
d u ( p1 p2 ) r
dr
2l
利用管壁处的边界条件,r=R时,u=0,积
分可得速度分布方程
.
u

( p1

p2 )
(R2

r2)
4l
(1-34)
管中心流速为最大,即r=0时, u=umax,
由式(1-34)得:
边界层厚度:边界层外缘与壁面间的垂直距离。
流体在平板上流动时的边界层: 如图1-26所示, 由于边界层的形成,把沿壁面 的流动分为两个区域:边界层区和主流区。
图1-26 流体在平板上流动时的边界层
边界层区(边界层内): 沿板面法向的速度梯度很大,需考虑粘度
的影响,剪应力不可忽略。
主流区(边界层外):
湍流主体:速度脉动较大,以湍流粘度为主,径 向传递因速度的脉动而大大强化;
过渡层:分子粘度与湍流粘度相当;
层流内层:速度脉动较小,以分子粘度为主, 径向传递只能依赖分子运动。
——层流内层为传递过程的主要阻力
层流内层的厚度与流体的湍动程度有关,流 体的湍动程度越高,即Re越大,层流内层越薄。
层流内层虽然很薄,但却对传热和传质过程 都有较大的影响。
一、边界层的形成与发展
当一个流速均匀的流体与一个固体壁面相接触 时,由于壁面对流体的阻碍,与壁面相接触的流 体速度降为零。
由于流体的粘性作用,紧连着这层流体的另一 流体层速度也有所下降。
随着流体的向前流动,流速受影响的区域逐 渐扩大,即在垂直于流体流动方向上产生了速度 梯度。
流动边界层:存在着较大速度梯度的流体层区 域,即流速降为主体流速的99% 以内的区域。
影响,但在极高或极低的压力条件下需考虑其 影响。
2. 粘度的单位
SI制:Pa·s 或 kg/(m·s)
Pa Pa s
d
.
u
dy
ms m
物理单位制: 达因·秒/厘米2=泊(P)
cP(厘泊)=10 -2P
在一些工程手册中,粘度的单位常 常用物理单位制下的cP(厘泊)表示;
粘度总是与速度梯度相联系,流体只有在运 动时才显现出来。分析静止流体的规律时就不用 考虑粘度这个因素。
粘度的物理本质: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运动与
碰撞。
讨论 : μ=f(p,T)
液体: μ=f(T)
T↑→↓
气体 : 一般μ=f(T)
T↑→↑
液体的粘度,压力对其影响可忽略不计。
气体的粘度,一般情况下也可忽略压力的
动性能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流体内部质点间作相对 运动时存在不同的内摩擦力。
流体流动时产生内摩擦力的特性称为粘性。
粘性是流动性的反面,流体的粘性越大,其流 动性越小。
流体的粘性是流体产生流动阻力的根源。
如图所示,设有上、下两块面积很大且相距 很近的平行平板,板间充满某种静止液体。
若将下板固定,而对上板施加一个恒定的外 力,上板就以恒定速度u沿x方向运动。
.
.
.
d u d (u) d (u)
dy dy
dy
(1-31b)
式中:
.

.
u

mu
V
——为单位体积流体的动量,称 为动量浓度;
.
d( u)
dy ——为动量浓度梯度。
由此可知,动量通量与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
1.3.2 流体的流动型态
一、两种流型——层流和湍流
湍流时的速度分布目前尚不能利用理论推 导获得,而是通过实验测定,结果如图1-25所 示,其分布方程通常表示成以下形式:
.
u

um
ax
1

r R
n
(1-38)
图1-25 湍流时的速度分布
n与Re 有关,取值如下:
4 104 Re 1.1105 , 1.1105 Re 3.2 106 ,
umax

( p1 p2 )
4l
R2
(1-35)
将式(1-35)代入式(1-34)中,得:
.
u

umax 1



r R
2

(1-35a)
根据流量相等的原则,确定出管截面上的 平均速度为
R.
u VS A

0
u 2rdr R 2

1 2 umax
(1-36)
图1-28 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的边界层
由此可知,对于管流来说,只在进口段 内才有边界层内外之分。
在边界层汇合处,若边界层内流动是层 流,则以后的管内流动为层流;
若在汇合之前边界层内的流动已经发展 成湍流,则以后的管内流动为湍流。
充分发展的边界层厚度为圆管的半径;
进口段内有边界层内、外之分 。 也分为层流边界层与湍流边界层。 进口段长度:
实验装置示意图。水
箱装有溢流装置,以维 持水位恒定,箱中有一 水平玻璃直管,其出口 处有一阀门用以调节流 量。水箱上方装有带颜 色的小瓶,有色液体经 细管注入玻璃管内。
图1-21 雷诺实验装置
从实验中观察到,当水的流速从小到大时, 有色液体变化如图1-22所示。实验表明,流体在 管道中流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型。
速度梯度很小,剪应力可以忽略,可视为 理想流体 。
边界层流型:分为层流边界层和湍流边界层。
图1-27 边界层流型
层流边界层: 在平板的前段,边界层内的流型为层流。
湍流边界层: 离平板前沿一段距离后,边界层层内的流
型转为湍流。
流体在圆管内流动时的边界层
如图1-28所示。流体进入圆管后在入口处形成 边界层,随着流体向前流动,边界层厚度逐渐增 加,直至一段距离(进口段)后,边界层在管中 心汇合,占据整个管截面,其厚度不变,等于圆 管的半径,管内各截面速度分布曲线形状也保持 不变,此为完全发展了的流动。
图1-22 流体流动型态示意图
层流(或滞流):
流体质点仅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直线 运动,质点无径向脉动,质点之间互不混合;
湍流(或紊流) :
流体质点除了沿管轴方向流动外,还有径向 脉动,各质点的速度在大小和方向上都随时间-变 化,质点互相碰撞和混合。
二、流型判据——雷诺准数
1.流体的流动类型可用雷诺数Re判断
Re du
(1-33)
Re准数是一个无因次的数群。
2.判断流型: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在直管内流动时:
Re≤2000时,流动为层流,此区称为层流区; Re≥4000时,一般出现湍流,此区称为湍流区; 2000< Re <4000 时,流动可能是层流,也可能
是湍流,该区称为不稳定的过渡区。
大,下层速度较小,前者对后者起带动作用, 而后者对前者起拖曳作用,流体层之间的这种 相互作用,产生内摩擦,而流体的粘性正是这 种内摩擦的表现。
平行平板间的流体,流速分布为直线,而流 体在圆管内流动时,速度分布呈抛物线形,如 图1-20所示。
图1-20 实际流体在管内的速度分布
实验证明,对于一定的流体,内摩擦力F与 两流体层的速度差du成正比,与两层之间的 垂直距离dy成反比,与两层间的接触面积A成 正比,即
换算关系 1cP=10-3 Pa·s
3.运动粘度
流体的粘性还可用粘度μ与密度ρ的比 值表示,称为运动粘度,以符号ν表示,即

(1-32)
其单位为m2/s。显然运动粘度也是流体的物理性质。
三、剪应力与动量通量
如图1-19所示,沿流体流动方向相邻的两流 体层,由于速度不同,动量也就不同。
高速流体层中一些分子在随机运动中进入低 速流体层,与速度较慢的分子碰撞使其加速,动量 增大,同时,低速流体层中一些分子也会进入高速 流体层使其减速,动量减小。
Re 3.2 106
n1 6
n1 7
n 1 10
——1/7次方定律
在流体输送中遇到的Re 数范围内,式(138)中的n约为1/7,故上式称为1/7次方定律。
当n=1/7时,推导可得流体的平均速度约为 管中心最大速度的0.82倍,即:
u
VS A
0.82umax
(1-39)
1.3.4 流体流动边界层
层流:x0 /d=0.05Re 湍流:x0 /d=40≈50
当管内流体处于湍流流动时,由于流体具 有粘性和壁面的约束作用,紧靠壁面处仍有一 薄层流体作层流流动,称其为层流内层(或层 流底层),如图1-29所示。
图1-29 湍流流动
在层流内层与湍流主体之间还存在一过渡 层,也即当流体在圆管内作湍流流动时,从壁 面到管中心分为层流内层、过渡层和湍流主体 三个区域。
由于流体层之间的分子交换使动量从高速流 体层向低速流体层传递。由此可见,分子动量传 递是由于流体层之间速度不等,动量从速度大处 向速度小处传递。
剪应力可写为以下形式
F ma m du d(mu) A A A d Ad
式中: (mu)为动量,θ为时间;
所以剪应力表示了单位时间、通过单位 面积的动量,即动量通量,牛顿粘性定律也 反映了动量通量的大小。
1.3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1.3.1 流体的粘度 1.3.2 流体的流动型态 1.3.3 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 1.3.4 流体流动边界层
本节重点: 牛顿粘性定律、层流与湍流的比较。
本节难点: 边界层与层流内层。
1.3 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1.3.1 流体的粘度
一、 牛顿粘性定律 流体的典型特征是具有流动性,但不同流体的流
二、边界层的分离
流体流过平板或在园管内流动时,流动 边界层是紧贴在壁面上。
若u较小,则两板百度文库的液体就会分成无数平行
的薄层而运动,粘附在上板底面下的一薄层流体
以速度u随上板运动,
其下各层液体的速度 依次降低,紧贴在下 板表面的一层液体,
F dy
u+du u
因粘附在静止的下板
上, 其速度为零,两平
图1-19 平板间液体速度变化
板间流速呈线性变化。
对任意相邻两层流体来说,上层速度较
3.雷诺数的物理意义
ρu 代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流体的质量;
μu/d 与流体内的黏滞力成正比。
u 2
/(u / d )

du

Re
Re 数实际上反映了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
黏滞力的比。标志着流体流动的湍动程度。
当惯性力较大时, Re 数较大; 当黏滞力较大时, Re 数较小;
一、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实验和理论分析都已证明,层流时的速度分
此时剪应力不服从牛顿粘性定律,但可写成 相仿的形式:
.
( e) d u
dy
(1-37)
式中:e称为湍流粘度,单位与μ相同。
但二者本质上不同:
粘度μ是流体的物性,反映了分子运动造成
的动量传递;
湍流粘度e 不再是流体的物性,它反映的是质
点的脉动所造成的动量传递,与流体的 流动状况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