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 古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课件 (共37张PPT)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课件(共137张PPT)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大全课件(共137张PPT)
(3)掌管官吏任免、考绩、升降和调动的是 吏部 ;掌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的是 户部 ;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的是 礼部 ; 掌管全国军政的是 兵部 ;掌管刑法、狱讼的是 刑部 ;掌管工程、 营造、屯田、水利等的是 工部 。
(4)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 全国政务的人。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宰是 主持 的 意思,相是 辅佐 的意思。
(7)“孟襄阳”是用 籍贯 来称呼 孟浩然 的。张九龄是曲 江人,故而人称“ 张曲江 ”。
(8)“王右丞”是用 官职名 来称呼诗人 王维 的。韩愈,晚 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 “ 韩吏部 ”。
(9)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但因昌黎 韩氏为唐代望族,故其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则 因此称他为“ 韩昌黎 ”。
⑤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⑥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⑦再迁为太史令 ⑧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⑨屈原既黜 ⑩上书乞骸骨
授予官职 调动官职 提升官职 降低官职 罢免官职 辞去官职
①②
④⑥

③⑤⑧


地理常识
1.地区名 (1)文言文中有很多表示地理方位的名词。《鸿门宴》“沛公居山 东时,贪于财货”和《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的“ 山东”顾名思义,指山的东面,这里“山东”之“山”指 崤山 。
(12)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 布衣 、 庶民 、 黎庶、黎首、黎元、黔首、白丁 等。
(13)不同类型的朋友,称谓也有所不同。贫困而地 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称为 贫贱之交 ,同生死、共患 难的朋友称为 刎颈之交 ,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称 为 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称为 忘年之交 。
(5)古代为了取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必须要通过 童试 ,又 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 童生 。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04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打破世袭制,提高
官员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 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品级与俸禄
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共18个等级,以区分官员地位和权力 。
02
中央官制
皇帝与宰相
皇帝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负责决策国家大政 方针。
宰相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统领中央官 员。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军事、民事 和监察。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的长官,分管国家各项事务 。
05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 响
官本位思想
01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制的核 心特征之一,强调官员的地位和 权力,将官员视为社会精英和统 治阶层。
02
这种思想导致了官员的权力寻租 和腐败现象,同时也限制了社会 其他阶层的发展和机会。
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制实行高度集权的制度, 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方政 府和官员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国古代官制概 述》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变 • 中央官制 • 地方官制 •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响
01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 变
夏商周时期的官制
夏朝的初步官制
西周的官制体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 立了初步的官制,包括“卿”、“士 ”等官职。

文化常识之官职官制课件(共45张PPT)

文化常识之官职官制课件(共45张PPT)
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 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 责分别为:
•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 皇帝的助手。
•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 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 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监察,其 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 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 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 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 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 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2、《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3、《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4、《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 陷害,了一场官司。”
6、《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 公。”
7、《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 节之 臣。”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 谓“上卿”
军机大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

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参知政 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

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
御史 枢密使
左徒 太尉 士大夫 太史
【学士】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 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 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 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 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虚衔,而明、 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 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2019-2020学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官职变化分类详解与考题过关课件(共35张PPT)

2019-2020学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官职变化分类详解与考题过关课件(共35张PPT)

(《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例如: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任免升降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摄:暂代官职。例如: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
(《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例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主簿,
任免升降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例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属政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例如:举其偏,不为党。(《左转-襄公三 年》) 拜:授予官职。例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例如:延长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 鲁传》)
(《岳阳楼记》)
贬:降职。例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
放:驱逐,流放。例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卜居》)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例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
出、出宰:离开京城外调。例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张衡传》)
任免升降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例如:迁东郡太守。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
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
师,
,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常见官名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 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 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ppt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ppt

冢宰
• 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 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 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 冢宰为内朝主宰。在《周礼》作为天官, 成为六卿的首位,总管全国大事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商汤像
伊尹像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卿事,原为乡事,飨事之义,主管王室宴飨。 最早出现于《尚书·微子》,西周时,写作“卿 士”,可见是由内廷发展出来的政务官。 ➢多尹,又称诸尹,分管各项政务。古代尹与君 通,因此又称多君。总领诸事的尹,被后世认为 是相。 ➢御事(史),迎受政事,为王服务。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
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
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三公三师
• 西周,确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设置。太师为 三公之首。
• 《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 太公为太师。”“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 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PPT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PPT
• 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 窜:放逐,贬官。 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考点阐释
文化常识的考查,是2015年新增题 型,从题目考查的内容来看,考查 重点侧重于古代常见的文化常识, 比如,官职的名称、职责及升迁, 字、号、谥号等名词称谓,吉凶等 礼仪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 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提高学生对文 言阅读理解的能力。
【尚书】 国家部委的部长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唐后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 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户部尚书: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 举和外事活动。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 工程、交通等。
察举及选举,是一种由 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四、铨选
唐五品以上皇帝钦命,六品以下除 员外郎、御史、供奉官,余者文官 从吏部、武官从兵部选补官缺,凡 及第、捐纳、原官起复皆在其列。
五、入幕:
幕宾(或称幕友),被主官延 聘入官衙或营辕,以其学识经 验佐助主官,称为入幕。凡入 幕,出众者将被推荐为正式官 员。
张继阅后大悦,和诗一首。
一曲菱歌敌万金。
三、征辟制和察举制
征辟,是中国汉代 擢用人才的一种制 度,主要包括皇帝 征聘和公府、州郡 辟除两种方式,皇 帝征召称"征",官府 征召称"辟"。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 开始推行的一种自 上而下选拔官吏制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 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 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 夫等。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 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 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 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 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 大夫、谏议大夫等。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 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 “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 柏森森。”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 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 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 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 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 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பைடு நூலகம்荐人 才。
《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 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 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 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 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 指高俅。
2019、4、9
1、熟悉古代的官职的名称以及职责。 2、掌握官职的变动的几种情况。 3、能熟练地运用。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 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 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
魏曹植曾封为陈王; 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 马光为温国公; 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 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等肃毅伯。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 外郎、主事等官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等官职; 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 给事中等官职;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 等官职。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 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 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 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 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 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 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 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 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 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 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 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 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 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 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 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 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 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 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 都被迫赠太傅。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 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 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 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 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 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 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 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 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 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 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 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 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 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 长官。
三省六部
中书省:决策
三省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六部
吏部:
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
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六部制从隋唐
开始实行,一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直延续到清末。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 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 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 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 “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 相之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 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 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 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 斩”。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 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 “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 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 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
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 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