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净沙.秋思》教学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古老的水墨画跃然纸上。孤苦的藤枝,蔓延缠绕在饱经风霜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催人心魄,营造了秋日黄昏悲切凄凉的气氛。安静的小桥,等待着凝成冰镜的流水,炊烟飘飘的人家,似喜似愁,以静谧、安详、温馨的气息衬托旅人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与漂泊异乡的孤苦与寂寥。残留的古道通向远方,萧萧的西风吟唱着仕途失意之苦,是何等难耐的悲凉!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瘦弱的马驮着全部的家当,载着疲倦的旅人,孤独的前行。这短短的28个字,将不同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景交融,伏着千万缕惆怅的思绪,和着复杂难言的心境,令人潸然泪下,泪悲情一悲。

这是元散曲家马致远最为著名的一首小令,堪称“秋思之祖”作品内容简单、普通,共计28字五句。而作者却以惊人的语言表现力,生动的描述了一幅秋郊黄昏萧瑟凄凉的行旅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给人一种

意境深远的韵味,令人回味。

这首小令之所以活得如此高的赞誉,归咎于作者自身的经历,马致远早年热衷于功名,曾长期漂泊天涯,一身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生活,饱尝了羁旅之苦。这首《秋思》作者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写出了在失意文人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和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屡。所谓:秋到心上成为愁,易使人悲叹。

这正是这首小令技法凸显之处,他能将一腔愁肠,借助几个名词且倾述与笔端。

其次,《天净沙.秋思》在艺术表达效果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第一,静景与动景的相映

成功的运用了映衬技巧。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雅。“西风”与“古道”相映,是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昏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了一抹

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得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体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题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文学艺术表达效果的独特之处。

第二、景色与情思的相融

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作品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部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这首小令文学艺术表达效果上另一动人之处。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比较独特,以景写情,情融与景。前三句没有提及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意境: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表达了无限悲秋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其中并赋予了感情色彩,让其与人的思想融为了一体。

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的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在遣词造句上下的功力,也更可见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不愧为“秋思之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