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的制作和培养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制作食用菌菌种的关键步骤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基质: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选择适合的基质。
常用的基质包括
木屑、稻草、玉米秸秆等。
2. 基质处理:将选好的基质进行处理,包括清洗、消毒等步骤,以杀灭基质中的
有害微生物和竞争性菌种。
3. 接菌:将食用菌的菌种均匀地接种到处理后的基质中。
接种时要注意保持无菌
环境,避免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4. 培养条件调控:根据食用菌的要求,调控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
这些条件会影响菌丝的生长和菌种的繁殖。
5. 培养时间控制:不同的食用菌种类需要不同的培养时间。
一般情况下,菌种会
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繁殖,直到菌丝充满整个基质。
6. 菌种分离:将培养好的菌种分离出来,保留下来作为下一次制作菌种的接菌源。
7. 菌种保存:将分离后的纯菌种进行保存,可以通过冷冻保存、酒精保存、干燥
保存等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在制作菌种时可能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因此在
具体操作时还需根据不同的菌种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食用菌种植步骤

食用菌种植步骤食用菌种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它是指通过合理的操作和管理,利用适宜的环境和培养基条件,促进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实现食用菌的高效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食用菌种植的一般步骤:1. 选取菌种:选择优质的食用菌菌种是种植成功的基础。
常见的食用菌包括香菇、蘑菇、平菇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菌种。
2. 制作菌种培养基:菌种培养基是供食用菌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基质,可以使用稻草、麦麸、玉米秸秆等材料制作。
制作菌种培养基的方法一般包括原料的消毒处理、混合搅拌、装入菌种瓶中等步骤。
3.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
接种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细菌和其他菌种的污染。
4. 菌丝生长:菌种接种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进菌丝的生长。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不同的食用菌种类有不同的要求。
5. 菌种繁殖: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菌种的繁殖。
常见的方法有剥离菌种、涂抹菌种等。
6. 制作菌棒或菌袋:菌种繁殖后,将菌丝接种到菌棒或菌袋中。
菌棒通常是用锯末、秸秆等有机材料制成,菌袋则是用塑料薄膜制成。
7. 培养环境的控制:将接种好的菌棒或菌袋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线等条件,促进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8. 及时采摘: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应及时采摘,避免过度生长导致质量下降。
9. 清洁消毒:采摘后,要及时进行场地的清洁和菌棒或菌袋的消毒,以防止病虫害和其他菌种的侵入。
10. 循环使用:在一定周期后,可将已经收获的菌棒或菌袋重新接种繁殖,循环利用。
以上是食用菌种植的一般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种植食用菌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且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操作和管理。
同时,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种植时要根据不同的菌种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
食用菌培养流程

食用菌培养流程
食用菌的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拌料:将各种原料和辅料混合在一起,制作出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基。
2. 打包:将培养基装入塑料袋或其他容器中,以便进行灭菌和接种。
3. 灭菌:通过高温或高压等方法,杀死培养基中的杂菌和有害微生物,确保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4. 接种:将食用菌的菌种接入到培养基中,开始食用菌的生长过程。
5. 菌丝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种会在培养基中萌发生长,形成菌丝。
6. 出菇:当菌丝长到一定阶段,会形成子实体,即食用菌的菇体。
7. 采收:当菇体长成后,要及时进行采收,以保证品质和产量。
8.包装:将采收的食用菌进行清洗和包装,以便运输和销售。
9. 运输销售:将包装好的食用菌运输到市场或销售给消费者。
在食用菌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同时,在各个环节中都需要严格遵守卫生要求,防止杂菌污染。
食用菌工艺流程

食用菌工艺流程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味道鲜美的食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菜肴中。
而食用菌的生产工艺是非常复杂的,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完成。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的生产工艺流程,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菌种培养。
食用菌的生产首先需要培养菌种。
通常情况下,会选择高产、耐病的菌种进行培养。
菌种培养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以保证菌种的质量和数量。
二、基质制备。
基质是食用菌生长的土壤,通常由秸秆、麸皮、玉米秸秆等原料组成。
基质的制备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其中的有害菌种,保证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清洁。
三、接种。
接种是将培养好的菌种培养液注入到基质中,使菌种在基质中生长繁殖。
接种的过程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外界的污染。
四、菌丝生长。
接种完成后,菌丝开始在基质中生长。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菌丝的快速生长。
五、发酵。
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进行发酵处理。
发酵的目的是促进食用菌的生长和产量,同时也可以提高食用菌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六、整理。
发酵完成后,需要对食用菌进行整理。
这个过程包括割菇、清洗和分级等步骤,以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外观。
七、包装。
整理完成后,食用菌需要进行包装。
包装的目的是保护食用菌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其保质期。
八、贮藏。
最后,包装好的食用菌需要进行贮藏。
贮藏的条件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食用菌的新鲜度和口感。
以上就是食用菌的生产工艺流程。
食用菌的生产工艺虽然复杂,但只有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食用菌产品。
希望本文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食用菌菌种制作的关键步骤
食用菌菌种制作是培育食用菌的关键步骤之一,下面是制作食用菌菌种的主要步骤:
1.培养基准备:准备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方根据不同的菌种和培养条件而异,通常包括碳源( 如葡萄糖)、氮源( 如酵母提取物)、矿物质和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确保无菌状态。
2.接种菌株:从纯种培养基或已培育的食用菌菌种中挑选合适的菌株,以进行后续的培养。
接种菌株时,需要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止外源菌的污染。
3.培养条件控制:菌种在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和繁殖,需要控制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不同的食用菌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进行调控。
4.培养时间和观察:菌种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培养到达适当的生长阶段。
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确保其生长良好,避免不良菌株的出现。
5.分离纯化:当菌株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达到理想状态后,可以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分离,可以获得单一的、纯净的菌种,有利于后续的大规模培养和应用。
6.保存和传承:完成菌种制备后,可以将菌种保存在低温条件下,如冷冻保存或制备培养基上的冻干粉,以备将来使用。
同时,可以定期传承、更新菌种,确保菌种的质量和活力。
制备高质量的食用菌菌种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合适的培养基、
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及时的观察管理。
菌种质量对于食用菌生产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菌丝体的接种和培养,探究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了解食用菌的生长过程,并研究其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培养条件。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食用菌菌种(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 栽培基质(如稻壳、麦秸、木屑等)- 培养皿或培养箱- 实验工具(如喷雾器、塑料薄膜等)2. 实验方法:1) 准备培养基质:将稻壳、麦秸或木屑等材料进行破碎和处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2) 接种培养基:将食用菌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质上,并用喷雾器喷水保持湿度。
3) 培养条件控制:调整培养箱或培养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4) 观察生长情况:每天、每个阶段都要观察食用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丝体的扩张、菌盖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等。
5) 收获和保存:当菌盖完全形成并有成熟的子实体时,可以进行收获,注意保存采集到的菌体以备以后的研究或食用。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讨论:1. 培养基质的选择和处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培养基质的要求不同。
例如,平菇适合在稻壳上生长,香菇和金针菇适合在木屑上生长。
同时,对于培养基质的处理也很重要,破碎和处理能提供更好的通气性和湿度,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
2.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湿度在70-9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3. 光照条件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光照的需求也不同。
有些食用菌需要光照来刺激子实体的形成,而有些则需要暗处或弱光照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光照条件来增加菌体的产量和品质。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食用菌的培养成功与否,与培养基质的选择和处理密切相关,同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也会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一、菌种制备菌种制备包括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菌种。
1、母种培养基的制作。
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
(2)猴头菌培养基。
黄豆芽25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分钟,过滤取汁,补足失水至1000毫升。
加入葡萄糖30克、蛋白胨5克、酵母膏1克、琼脂20克,加热溶化,然后分装。
适用于猴头母种培养。
(3)玉米粉培养基。
玉米粉30克左右,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0.5克、蛋白胨0.5克。
玉米粉煮至70℃左右保持1小时,然后加上其余的成分。
2、原种培养基的制作。
常用配方:(1)棉耔壳培养基。
棉耔壳100斤,麦麸15斤,石膏粉1.5斤,料水比1:1.1~1.2。
该培养基适合于大多数食用菌品种。
(2)木屑培养基。
干木屑100斤,麦麸20斤,蔗糖1斤,石膏粉1.5斤,硫酸镁0.5斤,料水比按1:1.1~1.2。
该培养基适合于银耳、黑木耳、猴头、金针菇、平菇等原种培养。
(3)粪草培养基。
稻草63斤,玉米粉4斤,大豆粉3斤,干牛粪25斤,过磷酸钙3斤,硫酸镁2斤,料水比1:1.1~1.3。
适合于双孢菇原种培养。
其中牛粪也可以鸡粪等等畜粪来代替,只是所加的量根据其所含氮量而定。
(4)谷粒培养基。
选新鲜、无虫、无霉变的小麦、(大麦、谷子、高粱、玉米粒均可),淘洗干净,按1:2.0比例加水,煮沸30分钟,闷4~6个小时,沥去水分,标准是“煮透晾干”,再加入干料1%的石膏粉,0.5%的石灰拌匀、装瓶。
适用于平菇、双孢菇原种培养。
该种培养基发菌快,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采用此培养基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
3、培养基灭菌。
(1)高压蒸汽灭菌法。
主要用于母种,灭菌的条件是0.11~0.12千帕。
原种灭菌一般是0.12千帕,1.5小时。
(2)常压蒸汽灭菌。
主要用于原种和栽培种。
灭菌的条件一般是灭菌器内达到100℃后保持8~10个小时。
食用菌原种的制作方法

食用菌原种的制作方法食用菌原种是培育高品质食用菌的开始,其制作方法关系到菌种的品质和生长效果。
下面将介绍10种关于食用菌原种的制作方法,并详细讲解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1. 伏击法制种法伏击法制种法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原种制作方法,其操作简单,适用于多种食用菌的原种制作。
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准备原料。
选一定数量的食用菌菌盖和菌蒂,尽量选用种粒外形完整、表面干净、无病害的菌盖和菌蒂。
步骤二:将菌盖和菌蒂归并,放到70%酒精中清洗30秒,然后取出沥干。
步骤三:将菌盖和菌蒂放到滤纸上,擦干表面水分,放到蒸汽锅中蒸10分钟,杀灭病菌和杂菌。
步骤四:将蒸好的菌盖和菌蒂拿出来,再次擦干表面水分,放到培养基上。
步骤五:放到恒温摇床上培养,震荡180rpm,28℃,恒温培养7-14天,即可获得食用菌原种。
优点: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菌株易保存。
缺点:成活率较低,制作时间较长。
2. 含砂蒸法制种法含砂蒸法制种法是应用含石英砂的菌种培养基来制作食用菌原种,能提高种粒触蒸面积,提高出菌率和菌株的品质。
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准备含砂菌种培养基。
将玉米粉、蔗糖、石英砂和蒸馏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含砂菌种培养基。
步骤二:准备原料。
选一定数量的食用菌菌盖和菌蒂,按照比例加入含砂菌种培养基中。
步骤三:将含菌培养基放在琼脂板上,在30℃下反复震动震荡搅拌。
步骤四:将培养好的固体菌种放在75%-80%的相对湿度内,保持湿润并置于通风且恒温保持在22℃下。
步骤五:待菌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再将其移植到适宜的菌床中。
优点:出菌率高,菌株品质好。
缺点:制备过程中需掌握好配方和稠度。
3. 傅里叶红外辐射制种法傅里叶红外辐射制种法是利用电极辐射灯产生的热量来使制种容器内的培养液升降温,低温使菌体沉积在液表面,高温则使其下沉到液底,实现制种的目的。
具体方法如下:步骤一:将食用菌种子与蔓茎切片、米糠混合后,加入到恒温恒湿的发酵箱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菌种的制作与培养----------------------------------------------------------------------------------------------------------------------------一、母种制作(一)母种培养基制作1.母种培养基的种类母种是菌种生产的关键,要求纯度高,不能混生杂菌,同时母种的菌丝体较为纤细,分解培养料的能力较弱。
因此,母种菌丝体需要培养在营养丰富,易被吸收,表面光滑易于鉴别有无杂菌感染的琼脂培养基上。
适合母种菌丝生长的琼脂培养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去皮) 2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2)麦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干麦芽 250克琼脂 15~20克葡萄糖(或蔗糖) 10克水 1000毫升(3)胡萝卜—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胡萝卜10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20克水1000毫升(4)蘑菇汁—葡萄糖一琼脂培养基(适用于蘑菇)鲜蘑菇 250克琼脂 20克葡萄糖(或蔗糖) 20克水 1000毫升(5)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蛋白胨 2克葡萄糖 20克磷酸氢二钾 2克维生素B1(硫胺素) 0.5毫克磷酸二氢钾 0.5克琼脂 18克硫酸镁0.5克水 l000毫升2.母种培养基的制法以最常用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制法为例介绍如下:先将马铃薯去皮,洗涤,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15~20分钟,取双层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加入琼脂和葡萄糖(或蔗糖),用文火加热使其溶化,最后补足水分,使其容量仍为1000毫升。
趁热分装于试管中,装量约为试管长度的1/5左右,装管时要注意不使培养基沾污试管壁和试管口。
试管口塞上大小合适的棉花塞,塞入试管口内的长度为棉塞总长的3/5。
塞好棉塞后,每10支作一捆,用牛皮纸包扎好后,置铁丝网笼中,然后进行高压灭菌。
如作为孢子分离用,则将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瓶或培养皿中,然后高压灭菌。
3.母种培养基的消毒灭菌:母种培养基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来消毒灭菌,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锅有直式、卧式和手提式三种。
将配制好后的母种培养基移入上述任何一种高压蒸汽灭菌锅中,在15公斤/平方厘米压力下,灭菌30分钟。
高压蒸汽灭菌主要是依靠提高蒸汽的温度来灭菌的,因此灭菌时,应将锅内的冷空气全部排除。
否则,尽管压力表上的压力已达到要求,然而,灭菌锅内的温度却未达到所需的温度。
排除冷空气的方法是加热后当压力表上指针上升到0.5公斤/平方厘米时,打开排气阀,放气至指针仍回到“零”的位置。
灭菌的时间是以排除冷空气后,压力回升到1.5公斤/平方厘米时才开始计算。
每次灭菌之后,要等压力降到“零”时,才打开锅盖,否则,灭菌的液体会因突然减压而外溢,玻璃器皿也会因突然降温而破裂。
高压灭菌后将试管取出排成斜面备用。
(二)母种分离材料的选择1.子实体的选择无论是用作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的子实体,都要从产量高,长势好,适应性强,无杂菌虫害的群体中,选择朵大,生长健壮的单生子实体作为分离的材料。
选作分离的子实体,成熟度要适当,如蘑菇、草菇具有菌膜,最好选菌膜将破而未破的成熟度,这种子实体发育已成熟,子实层又未受污染,因此能很快散出大量的无菌孢子。
对没有菌膜或菌膜自幼已破的食用菌,如香菇、平菇等,则以选取八分熟,正在释放孢子的个体为最好;因为刚从担子弹射出来的孢子基本上也是无菌的。
2.菇木和耳本的选择木生食用菌如香菇、银耳、黑木耳等,可以从它们生长的基质,即菇木和耳木作为分离的材料。
选择时,应从野生或人工栽培场所挑选子实体生长健壮,朵大,长势好,菌丝在段木中发育旺盛,材质较为结实,尚未腐烂,一般是接种后一年内已出菇、出耳而无杂菌害虫感染的幼龄菇木或耳木为最好。
采去子实体后,截取适当部位,挂于通风处风干后,供分离时用。
(三)母种的分离方法1.孢子分离法是利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获得细菌种的一种方法。
按分离时挑取孢子的数目不同,又分为单孢子分离法和多孢子分离法两种。
蘑菇、草菇等由于孢子没有性的区别,采用单孢子分离获得纯菌种,有结实能力,而其它食用菌如香菇、银耳、黑木耳等由于孢子有性别之分,单孢子分离得到的菌丝不能结实,所以,只在育种上采用,生产上很少采用多孢子分离法,是把许多孢子接种于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然交配而获得纯种。
2.组织分离法是用食用菌幼嫩的组织块直接分离培养成纯菌种的方法。
选用的子实体先经0.1%开汞水或70%酒精表面消毒后。
用无菌水冲洗并用无菌纱布擦去表面水分。
分离香菇时用无菌解剖刀自菌柄处切开少许,再用手将子实体掰开为二,在菌盖与菌褶交界处,切取0.3~0.4立方厘米的一小块菌肉,移放在斜面培养基中央。
如已开伞的种菇、则选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的菌肉。
分离草菇时,用无菌解剖刀把菌蕾纵切少许;再用手把菌盖轻轻剥开,在菌柄上方和菌盖交界处,切取1~5毫米的细块,接在斜面培养基中。
如种菇已受雨淋,吸水较多,应取菌褶作为接种材料。
组织分离后将试管外面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待组织块周围萌发出菌丝,并向培养基蔓延生长后,再挑取生长健壮的菌丝进行转管培养。
组织分离法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中菌丝的含量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3.基内菌丝分离法是利用食用菌生长的基质一菇木和耳木作为分离材料,而培养成纯菌种的方法。
特别是银耳、黑木耳采用这种方法,成功率高,性状也较稳定,为生产上经常采用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从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场所,选择子实体发生早,生长旺盛,朵大,无病虫害的菇木或耳木,锯取一小段,让其充分风干后备用。
分离时如为香菇的菇木,先锯取1厘米的薄片,切去四周用0.1%升汞水表面消毒1~2分钟,用无菌刀将其劈成小木片,再切成0.5平方厘米的小木条,移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经25~27℃培养,菌丝生长后,再行转管培养。
分离时如为银耳的耳木,先从长有子实体部位,锯取1~2厘米厚的木片,剔除树皮及耳基,再用0.1%升汞水或75%酒精涂擦表面消毒,通过耳基着生处,把耳木纵切为二,用无菌刀在耳基着生处,削取极小的木屑,移入试管斜面培养基上。
接种后放在20~28℃的温度下培养,数天后接种块的周围开始长出纤细的白色菌丝,延伸到培养基后,培养基的颜色逐渐变黄转黑,表面出现浅灰色斑纹,这就是羽毛状菌丝。
一星期后,小木屑上出现白色短绒毛状菌丝,同时分泌白色或淡黄色水珠,这就是银耳的发育菌丝。
挑取银耳发育菌丝和少许羽毛状菌丝转接于新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扩接,一星期后,菌丝长满试管,即成为母种。
在实际分离中往往不可能得到银耳菌丝与羽毛状菌丝两者兼有的母种。
或纯为银耳菌丝;或纯为羽毛状菌丝;或酵母状分生孢子,还有相当数量是感染杂菌或不长任何菌丝的。
纯银耳菌丝和纯羽毛状菌丝,经适当配合后,就可应用于生产。
黑木耳的耳木分离,其操作方法与银耳大致相同,但不象银耳有多种类型的菌丝。
耳木接入试管后,一般放在22~28℃培养2~3天,可见菌丝长出。
选生长健壮、清楚、两端展整齐的,进行转管纯化2~3次培育成母种。
在培养过程中,有时培养基背面会出现乳白色或淡褐色,这是正常现象。
(四)母种的扩大培养从分离获得或外地引入的优良母种,由于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应进行扩大繁殖培养。
其方法是以无菌操作把斜面培养基连同菌丝体切成短米粒大的小块,移接到新的斜面培养基上,在适温条件下培养,待菌丝长满斜面时即成。
一般每支母种试管可扩大繁殖60~80支新管。
扩大母种第一次应多些,以避免多次转管,造成菌丝生活力降低,结菇(耳)少,影响产量和质量。
一般要求转管不要超过五次。
二、原种的制作(一)原种常用培养基1.原种培养基的种类(1)木屑-米糠培养基(适用于各种食用菌)木屑78%、米糠或麸皮20%、白糖1%、石膏1%、水适量。
(2)木屑培养基(适用于木耳、香菇)木屑98%、葡萄糖1%、尿素0.3%、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2%、高锰酸钾0.05%、碳酸钙0.4%、水适量。
(3)棉籽壳培养基(适用于多种食用菌,如平菇、猴头)棉籽壳100%、水适量。
(4)棉籽壳-木屑培养基(适用于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灵芝、猴头等)棉籽壳70%、木屑28%、糖1%、石膏1%,水适量。
(5)棉籽壳-麸皮培养基(适用于多种食用菌)棉籽壳80%、麸皮18%、糖1%、石膏1%,水适量。
(6)玉米芯-麸皮(米糠)培养基(适用于平菇、木耳、猴头等)玉米芯78%、麸皮(米糠)20%、过磷酸钙1%、石膏1%,水适量。
(7)稻草(麦麸)-麸皮培养基(适用于平菇、草菇、凤尾菇等)干稻草(麦草)78%、麸皮20%、过磷酸钙1%、石膏1%、水适量。
(8)草粪培养基(适用于双孢蘑菇、草菇等)稻草或麦麸20kg,粪肥(干)30kg水适量。
现将草、粪、石膏混合均匀,加适量水发酵好后,取稻草或麦秸切成2cm的长度,调整水分,装瓶灭菌。
(9)麦粒种培养基(适用于平菇、猴头、白灵菇、杏鲍菇、金针菇等)小麦1000g、白糖10g、石膏10g。
先将小麦浸泡4h,加热煮沸20~30min,煮时加白糖,煮至麦粒熟而不开花,过滤后,摊开晾晒。
不粘手时拌入石膏粉,即可装瓶灭菌。
(二)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首先结合当地原料情况,选适宜的培养料。
根据上述配方,凡加糖的,应先将糖溶于水中,其余原料混合均匀后,用糖水拌料。
拌均匀后,培养料的含水量用手测,即手握培养料,指缝间有水渗出,但不滴为宜(料的含水量达60%~70%)。
含草粪的培养料,最好经发酵出处理,料的ph调为6.5~8.然后把培养料装入已洗净的菌种瓶、罐头瓶或制菌种用的塑料袋内,装的松紧适度,上下一致。
装料高度以齐瓶肩为宜。
装好后,即可装锅灭菌。
灭菌时由于培养基体积较大,数量较多,瓶壁又厚,故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在0.15MPa的压力下灭1.5~2h,可达到灭菌目的。
也可用常压灭菌锅进行灭菌8~10h,达到灭菌效果。
三、栽培种的制作栽培种培养基配方的配制,制作方法与灭菌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相同。
但最好不用麦粒种,因栽培用量大。
另外用常压灭菌锅进行灭菌,也不易灭彻底。
做栽培种培养基所用的容器可采用制种用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简称菌种袋),也可以采用瓶装。
但在生产上多采用菌种袋,袋的大小一般为15~18cm×30~35cm。
装培养料时,尽量装得松紧适度,四周紧中间松,装入量占袋子2/3为宜。
袋口可用塑料圈,也可用绳子直接扎住,但不要扎的过紧,以防灭菌时爆袋。
四、食用菌接种与培养技术(一)、食用菌的接种技术接种是食用菌制种工作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无论是食用菌的传代,分离、鉴定还是进行食用菌的形态、生理等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接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