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合集下载

《审美心理》课件

《审美心理》课件

审美与艺术
1 艺术作品的审美效应
艺术作品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引发观众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共鸣。
2 艺术表达的感染力
艺术作品能够通过感染力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想,引发共鸣和反思。
审美与文化
1
文化底蕴对审美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着对美的认知和审美偏好,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
2
文化交流中的审美观念
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审美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丰富了审美体验的多样性。
2
情感体验
审美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包括欢愉、震撼、忧伤等情感。
3
认知评价
审美评价建立在个体的认知能力上,通过号系统
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构成了美的符号系 统,用于表达审美情感。
受众群体影响
审美经验往往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背景等因素的 影响,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也有所不同。
审美的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审美经验是个体在特定时 间、地点和文化背景下的 主观感受,因此具有个人 差异。
2 综合性
审美体验源于对多种感官 刺激和认知元素的综合作 用。
3 相对性
审美评价是相对的,取决 于个体的背景、经验和文 化因素。
审美的心理机制
1
感知直觉
审美体验常通过感知直觉获得,包括对形状、颜色、音调等元素的感知。
《审美心理》PPT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课程《审美心理》的PPT课件!这个课程将带领您深入了解 审美心理的定义、作用以及其基本特征。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个精彩的旅程吧!
审美心理的定义与作用
审美心理的定义
审美心理是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的心理 过程与能力。
审美心理的作用
审美心理能够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行为决策和 价值取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护士人文修养3第三章 护士与美

护士人文修养3第三章 护士与美
美 农 夫 趣 味 运 动 会
36
三.江山如画 ——艺术之美
37
(一)艺术美的分类
■实用艺术的美(工艺、建筑) ■表现艺术的美(音乐、舞蹈) ■造型艺术的美(雕塑、绘画) ■综合艺术的美(戏剧、电影、电视) ■语言艺术的美(文学)
38
(二)艺术美的特征
1.典型性 2.感染性 3.具有独特 的审美功能
64
(一)护士的心灵美
1.善良、正直 2.诚实、慎独 3.乐观、豁达 4.谦和、宽容
65
(二)护士的风度美
66
四.让温馨围绕患者 ——创造护理环境美
67
(一)护理环境美的价值
1.效果价值 2.护理发展价值 3.社会效益价值
68
(二)护理环境美的内容
1.生理性护理环境 2.心理性护理环境 3.社会性护理环境
20
(一)形式美的概念
形式美是指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形式美 指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 于美的内容的审美特征;狭义的形式 美则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
21
(二)形式美的特征
1.抽象性 2.相对独立性 3.时代性 4.普遍性
(1)美=美的本质,这是柏拉图建立美学 基础的用法;
(2)美=审美对象,这是现象学美学的常 用语;
(3)在审美对象中细分,美是审美对象之 一,与崇高对象、悲剧对象等相对;
(4)美=美感,这是审美心理学的用法。
10
美学中“美”的主要涵义
审美对象
美的本质

美感
美(审美对
象之一)
11
(三)文化影响美的形成
—— 《牛津英语指南》(麦克阿瑟出 版公司,1993年版)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课件)

4、审美理解(领悟) 理解,是贯穿于整个整个审美过程中的一个心理因素。
审美活动中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对对象形式的直觉把握,近于中国 禅和诗学中的“悟”。所谓“悟”,即是指通过个体的独特感受体 验领悟到事物的某种意义,直至人生宇宙的普遍意义。
审美理解往往与情感交融。
张爱玲: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 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 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 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 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综合性的表现:
审美愉快是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的综合:如果演员演奏的是 欢乐的曲调,演员脸上的肌肉松弛,表情轻松活泼;而如果 是悲哀的曲调,演员的脸上肌肉紧张,表情低沉抑郁,演员 的表情如此,听众也有相同的反应。
古诗的押韵平仄,那就是既有内容上的韵味给人心理上的美 感,又有形式上的节奏让人生理上觉得直接的美感,感官的 舒适促进了心理上美感的产生。
1、审美感受的过程 首先是主体对外界刺激有情感上的接受过程。
审美感受的过程,也就是知觉完形的过程。
唐代画家阎立本有一次看见一幅张僧繇的壁画,初见时觉得 不过如此,便随口说道:“一定是徒有虚名而已。”过了些日 子阎立本又去看了看,这次他评价张僧繇的画是近代佳作。后 来,阎立本再次去看了看那幅画,感叹道:“果然没有浪得虚 名。”于是,他坐卧在画前仔细揣摩,竟然在画旁留宿了十余 日不忍离去。(刘餗《隋唐嘉话》)
似乎要将些不相干的言语咽下去,而真值得一说的又不好意思说。
她在临窗的一个小红木凳上坐着,海棠花影在她半个脸上微动。 有时候她微向窗外看看,大概是怕有人进来。及至看清了没人, 她脸上的花影都被欢悦给浸渍得红艳了。她的两手交换着轻轻地 摸小凳的沿,显着不耐烦,可是欢喜的不耐烦。最后,她深深地 看了我一眼,极不愿意而又不得不说地说,“走吧!”我自己已 忘了自己,只看见,不是听见,两个什么字由她的口中出来?可 是在心的深处猜对那两个字的意思,因为我也有点那样的关切。 我的心不愿动,我的脑知道非走不可。我的眼盯住了她的。她要 低头,还没低下去,便又勇敢地抬起来,故意地,不怕地,羞而 不肯羞地,迎着我的眼。直到不约而同地垂下头去,又不约而同 地抬起来,又那么看。心似乎已碰着心。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三节医学审美与医学美感(人卫版)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三节医学审美与医学美感(人卫版)

②医学科学理论、医学科学技艺、医学环境设备、医学工 作人员和各种医疗服务对象都可以充当医学审美客体。
客观性(最本质)
特点
相关性(一定和医学实践活动有关) 多样性
2、医学审美主体和医学审美客体的关系
①两者是一个辨证的统一体 医学审美客体是以其医学美的形式 肯定了主体的本质力量
②角色价值上
医学审美主体又以美的感受形式肯定 了客体医学美的存在
③丰富的医学审美实践活动经历 3、医学审美主体应具备的能力 ①敏感的医学审美选择力
②高雅的医学审美欣赏力
感性的医学审美欣赏(初级阶段)
三个阶段
理性的医学审美欣赏
评价性的医学审美欣赏(高级阶段)
③多方位的医学审美创造力
三、医学审美客体
1、概念 ①与医学审美主体相对应的审美对象,即具有医学美性 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第三章 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
第三节 医学审美与医学美感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医学审美概述
1、概念 ①医学审美主体 根据医学审美特征和标准 医学审美客体(意
向性审美活动) ②整个审美活动的组成部分
③既是感性、直觉的,又是理性、思维的
2、医学审美的心理要素 尊重态度
①审美态度 注重美学效果
③角色互换上:两者可以相互转换
三、医学美感特性
1、概念 ①在医学审美活动中产生 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愉悦的情感 ③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2、特点 ①医学美感突出了较多的理性因素。这是医学美感区别 于一般美感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医学美感的情感体验以健康为主
③医学美感更注重审美客体的参与
作业 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医学审美 主体和医学审美客体? 2、医学审美主体应具备哪些 条件和能力? 3、医学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 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美学审美心理过程
审美注意就是一种特殊得情感指向,就是对于对象得一 种情感上得渴求。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11
4、审美态度得完全形成
当审美注意产生时,一切与审美无关得事物都退居为背 景,只有审美客体孤离出来。
主体排除种种功利目得得骚扰,把客体变成自己观照得 对象。
第二节 初始阶段:审美感受得获得
真正得审美活动就是从审美感知活动开始得。当人 们得审美注意力集中到对象上之后,紧接着便就是对对 象得形式、形象进行感觉知觉活动。
1、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作为享受器官会全力选择符合自己要求得对象属性,审 美感觉活动中得通感现象更为普遍,因此所获得得心理 快感也更为全面。
所谓通感,就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得感 觉得挪移、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由审美知觉得特点所决定,一些在认识和科学活 动中需要纠正和防范得特殊得知觉,如“错觉”、 “幻觉”等等也属于审美知觉。
错觉就是一种对对象得不正确得、歪曲得知觉。
幻觉就是一种与外界物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 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得知觉。
3、审美感知得过程
审美感知过程就就是运用审美感觉与知觉对审美客体形 成知觉完形,建构起一个心灵中得审美对象得过程。
作为这种“接受”得心理反应,主要就是一种感性得愉 快,形象地说,就就是“悦耳悦目”。
5、审美感知中得审美对象
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主体建构起一个新得审美对 象,她与实存客体相似而又不相同。
知觉完型:加工、转换、构建
加工:去掉与审美无益得因素,主体按内在得审美图式加工。 转换:如听觉向视觉得转换。 构建:审美知觉特别就是幻觉得创造。
1、审美超越得涵义
审美超越有广义狭义之分。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 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 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 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 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 都一晓。”——魏晋乐府《读曲歌》
• (3)在场性:感受者全部感官完全投入 到对象中去,与对象融为一体,极度专注。
• 传统的“静观”:指有意识地以心理距离 和感官距离来平静地欣赏对象。审美时身 体过于密切地投入,会损害审美愉悦。它 强调主客、身心、内外、远近之别。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 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桃夭》

《护理美学基础》第三章美感与审美

《护理美学基础》第三章美感与审美

Aesthetic Nursing
PAGE-22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美感和审美? 2.美感的特征有哪些? 3.审美心理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Aesthetic Nursing
导航 首页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第二节 思考题
思考题
PAGE-23
——亚里士多德
Aesthetic Nursing
PAGE-6
唯物主义观点
先有客观的美,才使人获得美的感受。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感是人类接触到 美或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反映,一 个对象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是 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也不仅仅由于对象某 些自然属性的特征,更不是天生的本性,而 是由于人们从美的对象可感形式中看到了与 自己的创造性生活相联系的东西,而引起愉 悦的心理情感状态。
Aesthetic Nursing
PAGE-12
(一)唯心主义观点
否认哲学反映论的原则,以各种方式歪 曲和否定审美意识的客观内容和社会性 质。(柏拉图)
导航 首页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第二节 思考题
康德利用审美感受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特 殊现象,在哲学上反对反映论,否认审 美与认识的内在联系。
Aesthetic Nursing
学习目标
1.简述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及审美意识的一般理论 2.概述美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3.阐述审美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 4.了解护理实践中的审美活动
导航 首页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第二节 思考题
Aesthetic Nursing
PAGE-2
第一节 美 感
美感是一种带有明显的主观 色彩的特殊的社会意识,是人类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可缺少的 一种独特的思想情感方式,是人 们从美的对象的具体形式中看到 与自己的创造性生活相联系的事 物,而引起愉悦的心理情感状态。

第三讲 审美意识 第一节

第三讲  审美意识  第一节

四、美感是超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科学态度 人面对松树 时,至少有 三种态度
实用态度
审美态度
美感最根本的收益是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 从此意义上说,美感欣赏是超功利的。从整体 社会间接的审美效应看,美感仍有一定的功利 性。
第二节 审美心理的要素及其过程
审美心理是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 象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自 由心理。
美的民族差异
7,时代精神、时代潮流、时代风尚对审美意识 的影响更为明显。
环肥
燕瘦
“燕瘦环肥”,汉成帝爱赵飞燕的轻盈 娇小,唐明皇爱杨贵妃的丰腴饱满,就是 不同时代对女性美的不同评判标准。
《后汉书》记载: “楚王好细腰,宫中 多饿死。” 楚灵王偏好腰细的 女子,宫中女子为争 宠而饿死。楚灵王修 筑章华宫,供后妃居 住,章华宫又被称为 细腰宫。
二、美感是直觉与理性的统一 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对美的对象直接迅速的 心理把握,体现为对美的感性形式的敏锐感受 和对审美内蕴的瞬间领悟。 领悟,是一种通过直觉形式表现出来的理性 活动,是指人们不加推理分析而能深入到事物 本质中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
三、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西方有一句名言:“有1000个观众,就有 1000个哈姆雷特。”这话生动地揭示了审美 欣赏中美感的差异性与一致性的辨证统一关系。

审美期待与审美注意
审美期待是指审美主体在艺术鉴赏之前或之 中,对艺术作品种类体裁、形式风格、形象体 系、情意内蕴等的一种期待心态。 例如准备去游桂林
审美注意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有 意撇开客体中的其他部分,而专注于某一审美 对象的某一属性。 审美注意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指向性。

审美感知和通感
再次,快感是五官感觉都可获得的;而美 感主要依靠高级的神经器官——视觉和听觉来 实现。

审美心理 美学

审美心理  美学

二、审美情感的特点 (1)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社会普遍 性。
2、举例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 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 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 的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领略到的乡间 气息都是有差异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 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 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 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 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 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想象力 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移情说把审美过程理解为情感向外物的 单向投射,而中国的“感物动情”说则承认万 物有生机,审美过程是物我双方交流共感的过 程。 移情说过分夸大主体作用,忽视对象自身 的审美特征,忽视自然美的巨大价值;“感物 动情”说,则重视对象自身的审美属性和价值, 强调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
审美理解
一、审美理解的概念 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 知、想象、情感等直接达到对审美客体 本质内容的理性把握,它浸透在诸多审 美心理要素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构 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有着 “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特点。

审美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目录[隐藏]审美心理学定义审美心理学代表性理论观点审美心理学对美学影响较大的学派版权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定义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

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

审美心理学也是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有人把审美心理学作广义的理解,使它等同于心理美学、文艺心理学等。

按照这种广义的理解,审美心理学还要研究和说明人类从事各种文学艺术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编辑本段]审美心理学代表性理论观点阐述审美心理过程的理论观点有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审美经验就是形相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间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维。

所谓形相是指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相,它既是审美对象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要受到审美主体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以及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和叔本华等;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体验。

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审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与审美对象的美学价值无关的事情,例如对象的科学性质或经济价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实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体之间的种种其他现实的关系,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要防止或削弱这些方面的活动进入审美意识。

这个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审美的心理过程是移情或外射。

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的身上,然后再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

例如诗人把自己的不畏强暴的风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后再讴歌菊花的不畏严寒和美丽,这就是中国诗坛上对菊花的“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心理机制。

当审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赏对象又把对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时,就出现了审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

新护理美学-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新护理美学-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

护理美学上篇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第一节美感的本质与特征一美感的含义指审美感受个体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刺激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运动而产生的愉悦体验也称为美感经验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核心二美感的起源与产生条件1美感的起源美感是美的反映没有客观存在的美美感就无从产生美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形成的美感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的美感受到生产实践水平的决定性制约 2美感的产生条件①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②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这是指审美的主体③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联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纽带三美感的实质1美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2美感是一种自由的符合文化的愉悦体验二美感的特征美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包含着认知情感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着区别于一般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一形象直觉性二情感体验性审美的情感体验性不是单一的心理快感而是混融了因求知而获得的理智感和因符合道德原则而获得的道德感于一体的复合情感因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整体性特征同时由于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者总是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已有的审美经验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审美情感体验表现了一定的个性化特征三精神愉悦性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当人们被审美对象深深感染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含物质的功利的实用的目的性的主观的愉悦感情色彩它是美感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最主要最突出的特征三美感的心理因素人们的审美活动是一个由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交错融合而形成的复杂过程一感知与表象感觉知觉表象是初级的心理活动形式也是美感的初级形式 1审美感觉aesthetic sense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通过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色彩线条质地音响等信息2审美知觉aesthetic perception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力的综合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3审美表象 aesthetic presentation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储存下来的形象化的印象审美欣赏者头脑中储存的表象越丰富就越能获取深刻的审美体验越能激发新的审美活动二联想与想象 1联想 2想象创造性想象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有①粘合②夸张③变形④浓缩⑤抽象三情感与移情 1情感情感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的态度体验情感按其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可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迅速爆发而短暂的情感对崇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重要作用心境是一种平静微弱持久主导着人一段时间的整体精神面貌的情感心境对优美的创造与欣赏有着重要作用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稳定深厚的情感它长期影响着人的身心活动没有热情人们对美的事物可能熟视无睹艺术家也会失去创造的活力情感推动着想象和理解对表象进行加工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 2移情移情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物我同一当审美对象的某种属性激发起审美主体的联想与想象主体的情感状态恰好与对象的形态相呼应于是在强烈的情感驱动下主体会将本无生命的现象情感化创造出充满生命神韵的审美意象四思维与理解 1思维思维是以分析与综合的形式达到对客观对象全面深刻把握的心理活动形象思维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灵感思维本质类似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顿悟或西方美学中的直觉 2理解理解是指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认识新事物的心理活动是渗透在审美活动中的理性能力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的特点五意志与灵感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审美实践中人们需要意志去克服各种干扰而专注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思考和领悟同时由于倾心于专注灵感才会不断涌现六心理距离美在心理距离中产生美的根本观念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距离是事物成为审美对象的内在原因事物离现实功利越远就越容易引起审美知觉如在现实中自然事物比社会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综而述之审美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心理要素共同组成的活动系统每一种心理要素在美感形成中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节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aesthetic conscious 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主体审美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这里我们要探讨的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价值观念范型和取向包括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美意识发挥着审美范导作用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价值标准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 aesthetic conception 泛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简称审美观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审美趣味审美趣味 aesthetic interest 是指审美主体的人从一定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风尚和追求又称审美情趣三审美理想审美理想 aesthetic idea 是审美观念的高级层次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二审美意识的特点一客观性审美意识并非人的头脑中所固有而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客观的美决定着审美意识的内容因而审美意识也具有客观性二差异性1时代差异人类的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审美意识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向前发展因此必然造成了审美意识的时代差异性如对于人体美不同时代有着明显不同的审美观点 2民族差异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是指在一定民族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民族的生活语言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反映在各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就形成各民族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要求上的差异 3阶级差异不同阶级的人由于其阶级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立场和世界观这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4个体差异 1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 2人们的生活经验不同 3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三审美标准一审美标准的含义审美标准是在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的是个体进行审美判断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事物审美价值的尺码二审美标准的基本属性 1客观性如同美的存在是客观的一样人们对美的鉴赏标准也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2社会性不同社会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等特点审美标准也具有不同的尺度 3多维性由于审美主体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文化素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去欣赏千姿百态的美必然造成了审美标准的多维性 4实践性审美标准的实践性是指审美标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类最早的审美标准是与实用标准融合在一起的后来随着艺术生产从物质生产中逐渐分离.相对独立的审美标准逐渐形成并极大地促进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发展三审美标准的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一般而言美的事物应符合三个方面的内容合乎客观合乎目的合乎形式即真善美三方面和谐统一 1真真是指客观事物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规律人们判断客观对象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即是否蕴含着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审美客观标准 2善善是指客观事物的功利价值符合主体实践的目的性人们判断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类的功利目的是否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益即是否暗含着善是判断对象美丑与否的又个客观标准3美美是指客观事物的外观和形态符合美的形式与结构并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人们判断客观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是否和谐统一也是审美判断的标准之一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感性形象一方面美具有合乎规律的真和合乎目的的善另一方面又具有丰富多样的感性形式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把握事物美丑与否的客观标准审美标准的多维性明代王绂的《墨竹图》天然芭蕾《少女与巫婆》《春》象鼻山神女峰九头鸟千手千眼佛孔乙己阿 Q 威林多夫的维纳斯掷铁饼者圣母拜访人体摄影<div id="loadingAD"><div class="ad_box"><div class="waiting"><strong>文档加载中...</strong>广告还剩<em id="adtime"></em>秒。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美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珍藏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A,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区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

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C,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D,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心问题和★主要对象(审美活动)。

美学基本理论

美学基本理论

席里柯 《梅杜 萨之筏》
德 拉 克 洛 瓦 《 自 由 引 导 人 民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现实的审美活动
审美态度 审美注意的特点 审美感受的获得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超越的实现
第一节
审美态度
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
上的准备阶,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 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所说的“美感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经常出现通感现象。所谓通感, 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 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 ‘闹’、 ‘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 牢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通感的心理现象,它实质上是基于 感觉神经兴奋的联系之赏地感觉联想,是日常感觉经验的发 掘。
从日常感知向审美心理方面的过渡审美态度的出现3实现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批评a审美欣赏的实现直觉领悟超越超越对象之被超越自我之被超越b审美创造的实现心象物象c审美批评的实现第三章现实的审美活动第一节审美态度第二节审美注意的特点第三节审美感受的获得第四节审美体验的展开第五节审美超越的实现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阶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形成

所谓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
志的、充满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的感性形 式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审美 活动的准备阶段的完成。
第三节
审美感受的获得
一、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二、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三、审美感知的过程 四、主体的审美感受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审美心理_精品文档

五、动人以情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动人以情。 人不由自主产生惊异之感,敬佩之情。
惊讶≠ 感 动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审美心理是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 感知、理解、想像等功能的相互交 织、共同作用、彼此促进而形成的 情感反应。
• 想象与情感的关系: •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
一、美的形象刺激
审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的直接表现即感 官刺激。审美刺激须是美的形象刺激, 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
生理上的快感 情感上、精神上的愉悦
二、审美感知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 对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即感受音 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 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 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 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 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 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 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审美活动四种要素
审美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 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审 美直觉) 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 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 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 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 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 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通感
• 通感: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 首先,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 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 其次,为了更好地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 ,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PPT课件

第三章-审美感受与审美意识PPT课件
.
(五)意志与灵感 意志是指人脑自觉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海,放安神思,心 偶照境,率然而生”
——王昌龄在《诗格》
(六)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指人在主观态度上与现实生活保持
一定的间隔距离,对客观对象采取非实用、超功 利的态度。
.
第二节 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
三、美感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与表象 1.审美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
.
2.审美知觉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 性的反映,是多种感觉 力的综合。
(1)整体性: 审美知觉是对事物面貌的
整体把握。
蒙娜丽莎
.
(2)选择性: 审美知觉具有敏 锐的选择性
《少女与巫婆》
.
(3)理解性: 审美知觉不是对事物属 性的被动机械的反映, 而是融入了审美主体 的情感、趣味、知识、 个性因素的心理活动, 包含着对事物所具有 的某种情意的把握 。
审美意识 是周围客观存在的各种审美对象在人脑 中的能动反映 。
一、审美意识的结构要素
(一)审美观念 :泛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美 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等问题所持有的一些基本看法和观点, 简称审美观。
(二)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 是指审美主体的人从一定 审美需要出发对各种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情趣、态度、 风尚和追求,又称 “ 审美情趣 ” 。
民国时代:旗袍曲线的妖娆 代表人物: 宋氏三姐妹
.
文革时代:素面飒爽的英姿
代表人物: 江水英
开放时代:……
.
3.多维性
审美标准的多维性是由于审美对象的丰富 多彩和审美者的千差万别决定的。
4.实践性

《审美心理》课件

《审美心理》课件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审美心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反映和体现,通过个体审美心理的塑造和提升,能够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审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探讨,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研究,再到现代心理学对审美心理的深入剖析。
历史回顾
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想象的分类
根据产生方式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现实性的不同,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概念
创造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独特的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成果的过程。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创造可以分为初级创造和高级创造;根据创造目的的不同,创造可以分为实用性创造和自由性创造。
发展趋势
02
审美感知与知觉
感觉
通过感官直接获得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如色彩、形状、声音等。
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和特征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知更侧重于感官的直接感受,而知觉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更高级的认知加工。
感知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认知活动。两者相互依存,共与体验
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感的性质,可以将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根据情感的强弱程度,可以将情感分为愉快、不愉快、悲伤、愤怒等。
04
审美想象与创造
VS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视觉传达设计
利用色彩、形状、构图等视觉元素,传达广告信息,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准备阶段——形成审美态度 ①准备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形成一种 审美态度。 ②审美态度由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组成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升华感知——感悟审美对象的深刻含义
③功能 规范想象——规范审美想象的任意性、自由性 调节情感——导向、制约和调节情感
三、审美心理过程
1、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准备、实现和效应三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