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审美观念初探
[藏族,舞蹈,审美,其他论文文档]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本文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了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一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一。
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二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一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
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
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一种本能的具体表现。
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
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
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藏族舞蹈是基于藏族民俗、民间舞蹈以及藏族文化和传统演艺艺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舞蹈形式。
藏族舞蹈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是一种充满神秘、美丽和感人的艺术表现。
探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不仅仅是对藏族文化的一种认识,更是对多元文化的一种尊重和探索。
一、厚重、雄浑的音乐与舞蹈在藏族之中,音乐与舞蹈一直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民族艺术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舞蹈和音乐密不可分,在表现手法、形式内容上和音乐紧密结合,音乐的气韵与节奏为舞蹈提供了跳动的基础。
音乐是藏族舞蹈的灵魂,舞蹈是藏族音乐的身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藏族舞蹈的音乐十分雄浑、激昂,富有浓郁的特色。
以斗方舞为例,这是藏族舞蹈中重要的舞蹈之一。
其音乐采用乐器比较少,以一种铜锣和踩板的配合起伏组成。
这样的配比,使得舞蹈的节奏感鲜明,有力有劲。
而且,斗方舞的舞姿和舞步也十分雄浑,掌握好舞蹈的力度和节奏,演绎出来的就是一种深刻的宏大气势和热情洋溢的民族精神。
二、舞蹈动作的独特性藏族舞蹈的动作和节奏都非常特别,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它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民族性与身体性的融合,这令人们常常在看到藏族舞蹈时,激起一种神秘性的感觉,以及一种令人欣赏的表演因素。
藏族舞蹈的动作处处体现着民族特色,如手部动作、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旋转等等,这些都显现了藏族舞蹈的特殊性和歌颂藏族优美风俗的功用。
表现形式以动态的表现方式更为奇特,舞者们舞动时的步法、身姿以及各种手势,都具有严格的舞蹈技巧,整个表演极具视觉冲击力。
三、丰富多彩的色彩和服饰藏族舞蹈在服饰方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其所穿着的服饰与藏族文化密不可分。
色彩造型交织、奇妙多姿,它不只是体现了藏族舞蹈的美,也同时具有极富造型感的审美价值。
藏族舞蹈服饰的颜色和图案往往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华丽和特别的装扮,也能够增强舞蹈的趣味性和独特性。
四、舞蹈演员的表现力藏族舞蹈的表演,需要舞蹈演员拥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艺术修养。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
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与历史文化研究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多古典的文化被祭奠和流传,这也是我国国民现阶段所需要传承的艺术性瑰宝。
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在其具体的历史文化发展,以及审美上拥有着自身独特的特色,这些都代表着我国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进步,也表现出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和共同性特点。
所以本文也以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审美,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民族的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
标签:川西嘉绒;藏族;服饰;审美;历史文化前言: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区,川西嘉绒藏族的服饰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所表现出的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虽然在服饰上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但是其中也依然包括着一部分共性的特点,这也凸显了一个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性的能力。
本文结合审美与历史文化的发展情况,重点分析川西的嘉绒藏族服饰从古至今的发展路径,希望能够真正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从而为我国不同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国社会形成一个文化整体,利用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先秦时期嘉绒藏族先民服饰上古时期,原始的人们就开始用树皮、羽毛、皮革来遮羞和御寒,所以大多数的民族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本文所研究的嘉绒藏族的先民也并不例外,在闽江流域以及大金川河流域的两岸,二级台地还有半高山的地区已经能够发现四十余处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尽管所能够出土的工具,以及事物是零零散散的,这也能够让我们对嘉绒的藏族先民整体形象有着模糊的感知。
其中出土的有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水晶、石磨制的细碎石器,出土的骨器大多为磨制而成,有骨梳、骨针、骨锥。
而陶瓷有黑色和红棕色两种,陶瓷的纹饰以绳纹为主。
利用骨针就能够看出,针的线孔很小,近似于现代手工用的针,无疑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
骨锥和骨针就是缝制衣服所需要使用到的工具,那么制衣的材料在文学发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早期人们大多数以狩猎为主,无论是捕猎时伪装,或者是为了保护身体,以及仅仅是装饰身体,人们都可以用鸟兽的皮毛作为衣服。
藏族自然美思想
试论藏族自然美思想——西北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研究之一郭郁烈[摘要] 本文探讨了藏族自然美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指出藏族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宗教观念影响下,以神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及自然美思想。
其审美对象极其广泛,审美态度复杂多样。
它追求和谐,但独具特色;宝贵生命,又不贪生;象往永恒无限,因此礼赞自然。
而内在的价值尺度则是渗透着宗教思想的善。
[关键词]审美观照审美态度和谐善-----------------------------------------------------------------------------------------------------------------一藏族特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对自然的特殊的感受与认识,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大概都没有象藏族那样更深切、更直迫、更内在地体验感受到自然的存在。
那苍茫的高原、皑皑的白雪、严寒的气候、广袤的地域、无垠的天空、宽阔的草原、珍奇的动植物,一句话,神奇而严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藏族与自然有着特殊的关系。
自然成为藏族生活、思维、实践的最为直接的对象客体,正是在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中形成了藏族文化独特的宇宙观、方法论、认识论和社会观。
而伟大的自然又反过来激发了藏族丰富的情感想象和艺术创造,自然成为藏族最具魅力的审美对象。
藏族对自然美有着独具一格的思想认识。
藏族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便已经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人类一切生活资料都来源于自然、人类依赖自然,甚至人类和自然本来就是同根的:“最初,外部的宇宙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虚空。
后来,……风轮上由于水之积聚,成为大海。
……大海之上,有黄金构成之大地,平坦如手掌,大地广度为三十万由旬。
中央有天然生成的具有诸宝物的山王须弥山,构成它的物质,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朱石,北面为黄金。
”①“一切外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由卵而生,为气数及自在天等所造等。
”②这里所谓“宝物”显然是对人类而言的,没有人类特殊的需要,就无所谓宝物不宝物。
藏族服饰审美分析1.7部分 昌都服饰
1.7昌都服饰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昌都以金沙江为界限,与四川藏区隔江相望。
东南与云南接壤。
西南西北分别与那曲,林芝相邻。
北与青海玉树藏区交接。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昌都成为连接藏、青、滇、川的枢纽。
气候以寒冷的为基本特征,具有垂直分布明显和区域差异性特点,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山脉河流南北纵向排列有利于暖湿气流的南北输送,峡谷高差悬殊,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之为康巴人,高山林密的险境使得这里的人强壮魁梧而健美。
湍急的河流幽深的湖泊,赋予康巴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是表现在康巴的服饰艺术之上。
康巴为农牧结合区,服饰也以农牧为分化点。
农区以氆氇,哔叽,布为衣料。
牧区以耐寒的动物毛皮为衣料。
如今社会发展,农牧区没有太大区别,一般都喜好穿锦缎绣花袍,都有镶边的习惯,有黑色毛呢,彩条氆氇,袖口处有时也会镶嵌赖毛,狐,虎,等动物毛皮。
这里的藏靴分两种,松巴鞋和嘠洛鞋。
是康巴人平时喜欢穿的。
松巴鞋以牛皮做底子,鞋面是氆氇或黑色布料,鞋帮有红蓝绿等个色彩绣。
鞋腰后面开有10-15厘米的口子,腰高至腿肚,一般用牛毛捻的绳纳鞋底,夏季穿用。
嘎洛鞋也是用牛皮做底子,鞋帮用三层氆氇黏制而成,鞋尖如船上翘,跟和尖都用黑皮包缝,斜面用黑牛皮和丝线镶边,鞋筒也是氆氇质地拼接而成,形成竖立的条纹状,后腿度也是又开口,加染色羊皮加固,甚是受欢迎。
图21 图22 图23 图24图25 图26 图27总结,康巴男女装束以昌都最为典型,女子其主要标志是梅朵头饰,以银、青铜铸造并镀金,中间镶嵌红珊瑚。
在康巴妇女服饰中有些物品被不断放大,如胸前的卡乌,显得比别的地方浑厚,康巴女子的背饰是一大特色,用珊瑚,琥珀(蜜蜡)层层叠叠堆砌,很像某种神话传说中的海神。
女子在头顶也有单独的一个蜜蜡,中心镶有红色珊瑚做装饰,也是女子成年的代表。
相对于女子康巴的男子服饰就显得很简单了,主要标志就是红艳艳的英雄结,狐皮帽。
藏袍色彩追求大气,以红色做底,彩色氆氇镶边。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舞蹈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具有艰苦而神秘的气息,反映了藏族人民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个性。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创新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艰苦朴素的美学理念藏族舞蹈表现出一种朴素的美学理念,体现出艰苦、朴素、真实的生活状态。
它反映出藏民族勤劳、坚毅、勇敢、深情的精神,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
因此,藏族舞蹈的美学风格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朴实无华的特点。
二、奔放激情的速度变化藏族舞蹈中常常充满着跳跃和转弯、互动和变化、快速和缓慢的节奏,表现出奔放激情、灵活性和美感。
藏族舞蹈的舞动关键在于速度变化,以强烈的心情和动态的旋律为基础,挑战身体的极限,展现出藏族人民的热情、勇气和风格。
三、以色彩和衣饰为主导的审美形式藏族舞蹈的审美形式以色彩和衣饰为主导。
色彩和衣饰在藏族舞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起到点缀、丰富情感和强调意境的作用。
其中,藏族服装的色彩缤纷、图案多样,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
因此,在藏族舞蹈中,服装和配件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为舞者带来一种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
在藏族舞蹈中,舞者通过舞蹈表演,传递了藏族文化的精髓和历史,强调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藏族舞蹈在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具有极强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五、创新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藏族舞蹈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保持着艺术创造性和多样性。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藏族舞蹈在舞蹈表演技巧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革新和提高。
创新发展中,藏族舞蹈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而且在艺术创造和变革中,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形式语言和审美趣味。
总之,藏族舞蹈是藏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和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色。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现,还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摘要】藏族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从历史背景、表现形式、特色舞姿、服饰与道具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对藏族舞蹈进行了探讨。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多样且具有神秘色彩。
特色舞姿如翩翩起舞、旋转跳跃等展现了藏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
服饰与道具也是藏族舞蹈的重要元素,如华丽的服饰和手持的道具使舞蹈更加生动。
表现主题涉及生活、自然、宗教等方面,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的魅力与魂魄。
【关键词】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历史背景,表现形式,特色舞姿,服饰与道具,表现主题,探讨1. 引言1.1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藏族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特色舞姿、服饰与道具以及表现主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和审美特征。
藏族舞蹈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多样,舞姿优美独特。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略探,可以更好地了解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增进人们对藏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藏族舞蹈的美感与特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2. 正文2.1 藏族舞蹈的历史背景藏族舞蹈源远流长,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藏族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起源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在藏族社会中,舞蹈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经常被用来表达对神灵和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在藏族历史的长河中,藏族舞蹈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在古代,藏族舞蹈主要表现为祭祀和宗教仪式中的舞蹈形式,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时代的变迁,藏族舞蹈逐渐融入了民间生活,成为各种社交活动和庆典的重要表现形式。
到了近现代,藏族舞蹈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影响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舞蹈形式。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讲解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讲解藏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藏族民俗与宗教元素。
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在舞姿、音乐、服饰等方面表现出来。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略探讨。
一、舞姿的审美特征藏族舞蹈的舞姿独具特色,通过舞姿的动作和表情情感的交融,表达出藏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
首先,在舞蹈的动作设计上,藏族舞蹈力求自然、纯净、优美。
舞者的身体动作流畅而协调,舞姿如行云流水,给人以宁静与和谐的感觉。
其次,舞者在表情上注重真挚与自然,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生动地展现出藏族人民的喜怒哀乐。
再者,藏族舞蹈还注重手势的运用,手势丰富多样,通过手部的动作,传递出藏族文化中独特的象征意义。
二、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是藏族舞蹈的灵魂,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藏族舞蹈的音乐在表现手法和音调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首先,藏族舞蹈音乐执行溜有一定的节奏和节拍,既有轻快欢快的曲调,也有沉郁悲伤的音乐旋律。
音乐的节奏与舞者的舞蹈动作相呼应,增强了视觉与听觉的整体感受。
其次,音乐的演奏器乐多样化,常用的有音鼓、竹笛、唢呐等传统乐器,让人们在音乐的体验中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服饰的审美特征藏族舞蹈的服饰也是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之一,通过服饰的设计和材质选用,体现出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首先,藏族舞蹈的服饰多采用醒目的鲜艳颜色,如红色、黄色等,这些色彩给人们带来热情和活力。
其次,服饰的材质多采用天然纯手工制作,如丝绸、皮革等,质地柔软舒适,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精细工艺和对自然的崇敬。
总结起来,藏族舞蹈在舞姿、音乐和服饰等方面都蕴含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以自然、纯净、优美的舞姿表达出藏族人民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音乐与舞蹈的相互呼应,让人们在欣赏时能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而服饰则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习俗。
通过对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的略探讨,我们更能深刻领略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浓厚的艺术底蕴。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
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藏族舞蹈是藏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歌唱、舞蹈等形式表达着藏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
藏族舞蹈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是藏戏、唐卡舞蹈以及阿里地区的莎莉舞等。
这些舞蹈不仅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情感表达。
在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不断进行着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体现在舞蹈的形态、动作、音乐等多个方面。
首先,藏族舞蹈强调舞蹈的姿态和动作的柔和与流畅,具有一种当地人文化的“慢性格”,这与藏族文化强调的谦虚内敛、细腻温婉、深邃内省都有关系。
其次,藏族舞蹈还注重表现情感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爱的描写。
在音乐方面,藏族舞蹈的背景音乐以蒙古系风格的弓弦乐器、草原风情和大自然的声音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舞蹈与音乐之间的融合。
同时,藏族舞蹈中的服装和道具,也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藏族舞蹈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藏族舞蹈结合时尚元素和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了更加前卫、时尚的风格。
例如,“青海湖浪漫”以自然为主题,展现出了藏族舞蹈与车模走秀的结合;“天路”通过舞蹈表现祈福、拜祭的场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进行了有机融合。
此外,也有一些新时期的藏族舞蹈作品,在传递情感、表现故事的同时,也将“多彩纷呈”、“创新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其中,展现出了更加活力四射的艺术形态。
总之,藏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审美特征。
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让藏族舞蹈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魅力。
藏族宗教雕塑文化审美琐谈
藏族宗教雕塑文化审美琐谈西藏雄中国西部,以“世界屋脊”闻名于,独特的地域、历史等素造就了她与众不同的文,其中,藏族宗教雕塑文化可视为高原文化的重要体现。
早在新石器时代,族先民们已经能够制作浑厚、实的陶器,并且纹饰刻画动,线条粗犷;石和骨饰磨制细润、型精巧。
这些工具饰已经凝结了先民们的审美意识,开了藏族雕塑艺术的河。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认识事物的局限性等素,藏族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灵和祖图腾,他们要把自己观念的形象即心象表现出来,以供和膜拜,寄托对美好活的向往,于是进一步促了最初的造型艺术——绘画和塑——的产生与发展藏族的宗教雕塑品类繁多技法多样,数量浩大,题材泛。
归纳起来,其主要有圆和浮雕两种,多采用铜、、泥、金、银、玉、木、骨材料,此外,酥油塑也是藏族独特一门艺术,色彩丰富、观感细腻。
族宗教雕塑在技法上除一般的铸、雕、提、包、镀、等外,还采用了敲方法,使做工独特精细在数量上,藏族宗教塑简直数不胜数,广泛分布于院、家庭、神山、路口等地仅据《中国藏族石刻术》一书载:玉树州结石寺周围的嘉样嘛呢堆”除去大损失外,据说仍存有石刻25块之多。
另外,藏族宗教雕塑题材分广泛,无论神魔鬼怪、法王士,还是芸芸众生、各种器物,都拢于此,浸润了艺家们的心血和情感。
藏族宗教雕塑文化如此之丰富其外象和内涵的艺术魅力之大,吸了无数人对她的关注,本文仅审美的角度来观照族宗教雕塑文化,探究他们出自人民术家之手的外象和内涵艺术魅力及人性精神。
、用心灵点燃希望的灯族宗教雕塑数量之大,在令人惊叹。
西藏各处寺无异于宗教雕塑的收藏馆,大小小的雕塑作品令人目不接;大多数藏胞家中也供奉若干雕塑,虔诚地寄托了他们生活的美好向往。
走出寺和家庭,在神山、路口等地你仍然可以看到大的磨崖造像和嘛呢石。
藏族宗教雕塑单从其数量浩就足以令我们感受到一种觉的冲击,精神的冲,在别的国家或地区,你很少能到如此普遍、数量如此之的宗教雕塑。
藏族人民何以能创如此丰富而生命力持久的宗教雕文化呢?何以能克服重重困难,知疲倦地创造这一伟大的艺术呢?认为,这和他们的存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心理密切的关系。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最新篇)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最新篇)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歌舞剧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
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
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
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
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
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
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
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
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
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最新篇)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论文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歌舞剧是:往事如同语言一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
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
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
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一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
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
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
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
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
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一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
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
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
探析源于中国藏族日常生境中的美学特征
己强 健 雄 浑 的 体 魄 与坚 韧 豪 放 的 性 格 ,同 时 又 激 发 和 孕 育 出 藏
概念 , 在这一共 同文化模式 中孕育出藏民族 如下 的美学特 :
灵和生命 的存在 , 人受到神灵的保护 , 也会 因为触犯 神灵 而受到 责罚 。因此 , 崇敬 自然 , 爱护 自然 , 珍爱 自然中的万物生命 , 就会 得到神灵 的庇佑 。这种 自然崇拜 的原始宗教观念反 映了藏族人 万物有灵观念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坚持认 为人 与万 物都 源 于 自然 , 共同生长 , 最后 回归 自然 。 在这样观念下 , 形成了人与 自
言文字等等则是藏民族 审美模式得 以固化和传承 的重要载体和
土壤 。 从 功 能 的 角度 上 来 说 , 藏 民族 审 美 意 识 和 审 美 思 维所 展 现
的表层符号或深层意义都体现 了其 民族文化形态 ,这些综合的 民族文化形态或隐或显的展现 了藏 民族神秘而强烈 的民族个性
心的神秘气氛, 从而吸引或控制信徒的精神 。人们普遍把美术创
强烈的宗教意味 。宗教意识 已经深入地渗透 到了社会生 活的各 个层面。 藏传佛教雕 塑美术创作浓厚的宗教色彩 , 目的存于创 造 种广大 、 神秘 、 崇 高而使人敬畏 的宗教力量 ; 渲染 一种震撼 人
一
重要基础 , 而追求生存 、 追求美 的冲动是 自我意识和 审美思维发 展的关键 ,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风俗习惯 , 宗教信仰 , 建筑风格 , 语
情感 活动 , 具体 表现为对本 民族人物和事 物的认 同感 、 荣誉感 、 亲切感 , 由此激 发起 喜爱 、 赞美 和愉悦 的情绪 , 并 由此孕 育了该
藏族服饰审美分析2.1 2.2 宗教意念和神与灵的原始崇拜在藏族服饰中的体现 总结 参考文献
二、宗教意念和神与灵的原始崇拜在藏族服饰中的体现2.1、宗教意念在藏族服饰中的体现随着佛教的中兴,严格的僧侣等级日趋形成,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渗透于服装、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图纹或符号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意思。
这种现象还影响到民间装束,如出现印有宗教符号及佛教法宝的装饰品等等。
藏族服饰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它深入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领域,表达了藏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包括理想、信念等等。
藏人是忠于信仰的,期望宗教可以为他们苦难乏味的生活带来一丝光亮,寻求一种安慰,寄托一种不灭的情愫。
如此的审美观念让理想得到了意念上的满足,生活也更有了些崇高洁净的领地。
藏人认为通过今生的修炼,可以获得来生的安逸。
于是乎,在茫茫的大草原有了这样一幅场景,五彩缤纷的经幡和袅袅的桑烟,映着如海碧蓝的天、似雪的云。
这些真善美的意念已经根深蒂固到了藏人生活中最贴近的东西—服饰,藏人的服饰因宗教而显得更加神秘、厚重。
在藏人眼里五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浮于表面的异丽,他在藏人眼里不仅仅是悦目的,它是复活的,它代表了藏人对于他们生存环境的理解和宗教的理想主义。
希望在沉重而艰难的现实生活之外,超脱于俗世外的精神追求,寻求心灵上的补偿与慰藉,凝聚了这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态度。
装饰图案以他写意性的几何图案和程式化的动物形式折射出民族意念中深奥的意境。
秉承了宗教象征的基本意义。
装饰品更是如深海精灵般炫彩夺目,让人感受到超脱现实与时空的神秘魅力,给人以无穷尽的想象美感。
2.2神与灵的原始崇拜在藏族服饰中的体现高原环境施于居民的心理压力是沉重的。
万千个峥嵘绵亘的峰峦高山,无数条横流奔腾的江河,鱼网般密集的沟涧峭壁,变幻莫测的风云气象,都给远古藏族人以神秘感和恐惧感。
面对大自然,人类感到大自然的不可战胜、不可驾驭。
于是他们臆想虚构出神灵形象,出现了神灵崇拜,神源于灵,高于灵,是能影响人类生活的外在力量。
藏族的本土宗教苯教,对世界的解释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神的安排,是神的意志的集中体现。
藏族传统文学审美价值探究
’ ’司
’
习1 司1 ’ ’
’司 ’誉 闰’ zT1 茂 ’
’ 弩 ’
’ 知 ’
翻 1 u
专
’
苗目1
’司
日 zT1 ’司
目 ’
z ’ 食 ’
《 目 zT1
’ ’ ’
1
1 ’ ’ 磊 1 食习1
1
1《
’
’ 》
2ii ’日 q q’‘j’ <1
’ 司1 ’
肖茂 习1 ’目 习1’ ’ ’ 1
目 ’ 日1 毒 : 1 ’ 1 ’
’ 日1 ’ 目 ’ ’ ’
1
‘J
’ ’
贳 ’若 ’ 目 司’ 因’ 1
’ 1
目
司 日1 ’
’
日1’ ’
日习1 < ’ 司 1 ’ 习1’ 1 因 赉习1 磊南
163
永 9 i
气 对 敞 1 1
。夕 搬
’茸1“目亏 ”① c=j盒’囤 ’蒉 ’ ’茸 ’ ’ ’ 因 ’ ’ 1
“ 可 ”
瑟
’ 1
惫 茸
’ 茂 蒉 。
’ 茸 ’ 1
’: 日’
习1’ ’ 磊击 日1 r-.1 ’ ’-1 茂 司 [
茂’
茂
.
..
一
~
司 f… 一
~
一
一
…
~ 蒉日1 、 1
日1 {
八 强 1 ^\ ’
’ ’^ 1 1
’ 一
一
~
…
‘ q 一
—
一
一
一
1 一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讲解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讲解藏族舞蹈是中国民族舞蹈中的瑰宝之一,传承了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舞蹈动作、服饰装扮以及舞蹈演出等方面略探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首先,藏族舞蹈的舞蹈动作独特精妙。
藏族舞蹈以舞者的整体动作飘逸、舒展为特点,通常以缓慢、柔美的舞姿展示舞者的优雅和柔韧性。
藏族舞蹈动作的灵感大多来自于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如山水、花草、动物等,舞姿流畅自然,充满了动态美。
此外,藏族舞蹈还注重舞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舞蹈中常出现手牵手、肩并肩等团体动作,体现了民族团结和亲密关系的审美特征。
其次,藏族舞蹈的服饰装扮别具一格。
在藏族舞蹈演出中,舞者的服饰装扮丰富多彩,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女性舞者常常穿着华丽的长袍、喇叭袖袍和彩色裙子,头戴红色、蓝色或绿色的头饰,装饰有各种宝石、珍珠和流苏等。
男性舞者则常常穿着精美厚实的长袍和披肩,头戴冠帽,手持敦巴(藏族乐器)或礼器等。
这些服饰装扮充分展示了藏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凸显了藏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其中的审美特征与世界各地的民族服饰相比,独具魅力。
最后,藏族舞蹈的演出形式丰富多样。
藏族舞蹈的演出形式包括独舞、对舞、集体舞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表现方式。
独舞通常由一名舞者独自表演,展示个人的技艺和感情表达。
对舞则是两名舞者配合默契地进行协调和呼应,舞姿和谐而又优美。
集体舞常常由多名舞者组成,舞蹈动作有序而齐美,体现了藏族人民团结一心的力量和信仰。
这些多样化的舞蹈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了藏族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
总之,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展示了藏族人民独有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内涵。
其舞蹈动作精妙、优雅,服饰装扮丰富多样,演出形式多样化,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感动。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重视藏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领略到藏族舞蹈中那种独特的民族之美。
`藏族服饰审美分析1.5部分 那曲服饰
1.5那曲服饰
那曲处于念青与唐古拉山脉之间。
海拔在4450米以上。
那曲古为苏毗部落,是吐蕃王朝时期主要的军事粮草和马匹供应基地,唐宋以来是主要的交通驿道。
境内多山,属高原丘陵地形,河流纵横;盆地地带湖泊星罗棋布,草原富丽壮阔,牛羊肥美;境内也有终年披雪,气势磅礴,景象万千,人迹罕至的高原冰川型雪山。
这里有瑰丽迷人的纳木错圣湖,周边水草丰美,是全年均可放牧的天然牧场。
这里过去的藏北牧人,一年到头穿着厚实,肥大的珞巴羊皮袄子,以防风寒,以红绸带系腰,胸前形成很大的囊,可以放各种食物,器具,放牧的工具,也可以抱小孩子。
每到晚上又可以脱下平铺在地,做被子使用。
在夏季早晚温差大,到正午时又可以脱下两袖,系于腰间,以做散热,又显现出男子结实,粗犷的臂膀,很方便,实用(如图16)。
藏北牧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腰间的奶钩和钱包。
藏袍多为黑色,低下衬衫多为艳丽明亮的彩色绸缎或棉布。
穿有七彩的氆氇邦典。
头戴方巾,以防晒用(如图15)。
繁多的背饰又是藏北牧区妇女的又一特征。
安多妇女,将头发编成无数的小辫,从头顶到脚踝部,是以彩色布块做成的披带,上面嵌有猫眼、银币、海贝、绿松石、珊瑚等等。
全身上下珠光宝气(如图17)。
15 16 17
18
总结,那曲服饰女人习惯把头饰装扮的喜欢各种石头组成的发辫条。
崇拜与海有传说寓意的石头,比如纯白色的海贝。
外袍颜色沉重,里衬颜色艳丽,质地多样。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详细内容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详细内容【摘要】藏族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本文从藏族舞蹈的历史与发展、表现形式、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略探,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藏族舞蹈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融合了藏族人民的民族传统和生活经验,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还对藏族舞蹈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究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为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藏族舞蹈、审美特征、历史、发展、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传承、发展、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藏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对于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仍是一个相对较为薄弱的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历史与发展、表现形式、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藏族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藏族舞蹈艺术作出贡献。
藏族舞蹈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情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由于长期以来对藏族舞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学和民族学领域,对其审美特征的系统性分析和梳理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略探,为深入挖掘和理解藏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1.2 研究意义藏族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内涵。
对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藏族文化,还能促进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藏族舞蹈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探索其与藏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展现出藏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观念。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同时也有助于丰富中国传统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藏族审美观念初探
藏族审美观念初探——西北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研究之一郭郁烈[摘要] 本文认为藏族审美观念是由世俗的和宗教的两个层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共同的指向是善。
以善为美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的核心。
[关键词] 审美观念世俗与宗教以善为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中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之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文化观和社会历史观,审美观作为任何一种完整的文化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藏族文化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只是藏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复杂内容结构和存在形态的文化类型,其审美观念同样具有混融复杂的内容结构和存在形式。
通观藏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审美观念其实正是藏族的民族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所在。
这种内在地凝聚着藏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观念就是在藏族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不同于中国儒家传统的“以善为美”。
在藏族文化中,这一观念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的层面、具象的世俗观念及其实践——行为的层面,这两个层面是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渗透统一的,它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一藏传佛教明确地把善做为人生境界中的最高追求和理想。
在藏区影响最为广泛的格鲁派便把人生境界区分为依次递进、价值不同的三重:三恶趣(地狱、畜牲、饿鬼)、三善趣(天、人、阿修罗)、涅槃寂静(常、乐、我、净)三个层次。
三恶趣的世界是充满了残酷、痛苦的世界,在这里,或者被熊熊烈火焚烧,或者在无间地狱中遭受不尽的折磨,或者变成饿鬼,永世不得一食,或者变成牛羊马猪等牲畜,任人鞭打和屠宰。
三善趣的世界虽然比三恶趣的世界要好得多,生活在这里的有情众生可以得到一世的享受和幸福,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因此,这种享受和幸福本身就是苦,上述二重世界六种层次的境界都是苦难的深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涅槃寂静的世界是对苦难的六道轮回的世界的超越。
它是佛教出离世间的最高理想境界,其特征则是“常、乐、我、净”,与前两个世界的“无常、苦、无我”相对立。
寻根溯源的文化土壤分析(四)——藏族审美意识的起源及早期审美特性探析
寻根溯源的文化土壤分析(四)——藏族审美意识的起源及早期
审美特性探析
洛加才让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15)1
【摘要】藏族祖先对美的创造来源于他们对石器工具的造型,陶器的造型和纹饰以及对自身有实际利益的动物的感性关照,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以实用为主,尚未表现出对美的感性认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及其纹饰则在物以用为先原则的前提下,表现出了有目的的审美意识,其审美特性从"技术为美"过渡到形式美.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洛加才让
【作者单位】青海师大民族师范学院,青海海南,8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 rn——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J], 张启翔
2.寻根溯源的"文化土壤分析"(三)——藏族古代人伦思想初探 [J], 洛加才让
3.寻根溯源的"文化土壤分析"(二)——关于藏族畜牧业历史文化的根基初探 [J], 洛加才让
4.藏族本教祭祀朵玛的审美意识探析 [J], 廖华
5.寻根溯源的“土壤分析”──关于藏族历史文化的根基初探 [J], 洛加才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审美观念初探——西北少数民族审美观念研究之一郭郁烈[摘要] 本文认为藏族审美观念是由世俗的和宗教的两个层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它们共同的指向是善。
以善为美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的核心。
[关键词] 审美观念世俗与宗教以善为美——————————————————————————藏族作为中华民族成员中具有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之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文化观和社会历史观,审美观作为任何一种完整的文化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藏族文化中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只是藏族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复杂内容结构和存在形态的文化类型,其审美观念同样具有混融复杂的内容结构和存在形式。
通观藏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审美观念其实正是藏族的民族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所在。
这种内在地凝聚着藏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观念就是在藏族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精神中蕴含的不同于中国儒家传统的“以善为美”。
在藏族文化中,这一观念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的层面、具象的世俗观念及其实践——行为的层面,这两个层面是既相互矛盾对立、又相互渗透统一的,它构成了藏族审美观念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一藏传佛教明确地把善做为人生境界中的最高追求和理想。
在藏区影响最为广泛的格鲁派便把人生境界区分为依次递进、价值不同的三重:三恶趣(地狱、畜牲、饿鬼)、三善趣(天、人、阿修罗)、涅槃寂静(常、乐、我、净)三个层次。
三恶趣的世界是充满了残酷、痛苦的世界,在这里,或者被熊熊烈火焚烧,或者在无间地狱中遭受不尽的折磨,或者变成饿鬼,永世不得一食,或者变成牛羊马猪等牲畜,任人鞭打和屠宰。
三善趣的世界虽然比三恶趣的世界要好得多,生活在这里的有情众生可以得到一世的享受和幸福,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无常的,因此,这种享受和幸福本身就是苦,上述二重世界六种层次的境界都是苦难的深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
涅槃寂静的世界是对苦难的六道轮回的世界的超越。
它是佛教出离世间的最高理想境界,其特征则是“常、乐、我、净”,与前两个世界的“无常、苦、无我”相对立。
“常”就是超越肉体生命的有限而达到的寿命无限,“乐”就是超越现世无常之苦而获得的绝对自由,“净”是在清除了七情六欲等俗常之绊后达到的情操高洁。
面对上述三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每个有情众生何去何从?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
而个人的自由选择即构成“前业”,它决定一个世俗的人死后进入哪个世界。
所谓作恶得恶果、自食其果;行善得善果,亦自享其果。
这便是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任务就是教化诱导人们逐渐超越、脱离“三恶趣”,再脱离“三善趣”的六道轮回的苦难世界,最后进入涅槃佛国的美妙世界。
在这里,人生最高的境界涅槃便是佛教的最高的善,也就是最高的美。
那么,如何实现、达到涅槃的境界,获得善即美呢?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认为,通过修炼“三士道”的人格境界可以实现佛教最高的善即美。
修炼“三士道”需要有两个前提,就是亲近善知识和思维人身难得两个问题,也就是首先要向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名师接触和靠拢,从他们那里受佛教的启蒙教育,由此投入佛门,成为佛教徒。
投入佛门后,便要经常想到有暇圆满的人身难得,认识到这得之不易的人身就是修持佛法的最大资本。
作为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时刻想到在短暂的人生中抓紧一切机会修学佛法,唯有佛法——“三士道”才是受益无穷的法宝。
“三士道”是三个不同的人格境界或心灵境界。
宗喀巴的目的是通过这三个不同的人格境界,使心灵逐渐得到升华,最终达到超乎现实世界的涅槃境界,获得高于世俗价值的价值——佛的价值。
①下士道是指脱离三恶趣、生人天善趣的人生境界。
宗喀巴大师说:“总的说来,浊世中有情的种姓有各种各样。
①参《拈花微笑》,班班多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274页。
尤其是现时都不念死无常,不念三恶趣的痛苦。
都贪着名利恭敬和一般衣食之事,都只知忙碌于此生之事。
能想到未来后世将如何转变者,也寥若晨星。
”①由于世俗大众都只思考眼前利益而不顾及死后如何,因而要先修下士道,即让众生思维人身无常,怖畏恶趣。
由怖畏恶趣而竭诚皈依三宝,深信佛说因果道理,止恶修善,由此远离恶趣,往生善趣。
中士道就是在下士道基础上产生的出离心。
下士道解决的是厌离三恶趣而希求转生到天、人、阿修罗三善趣世界的法门。
按照“二趣六道”的划分,人类处在天和阿修罗之间,在六道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因此,黄教对一切众生最起码的要求和企望是让他们首先转生到“三善趣”当中,尤其是转成人类更好。
在宗喀巴看来,人生虽然短苦,但人类伟大,因为人身难得,一旦得到人身后便可以修学佛法。
这是宗喀巴对人生价值、人类价值和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的价值和意义的一种肯定的判断。
只是这种肯定的价值是暂时的而非终极的,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是有限的而非永恒的。
“三善趣”固然比“三恶趣”的世界要好,但同样都是苦,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间世界是火宅,是无边的苦海,芸芸众生,囚陷于熊熊火宅之中,受尽苦难。
宗喀巴大师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作出了“苦”的判断,视大千世界为红尘滚滚,因而得出中士道的人必须脱离这充满苦难的人生世界的结论。
中士道的境界就是厌恶现实社会,进而想从此苦难的人伦日用中解脱出来,一心想成为佛的心灵境界。
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灵境界和人格理想,也就具备了解脱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解脱他人。
此即中士道的境界。
在修炼中士道的人格境界后,还应该进一步想到:自己之所以要出离三界,完全是因为自己已经确认在整个生死轮回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哪怕是立锥之地也是找不到的。
推已及人,三界一切众生也完全同自己一样,如果不出离生死,那么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只有痛苦,而绝无快乐。
从这点出发,就应该想到,一切有情众生也应该象自己一样得到解脱,如果只是自己解脱自己,那就仍然不能救渡一切众生。
要救渡一切①《宗喀巴传》,周加巷著,转自班班多杰《拈花微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众生,还需要有救渡的方法。
只有佛陀才能彻底利益众生,成佛就成为人们追求的最迫切的目标,而成佛仍需要成佛的方法的途径。
这样,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便会生成。
有了菩提心,就有资格修大乘菩萨行了。
这便是上士道的境界,亦可称为菩萨的境界。
这种境界其实也超越了一般所谓“涅槃”(它是小乘教的最高境界),因为他不仅追求自我解脱六道轮回,断除烦恼,灭绝生死,得到涅槃,而且还要解救一切有情众生,即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便是大乘人的境界,也是最后的最高的境界。
①总之,从藏传佛教的人生境界论可以看出,善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和目标,是既合于“规律”,也合于目的的“自由”境界,它最为充分地体现了人的本性和潜能,带给主体的是一种出离生死,走向绝对、无限、永恒的大畅快,因而它也就是最彻底的美。
二在与宗教相对的世俗的层面,藏族传统文化观念与现实的行为实践追求,都十分突出地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
藏族传统文化认为“无论何时,行恶得善者百中得一,行善得善者比比皆然”,“俗语云,因祸得福,但无论何时不会有因福得祸者”。
②表现出对善的十分强烈的认同和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绝对肯定。
而这种向善的伦理道德的观念基础则是“利他”,一切从他人出发,对照比较,发微探幽,从而成就自我的高尚道德人格。
“对人有益,对已永远有利;危害他人,对已永远有碍”,③这就是其利他原则的基本精神。
而要成就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利他的目标,主体还需要具有忍耐、仁慈、知足、无贪的品性。
“要有行罪恶人超生,正直善人处死,不公正之事认可,忍耐之力”。
“稍有过失,要能忍耐,若不忍耐,对方就会误会而蔑视”。
“主人仁慈,比授予政权还好,官长仁慈地给予智慧、教诲乃是最大的仁慈”。
“知足之分寸,即是,肚不饥,背不寒,柴水不缺断,即可足矣!这些目的的达到,富裕而安逸;超过以上财物,不会安宁富裕。
财宝役①参《拈花微笑》,班班多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274页。
②《礼仪问答写卷》,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
③同上。
使自己,财宝即成仇敌”。
“贪得无厌,歪门邪道即由此产生”。
①“不知满足的贪欲者,痛苦就象春雨连绵”。
②在对主体品性做了正反两面的具体设限后,藏族传统文化还概括地指出:“做人之道为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
虽不聪明机智,如有这些,一切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
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厉、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
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
”③这里强调的“做人之道”,利他、忍耐、仁慈、知足、无贪等思想观念和佛教倡导的伦理信条“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嫉妒、不忿恨、不愚痴、不谎话、不巧辩、不挑拨、不恶骂,“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在精神实质上完全一致,或者勿宁说,宗教的观念正是现实生活实践的一种折射。
它们的互渗融合则形成了藏族文化发展中特定历史阶段的伦理准则:“诸恶莫做,诸善奉行。
”④善成为藏族现实人生追求中的最高价值,在善面前,真、美都处于附属、服从的地位。
真、美只有符合善的原则时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否则就会被否定。
藏族谚语说得最为明白:“根子有毒的树上,花儿虽美有谁摘它?没有知识的蠢人,外表虽美有谁敬他?”“花美在外表,人美在心底。
”“失去良知的人,空有一副架子。
”⑤对于人来说,美就是内在的品行、修养、知识,与此相违背的形式美是无意义、无价值的。
三藏族不仅在宗教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中体现了以善为美的思想,而且,从民间文学中可以看出,在现实的行为实践中藏族同样将善视为最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尺度。
首先,善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格萨尔王下凡投生时便负有重大的使命:降妖伏魔,为老百姓创造美好的生活。
所谓“扶助弱小者,打击的是强梁。
①《礼仪问答写卷》,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
②《藏族谚语集锦》,李双剑、曲尼辑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
③同①。
④同①。
⑤同⑤,第7----8页、第17页。
黑头老百姓将过好时光”。
①“我要做黑头人的君长,我要制服凶暴强梁的人们”。
②格萨尔是白梵天王的贵子,但由于下界人间妖魔横行,善良无辜的老百姓遭受其欺凌和迫害,因此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拯救人间灾难而派遣了这位天神下界降妖伏魔。
如前所述,利益众生是佛教和藏族传统伦理观念的最高追求、最高的美,而格萨尔下凡后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这一人生理想。
他的一切征服妖魔的行动都是“替天(神)行道”,都是在执行和实现着天神的意愿。
征服四大魔国十八大宗的战争,只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善。
而格萨尔一旦征服战胜了敌国,便立即分发财物,普施仁爱给敌国的人民,反对滥杀无辜,并任用敌国的忠臣良将,让他们按照善道治理国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过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