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ppt课件
1.探究因式分解法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想用哪种方法解这 个方程?
10x - 4.9x2 = 0
配方法 降 公式法 次
?
x
1
=
0,x
2
=
100 49
1.探究因式分解法
问题3 观察方程 10x - 4.9x2 = 0,它有什么特点? 你能根据它的特点找到更简便的方法吗?
x2 + 6x = -4 x2 + 6x + 9 = -4 + 9 (x + 3)2 = 5
x3 5
移项
两边加 9,左边 配成完全平方式 左边写成完全 平方形式
降次
x 3 5 ,或 x 3 5
解一次方程
x1 3 5, x2 3 5
2.推导求根公式
想一想:以上解法中,为什么在方程③两边加 9? 加其他数可以吗?如果不可以,说明理由.
• 学习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解决: 1.要设计一座高 2 m 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 (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 部(全身)的高度比,求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高多少米?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解决: 2.有一块矩形铁皮,长 100 cm,宽 50 cm,在它 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 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 的底面积为 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 形?
1.复习配方法,引入公式法
问题2 能否用公式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问 题呢?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PPT课件
新知探究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
根有什么关系?
抛物线y=ax2+bx+c(a≠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与x轴的公共点的个数
(a≠0)的根的情况
b2-4ac>0
有两个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2-4ac=0
有一个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P(2,-2)
重复上述过程,不断缩小根的范围,根所在两端的值就越来越
接近根的值.因而可以作为根的近似值。
尝试求出方程y = 2 − 2 − 2两个根的近似值?
课堂练习
1. 抛物线 = 2 + 2 − 3与轴的交点个数有(
. 0个
. 1个
C.2个
C ).
D.3个
【分析】解二次函数 = 2 + 2 − 3得1 =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 2 . 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数学上册
授课老师:XX
前 言
学习目标
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2.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三种位置关系。
3.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它的实数根。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
难点:让学生理解函数图象交点问题与对应方程间的相互转化,及用图象求方程
x1=x2 =-
x
2
与x轴没有
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的根
x
没有实数根
新知探究
(初二数学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分式15.1.1 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课件
v
s
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____.
S
V
探究新知
3.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是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
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
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如果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
最大船速顺流航行
100千米所用时间
=
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
60千米所用的时间
x
a b
x 1
x 1
,
(
a
b
),
解:整式有 2 2
分式有
2 x 1 x 2 a 2 2ab b 2
, ,
3x
x
a b
方法总结:判断一个
式子是分式的关键:
分母中含有字母.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7
x
,
9 y
20
m 4
8y 3
, 5 , y2 ,
类比分数、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被除数÷除数=商数
如: 3 ÷ 5 =
3
5
整数 整数
分数
类比
被除式÷除式=商式
v–v0
=
t
如: (v–v0) ÷
t
整式(A)
整式(B) 分式( A
B)
注意:由于
字母可以表
示不同的数,
所以分式比
分数更具有
一般性.
探究新知
你能说一说分数与分式的相同点、不同点吗?
分子
相
同
3
3
4
π
课堂检测
人教版九年级初中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PPT课件全文
描点法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如下:
描点法
第一步,列表—表中给出一些自变量的值及其对应的函数值;
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的函数值为纵坐标,
描出表格中数值对应的各点;
第三步,连线—按照横坐标由小到大顺序,把所描出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抛物线y=ax2的图象性质:
(1)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原点.
(2)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3)|a|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课堂练习
1.填表:
抛物线
y = ax2(a>0)
y = ax2(a<0)
顶点坐标
你能通过这种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吗?
新知探究
二次函数=^2 的图像
通过描点法画出 = 的图像?
【列表】
在 = 中,自变量可以取任意实数,列表取几组对应值:
…
-2
-1
0
1
2
…
…
4
1
0
1
2
…
新知探究
二次函数=^2 的图像
y
通过描点法画出 = 的图像?
9
【描点】
事实上,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它们的开口或者
3
向上或者向下.一般地,二次函数 y =ax2+bx +c(a≠0)
的图象叫做抛物线y=ax2+bx+c.
-3
O
3
x
新知探究
二次函数=^2 的性质
观察 = 2 的图像,它有对称轴在哪里?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哪里?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课件]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
例 1 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 10 cm2 ,20 cm2,30 cm2,60 cm2,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 300 cm3 的水.
(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分别用 x(单位:cm2)和 y(单位:cm) 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 y 与 x 的关系, y 与 x 成什么比例关系?
什么关系? 由(1)知,当每天造雪量(单位: m3 )分别为 5 000,5 200,
6 500 时,造雪天数分别为 52,50,40. 造雪天数随着每天造雪量的变大而变小,而且造雪天数与每天造
雪量的乘积一定,总是 260 000.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 也随着变化,且这两个量的乘积一定,这两个量就叫作 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作反比例关系.
正比例关系
特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列代数式表示正比例 和反比例关系
特征: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反比例关系
成反比例的量 判断反比例关系的方法
解:(1)四个容器中水的高度分别为
300=30(cm), 300=1(5 cm), 300=1(0 cm),
10
20
30
300=5(cm).
60
例 1 如图,四个圆柱形容器内部的底面积分别为 10 cm2 ,20 cm2,30 cm2,60 cm2,分别往这四个容器中注入 300 cm3 的水.
(2)分别用 x(单位:cm2)和 y(单位:cm) 表示容器内部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用式子表示 y 与 x 的关系, y 与 x 成什么比例关系?
样的关系?
工作效率=
工作量 工作时间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当工作效率保持不变时,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 们成正比例关系.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时分段计费问题》课件
分段计费问题
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
1.方案决策问题 2.分段计费问题
看一看:分析下图中展示的通讯公司的通讯套餐,小组讨论每 一种套餐的优惠情况。
方案决策问题
例 某电视机厂要印刷产品宣传材料,甲印刷厂提出:每份材料收1元印
刷费,另收1000元制版费;乙印刷厂提出:每份材料收2元印刷费,不收 制版费.设电视机厂要印刷产品宣传材料x份. (1)分别写出到甲、乙两厂印刷所需的费用;
应分别付款480元和520元;若合并付款,则她们总共只需付款( D )
A.838元 B.924元 C.838元或924元 D.838元或910元
4.为增强居民勤俭用水意识,某市对供水范围内的居民用水实行“阶 梯收费”,具体收费标准如下表:
某户居民四月份用水10立方米时,缴纳水费23元. (1)求a的值; (2)该户居民五月份所缴水费为71元,求该户居民五月份的用水量.
依题意 ,得 58+0.25(t-150) = 88,
解得 t =270. 当t >350时, 方式一: 58+0.25(t-150)= 108+0.25(t-350), 方式二: 88+0.19(t-350),
所以,当t >350分时,方式二计费少.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
t 小于 270 时,选择方式一省钱; t 大于 270 时,选择方式二省钱; t 等于 270 时,方式一、方式二均可.
额买卡购物合算的是( C )
A.900元 B.500元 C.1200元 D.1000元
问题1:下表中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
方式一 方式二
月使用 费/元
58 88
主叫限定 时间/分
主叫超时 费/(元/分)
150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课件】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4
仔细观察下面的动图,想一想满足什么条件的项是同类项?
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
(1)0.35ab2与-
1 2
ab2;(2)2m3n与
2 nm3;
3
(3)-23与32.
解:(1)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所以0.35ab2与-
1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总结出判断同类
同类项
条件
1.所含字母相同; 2.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法则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 得的和作为系数,字母与 字母的指数不变
例3 (1)水库水位第一天连续下降了a h,平均每小时下降 2 cm; 第二天连续上升了a h,平均每小时上升 0.5 cm.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 情况如何?
解:(1)把下降的水位变化量记为负,上升的水位变化量记为正, 则第一天水位的变化量是-2a cm ,第二天水位的变化量是0.5a cm.由
-2a+0.5a=(-2+0.5)a=-1.5a 可知,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为下降了1.5a cm.
化简: 72a+120a =(72+120)a =192a.
仿照式子72a+120a的化简方法,填空:
(72 -120 )a=-48a
(1)72a-120a=( -48 )a;
(3+2)m2=5m2
(2)3m2+2m2 =( 5 )m2;
(3-4)xy2=-xy2
(3)3xy2-4xy2 =( - )xy2.
(1)运用运算律计算:
72×2+120×2=___3_8_4_;
72×(-2)+120×(-2)=_-__3_8_4__.
(2)根据(1)中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运算: 可以使用(1)中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有理数的加减法》课件(第一课时有理数加法)
分析:因为|a|=3,|b|=2,所以a=3或-3,b=2或-2,而且a、b异号,因此当a=3时b-2,当a=-3时b=2,则a+b=1或-1。
分析:因为|a|+|b|=0,所以|a|=|b|=0,所以a=b=0
知识点拓展
3、若a>0,b<0, |a|<|b|,则a+b()0
0.
则a+b=
有理数加法法则
计算下列各题:
(1)(-10)+(-1); (2)125+(-15); (3)29+(-29); (4)0+(-8); (5)(-25)+(-7); (6)(-5)+13; (7)(-23)+0; (8) (-45)+15.
-32
-11
-8
0
+110
+8
-23
-30
概念理解
探究
例:计算27+(-15)+24+(+12
解:27+(-15)+24+(-6)+12 =27+24+12+(-15)+(-6) =[27+24+12]+[(-15)+(-6)] =63+(-21) =42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概念理解
问题1:5箱苹果称后重量如下图,问5箱苹果一共多少千克?
4、若|a-2|+|b+3|=0,则a=(),b=()
分析:由题目内容可知,有理数异号相加,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符号相同,所以a+b<0
分析:与问题2类似。
知识点拓展
(初二数学课件)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分式15.2.3 整数指数幂教学课件
a a
1
2
9,
a 2 a 2 2 9,
a 2 a 2 7.
课堂小结
零指数幂:当a≠0时,a0=1
整
数
指
数
幂
负整数指数幂:当n是正整数时,a-n=
整数
指数
幂的
性质
(a≠0)
(1)am·an=am+n(m,n为整数,a≠0)
3.某种大肠杆菌的半径是3.5×10-6 m,一只苍蝇携带这
种细菌1.4×103个.如果把这种细菌近似地看成球状,那
么这只苍蝇所携带的所有大肠杆菌的总体积是多少立方
4 3
米?(结果精确到0.001,球的体积公式V= πR )
2.了解负整数指数幂在科学记数法中的
运用.
1.熟练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及性质进行综
合计算.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小数
对于一个小于1的正小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
一个非0数字前有8个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数时,
10的指数是多少?如果有m个0呢?
探究新知
填空:
归纳:
1
1
1
=102;
1
(2)(-5)2 008÷(-5)2 010 (5)2 0082 010 (5)2 (15)2 25
1 1 1 100 10
(3)100×10-1÷10-2 110
102 10
(4)x-2·x-3÷x2 =
1 1 1
1
1
x 2 x 3 x 2 x 2 3 2 x 7
0
9
初中数学经典课件:因式分解(人教版)
a b2 a2 2ab b2 a b2 a2 2ab b2
a b2 a2 2ab b2
计 算
x 44 x _x_2__8_x__1_6__
: 7 b2 _b_2__1_4b___49__
m 99 m __m_2__1_8_m__8_1_
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等于这两个 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牛刀小试(对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① a2+6a+9 = _______(a_+__3_)2______ ② n2–10n+25 = _____(n__–_5_)2______ ③ 4t2–8t+4 = _______4_(_t–_1_)_2_____ ④ 4x2–12xy+9y2 = ___(2_x_–_3_y_)_2____
② – 4x2 + y2 = y2 – 4x2 = (y+2x)(y–2x) = – ( 4x2 – y2 ) = – (2x+y)(2x–y)
③ x4 – 1 = (x2)2 – 12 = (x2+1) (x22+–11))(x–1)
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彻底 !
④ x2 – x6
④ x2 – x6
既然是二次式,就可以写成(ax+b)(cx+d)的形式。 (ax+b)(cx+d)=acx2+(ad+bc)x+bd
所以,需要将二次项系数与常数项分别拆成两 个数的积,而这四个数中,两个数的积与另外两 个数的积之和刚好等于一次项系数,那么因式分 解就成功了。
6 x2 + 7 x + 2
2
1
3
2 ∴6x2+7x+2=(2x+1)(3x+2)
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共14张PPT)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或AB=2AM=2MB)
反之也成立:因为AM=MB=
1 2
AB
(或AB=2AM=2MB)
所以M是线段AB的中点.
典例精讲
线段的运算
考点2-2
【例2】若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
求:线段AD的长是多少?
解:因为C是线段AB的中点.
A
所以AC=CB=
1 2
AB=
1 2
A.3 B.2 C.3或5 D.2或6
b
∴线段AB为所求.
A
B
CF
针对训练
线段的运算
考点3-1
1.如图1,点B,C在线段AD上则AB+BC=_A_C_,AD-CD=_A_C_,BC=_A_C_-_A_B_
=_B_D_-_C_D_. A
B
C
D
2.如图1,AB=CD,则图中另外两条相等的线段为_A_C_=_B_D__.
3.点A,B,C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3,1,若
方法总结:无图时求线段的长,应注意分类讨论,一般分以下 两种情况:点在某一线段上;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
课堂小结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中点
线段的和差
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 分类思想
知识梳理
针对训练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查漏补缺
1.已知线段AB=6cm,延长AB到C,使BC=2AB,若D为AB的中点,则线段
DC的长为_1_5_c_m__.
BC=5,则AC=_1_1_或__1__.
目录
01
知识要点
02
线段的运算 线段的中点
精讲精练
新知探究
线段的运算---中点
初中数学教学课件:1.2.2数轴(人教版七年级上)
5.(益阳中考)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是6,
则点A表示的数为( )
A. 6或-6
B. 6
C.-6
D. 3或-3
解析:选A.数轴上距离原点6个单位长度的数有两个.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整数. B.数轴上表示5与-5的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 距离都等于5个单位长度. C.数轴包括原点与正方向两个要素. D.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正数和零.
1.2.2 数轴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 表示的数. 3.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够准确画出数轴, 并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有理数以及在数轴上读出点所表 示的有理数.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以东3 m和 7.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以西3 m和 4.8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 境.
-3 -2 -1 0 1 2 3
正方向
思考:你认为数轴最重要的是哪几点?
数轴的三要素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画数轴的四个步骤: ⒈画直线. ⒉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 ⒊确定正方向,并用箭头表示. ⒋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单位长度.
一画 二定 三方向
四单位
(1)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 5 ., 2 , 2 , 2 5 ., 9 2 , 3 2 , 0
电
汽
线
车
西
杆 槐树 站 柳树 杨树 东
-4.8 -3 0 3 7.5
思考 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 置关系 (方向、距离)?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课件]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
其他立体图形的 展开图
确定棱柱的表面展开图
正方体共有 12 条棱,6个面,若想平铺在一个平 面上,至多留 5 条棱不剪开,则至少要剪开 7 条棱.
问题 将正方体沿条数最少的棱剪开后,铺在桌面
上.观察你得到的图形的形状,与周围同学得到 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 同之处?与同学交流.
相同之处:都是由大小相同的 6 个正方形组成. 不同之处:各正方形的排列情况可能不同.
几何图形(第3课时)
1.为全面了解一个立体图形的形状,通常从__前__面__、__左__面__、__ __上__面___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2.前面看和上面看__长__对__正__,前面看和左面看__高__对__齐__ ,左 面看和上面看_宽__相__等___ .
3.在同一问题中,各个元素的大小要__一__致__.
形如下面三种“Z”字型时,“Z”字型两端的ຫໍສະໝຸດ A 面与 B 面相对.A B
A B
A B
例2 下列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棱柱的有__③__④___.
①
②
③
④
解析: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三棱柱,④经过折叠可以围 成一个四棱柱.
确定棱柱的表面展开图要三看: 一看底面的边数与侧面个数是否对应; 二看各面位置是否合适,折叠后有无重叠面、遗漏面; 三看对应边的长度是否相等.
问题 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粉笔盒.你能用一块纸板
裁剪并折叠出一个粉笔盒吗?
要设计、制作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粉笔盒,除了美术设计,还 要了解它展开后的形状,根据它的展开图来裁剪纸张.
自己动手把一个粉笔盒剪开铺平,看看它的 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 原为粉笔盒,体会粉笔盒与它的展开图的关系.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课件]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归纳 一般地,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
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解方程和方程的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程的 解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或几个)数值;解方 程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例1 (1) x=2,x= 3 是方程2x=3的解吗?
2
解:(1)当 x=2时,方程2x=3的左边=2×2=4,右边=3,
所以左边=右边, 所以 x=80是方程5 x2=4 000 的解.
8
归纳
如何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如:
x=a(a为常数) 代入
方程
5 8
x2=4
000
左右两边
等式成立
是方程的解
等式不成立 不是方程的解
思考 观察上节课所列出的 3 个方程 1. 2x+1=0. 8x+3 , 3x=4(x-5) ,
(3)未知数 x 的最高次数是 2 ,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4)等式的左边不是整式,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归纳
判断一个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时,必须满足:
(1)是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1; (4)化简后,未知数的系数不为 0; (5)方程中分母不含未知数.
方程的解
解方程
解方程
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
检验某个值是否为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
定义 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
方程(第2课时)
1.含有___未__知__数____的__等__式____叫作方程.
2.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1)设未知数,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 x; (2)分析题意,找相等关系; (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问题 方程 1. 2x+1=0. 8x+3 中未知数 x 的值是多少?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课件]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
问题 折扇折起来时是什么形状?在打开过程中又形成了什么形状?
线动成面
折扇折起来时是一条线,在打开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面.
问题 旋转门是什么形状?在转动过程中又形成了什么形状?
面动成体
旋转门是一个面,在转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柱.
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 的基本元素.
一些庆祝活动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组成.
问题 4.数一数,一个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多少个顶点?
一个长方体中共有 12 条棱,8 个顶点.
归纳
数学上,面无厚薄,线无 粗细,点无大小.
点、线、面、体以及它们 的组合都是几何图形.
问题 流星雨本来是什么形状?在运动过程中又形成了什么形状? 点动成线
流星雨本来是一个点,在运动过程中形成了一条线.
例3 将下面的直角梯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图几何体 的是( B ).
A
B
C
D
点、线、面、体 的认识
点、线、面、体
点、线、面、体 的关系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几何图形(第4课时)
1.正方体展开图三一”型
2.口诀
三个两排一对齐 两两相连各错一
中间四个成一行, 两边各一无规矩
二三紧连错一个, 三一相连一随意
3.出现“__凹__”__字型或_“__田__”_字型时,不能折叠成正方体.
4.正方体相对面的特点: (1)相对面__无__共__点__:有公共点的两个正方形一定__不__是___相 对面; (2)__隔__一__相__对___:一条直线上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正方形中, __相__隔__一__个___正方形的两个正方形是相对面.
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6.2.1直线、射线、线段课件(共24张PPT)
巩固练习
2.下列现象:①农民伯伯拉绳插秧;②解放军叔叔打靶瞄 准;③学生早操队列对齐;④在墙上至少要用两根钉子才能 把木条固定;⑤改直弯曲的河道,缩短航程。其中可以用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有____①___②___③。④(填序号)
巩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
3.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 (1)点A 在线段 MN 上; (2)线段 AB 不经过点P; (3)经过点 O 的三条线段a、b、c; (4)射线 AB 和线段 CD 交于点 C 。
思考题:下图中共有几条线段?
AB
C
DE
课堂小结
数学知识: •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 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 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 不同几何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 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数学思想及方法: • 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有序思考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作业本练习
联系生活
植树时,怎么样才能使所种的树在同 一条直线上?
例题
例1 图中共有几条线段?说明你分析这个问题的具体思路;
以A为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共4条,以B 为端点且与前面不重复的线段有BC,BD,BE,共3条,以 C为端点且与前面不重复的线段有CD,CE,共2条,以D 为端点且与前面不重复的线段有DE,共1条,从而共有4+ 3+2+1=10(条)线段。
●
●
线段是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
●
射线是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
联系生活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成 线段、射线、直线?
东方明珠塔夜景
例题
例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直线AB和直线CD是不同的直线 B.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 C.线段AB和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 D.直线AD=AB+BC+CD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课件]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5
(2)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 m, 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 ,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
解:(2)设 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那么扩大后的绿地 面积为( x2+5x )m2 .根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 m2”,列 得方程
x 2+5x=500.
问题
右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
其面积是4 000 mm2 ,长和宽的比 为8꞉5(即宽是长的 5 ).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
8
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
为5 x mm,面积可以表示为 5 x2 mm2 .已知纪念币的面积为
4
8
000 mm2
问题
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 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 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 乙队 ?
如果设两队行进的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 能分别列式表示甲队和乙队的行进路程以及甲、乙两队距大本营的 路程吗?
本营1 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 km;乙队从距大本营3 km 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 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 乙队 ?
列算式:时间=(3 - 1)÷(1.2 - 0.8) =5.
关系式:甲队速度× 时间-乙队速度× 时间=3 - 1.
你还能用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个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相等关系是什么?
已知条件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相等关系是用买3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4个小水杯.
5.1.1 从算式到方程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
x的等式中解出未知数的值x=5,从而求出5h后甲队追上乙队.
根据题目列等式
问题1 用买12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6个小水杯,大水
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
多少元?设大水杯x元。
问题2 如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
方程:
(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 m,沿跑道跑多少周,可以跑3 000 m?
(2)甲种铅笔每支0.3 元,乙种铅笔每支0.6 元,用9 元钱买了两
种铅笔共20 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
(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 cm,高是5 cm,面积是40 cm2,
求上底.
(4)用买10 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 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
问题2:观察上面例题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特征?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2)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
(3)整式方程.
一般地,果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且含有
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
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with one unknown)
用“元”表示未知数,源于我国宋元时期的
称为“方程术”.19世纪50年代,清
代数学家李善兰翻译外国数学著
作时,开始将equation(指含有未
知数的等式)一词译为“方程”
思考
(1)怎样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2)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实际问题
设未知数 列方程
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
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在熟悉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的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并能在各种情形下识别之;
2、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运用之进行有关的简单计算和推理;
3、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初步渗透推理论证的思想及书写格式,感受数学的严谨。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
各组角的分类。
教具学具:每个学生课前做出由两个木条构成的相交线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学习目标
我们走过的马路,有些是相交的、有些是平行的;黑板边
缘所在的直线也有相交或平行(示意黑板)两种情况。
列举你生活中见到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例。
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学习和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和平行的
规律。
先看相交的情况(教师演示教具,学生操作自己制作的相
交线模型),这两条直线(指示教具)是相交的,通过绕交点转
动教具可以发现它们所交角的大小可以不同。
但不论相交的情况怎样,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交角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这就是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5.1.1相交线 (板出课题)
[说明: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
学生初步地、概括地了解新的学习任务,为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和规划方向。
但教材强调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与交角的大小有关,却与本节对顶角、邻补角的内容难以有机地过渡,故通过“不论相交的情况怎样,两条相交线构成的交角的个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一句,自然引出本节课题。
]
(二)设问启发、逐步领会新知识
问题1、任意转动你手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观察它们构成
了哪几个角?
问题2、如果任意变化两条相交线的位置,第二类中各组角之间的关系会改变吗?为什么?
根据上述规律,回答:
(1)怎样给像<1与<3、<2与<4这样的一对角命名并下定义?
(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说明:在几何推理的起步阶段,严格符号语言表达的推理过程是不要求学生掌握的,这里可由学生回答,教师板出推理过程。
]
问题3:如果任意变化两条相交线的位置,第一类中各组角之间的关系会改变吗?为什么?利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你可以给它们怎样命名?(邻补角)
(1)给邻补角下定义:
(2)怎样理解“互为”的意思?
(3)画图说明,还有没有其他情况的邻补角?
[说明:根据学生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层层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
这里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为将静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动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杠杆,切实解决了学生如何思维、如何活动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贯彻落实。
以下对顶角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
]
(三)回顾整理,明确数学结论
1、用自己的话概述刚才学习的过程和结论。
2、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比如,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构成有哪些共同的规律?
[说明:由于第二环节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相
对独立的完成的,其间不会一帆风顺,有岔道,也会有停顿,本环节的目的是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明确结论。
]
(四)练习反馈,强化应用新知识
1、例题
题目:见人教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第5页。
分析:(1)∠1与∠2、∠3、∠4分别是什么关系?
(2)已知∠1=400,分别根据上述关系能否求出它们的大小?
解:(略)
思考1:∠4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求法?
思考2: 本例中,若∠1=90°,求∠2、∠3、∠4的度
数。
思考: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其中一个角是90°,
其余各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强调:解决这一类问题关键是正确判断各角之间的关系,
然后反复利用对顶角、补角等性质进行计算。
[说明: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特征、探索解题思路,这是例题教学的关键,以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
解题习惯;在例题之后,紧接着给出两个与例题内容相关的练习,既深化了学生对例题的认识,又恰当地处理了本节课后的练习的第4问;解题之后反思解题过程、概括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一环,这里强调的内容使本例题的'教学得到升华,超出了讲一个题目本身的意义。
]
2、练习
教材第5页练习。
具体过程(略)。
(说明:对练习的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独立地予以评价,对从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要及时矫正,进行补偿性学习。
)
(五)总结概括、深化提高学生的理解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认识?还有哪些困惑与不明白的问题?
2、教师总结: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两种,本节重点学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情况。
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其中有一个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互为对项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相等是对顶角的一条重要性质,它是由“同角的补角相等”这一性质推出来的。
利用它可以进行许多运算。
(说明:这里可由教师讲解,也可引导学生复述)。
注意:邻补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它们具有补角的所有性质。
对顶角也可看成是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
对顶角的性质及其运用是本节的重点,它同补角、余角的性质一样在今后的运算或推理中会经常用到,运用的关键是首先判断好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说明:这一环节类似于一般的课堂总结,但它不应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知识系统化、数学思想方法明确化,达到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科学认知结构形成的目的。
这一环节比第三环节有更高的抽象度和概括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