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表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100首表格
篇一:经方100首表格笔记
穆建文整理2010-12-19
篇二:经方100首表格笔记
穆建文整理2010-12-19
篇三: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九:081、大黄附子汤;082、甘草附子汤;083、桂枝附子汤;084、白术附子汤;085、当归芍药散;086、当归四逆汤;087、当归贝母苦参丸;088、肾气丸;089、复脉汤(炙甘草汤);090、胶艾汤
081、大黄附子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
1
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
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2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沉则在里,弦紧为寒,该病应为阴寒凝结于内,阳气被阻于外,非温不能化其里寒,非下不能散其内结。

乃以大黄附子细辛汤治之。

处方:大黄,附子,细辛。

一剂,大便通,胀痛消,身热亦解(《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2集》)。

本方是温下的代表方,但药味很少,有时也不足荡下陈寒积冷,因此后世医家对本方多有加味化裁。

如《千金方》温脾汤就是本方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或桂心)变化而成,主治“久积冷热,赤白痢者”;《本事方》中温脾汤,则是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桂心、于姜、甘草、厚朴,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张氏医通》载本方治色瘅,因房事过伤,血蓄小腹而发黄,见
身黄额上微黑,小便利,大便黑,小腹连腰下痛。

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肉桂。

《柳选四家医案》载张仲华治一人,脾肾之阳素亏,醉饱之日偏多,腹痛拒按,自汗如雨,大便三日未行。

舌垢腻,脉沉实,湿痰食滞,团结于内,非下不通,而涉及阳虚之体,又非温不动。

许学土温下之法,原从仲圣大实痛之例化出,今当宗之。

处方:生大黄,制附子,干姜,厚朴,枳实,肉桂。

胡希恕治刘某,男,36岁。

左小腿部疼
3
痛,腰亦强急不适,或痛,经中西药治疗一年多不效,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脉弦迟。

证属寒饮阻滞,经筋失养,治以温通化滞,兼养筋和血,与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大黄、附子、赤芍、白芍、细辛、炙甘草。

二诊、上药服六剂,腰强急减,遇劳则小腿仍痛,上方加苍术,再服六剂,腰强急基本痊愈,小腿部疼痛亦减,继服一月诸症不复发(《经方传真》)。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以本方加味治疗乳蛾,见舌苔白,舌质微红者,药为生大黄三钱、细辛三分、淡附子一钱、玄明粉三钱、姜半夏三钱、生甘草一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136)。

本方附子、细辛、大黄相伍,当属温里通便之剂,常用于阴寒痼结、疼痛、便秘诸症。

所主属阴寒实证(因此对寸:虚寒性疼痛、呕逆纳差、腹软喜按(大建中汤证)等症,即便疼痛较剧,也要慎重处方。

这样的病人常常自觉恶寒、便秘、手足厥冷,并以某一侧疼痛史为剧烈。

舌苔多水滑、满布灰色之痰涎;脉沉弦有力或紧弦;触按其腹则多见腹肌拘挛、腹皮张力不太强或中度稍软一些。

由于方中其他药物皆比大黄剂量为大,所以相对来讲温中的作用比《千金方》温脾汤为优。

若寒实胶结脐下,绕脐不止,腹痛较剧而便秘者,则可据《千金方》意,再加当归、芒硝。

当然胃气虚弱、心下痞满,仍可选用《千金方》加人参之温脾汤。

或仿“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之意,参、朴同用亦可。

总之要使方
4
药,引临床见证相合为度。

寒性腹痛、腹满,在临床十分常见。

张仲景皆归类于“腹满寒疝宿食病”一篇中,但在临床要互相鉴别取用,不可孟浪。

一般脾胃虚弱、寒饮内盛而造成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用附子粳米汤主之;若中焦虚寒,脾胃阳衰“大寒痛,上冲皮起,上下痛不可触近”,用大建中汤主之;若虚寒较久,致使痰涎水饮胶结中焦,而发腹痛,“寒气
厥逆”而呕吐清涎者,可用赤丸主之;但若腹部胀痛,大便闭结,舌红苔黄者,则为肠胃实热积滞而然,可用厚朴三物汤主之;若见证比厚朴三物汤证痛、满、闭结还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若胸胁偏痛、便秘、脉紧弦者,有寒,当温下,则须用大黄附子汤主之;若里实便秘、腹痛兼表证,“腹满、发热、饮食如故,脉浮”者,则用厚朴七物汤主之;若同属表里合病,但胸胁发胀、口苦、“心下满痛”而痞硬者,可用大柴胡汤主之。

另外,本方还当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对看。

二者都可主治痛证,但本方用大黄,偏于里实,而彼方用麻黄,偏于表实;本方附子用量三枚,所主之痛远较彼方为重。

两方所主都有发热,但本方之治旨在从下而去,彼方则是振奋阳气驱邪于表。

除了寒、痛以外,是否有里实之证是二者的鉴别关键。

[原文点睛]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
5
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升半,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
四、五里,进一服。

[注论精选]
尤在泾:胁下偏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偏于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

足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金匮要略心典》)。

魏念庭:经云,肝主疏泄,开窍于两阴,胁下偏痛而便秘,其脉紧弦者,乃肝家寒热之邪结不通也。

故用大黄附子细辛等,寒热并济以和之。

此发热,或有形之物积于肠胃而皮肤热作,故在可下之例,未必为假热之证(《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黄杰熙:此方即附子泻心汤之变方,去苦寒之芩、连,加辛温之细辛而成,变补阳轻浮,清散膈、胃口之热邪而为温降之法。

大黄人血分,清热逐瘀而降下;附子人肾通阳,而温暖十二经与脏腑,辅以细辛之辛润而润通之。

此为温通法之滥觞,凡脏腑有寒凝结气,此皆可
温通之,既可入血分,又可人气分,真为妙剂(《伤寒金匮方证类解》)。

浅田宗伯:大黄附子汤主偏痛,然可不拘左右胸下各处。

6
即自胸肋至腰痛者,劝;宜用之。

但乌头桂枝汤是自腹中及于偏腹者,此方自胁下痛引于他处者也。

盖大黄附子为伍者,皆非寻常之证,如附子泻心汤、温脾汤亦然。

凡顽固偏僻难拔者,皆涉于阴阳两端,故为非常之伍。

附子与石膏为伍亦然(《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082、甘草附子汤
[组成用法)
甘草10,20g、制附子10,50g,白术15,30g、桂枝20,5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伴全身汗出恶风及小便不利。

2(舌淡苔白润,脉沉或浮细涩者。

[现代应用]
1(以骨节疼痛为主症的运动系统疾病。

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骨质增生、慢性腰骶关节炎继发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结核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肥大性腰椎炎、腰椎管狭窄等。

2(除用于关节病外,其他还用于脱疽、流感、过敏性鼻炎、痛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久病自汗等。

[经验参考]
7
甘草附子汤对关节炎的疼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外台秘要》载本方治风寒湿邪气流注关节,或风寒湿痹而表里阳气皆虚者。

又名“深师四物附子汤”,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白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一身悉肿方。

另载《古今录验》附子汤,实即奉方。

疗风湿相团,骨节烦疼,不得屈伸,近之则痛,白汗出,短气,小便不得利,恶风不欲去衣,或一身流肿方。

如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觉如风,至七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随,通引腰背疼痛,心多满,至九月四日,服此汤一剂,通身流汗,即从来所患悉愈。

本方不用生姜,既用附子,今加生姜三两。

忌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

《千金要方》风毒脚气卷载此方名为四物附子汤,治风湿相薄,骨节烦疼,四肢拘急,不可屈伸,近之则痛,白汗出而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头面手足时时浮肿。

并提出体肿者,加防已四两,悸气,小便不利加茯苓三两。

薛立斋治疗一女,肢节作痛,不能转侧,恶见风寒,自汗盗汗,小便短,虽夏亦不欲去衣,其脉浮紧。

此风寒客于太阳经,用甘草附子汤,一剂而差
(《续名医类案》)。

谢映庐治高汉章风湿病,遍身骨节疼痛,手不可触,近之则痛甚,微汗自出,小水不利。

时当初夏,自汉返舟求治,见其身面手足具有微肿,且天气颇热,尚重裘不脱,脉象颇大,而气不相续。

其戚友满座,问是何症?先生曰:此
8
风湿为病。

渠曰:凡驱风利湿之药,服之多矣,不惟无益,而反增重。

答曰:夫风本外邪,当从表治,但尊体表虚,何敢发汗!又湿本内邪,须从里治,而尊体里虚,岂敢利水乎!当遵仲景法,处日草附子汤。

一剂如神,服至三剂,诸款悉愈(《得心集医案》)。

现代经方大家范中林也屡用大剂甘草附子汤加味治太阳证风寒湿痹(《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刘渡舟以本方加茯苓皮、薏苡仁治一42岁患关节炎三年的患者。

具人骨节烦疼,手不可近,伴心慌气短,胸中发憋,夜晚尤重,脉缓弱无力,舌胖而嫩,三剂后瘤减其半,心慌亦佳,后转他方而愈(《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08)。

日本汉方家们用本方治疗关节疼痛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古方药囊》载本方用于手足骨节剧痛,少动则响,因而不能活动,汗出呼吸困难,小便难出,着厚衣取暖则缓,每
当感受风邪,自觉身冷,心情不佳,或疼痛部位发肿者。

此方证便秘者居多。

虽然便秘不通,但多为两日一次。

此方经试用于神经痛、风湿病等有显效。

此方以治骨节疼痛为主。

并载荒木性次治疗某男,在战场压于坦克之下,虽得九死一生,但患骨病,有时发生大痛,尤以腰背疼痛甚剧,各种治疗无效,与本方,疼痛渐止。

《皇汉医学》载本方用于急性多发性风湿关节炎痛剧者,患处肿胀发红,局部有热感,患部触及手指、衣物则疼痛加剧,恶寒、发热、汗出而不得屈
9
伸。

有持桂里氏认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甘草附子汤比桂枝附子汤更常用,一般开始即可使用。

其掌握使用附子剂的秘决是:只要抽烟不变味,吃酱油、酱汤也不变味。

即使舌上有苔或潮热也可使用附子剂。

而平素嗜烟,但觉臭而不能吸者,兼饮食无味,脉浮数或洪数之;关节炎患者,则须使越婢加术汤为妥。

矢数道明认为此方可用于急性期关节红肿,有灼热感,痛处触之即尤剧烈疼痛,并有恶寒,发热,出汗,尿量减少等症者(《汉方辨证治疗学》,1983,114)。

大塚敬节等也认为(急性风湿病)症状激烈呈定型者,自初期即多用此方。

关节肿胀过甚,局部发红,不能屈伸,手指或衣服轻微接触患部,即甚疼痛,发热,出大汗,恶风,小便少者,用此方有效。

脉弦数或浮大并按之微细(《中医诊疗要览》,1954,24)。

大塚并治十七岁小女孩急性多发性关节风湿。

发于扁桃体炎后连续高热不退,四肢疼痛,2,3日后膝关节、脚关节也肿起来,颇痛,不能站立,呼吸迫促,尿量减少,虽流汗热不退,也有恶寒,脉浮大,占湿无苔连续用汁草附子汤二个月痊愈。

除了以关节疼痛为主证外,对于上“背恶寒”的阳虚之人也可使用。

如们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载藤平健先牛门己曾因打喷嚏、流清涕,服小青龙汤反而无效,后因背恶寒,用小青龙汤加附子,仍尤反应。

次日病情相同,流泪更甚,似有水毒溢出之感,脊背寒冷如故。

脊背如有水流,头痛加剧。

10
先牛突然想起一月以前,—妇女因背恶寒之虚证,用甘草附子汤完全治愈。

今虽无骨节烦疼和汗出短气,但“恶风不欲去衣”,“更有气逆上”,遂作甘草附子汤,用附子1g,初服1,3量,20分钟后,不再流稀涕,约一小时好转,背恶寒减轻,服尽余药,正午时全部症状痊愈。

“背恶寒”是“恶风不欲去衣”的互词。

《外秘要》载《近效》白术附子汤疗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又治风湿相团,骨节疼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
风不欲去衣,身体微肿者。

方用白术二两,炮附子两枚,炙甘草二两,桂心四两。

此方即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汤和越婢加术汤也主关节痛,但芍药甘草汤所主为挛急之痛,多有缓解期,不似本方证之掣痛近之痛剧,且无恶风汗出。

越婢加术汤所主为热证,除疼痛外还有口渴、烦躁、脉滑数等特征。

该方麻黄、石膏、白术相伍,以药测证,其浮肿范围也要比本方证大。

从条文“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来看,本方证的疼痛剧烈的程度是上述两方所不及的。

本方主要用于关节炎的急性期,尤其是风湿性关节炎的风湿活动期。

风湿性关节炎多有游走不定的特点,而且是多个关节,活动期血沉、“抗O”等指标都会有相应变化,这些都是用方的佐证。

风湿性关节炎可合并风湿性心脏炎,也可见汗出短气,因此,临证不要忽视心脏检查。

本方附子用二枚,其量较大,意在止痛。

附子有毒,务必炮透久煎,
11
且用量上还应参照病人体质强弱而论,并采用递增之法。

另外,本方的药量可以灵活调整,有报道急性期重用桂枝,慢性期重用熟附子,合并全身浮肿者,甘草减量,重用白术、附子(山东医刊,1965;11;32)。

仲景治风湿病原则是微发其汗,故本方后云“初服得微汗则解”,应用时切记。

[原文点睛]
1(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曲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75条)
2(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篇第;十四条) 甘草;两(炙)、附于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左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
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注论精选]
王晋三: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胜,治宜两顾。

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徐徐救解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12
郭雍:中湿与风寒气合者为痹,故《素问》?: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灵枢》所谓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

朱弘曰:中湿与风寒气合者为痹。

其寒者为痛,为浮肿,非术、附、桂不能取也。

其风多者为烦剧,为流走,为拘急,非麻黄、薏苡、乌头不能散也。

其中湿气者为坚满,为气闭,甘遂、葶苈、枳、术不能泄也(《伤寒补亡论》)。

荒木性次:手足骨节剧痛,少动则响,因而不能活动,汗出呼吸困难,小便难出,着厚衣取暖则缓,每当感受风邪,自觉身冷,心情不佳,或疼痛部位发肿者。

此方证便秘者多。

虽然便秘不通,但多为二日一次。

此方经试用于神经痛、风湿病等有显效。

此方以治骨节疼痛为主(《古方药囊》)。

汪苓友:《后条辨》云: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三方俱用附子者,以伤卫而表阳已虚,加寒湿而里阴更胜。

凡所见证,皆阳气不充,故经络关节着湿,而卫阳更虚耳。

愚以此言实发仲景之奥义(《伤寒论辨证广注》)。

矢数道明等:本方由甘草、白术、附子、桂枝四味组成。

甘草能缓和急迫,医治疼痛。

白术不但能去水毒,增尿利,月(有镇痛之效,并与桂枝同有健胃作用。

附子能提高新陈代谢,使血行良好,且有止痛作用。

桂枝能去外邪、调血行、协助诸药,使发挥所期之效力。

故本方常用于神经痛、风湿痛、感冒等(《汉方诊疗医典》)。

13
083、桂枝附子汤
[组成用法]
桂枝20,40g、制附子20,50g、生姜15,30g、大枣12,20枚、甘草10,20g。

先煎附子,再入余药同煎,分2,3次温服。

[方证]
1(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转动痛剧、心烦、脉沉细或寸浮虚者。

2(知觉障碍、肌肉拘挛、疼痛、上冲、舌质淡红,苔白滑润、脉浮涩数者。

[现代应用]
1(关节、肌肉的风湿性、劳损性、退行性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颈椎病、慢性腰肌劳损等。

2(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性脱疽、动脉硬化症特发性脱疽、雷诺氏病、未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胃炎、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慢性肝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阳痿、寒疝等也可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
本方多用于风湿病的疼痛。

如范中林治杨某,女,60岁,四川一农民。

既往有风湿病史。

1974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

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痛,不
14
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

邀范老诊治,按太阳证风湿论治,10余日痊愈。

诊见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

面色青暗,唇乌。

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

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

法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以桂枝附子汤主之。

处方:桂枝15g,制附子
60g(煎1小时30分钟),生姜30g,炙甘草10g,红枣30g。

连服四剂,诸症悉
减,再服四剂,基本痊愈。

从此行走,劳动如常。

1979年6月追防,患者谈及5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也有将本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