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

合集下载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重点整理目录:第一篇发生改变中的媒介景观第1章大众传播理论详述大众传播的概念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它为社会提供认识的声音。

它是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就是官方传播的,精心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就是以同时抵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就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新的媒介环境数字电视互联网代理人新式新闻广告的变化理论的作用大众传播理论的目标大众传播的效果枪弹论――有限效果模式――适度效果论枪弹论:也叫做“皮下注射”学说或“提振―反应”论,枪弹论指出,懦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候和拒绝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科学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著不容畏惧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枪弹学说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促进作用不分后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误导化。

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舍弃,“被Treignac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咎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抨击理论和文化研究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结论关键词探讨词第二篇大众传播的科学方法与模式第2章科学的方法科学中的想象科学的累积性本质对现实的科学概括科学的假说防止偏见或者欺骗意外的发现和新的方向科学中的道德和欺骗科学探索的过程实证资料的取得(1)调查研究法:就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的研究。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样本中得出结论的归纳可以推展至全体人口,并且具备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

包含抽样调查法和普查法。

抽样调查法可以对任何所给样本进行统计计算,但只能对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的可能发生性做出概括。

(2)内容分析法:就是分析信息内容的一种系统方法。

就是调查者对他们自己挑选的某时某地的传播产品的信息内容展开“客观化、系统化和数量化的叙述”。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课件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 效果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子弹理论 • 有限效果理论 • 沉默的螺旋理论 • 媒介即讯息理论 • 使用与满足理论
01
子弹理论
定义
• 子弹理论,也称为“皮下注射” 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 传播效果,信息能够直接“击中 ”受众,对其产生直接、快速的 影响。
理论观点
需求的多样性
受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媒介应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服务,以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评价
理论贡献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媒介传播效果,为传播学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理论局限
该理论过于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忽略了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同时也 难以全面解释复杂的媒介传播现象。
理论观点
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观察周围人的态 度和意见,如果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 一致,就会更积极地表达出来;如果自 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悖,则可能会保
持沉默或改变自己的观点。
这种沉默的螺旋现象会导致某些观点在 大众中越来越被接受和强化,而与之相
反的观点则越来越被排斥或忽视。
这种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在形成和强化 公众意见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高度权威性,受众 对媒介信息没有任何选择不受其 他因素影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能够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评价
子弹理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直接效 果,忽略了受众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对 传播效果的影响。
理论观点
1 2 3
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能 够推动社会变革,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 惯。

麦奎尔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分类

麦奎尔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分类

麦奎尔对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分类答:分类: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1、常识理论:即公众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2、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3、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 问题: 1.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
“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 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 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 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 究
❖ (三)“培养分析” 主要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
结果。
❖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 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 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 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 中。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 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 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 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 见”——舆论的诞生。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研究发现: 电视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 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
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 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笔记(修改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笔记(修改版)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篇改变中的媒介景象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新技术的变化带来对大众传播定义的质疑。

1。

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2。

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新的媒介环境1.信息超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2。

在线服务3。

因特网(Internet):主要将许多计算机链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

这个网络可以用于连续的电子信息传递,包括电子邮件、文件传递以及个人或计算机群之间的双向传播。

浏览器软件:马赛克(Mosaic)、网景(Netscape)使网上资料更易于接触。

三种普遍使用形式:(1)电子邮件(E-mail)(2)新闻组和邮递名录(Newsgroups and Mailing Lists):一种信息共享系统,对一个话题有共同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它交换信息和看法。

新闻组允许消息的消费者对消息作出迅速反馈,优于报纸和杂志。

(3)万维网(WWW):一个计算机系统群,在该群中许多计算机上的信息可以迅速、方便地被多个其他计算机获取。

现在的网络用页(page)来形容。

对网址的访问数量通常通过“点击次数”(hits)来衡量,也就是网址被用户敲击的次数。

如何发挥商业部门网址的最大用途:最好的网址不应该仅仅把广告者的消息硬塞给用户,而应是互动的,网址应提供给用户许多途径,介入在线活动和资源之中。

对因特网的批判:(1)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的转变会导致语言的枯竭。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160万年前 50万年前
一、符号与信号时代

这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使用对早期 人们的思维和发明能力,造成了重大的 不可避免的限制,其结果是文化进展的 速度缓慢、规模微小。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人类对说话和语言这种行为方式的掌握,对个人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 度、复杂性和精细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使用过 去的传播形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一枪弹论大众社会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媒出现大众社会理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二有限效果论1传播流程研究伊里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ipp指数选择性接触信息流影响流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心理学家耶鲁学派3使用满足研究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到不同的地方,会遇见不同的人, 遇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 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我们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发展 过程看到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 的急剧增加。因此,大众媒介本身就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大 众传播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信息 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 伊里调查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统治 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 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两级传播理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 中的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创立的标志。

传达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读书报告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愈发显著,而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日趋丰富。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作为一部系统阐述大众传播理论的经典之作,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通过详细解读麦奎尔的理论,分析其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应用与意义。

二、内容概述《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主要围绕大众传播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及实际应用展开论述。

首先,麦奎尔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

接着,他从传播模式、传播效果、受众分析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大众传播的理论内涵。

其中,他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外,麦奎尔还关注到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诸多应用领域,如政治传播、广告传播、文化传播等。

他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大众传播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实际应用,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这使得本书不仅具有理论深度,还具备实践指导意义。

三、核心观点分析在《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中,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众中心论:麦奎尔强调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受众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具有能动性和选择性的主体。

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关注受众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2.传播效果研究:麦奎尔对传播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限效果论”等观点。

他认为,大众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非万能。

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大众传播的作用,避免盲目夸大其效果。

3.互动传播观:麦奎尔强调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反馈与互动,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评价与应用《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作为一部经典的大众传播理论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首先,本书系统梳理了大众传播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支持。

其次,本书关注受众需求和传播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进行传播实践。

大众传播理论(5篇)

大众传播理论(5篇)

大众传播理论(5篇)大众传播理论(5篇)大众传播理论范文第1篇【关键词】受众行为认知科学理论公式化社会影响随着传播科技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的高速进展,传统的传播理论和大众传媒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旧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传播科技的进展和传播形态的变化,新的传播实践也需要传播理论的创新和进展。

本文通过分析传播领域中一些典型的案例,重新总结了近年来大众传播理论在“受众行为”、“熟悉科学或信息处理”、“理论公式化”、“社会影响效果”等方面的转型和变化,进而探讨大众传播理论的最新进展。

一、受众行为的重要作用变得更加清楚和突出1、重视反馈随着媒介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和传播技术的进展,受众反馈正在由过去的偶然性、被动式向常常性、主动化进展,反馈的形式和手段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

比如电视媒体,收视率调查、聘请节目视听员、定期邀请观众座谈、通过网络调查观众对节目的满足程度、宠爱程度等,都是媒介组织的受众反馈活动。

写信、来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是传统的反馈形式。

而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受众反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反馈包含了广阔观众对节目的看法、要求、愿望和评价等,为电视台调整节目,改进节目质量,提高收视率,供应了丰富的信息和牢靠的依据。

2、变“受”为“传”,受众开头参加传播过去,受众常参加消遣类、时尚类节目,或是由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受众“代言人”进行间接参加。

其实,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参加也是大有可为的。

由于权威人士的观点当然重要,而受众的参加,更有助于社会各界的沟通沟通。

例如,在抽样调查南京6个民生新闻节目中,有5档新闻节目的市民出镜发言率都超过50%,其中《法治现场》的“有请当事人”,将不起眼的市民纠纷带入了演播室,双方当事人的唇枪舌剑被现场直播,鲜活的市井语言让新闻节目与市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①同时,受众参加新闻传播,可以扩大新闻线索来源,使节目更加贴近群众和实际,从而提高传播效果的作用。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第一章介绍一、关于媒介的三个问题:(1)媒介技术的新形式提供了何种潜在的可能性,以及带来了何种威胁?(2)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媒介行政管理机构或媒介产业来控制或规范媒介技术,从而发现其潜在的可能性,减少其威胁?(3)媒介如何为民主、多元文化的社会服务?新媒介的倡导者和反对者积极的受众:人们寻找到了使媒介服务于自己的方法,这样他们的生活会更加有趣,更加有目的性被动的受众:普通民众被新技术压倒,被新媒体催眠般的力量麻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再定义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时,被称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传播,通常是面对面的把经由媒介的传播看作处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上,从一端的人际传播延伸到另一端的传统大众传播形式。

二、媒介理论发展的五个时期(1)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媒介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便士报和黄色新闻;工业化对传统生活的侵蚀;城市化和移民的涌入,犯罪率提高和社会动荡的增加……对于他们(精英:在社会系统中占据较高的位置或有特权的人)而言,大众媒介象征着19世纪城市生活中一切错误的东西。

大众社会理论:将具有负面影响力的角色归结于媒介的关于西方工业社会的视角。

其根本论点是媒介对传统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

(2)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时期(20世纪30-50s)背景:纳粹的宣传控制拉扎斯菲尔德和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中心(3)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s)有限效果视角(limitedeffectsperspective):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对社会现状起到加强而不是威胁的作用有限效果范式精英多元论(elitepluralism):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适度的、有限的效果(4)文化批评理论时期(20世纪60s)对有限效果的挑战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大众媒介是公共竞技场,文化战争在其中打响,并熔炼出一种支配性文化或霸权文化英国文化研究学派(Britishculturalstudies):关注大众媒介和它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角色文化批评(culturalcriticism):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某个集团对其它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5)适中效应出现时期社会符号学理论(socialsemioticstheory):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受众积极性的批判性理论及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信息的理论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媒介中的讯息的能力重要的媒介效果可以作为观众或读者的自愿的直接后果而长期存在获取意义的视角当公众的吸引力被转移到某些社会趋势上去的时候,与之相对的那些可能有用的趋势就被破坏了。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大众传播理论笔记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理论介绍【一】大众传播理论的五个主要时期一、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时期二、大众传播科学研究视角出现时期有限效果论初现:拉扎斯菲尔德总结到,媒介并不具有人们设想的那种威力,相反人们通过多种方法抵制,认为媒介在加强现有的社会趋势,而不是威胁。

媒介对人们的作用是有限的。

行政管理理论:用来指导不同机构实践决策的媒介理论。

是属于有限效果理论的。

三、有限效果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有限效果观和大众社会观争论时期,逐渐倾向有限效果观。

精英多元论:认为具有多样性的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会丰富民主的理论。

“红色恐慌”: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因为在媒介和政府中对“红色”——共产主义者进行搜索,使人们的基本自由遭到了威胁。

四、文化批评理论时期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媒介使得有统治权的社会精英更好的维持他们的权力的社会理论。

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关注大众媒介和他们在社会不同子群体中推行霸权世界观和主导文化的理论。

决定性假设:媒介具有强有力的直接影响的假设。

文化批评理论:关于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以及传播有助于社会中某个集团对其他集团的永久统治的看法的集合。

五、适中效应视角出现时期这一理论在于承认有积极的受众,他们通过对媒介的使用创造出有意义的经验。

人们可以利用媒介到达特定的目的。

当人们有意获得经验时,会产生显著的后果,可能是所需要的,可能是出乎意料的。

传播科学:综合所有建立在定量分析、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的研究方法的视角。

社会符号学理论:将传播科学和关注守住的积极性的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理解受众如何获取媒介讯息的意义的理论。

【二】四种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一、社会科学理论:基于并指引经验主义研究。

通过对大众传播的观测,检测一些关于大众传播本质、运作及效果的假设,对之进行证明。

二、规范理论:解释了理想的媒介应该如何在某一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

三、操作理论:解释了理想的媒介应该如何在某一特定社会价值体系中运作以适应特定的目标。

(完整)大众传播理论

(完整)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1传播的概念在公共关系中,传播是指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或活动2大众传播及类型大众传播也称新闻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时效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最大的空间,而且,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的各种载体:报纸,杂志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以电子技术和设备为信息传递的物质手段的媒介:广播,电视,互联网3、大众传播对公共关系的作用使公共关系主体准确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预定目标容易实现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服务社会公众4、原则:实事求是公众利益至上目标连续一致双向沟通科学性与艺术性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受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

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

大众传播的失控和受控理论

大众传播的失控和受控理论

大众传播的失控和受控理论
大众传播的失控和受控理论是针对大众传媒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力和控制程度的两种观点。

大众传播的失控理论:失控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控制能力,可以塑造和操纵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行为。

根据这个观点,媒体机构、政府或其他权力机构可以通过选择、编辑和呈现信息来控制和操纵公众的思想和行动。

失控理论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出现的信息操纵和偏见。

大众传播的受控理论:受控理论相反,认为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和控制程度是有限的。

根据这个观点,公众具有一定的媒体素养和批判能力,能够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解读和评估。

受控理论强调了公众的主动性和媒体使用的选择性。

它认为,公众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维和参与社交讨论来自主地对待媒体信息,不受其控制。

这两种理论观点在大众传播研究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失控理论强调了媒体对社会的潜在影响和操控,而受控理论则强调了公众的自主性和对媒体信息的理性思考。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是两种观点的综合体。

媒体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塑造和引导公众的意见和行为,但公众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同时,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媒体机构的经营目标、政治环境、技术发展和个人特点等。

因此,在研究和理解大众传播过程时,需要综合考虑失控和受控的因素,以及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解释大众传播的动态与效应。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

大众传播理论详细

代,节目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
2、 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信息传
输质量更高。
3、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
4、卫星和因特网传输使电视传播进入了跨国和全
球传播时代。
四、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接触大众传播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大众传播 提供的不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
3、新乐观主义态度
①斯图亚特.霍尔: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 斯图亚特.霍尔——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担任过 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与法兰克福学派不 同的是他对大众传媒持肯定性态度,《电视话语的编码 与解码》一文是其代表作,该文主要讨论电视话语“意义” 的产生与传播。 他认为,电视话语“意义”生产有三个阶段:生产阶 段—编码阶段,传者为主;“成品阶段”—占主导地位的 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解码阶段—受 者为主。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美国 精神医学家E.D.格林提出大众传播具有负面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
学派得名于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 员有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卢卡契。
对大众传播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程式化机械复制式 生产、感官式肤浅化审美、虚假的流行性需求、单向度 同质化的个性、粗俗低级便宜搏取人们欢心。
正:权力扩展;大众文化; 负:低俗化;削弱精英文化。 5、经济发展功能。
三、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大 众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是以19世

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诞生为标志的。

电视媒介的发展经历了由黑白
到彩色化、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电
视、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变革。
目前电视媒介的发展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传播理论:起源_方法与应用_笔记

传播理论:起源_方法与应用_笔记

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媒介环节的变化1、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2、报纸的发行量和读者人数下降3、电视频道增多、变无限为有限(ABC、CBS、FOX、公共广播)4、录像机出现,打破了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5、杂志电子化6、新闻旧新7、广告占据一席之地8、电子空间流行新媒介环境一个特点:数字化二、新旧媒介更替模式:新技术并没有完全挤走旧的传播技术,而是引发就的传播基础承担新的角色。

(联系各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麦克卢汉,新媒介以旧媒介为内容。

三、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1)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2)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3)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1)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2)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3)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4)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四、新的媒介环境:媒介融合、电子商务……1、数字电视:(DTV)以数字方式而非利用信号的渐进变化旧方式进行传输信号的系统。

特点:①一种新型的电视传送系统,能够提供更多分辨率和不易受干扰的画面,更高质量的声音。

②能够提供更多频道选择,其中包括提供信息、数据服务、购物等服务。

③以数位方式传输信号,更大传输容量的图像和数据。

④利用MPEG-2技术对电视信号进行压缩,将数字化和压缩技术结合起来。

高清晰度电视(HDTV):数字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利用原频道的全部容量传送分辨率非常高的画面。

特点:①不是数字电视②但与旧式系统相似,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需加一个转换控制面。

2、互联网:许多电脑连在一起组成的网络。

浏览器的变化:马赛克网景(98年1月,德鲁奇利用网页宣布,《新闻周刊》隐瞒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丑闻,互联网被赋予了充当新闻媒介的新角色,98年9月11日,《斯塔尔报告》在网上公布)互联网三种最普遍的使用方式:A、电子邮件: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消息B、新闻组和邮递名录:一种电子消息共享系统,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它们交换信息和看法C、万维网D、博客互联网的优点:①提供广告服务②为用户提供在线获得和资源(互动)③为政客、明星提供宣传自己的机会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遇缺点:①散文集伯克茨认为,从印刷品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变会导致语言枯竭。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一部分理论第一章早期理论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

图见书P6页四、不同类型的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

见图P9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

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理论
1传播的概念
在公共关系中,传播是指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过程或活动
2大众传播及类型
大众传播也称新闻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时效性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最大的空间,而且,具有权威性,可信度比较高。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
借助于可视的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的各种载体:报纸,杂志
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
以电子技术和设备为信息传递的物质手段的媒介:广播,电视,互联网
3、大众传播对公共关系的作用
使公共关系主体准确把握自身与现实环境及其关系的真实状况
增加选择能力,扩大选择范围,从而提高决策的可行性
预定目标容易实现
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服务社会公众
4、原则:
实事求是
公众利益至上
目标连续一致
双向沟通
科学性与艺术性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群体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的读者、听众、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

它具有公共关系传播的一般特性,是公共关系传播的组成部分。

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大众传播的主体是以传播信息为职业的团体或个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则是一般的社会组织,是代表组织行使传播职能的公共关系机构或公共关系人员。

其次,大众传播的内容是由职业传播者根据新闻价值规律采编的、需要告知公众的信息;公共关系传播的则是由组织部门行使传播职能的人根据公共关系计划编制的对组织有利的信息。

第三,大众传播的渠道一般不大由感受器官和简单的表达工具组成,而是包括大规模的、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分发设备和分发系统。

因此,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既需要充足的资金、设备,又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

公共关系传播则不受技术水平和专业化政府的限制,它的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一些。

第四,大众传播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单向的,因为它的主导者始终是传播者,受传者既不确知,也不稳定,很难取得直接的反馈。

而公共关系的传播对象是可知的和相对稳定的,它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双向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组织通过信息传播将自己的目标、
政策和具体措施告诉公众,公众则通过被调查或主动回报两种方式把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告诉组织。

与大众传播相比,公共关系传播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取得反馈。

以上我们将公共关系传播同其含义相近的概念进行了比较。

那么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信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利用的媒介很多。

比如,各种会议和讲演可以聚集数十、数百人,发传单、贴海报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看到,用扩音器做报告可以让成百上千的人听到,举办展览或表演可以吸引成千成万的人。

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信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

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

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对象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信息。

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

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

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

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

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信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对象,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

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至此,我们可以为公共关系传播下一个定义了。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信息的过程。

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共关系传播的主体是组织,不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

第二,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组织外部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传播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主要手段,以人际传播作为辅助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