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doc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研读教材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善于研读教材。
不同的人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境界,一般来讲,研读教材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境界、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一、初级境界初级境界是指对教材的简单理解和机械记忆。
这一境界的学生大多只是在教材上略加阅读,对教材中的概念和观点缺乏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脑海中留下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和信息。
在学习中,他们只是简单地记忆教材上的内容,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他们不会主动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质疑或者反思,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
在做习题时,他们会碰到一些稍微变形的题目就束手无策,因为他们只是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级境界的学生通常在成绩上表现不佳,因为他们只是过目不忘,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一境界的学生需要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不断地扩大视野,提高对教材的把握能力。
中级境界是指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逻辑思考。
这一境界的学生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会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
他们会主动去探求教材背后的逻辑和内涵,不满足于教材上的表面信息,而是追求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在做习题时,他们能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其中的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知识的运用价值。
高级境界的学生通常在学习中表现出色,他们不仅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还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和挑战灵感,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善于创新和拓展知识的应用范围。
这一境界的学生需要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对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能力。
研读教材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不同的学生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境界。
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读教材的境界,逐步提高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研的三层面
教研的三层面第一层面:铁杵磨针第一层面主要研究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
铁杵磨针重在磨砺技能,包括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书写的美观性、教态的自然性、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等等。
对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行为等细节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着力追求一节课过程流畅、内容完整等外在形式上的完美。
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础,教师需下一番铁杵磨针式的苦功,锤炼自己,包括研究自己的弱点与优势,研究如何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研究如何使课堂上的举手投足都成为一种教育信息与资源。
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三字一话技能的展示,甚至沾沾自喜于普通话测试的高等级、计算机考核的好成绩等一技之长。
教师要从课堂教学技能的娴熟与整合走向课堂教学设计的独创。
第二层面:愚公搬家愚公移山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方法。
第二层面主要研究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设计是从一般到特殊,还是从特殊到一般 ? 是先从生活中引出理论。
还是先构建好理论再回应到生活中去 ? 是从学科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 ? 是从局部突破,还是从整体把握 ? 是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还是目标教学法 ? 是建构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一节课设计的整体性问题。
课堂教学研究要从注重教师的外在教学技能的培养到教师内在的设计理念的提升。
没有自己的设计,我们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一个熟练工而已。
愚公搬家是有别于愚公移山的一种全新设计,有了个性化的专业设计,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如果没有先进科学的设 l 计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现代古董戏。
有道是:成也理念、败也理念。
第三层面:嫦娥飞天当嫦娥离开地球飞上天空的时候,方能看清地球的全貌。
第三层面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及相关的体制问题。
教 } 师是面向学生、面向实际的第一研究者。
我们不是课堂的奴隶,课程改革的理想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修正并完美起来,而不是在简单地执行。
人不能拎着自己的耳朵离开地球,但应让我们的思想超越时空。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它能够提供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发展自己。
而研读教材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
那么,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是什么呢?境界一: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研读教材的第一步,只有了解教材的内容和基本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首先,需要通读整个教材,了解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大致内容。
其次,要重点阅读,理解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阅读并理解教材中的定义、原理和定理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后续学习和实践所必须掌握的。
同时,还需要通过练习习题、做实验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在进行练习时,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从容应对考试,并注意巩固和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境界二:深入探究教材知识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后,就需要深入探究教材中的知识,掌握知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深入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深入探究教材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观看相关视频、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也可以密切关注学术前沿,了解知识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动态,保持自己与知识发展的同步。
通过深入探究,可以提高深度学习能力,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创新精神,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境界三:融会贯通应用教材知识熟练掌握和深入探究教材知识后,还需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具体的问题。
要做到融会贯通,需要将零散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联,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实践活动、项目实践、学术研究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如各种工程学科的设计、制作、调试等,这样可以落实学习成果,提高对已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
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师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师任何⼀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不提⾼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台,教师的教学⾏为是其内在家质的表现。
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算作教书匠。
教师及当以智慧启迪学⽣的智慧,以⾼尚的⼈格塑终⽣的⼈格。
这便是名师、⼈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召唤着名师和⼈师。
教书匠--灌输型教师教书匠的特点是,⽐学⽣先值得某⽅⾯的。
知识或⽐学⽣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
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
教师传授⽆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的时间,误⼈⼦弟。
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法看值的教材知识和源于教材⼜超出教材的补充、延伸知识,学⽣便有所收获。
但是不少数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通过阅读就能看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它剥夺了学⽣独⽴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学能⼒的发展,抑制了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
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是⼼理学上的⼀种分类。
按照⼼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援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的语⾔或贴近学⽣⽣活实际的语⾔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
实践证明。
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
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吞活剥、唯书唯师。
通过这种学习,学⽣得到的只是⼀⼤堆机械的、孤⽴的知识。
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在胸,了然于⼝,但却是"匠⽓有余,灵⽓不⾜"。
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获得,只需时间和⼒⽓,⽆需更多的智慧。
这种熟练只是⼀种按部就斑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次⼜⼀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导致教学能⼒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知识本⾝,轻获得知识的⽅法。
谈解读教材的三层境界
考” 的例 7 设 计了五 处导 语 : “ , ① 数学 思想 方法 可以化 难 为 易 , 助 我 们 解 决 问 题 ”在 课 题 “ 学 思 考 ” 方 ) 帮 ( 数 下 ②“ 这个问题好复杂 呀 !” “ ③ 用列表的 方法试试 !” ④ “ 用列表 的方 法来解决真简便 呀 !” “ ⑤ 自己推 出B c 、 分
课 改纵 横 ・ 教改前沿
笔 者 认 为 ,教 师 对 教 材 的解 读 可 分 为 三 层 境 界 ,研 读 越 透 彻 旋 上升 ” 的原 则 和 儿 童 认 知 规 律 。 教 材 又 特 别 注 重 教 新
学 内容 的分 解 和 板 块 链 接 , 次 感 和 整 体 感 都 很 强 。 因 层 此 结 合 教 学 参 考 书 广 读 教 材 ,从 整 体 上 宏 观 把 握 教 材 编 排 体 系 , 握 教 材 的 知 识 结 构 , 确 相 关 知 识 的 内在 掌 明 联 系 , 解 所 教 内 容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等 对 制 订 教 学 目标 、 了
者 。例 如 , 教 版 六 年 级 下 册 “ 理和 复 习 ” “ 学 思 人 整 中 数
教 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 三 层 境 界 : 读 教 材 。 出教 材 折 射 出的 学 科 理 研 悟 念 教 材 是 编 者 经 过 深 思 熟 虑 、 心 编 排 而 成 的 , 个 精 每 教 学 内 容 都 含 有 若 干 知 识 点 和 相 应 的 教 学 目标 。其 背 后 都 蕴 涵 着 特 定 的 意 图 。教 师 要 从 数 学 角 度 细 细 品读 教 材 , 刻领 悟教 学 内容所蕴 涵的知 识 、 能 、 学思 深 技 数 想 等 层 面 上 的 本 质 内 涵 。例 如 , 齐 华 老 师 在 执 教 “ 张 圆 的认 识 ” , 据 教 材 的 旁 注 “ 同 一 个 圆 内 , 多 少 条 时 根 在 有
教与学之道:探究教案设计的三重境界
教与学之道:探究教案设计的三重境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教案设计则是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的重要工具。
然而,如何设计出一份精妙绝伦的教案,以引导学生达到全面的学习效果,需要达到三重境界。
一、设计教案的底层境界:深入学习内容设计教案需要深入学习内容。
只有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完整理解和熟悉的了解,才有可能有效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学生们可以理解、接受和习得的形式。
同时,设计教案也需要别具一格。
即使是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和教案,可以让学生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因此,有时教师需要做出思想的飞跃,发掘出教材中的新颖观点和故事情节,并将其贯穿于教案的设计中。
这样的教案既满足教学要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发掘潜力。
例:一份好的教案(以语文教材为例),要求教师要先理解教材中文字的语义和结构,从而达到安排学习的顺序和重点的目的。
接着,教师还要深入研究该材料的知识背景和文化涵义。
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教学流程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教案的设计中。
二、设计教案的中层境界:做好教学环节和课堂氛围除了对所教授的内容有充分的熟悉和了解,教师还要做好相应的教学环节和课堂氛围的设计。
既要让自己的课包含有趣、有内涵、有互动的元素,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感受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让每个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深入而切实地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快乐。
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成为一个富有亲和力并且能沉淀下来的人,具备让学生们产生“这是我一直想要的”的感觉的能力。
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工具,如图像、音频和视频等,通过音乐、影片、小说等途径,让学生产生浓郁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的氛围和富有趣味的体验。
三、设计教案的高层境界:产生深刻的思想影响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影响,这是教案设计的最高境界。
教书有三重境界,你处在哪个境界?
教书有三重境界,你处在哪个境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有研究者将王国维的这“三境界”分别概括为:第一境界:立;第二境界:守;第三境界:得。
做学问如此,教书同样如此。
教书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为教书而教书;第二重境界:为学生会学而教书;第三重境界:为“立德立人”而教书。
下边分述之。
第一重境界:为教书而教书。
这种境界的教师其教书的最大愿望就是让学生学懂、学会。
这是“入门”境界,大多数刚入此门的年轻教师便是这样。
处于这重境界的教师其教书有三个特点:1. 教学目的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
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算错。
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的上,则是矮化了教学的目的。
实际上,就学校教学而言,不论是哪一科教学,除了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育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把育人悬为自己教学的根本目的,才算是触摸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
2. 课堂教学以讲为主。
处在这重境界上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讲为主。
在这重境界的教师看来,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多讲,并且讲深、讲透,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学生的成绩才有可能提高。
3. 备课上以备知识为主。
在这重境界的教师看来,教学就是把相关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因此,他们在备课的时候,下功夫最大的地方就是把这堂课要讲的知识备正确、备准确、备全面,而对于对学生成长作用巨大的非智力因素则往往忽略,甚或不备。
第二重境界:为学生会学而教书。
这种境界的老师教书的最大愿望就是教学生会学、能学、善学。
这是“登堂”境界,大多数中年教师便是如此。
处于这重境界的教师其教书也有三个明显特点:1. 教学目的上以教会学生会学为主。
处于这重境界的教师其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研读教材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面对的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和理解,更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即浅层理解、深层领会和创新思考,是我们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就这三重境界进行深入探讨。
一、浅层理解研读教材的第一重境界是浅层理解。
这个阶段主要是对教材内容的表面把握和初步理解。
我们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听课、课上提问、课下思考等方式,来确保自己对教材内容的基本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细节,理清教材的脉络,并对重要知识点有较为清晰的把握。
也需要注重培养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确保自己能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深层领会研读教材的第二重境界是深层领会。
在完成了对教材的基本理解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领会教材内容。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推敲、深入思考、联想等方式,来确保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深刻领会。
我们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抓住核心,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形成对教材内容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举一反三,以做到学以致用。
也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刻的。
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实践运用等方式,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领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确保自己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三、创新思考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自己能够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希望每一位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能够在研读教材中不断提高,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研读教材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而如何研读教材则关乎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研读教材的难点和瓶颈,但只要掌握了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就能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第一重境界: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研读教材的第一重境界。
只有理解了教材,才能够建立正确的学习框架,掌握知识的核心和关键点。
首先,要有系统性的阅读方法,梳理教材的结构,了解章节、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理清教材的整体脉络。
其次,要注重细节,对于每一个概念、术语、核心词汇进行深入理解,了解其含义、特点和应用场景。
最后,要注意联系实际,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起来,加深理解、牢记知识点。
运用教材是研读教材的第二重境界。
理解教材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教材,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化。
首先,要学会创新思维,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应用,将所学的知识点与实践场景相结合,提高学习质量。
其次,要注重应用技能,将教材中的方法技能学会并掌握,通过学习实践,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适用性,为以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最后,要重视实践考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积累经验和资料。
创新教材是研读教材的最高境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首先,要有开拓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和探究教材中的知识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其次,要注重创新应用,将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寻找新的应用场景,为自己的行业或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机会。
最后,要重视贡献社会,将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传承,为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思维和实践。
只有在不断磨砺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研读教材是每个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历的重要环节。
研读教材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并非每个人研读教材的效果都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来谈谈研读教材的初级境界。
初级境界的研读教材主要表现为“见识”和“理解”。
在这个境界下,人们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和信息,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内容。
这种状态的人可能会记住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名词,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原理和方法。
这种学习状态并不能达到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和浅薄的认识上。
这种方式研读的教材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只能让人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
我们再来谈谈研读教材的高级境界。
在高级境界下,人们会对教材进行“领悟”和“创新”的挖掘。
他们能够深度解读教材,对其中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和理解,能够深刻洞悉教材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甚至能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质疑。
在这个境界下,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而是能够将这些知识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理解和运用,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经验之上的总结,甚至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一定的贡献。
这种高级状态的研读教材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能够让人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和理解,也能够让人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实际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要想达到高级境界的研读教材效果,首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基础,只有在有一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教材内容。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只有在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的情况下,才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最后是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研读教材,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知识。
研读教材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重要环节,而不同的研读境界所带来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
钻研教材的“三种境界”
小教研究2016.7~8教育科研“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六、在“困惑处”确定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而这正是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在探究中追根溯源,寻找核心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学会新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这些分数根据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成两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和充足的探究时间,学生在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有的通过认真观察,把分母扩大一个整数倍后,让分母变成了10、100、1000……让这个数成为了10、100、1000……的约数;有的直接将分母分解质因数,发现分母分解出来的质因数只含有2与5……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发现并理解所学知识,从而解决了这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旧知大胆猜测新知,并进行验证。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是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是“以学为本”的课堂,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1.懂。
“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材料都弄清楚了,但教材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揭示出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隐蔽的,知识还是零散的。
也就是说,“懂”是备课中书由薄到厚的过程,是钻研教材的最初阶段。
教师处理教材的三种境界
教师处理教材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趴在书下教书,离开教参寸步难行,教案基本是教参的翻版,上课最怕学生提问教参没有答案的问题,教法捉襟见肘,勉强完成任务。
第二种:捧着书本教书,对教材能很好的把握,对教参能取舍,对教材有关的材料有涉猎,比较得当的运用教法,比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种:站在书上教学,对本科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较多,教材及教参的内容只是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对教材的处理得心应手,教法运用恰当,放得开,收得拢,拿得起,放得下,每教一篇都有新意。
1 / 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研读教材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正确地研读教材,如何达到更高的境界,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三重境界作为目标和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研读能力。
第一重境界是“了解”。
了解是研读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建立起对所学知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要想实现这一境界,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包括教材的结构、内容、要点和重点。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注重抓住主要内容,理清主次,掌握基本概念,建立起对知识的初步认识。
了解还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思考,能够准确地掌握教材中的各种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进行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说明和阐述。
通过了解教材,我们能够建立起对知识的初步印象,为深入学习和理解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重境界是“理解”。
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教材内容,做到“略有所得,深有所悟”。
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认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掌握知识之间的演绎过程和发展规律。
在教材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关键在于能否通过理解,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理解也意味着对知识内涵的深入挖掘,要能够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具有洞察力和思考力,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形成独立的见解和思考。
通过理解,我们能够从知识的表面意义到其深层含义,进一步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重境界是“领悟”。
领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和体悟,使所学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指南。
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智慧和深刻内涵,使其真正与自己的思想观念相融合。
在教材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关键在于能否通过领悟,将这些智慧内含于自己的思想之中,使其成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影响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同种教材不同境界前段时间,笔者聆听了本校两位三年级语文教师执教的同一篇习作指导课,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让笔者陷入了沉思……【案例展示】案例一(课堂实录摘要):老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习作课,先来做一个小游戏,下面我找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配合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指定一人上台。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盒子,上面蒙着布)下面请你来摸一摸,然后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但不许说出是什么东西。
学生伸手摸,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老师:大家能猜出是什么吗?学生猜。
老师:这个游戏好玩吗?大家都来玩一玩。
学生同位结合,互相玩游戏。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的感觉写下来,看谁写得多。
学生写片断。
案例二(课堂实录摘要):老师:(伸出手)这是什么?上面有什么?学生1:有手指,有指甲,有掌纹。
学生2:有血管,有血液。
……老师:同学们手上还有眼睛,你信不信?学生:不相信。
老师:不相信,我们就找位同学来试一试。
学生踊跃举手,跃跃欲试。
老师点名叫一位同学上台。
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盒子,上面蒙着布)下面就请你来摸一摸里面是什么,然后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可不要告诉大家是什么东西吆。
一位学生边摸边说出自己的感觉,教师抓住关键词进行板书。
老师:你能不能看着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再把手上的“眼睛”看到的信息汇总起来,让同学们更明白。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学生按一定顺序汇总信息,其他学生都在猜测是什么东西?老师让学生指名回答。
老师:你们现在认为手上有“眼睛”吗?手上的“眼睛”神奇吗?学生回答。
老师:你们想来试试吗?请同学们把你们带来的小礼物拿出来,让你的同位也来试一试,我们来比赛,看谁手上的“眼睛”最敏锐。
学生兴致勃勃。
老师:能不能把你的信息连贯的给你的同位说一说,并告诉他你摸到的是什么。
同位交流。
老师:想不想把你的这份快乐与大家共分享?下面请同学们把你的感觉准确而又生动的描述出来,如果你能在方格纸上写到第五行,就给自己加一颗小星星,我们看谁得的星星最多?学生写片断。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研读教材是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要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和彻底的理解掌握,必须进一步提升研读教材的技巧和方法。
在我看来,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可以演变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重境界:掌握知识点研读教材的第一重境界是掌握知识点,这意味着在阅读教材前,必须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熟悉。
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知识点的定义、重要概念和相关例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在阅读到每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进行笔记、标注或者做一个小结,以便帮助加深记忆和理解。
第二重境界:理解思路和内涵研读教材的第二重境界是理解思路和内涵。
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要求我们能够通过教材内容的阐释和举例,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的背后意义和思路,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为了达到这一重境界,我们需要把所学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结构上清晰的知识框架,并通过这个框架去理解新的知识和思想。
第三重境界:灵活运用和拓展深度研读教材的第三重境界是灵活运用和拓展深度。
在理解教材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有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找到特别的应用场景,并从中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找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入探究教材内在的深层意义和意义,进一步将所学知识拓展到更高的深度。
综上所述,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是我们将研究教材的方式从表层拓展到更深入的层次,从而更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对我们来说,每个阶段和每个境界都是必要的,只有在掌握了每个阶段的技巧和方法后,我们才能在研读教材中更好地强化我们的学习效果,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教案设计的精髓:从三个境界看教学过程
教案设计的精髓:从三个境界看教学过程教案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案设计旨在概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和关键步骤,提供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支持。
在教学中,教案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在教学中注重教案设计的质量。
本文将从三个境界探讨教案设计的精髓,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案设计的质量。
第一境界:教学知识的掌握教案设计的第一层境界是对教学知识的掌握。
教师在教案设计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重点和难点。
教师应当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节奏和教学难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教案设计的第一境界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教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二境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案设计的第二层境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例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解析、演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对于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采用实验、观察、演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注重创新,多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等,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境界:教学价值观的塑造教案设计的第三层境界是教学价值观的塑造。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建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地区、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特点,塑造适合学生的价值观。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研读教材是学习的基本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研读教材来获取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读教材有三重境界,即阅读、理解和运用。
首先是阅读。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首先进行仔细的阅读。
阅读教材时,可以用指尖轻触每一个字,逐字逐句地读。
并且,要有良好的阅读姿势和环境,保持专注的状态,尽量避免分心和打扰。
通过认真阅读教材,我们可以了解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对知识的整体概念。
然后是理解。
理解是研读教材的核心目标之一。
阅读的目的是要理解教材的意义,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维。
在理解教材时,我们需要思考教材中的观点、事实和论据,分析和概括教材的主要观点和重点内容。
我们也可以通过扩大知识面,进行交叉参照和拓展阅读,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是运用。
运用是研读教材的最终目的。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做习题、解决问题、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运用的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也应该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将其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和文化背景中,培养创新和应变能力。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是阅读、理解和运用。
通过逐步深入地研读教材,我们可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
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研读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研读水平,实现知识的真正掌握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教育口号。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能够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这是误解。
很多“新课堂”更多注重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教材,有的课脱离教材,有的课甚至放弃教材,夹杂着一定水准的肤浅、浮躁。
因为教师忽略了“钻研教材”,表现出种种弊端,无效微效教学现象严重: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难以操作。
机械地将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来表述,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
──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过度注重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追求面面俱到。
──无视教材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科本位缺失。
教学中忽视教材,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过多地实行非本学科活动。
(形式多了,化学味没了;与生活联系紧密了,化学的思想方法缺席了)
虽然,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是,教材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教材教材,教学之材。
所以,无论教学观点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老调重弹:“钻研教材”。
在“钻研教材”过程中教师要达到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
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理解。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
“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
教材一旦被
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
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能够“背诵”教材。
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
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
“组教材”首先能够显示为“调整”教材。
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仅仅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
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能够调整教材的。
“组教材”也能够显示为“整合”教材。
整合不但仅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