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脑梗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水岭脑梗死
一概述
分水岭脑梗死(CWSI)是指相邻血管供血区之间分水岭区或边缘带的局部缺血。

它可以发生在单侧,也可以发生在双侧,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二病因
1.脑血管本身疾病
颈动脉狭窄与CWSI密切相关,当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50%以上,同时有血压下降时容易出现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容易形成CWSI。

侧支循环与Willis环的发育对分水岭区域的灌注有重大影响,当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侧支及Willis环提供主要的血流灌注,当侧支循环与Willis环发育不良时,会导致尤其是分水岭区域易发生梗死。

2.低血压或心输出量减少
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低血压及心输出量减少均可引起CWSI,且常为多发常见原因,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各种其他外科手术中失血过多、各种药物引起的血管扩张、各种原因的休克晕厥、心脏骤停、严重的心律失常、自发性波动性低血压症等,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血流变慢,导致远端血管血流减少,使脑组织梗死。

3.微栓子学说
微栓子可随血流到达动脉分支末端,常在大脑前动脉与大
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域的血管分支,微栓子不易被淤滞的血流清除,易导致CWSI形成。

三临床表现
分水岭脑梗死以60岁以上居多,无性别差异。

多有颈动脉狭窄、血压降低及心排出量减少等情况。

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间的边缘带、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及深穿支间的边缘带。

临床症状常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

结合CT可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1.皮质前型
是大脑前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分水岭脑梗死,位于额中回,呈带状或楔形。

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舌瘫,可有情感障碍、强握反射和局灶性癫痫。

主侧病变可出现经皮层性运动性失语,双侧病变出现四肢瘫及智能障碍或痴呆等。

2.皮质后型
是大脑中与大脑后动脉或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间的分水岭区。

病灶位于顶枕颞交界区,以偏盲最常见,多以下象限盲为主。

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轻微或无。

约1/2病例有情感淡漠,可有记忆力减退和Gerstmann综合征(角回受损)。

主侧病变出现认字困难和经皮层感觉性失语,非主侧偶见体象障碍。

3.皮质下型
是大脑前中后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间或大脑前动脉回返支(Heubner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间的分水岭区。

梗死病灶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壳核尾状核等处,可出现纯运动性轻偏瘫或(和)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四检查
一般常规检查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液黏滞度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抗核抗体、C反应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分水岭脑梗死的头颅CT、脑血管造影、磁共振检查均同脑血栓形成检查。

1.头颅CT
分水岭脑梗死为脑实质内的低密度区,在脑血管的分水岭区CT平面呈尖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膜前的楔形带状基底节区,可为不规则形成片状低密度影。

2.血管造影
造影后可明确显示2条相邻血管末端闭塞或明显狭窄,无栓子发现。

五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呈卒中样发病,多无意识障碍,参照辅助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1.同脑血栓形成治疗。

2.应对引起本病的各种原因
积极寻找病因,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患者的高凝状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等,对于心脏本身疾患及颅内外大动脉病变的治疗等有助于降低CWSI的发生率。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治疗,可同时降低冠状动脉事件及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3.康复治疗
(1)防治老年人低血压,尤其是发热、腹泻、输液反应及心脏病等情况,必要时立即补液扩容以维持血压。

(2)加强计算力、记忆力、言语及肢体等功能训练。

(3)高压氧治疗。

(4)电疗针灸按摩理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