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强化监管与评估
加强对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应用的监管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有 效、规范地应用于临床。
促进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
加强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之间的沟 通与协作,共同推进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 展。
组建专业团队
组建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 应用团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和服务质量。
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幸存者在康复过程中可能面临长期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 量。
缺乏有效监测手段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可靠的脑监测技术来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 。
脑监测技术重要性
实时评估脑功能状态
01
脑监测技术能够实时、客观地评估患者的脑功能状态,为医生
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策略调整
02
通过对脑功能状态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
设备维护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 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感染防控
按照医院感染防控要求,对操作环境 及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04 脑监测数据解读与评估
数据来源与质量保障
数据来源
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包括颅内压 、脑血流、脑电图等监测设备。
质量保障
采用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数据采 集、传输和存储的准确性。
数据解读方法与标准
数据解读方法
掌握各种脑监测数据的正常参考范围 及异常表现,如颅内压升高、脑血流 减少等。
数据解读标准
依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结合患 者实际情况进行解读。
数据评估体系建立
01
02
03
评估指标
确定关键评估指标,如颅 内压、脑灌注压、脑代谢 等。

(2015)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

(2015)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

(2015)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一、概述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难治性颅高压、脱水利尿等降颅压无效病人所采取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和有效步骤,但其疗效存在争议[1-4]。

特别是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发表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极大关注和热议。

他们的RCT研究发现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5]。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采用去骨瓣减压技术抢救危重颅脑创伤病人?我们组织中国颅脑创伤临床专家,参考国内外主要文献,结合中国国情伦理和临床经验,制订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专家共识,有助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正确认识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时机和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

二、颅脑创伤病人颅内高压的发生机理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定。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1400g)、脑脊液(75ml)和血液(75ml),正常情况下,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

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为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需的脑血流量为32ml/100g/min(正常为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约700~1200ml/min),脑血管内容量应保持在45ml以上,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

脑脊液是颅内三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在脑室、脑池和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量,约在75ml左右,约占颅腔容积的5.5%。

当发生颅内高压时,首先通过脑脊液减少分泌,增加吸收和部分被压缩出颅以缓解颅内压升高,继之再压缩脑血容量。

去骨瓣减压术定义和临床体会DECOMPRESSIVECRANIECTOMY

去骨瓣减压术定义和临床体会DECOMPRESSIVECRANIECTOMY
去骨瓣减压术定 义和临床体会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SUMMARY
去骨瓣减压术 (Decompressed Craniectomy, DC):去除部分颅骨,扩大 脑组织容量以达到治疗颅内 压(ICP)增高的一种手术方 式。
ICP升高是神经外科疾病发展 的病理因素及主要致死及致 残原因。
一些多中心研究显示对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TBI患 者,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组在临床早期评估中显示更为 有效。
因此,目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推荐标准外伤大 骨瓣减压手术。
Hale Waihona Puke 规开颅去骨瓣减压术适合于局限性颅内血肿及挫伤 优点: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缺点:外减压范围较小,若术中脑压偏高,则可能需
行内减压术,影响手术预后;术后出现高颅压及其相 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尤其是脑组织嵌顿。 局限性血肿及挫伤,是否需要减压? 缺损虽小,但仍然需要二次手术修补。
North American Brain Trauma Foundation (2000)推荐DC 作为有适应症的TBI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NICE(UK)推荐DC用于难治性颅内压增高。 虽然DC被广泛使用,但是目前仍缺乏有效的I类证据。
疑问
1.什么样的患者应行手术? 哪种方式手术? 2.何时手术? 3.如何手术?手术关键点? 4.手术结果怎样?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
共识(2015)
1.强力推荐:①症状:重型颅脑创伤瞳孔散大的脑疝 病人;影像资料: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 脑肿胀和脑梗死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 受压、弥漫性脑肿胀);②ICP进行性升高、 >30mmHg持续30分钟的重型颅脑创伤病人。(如有 ICP监测仪持续监测)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概述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

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

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10.3760/cma. j. issn. 1001-2346.2011. 10.033 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万方数据2011-05-15解读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杜伟范存刚张庆俊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然而,迄今为止神经内、外科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1]。

为此,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AHA/ASA)对2007年初版《成人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2]进行重大更新,制定了2010年新版《自发性脑出血诊疗指南》[3]。

新指南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在ICH急诊诊断、评估和病因分析,神经内、外科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再出血的预防,康复期的管理,以及ICH诊疗展望等环节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建议,对提高ICH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结合国内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献解读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10. 3760/cma. j. issn. 1001-2346. 2011. 10. 034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万方数据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作者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刊名: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年,卷(期):2011,27(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sjwkzz98201110033.aspx。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20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6期·综述·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生颅脑损伤后,短时间内即可出现颅内高压、脑水肿等情况,这会引起脑移位、脑疝或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一系列现象。

因为颅内压存在代偿能力,故传统亚低温、脱水剂、过度通气等均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随无法控制的颅内高压情况,上述治疗方法无法有效救治。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去骨瓣减压术已经逐渐发展成BDC,其主要将双侧额颞顶颅骨骨瓣通过手术方式去除,使颅内腔容积扩大,并使颅内压降低,将受压脑组织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1]。

本文旨在分析BDC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新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1.1 进一步拓展颅腔容积相对而言,颅腔容积具有固定性,脑组织、脑脊液以及脑血流量分别具有相应范围的体积,一旦出现颅脑外伤,三者平衡性就会发生改变,甚至直接进入到恶性循环的状态,此时颅脑压呈现进行性增高,借助手术将骨瓣去除,并对硬膜囊进行扩充,可使颅腔容积迅速扩大,降低颅内压。

叶俊华等[2]学者通过研究证实,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扩大颅腔容积的范围在(69.2±16.3)cm3内,颅腔容积会随着去骨瓣面积的不断增大而增加,所以BDC得到的额外颅腔容积是无法比拟的。

费冰等[3]研究发现,颅腔容积并不是完全固定无变化的,对成人来说,随着颅内压的不断增高,其颅腔容积也会逐渐增大,尽管增加部分较小,但却改变了临床以往的错误认知。

1.2 改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颅内压和脑灌注压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近年来,伴随着不断进步的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的治疗作用上,临床对去骨瓣减压术持肯定态度。

相关文献[4]选择25例难治性颅内压升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BDC治疗,结果显示颅内压由最初的(29±3)mmHg下降至(18±4)mmHg。

马书明等[4]在研究中充分证实,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时,单纯的剪开硬脑膜、清除血肿的操作完成后,颅内压就会明显降低,减压窗如果可与中颅窝底保持靠近状态,则有利于减轻脑干压力。

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ppt课件

–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监测:IL-17, IL-22
编辑版ppt
5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 卫灵公篇
编辑版ppt
53
编辑版ppt
54
编辑版ppt
2.99% !
55
65岁男性患者,车祸伤,双侧脑 疝
编辑版ppt
56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后
编辑版ppt
57
术后2周,编辑G版CppSt E4M4Vt
58
编辑版ppt
59
编辑版ppt
60
编辑版ppt
61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论语•微子篇
编辑版ppt
62
编辑版ppt
63
国外通用方案
PTS发病因素: 重型伤,穿通伤,颅内出血,高龄,酗酒史,家族癫痫 史
预防: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痫药物超过一周
药物: 苯妥英钠最常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具有比较优势
编辑版ppt
15
编辑版ppt
16
编辑版ppt
1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 脑实质占位性损害伴有神经功 能障碍加重,颅内高压,或CT 显示挫伤灶需要手术治疗
• GCS 6-8,额颞叶挫裂伤灶 >20毫升导致中线移位 >5mm和/或脑池受压
• 任何挫伤灶大于50毫升
编辑版ppt
35
确定手术指证的参考 因素
去骨瓣减压的指征 多发损伤双侧减压的 参考
变化趋势体现预警价 值
高渗治疗的参考 确定亚低温治疗的时 程
脑灌注压计算的依据 辅助脑脊液引流控制

(完整版)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规范化应用

(完整版)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规范化应用
外二科 2018-9-11
术前
新技术:微创钻孔、神经内镜、锁孔技术、立体定 向术 大行其道
去骨瓣减压术 ICP原理存在 仍有江湖地位 神经外科医生基础 必须掌握的开颅技术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ed Craniectomy, DC):去除部分颅骨,扩大脑组织容量以达到治 疗颅内压(ICP)增高的一种手术方式。
(正常为54~65ml/100g/min),全脑血 流量为400ml/min(正常约700~ 1200ml/min),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 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
脑脊液是颅内三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约在 75ml左右,约占5.5%。
当发生颅内高压时,首先通过脑脊液减少分泌,增 加吸收和部分被压缩出颅以缓解颅内压升高,继之 再压缩脑血容量。因此,可供缓解颅内高压的代偿 容积约为颅腔容积的8%左右。
2. CBF动力学改变:SPECT,MR扫描证实充血改变; 133Xe CT 扫描CBF增加及脑代谢增高。
3. 减压后24小时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丧失,至72小 时 方 恢 复 正 常 , 通 过 检 测 PRx (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ICP versus arterial blood pressure)证实。
代偿期、早期、高峰期和晚期(衰竭期)四个不同
阶段。对于特重型颅脑创伤和特急性颅脑创伤病人 分期并不明确。
颅腔有8-10%以下的代偿容积,所以只要病变本 身和病理不超过这一限度,颅压可保持在正常范围。
病变发展颅内压低于平均体动脉压正常值1/3,小 于4.7Kpa(35mmHg),脑灌注压值为平均体动脉 压正常值的2/3,脑血流量也保持在正常脑血流量 的2/3左右,约34~37ml/100g脑组织/min, PaCO2值在正常范围内。

(2015)中国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专家共识

(2015)中国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专家共识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联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组织我国神经外科相关专家撰写了《颅脑创伤长期昏迷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于近日发布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

颅脑创伤昏迷主要源于致伤因素对脑干网状结构及其投射纤维的损伤或对皮质的弥散性损害。

患者出现认知、觉醒及知觉丧失被称为昏迷,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称为长期昏迷。

重型颅脑创伤导致长期昏迷的发生率为0.52%~7.33%,平均为2.90%。

共识简要一、分类及定义根据临床神经系统状况评估,颅脑创伤后长期昏迷可分为植物状态和微意识状态两种类型。

植物状态的患者自我意识和环境意识消失;对视觉、听觉、触觉或伤害性刺激没有持续的、可重现的、目的性的或自主的行为反应;对语言的理解力或表达力消失;存在睡眠一觉醒周期;下丘脑和脑干自主神经功能存在;大小便失禁;保留有不同程度的脑神经反射和脊髓反射。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自我表达和沟通交流的功能丧失。

微意识状态的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有简单的指令性动作;可用手势或语言回答是或否;可以发出言语能够被人理解;在相关环境刺激下,临时出现运动或情感行为且与反射性活动无关,如对情绪性的、但非中立性的话题或刺激以语言或视觉的形式进行表达后,患者出现哭、微笑或大笑反应,或对评论或问题的语言内容产生直接反应,表现为发音或手势,或伸手取物,且物体的位置与取物的方向之问有明确的关系,或触摸、或握住物体,且接触方式符合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或对移动、或突显的刺激产生直接反应,表现为眼球跟踪运动或持续凝视。

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出现间断可以重复的简单认知功能。

二、颅脑创伤长期昏迷的相关因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所测得的外伤严重程度对长期昏迷有预测作用,包括复苏后GCS评分、运动GCS评分、入院6 h或24 h GCS 评分均与长期昏迷有相关性。

三、长期昏迷患者的辅助检查1.脑电图、诱发电位:长期昏迷患者脑电图类型包括θ波(4~7.5 Hz)和(或) δ波(1~3.5 Hz)频率范围中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连续慢波、间歇性δ节律以及脑电图信号减弱,严重者呈等电位线。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精编版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精编版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

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

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

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

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1.手术指征:⑴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

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 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2.手术方法: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

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手术方式的选择重症颅脑损伤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去大骨瓣减压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明显改善预后情况。

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但对手术方式无统一标准,笔者给予总结。

标签: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治疗,选择重型颅脑损伤(severe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致死率、致残率非常高,sTBI患者伤后6个月死亡率高达40%,植物生存和重残分别达4%和16%[1],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去大骨瓣减压术能降低sTBI患者的死亡率,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etomy,DC)是通过切除部份颅骨,增加颅腔容积而缓解颅内压力,防止脑疝、重建脑血流灌注的一种治疗方法,尤其对出现顽固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效果更确切,被认为是sTBI救治较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但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尚无统一标准,临床疗效差异也较大,为此,笔者查阅多篇相关文献作一总结。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DC在颅骨去除的部位和范围、硬脑膜的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1.颅骨去除部位和范围包括传统开颅术(即额颞瓣、颞顶瓣或额瓣等术式)和大骨瓣(标准外伤大骨瓣[2]、双额部骨瓣[3]和半颅去骨瓣减压),少数采用双枕部去骨瓣减压[4]等。

1.1传统开颅术传统开颅术属于小骨窗开颅,骨窗部位由挫裂伤和血肿的部位决定,清除血肿和坏死脑组织,进行内外减压,十分有限,且骨窗位置不够低,不利于处理前中颅底部位的损伤,难以有效止血。

特别是由于没有有效咬除蝶骨嵴中外侧,易造成外侧裂静脉回流障碍,使脑血流灌注压降低,脑缺血缺氧,引起广泛脑肿胀,加重继发性脑损害,后果严重。

1.2大骨瓣减压一般有三种方式,临床最常用的术式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5]:取额颞顶大问号式切口,切口起自颧弓平面耳屏前lcm,于耳后上跨过顶结节转向前至额部中线,止于发际内。

额颞顶大骨瓣范围约12cm×15cm,咬除颞骨鳞部平中颅窝底及蝶骨嵴的外1/3骨质;双侧减压时。

中国创伤性颅骨缺损成形术专家共识(2016)

中国创伤性颅骨缺损成形术专家共识(2016)

中国创伤性颅骨缺损成形术专家共识(2016)成人创伤性颅骨缺损(以下简称:颅骨缺损)是由于凹陷性粉碎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闭合性颅脑创伤合并难治性颅高压而行去骨瓣减压术等所致。

较大范围的颅骨缺损患者因大气压使局部头皮下陷,可能会导致颅内压的不平衡、脑组织移位以及大脑半球血流量减少和脑脊液循环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眩晕、易激惹、癫痫、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不适感和各种精神障碍。

颅骨成形术不但能够修复颅骨缺损、恢复患者的头颅外貌和保护功能,还能有效地恢复正常脑脊液动力学和大脑皮质血流灌注,有利于减少颅内并发症,有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颅骨缺损成形术的临床证据一、颅骨缺损成形术的适应证颅骨缺损直径>3cm;缺损部位有碍美观;存在颅骨缺损相关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等症状,或有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生活与工作。

二、颅骨缺损成形术的时机1.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对于伤口比较清洁的开放性颅骨粉碎性骨折、无颅高压的患者,建议一期行颅骨成形术。

1992年,国外学者分析了复杂性颅颌面开放性骨折的结果显示,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和切口感染发生与一期行碎骨片复位、骨移植及金属物质植入均无明显关联,表明一期行颅骨成形术在脑功能恢复、外观和手术技巧都是切实可行的。

1999年,国外学者回顾性分析了84例复合型凹陷性颅骨骨折的患者,观察不同手术时机选择的远期效果,结果表明,凹陷性颅骨骨折的碎骨片在一期复位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对于创口条件好、污染不严重的开放性颅脑创伤合并有凹陷性骨折的患者,一期行彻底清创或其他手术的同时,应用钛金属板一期修复颅骨缺损完全可行,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对无明显禁忌证的开放性颅脑创伤患者,若合并有需要修补的颅骨缺损,一期行颅骨成形术安全有效,可避免患者的二次修补手术。

但是,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开放性颅骨骨折以及可能存在感染的开放性颅骨骨折,应该彻底清创、摘除碎骨片,禁止行一期颅骨成形术,必须在感染完全控制6个月以上再行颅骨成形术。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临床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4-08-05T16:05:46.6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吴长武[导读] 颅脑在受伤数小时内即可出现脑水肿和颅内高压,造成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移位和脑疝等严重后果。

吴长武(广西柳城县人民医院 545299)【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374-02 颅脑在受伤数小时内即可出现脑水肿和颅内高压,造成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移位和脑疝等严重后果。

根据(Monroe-Kellie)原理,颅内压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传统治疗颅内压升高的方法(包括过度通气、亚低温、巴比妥类药物和脱水剂的应用等)有一定的作用,但特重型颅脑损伤后,常导致难控性颅高压,传统治疗措施无效。

1901年,Kocher首次提倡为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减压。

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去骨瓣减压术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组织灌注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

随着新兴材料和手术器械的应用以及手术技能的成熟,去骨瓣减压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因迟发性血肿或减压不充分而再次手术。

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ilateral decompress craniectomy,BDC)。

BDC由Miyazakih[1]在1966年首先提出,并在1971年以后逐渐普及。

标准的BDC是指手术去除双侧额颞顶颅骨骨瓣,扩大颅内腔容积,使得脑组织有膨胀的空间,降低颅内压力,解放受压脑组织。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去骨瓣、去骨瓣的部位和骨瓣面积。

1.BDC的临床作用1.1 扩大颅腔容积颅腔容积相对固定,脑脊液、脑血流量和脑组织三者体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颅脑外伤后,三者的平衡关系破坏,进入恶性循环阶段,颅内压力进行性增高,但通过手术去除骨瓣,扩充硬膜囊,可迅速扩大颅腔容积,使颅内压力下降。

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颅骨去骨瓣减压术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颅骨去骨瓣减压术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维普资讯

9 ・ 2

苤壹 2 0 0 8年第 1 0卷第 1 期
JTam ug 20 , o 1 , o 1 ru aSr ,0 8 V 1 0 N . .
文章编号 :0 9— 27 20 ) 1 0 2— 3 10 4 3 (0 8 0 —09 0
( C) C可 降低 颅内压 力 、 D 。D 改善脑 血液循环 和代谢 、 除脑 疝 、 救病人 生命 , 为其他 治疗奠定 了基础 。 解 挽 并 本文就 D c的作用机制 、 适应证 、 手术要点 和并发症 防治进 行探 讨 , 以降低重型颅脑 创伤 的死 亡率和伤残率 。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水肿 ;脑肿胀 ;脑疝 ;去骨瓣减 压术
右, 如超过此值 , 就可 引起 高颅 压或脑 疝。 由于枕大 孔部 是 脑 与外界 相连 的主要 通道 , 当颅 内压 明显 升高 时 , 压力就 会
管源性脑水 肿 和细胞 毒性 脑水 肿
J 。临床 表现 为 颅 内
高压 、 神经功能缺失和脑疝形成。 目前神经影像学 检查 ( T Cs 和 MR ) I 能够及 时准确地将 伤员颅 脑伤 情反 映给 医生 , 帮助 医生及时科学地制定救治方案 , 以采取有 效的手段 处理颅脑 创伤 。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 的救治 中 , 除了贯彻一 般创伤救
中 图分 类 号 :R 6 1 1 5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Ap i a i n an e o n s o e o p e sv r n e t m y i he t e m e t pl to d k y p i t fd c m r s i e c a i c o c n t r at n
o v r e d ij r f e e eh a u y s n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版-精品.pdf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版-精品.pdf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专家共识-2015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刨伤专家委员会目前国内外有关颅脑创伤患者,特别是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时机和方法存在争议。

鉴于外科手术无法进行双盲临床对照研究和伦理学问题,至今尚无有关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疗效的一级循证医学证据。

2006年,美国神经外科专家在收集国际医学刊物发表的800多篇(二级或三级证据:)有关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方面论著的基础上,编写了美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guidelinesforthesurgicalmanagementoftraumaticbraininjury),在Afe.wcwwge/iv杂志上全文刊登。

对美国和全世界神经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治疗颅脑创伤患者发挥了良好指导作用。

鉴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在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再结合我国颅脑创伤患者伤情特点和医疗条件,2008年11月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召集了60多位神经外科专家,认真分析了我国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编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颅脑创伤患者外科手术专家共识,以指导我国从事颅脑创伤诊治医生的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我国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水平。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1.手术指征:⑴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血肿>20 ml,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2)急性硬膜外血肿<30 ml,颞部<20ml,最大厚度<15 mm,中线移位<5mm,GCS评分>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可保守治疗。

但必须住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行头部CT 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高颅压症状、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増大,都应该立刻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

2.手术方法:按照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骨窗缘悬吊硬脑膜,骨瓣原位复位固定。

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移位明显、瞳孔散大的患者,可采用去骨瓣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造成的继发性高颅压和脑疝,再次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
21例脑挫裂伤、ICP>40 mm Hg患者,去 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病死率22%,非手术组患 者病死率为88%。
他们推荐对于意识减退、ICP进行性增高、 CT扫描占位效应明显的脑挫裂伤患者应该 积极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证据
国内采用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对严重脑挫裂伤恶性颅高压 患者临床对照研究(Ⅱ级证据)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证据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去骨瓣减压术 随机对照试验(I级证据)
27例儿童颅脑创伤颅高压患者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
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术组患者 恢复良好率为53.8%、预后不良率46.1 %;非手术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仅14.3%、 预后不良率85.7%。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证据
内压增高的动作而加重 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尚可出现血压升高、脉率变慢、脉压增大、
呼吸节律变慢、幅度加深的Cushing反应。
高峰期
病变已发展到严重阶段 颅内压为平均动脉压正常值的1/2=4.7~6.6
kPa(35~50 mm Hg) 脑灌注压也相当于平均体动脉压值的一半 如颅内压接近动脉舒张压水平,PaC02>6.1 kPa(46
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编写的颅脑创伤外科 手术指南: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急性颅脑创 伤、内科治疗无效恶性颅高压患者的救命性 手术。
手术指证:临床意识进行性障碍、CT扫描 显示颅内损伤占位效应明显、ICP持续升高 >30 mm Hg经脱水等内科治疗无效、甚至 瞳孔散大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证据
kPa(20 mm Hg),血管管径已接近完全闭塞 PaCO2,接近6.6 kPa(50 mm Hg),Pa02下降到6

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早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观察

重型颅脑创伤治疗中早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效果观察

外科手术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对重型颅脑创伤 进行治疗的一项非常重要措施,以往多数情况下采 取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进行治疗,但由于颅内减 压效果不理想,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可能性较大,使 整体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水平,部分患者甚至需 要接受二次手术,不仅仅会使家庭所承受的经济负 担加重,还会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加大,故 临床近年来建议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该类患 者的病情在早期进行治疗 [1-3]。本研究重型颅脑创 伤患者在早期阶段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 疗的临床效果,现报 of early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LI Wentian WU Shiqiang LUO Anlin FANG Ting YUAN Lv Neurosurgery Department, Yangchun People’s Hospital, Guangdong, Yangchun 529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from May 2017 to May 2019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0 cases) and treatment group (20 cases). One side decompressive osteotomy and two sides decompressive osteotomy were perform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5.0%, higher than 70.0%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nly 1 case in the treatment, less than 4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patients, bilater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evel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improve the brain ner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Early stage; Bilateral osteotomy; Intracranial pressure

去骨板减压术

去骨板减压术

• 6 营养指导 • 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 意识恢复时间长,主动进食晚。因此术 后3天如消化道功能趋于正常,可开始 鼻饲。根据个体差异,开始小量,后逐 渐加量,直至每日6次,每次300~ 400ml。发现意识好转,有吞咽反射时, 可耐心从口试喂食,开始以奶粉、蒸蛋 等流质为宜。喂食时注意检查口中是否 吞下,防呛入气道。
• 4 并发症DC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硬脑膜
下积液、脑积水、颅内出血、感染和脑梗死 等,这些并发症发生影响术后的疗效,但是 否与DC直接相关及相关的防治,还值得研究 总结。
六、术后护理
1 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组织需氧量较大,约占全身需氧量的 25%,对缺氧的耐受性极差。因此,保 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居护 理首位。 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常需 气管插管,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对于短期内难以清醒及接受亚低温的患者, 常需做气管切开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此时应当按照气管切开的护理常规进行护 理。
1、指征
• Ⅱ期DC指征为包括脑室外引流、巴比 妥疗法、高渗盐水和利尿剂等治疗仍 然无效的顽固性颅内高压、GCS<9分 者。
• 2、 禁忌征
DC作为重型颅脑创伤继发顽固性高颅 压者的二线治疗中可选择的方法之一, 并非适合所有伤者。大多数学者认为下 列情况应视为DC的禁忌征:双侧瞳孔 散大、对光反射消失、GCS 3分、脑干 损伤和中心型脑疝。对伤后有严重神经 损伤和有迹象提示预后差者(如影象上 有脑干损害或者严重弥漫性轴索损伤 者),多不主张采用DC治疗。
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要注意每次 吸痰的时间不应超过15s,并避免剧咳, 因剧咳可使颅内压急剧升高。当血氧饱 和度低于95%时,应使用呼吸机辅助呼 吸,此时护理人员要加强呼吸机管道的 管理,定时检查管路,翻身及床边操作 时,注意头部位置,防止气管插管移位、 脱出及呼吸机管道的扭曲、脱出、积水 等,保证人工呼吸机的有效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一、概述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创伤难治性颅高压、脱水利尿等降颅压无效病人所采取挽救生命的最后手段和有效步骤,但其疗效存在争议[1-4]。

特别是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发表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的极大关注和热议。

他们的RCT研究发现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5]。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采用去骨瓣减压技术抢救危重颅脑创伤病人?我们组织中国颅脑创伤临床专家,参考国内外主要文献,结合中国国情伦理和临床经验,制订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专家共识,有助于我国神经外科医师正确认识去骨瓣减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手术时机和方法及其相关问题的处理。

二、颅脑创伤病人颅内高压的发生机理在颅缝闭合后,颅腔体积已相对固定。

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1400g)、脑脊液(75ml)和血液(75ml),正常情况下,此三者的总体积与颅脑总容积保持动态平衡,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水平。

由于脑组织体积比较恒定,尤其是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不能被压缩,颅内压的调节就在脑血容量与脑脊液量间保持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为维持脑组织最低代谢所需的脑血流量为32ml/100g/min(正常为54~65ml/100g/min),全脑血流量为400ml/min(正常约700~1200ml/min),脑血管内容量应保持在45ml以上,脑血容量可被压缩的容积约占颅腔容积的3%左右。

脑脊液是颅内三内容物中最易变动的成分,在脑室、脑池和颅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量,约在75ml左右,约占颅腔容积的5.5%。

当发生颅内高压时,首先通过脑脊液减少分泌,增加吸收和部分被压缩出颅以缓解颅内压升高,继之再压缩脑血容量。

因此,可供缓解颅内高压的代偿容积约为颅腔容积的8%左右。

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因为颅内出血、广泛脑挫裂伤、tSAH、脑水肿、脑梗死、弥漫性脑肿胀等病理现象,当其增加体积超过代偿容积后,即可出现颅内高压症。

如颅内压增高超过了颅内代偿机能限度,颅内压不断持续升高,则可引起脑血流量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严重,加重了脑水肿,使脑组织体积增加,颅内压更上升,可使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终致脑干受压造成呼吸、循环中枢衰竭而死亡。

三、颅脑创伤病人颅内高压的临床分期颅内压增高的发展过程,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生理特点,分为代偿期、早期、高峰期和晚期(衰竭期)四个不同阶段。

对于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分期并不明确。

1.代偿期:病变虽已开始形成,但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由于颅腔内有占总容积8~10%以下的代偿容积,所以只要病变本身和病理变化后所占的体积不超过这一限度,颅内压仍可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也不会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所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

此期进展的快慢,取决于病变的性质、部位和发展的速度等因素。

2.早期:病变发展并超过颅腔的代偿容积,但颅内压低于平均体动脉压正常值1/3,小于4.7Kpa(35mmHg),脑灌注压值为平均体动脉压正常值的2/3,脑血流量也保持在正常脑血流量的2/3左右,约34~37ml/100g脑组织/min,PaCO2值在正常范围内。

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和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均还保持良好。

但脑组织已有早期缺血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血管管径也有明显改变,所以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因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动作而加重。

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尚可出现血压升高、脉率变慢、脉压增大、呼吸节律变慢、幅度加深的Cushing反应。

3. 高峰期:病变已发展到严重阶段,颅内压为平均动脉压正常值的1/2=4.7~6.6Kpa (35~50mmHg),脑灌注压也相当于平均体动脉压值的一半,脑血流量也为正常的一半约25~27ml/100g脑组织/min。

如颅内压接近动脉舒张压水平,PaCO2>6.1Kpa(46mmHg)而接近6.6Kpa(50mmHg)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反应和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可丧失,可出现脑微循环弥散性障碍。

此时患者有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神志逐步趋向昏迷,并可出现眼球、瞳孔固定散大或强迫头位等脑疝症状。

4.晚期(衰竭期):病情已发展到濒危阶段,颅内压增高到相当于平均体动脉压,灌注压<2.6Kpa(20mmHg),血管管径已接近管腔完全闭塞,脑血流量仅为18~21ml/100g脑组织/min,脑代谢耗氧量(CMRO2)<0.7ml/100g脑组织/min(正常值为3.3~3.9ml/100g脑组织/min),PaCO2接近6.6Kpa(50mmHg),PaO2下降到6.6Kpa(50mmHg),SaO2<60%。

此时患者处于深昏迷,各种反射均可消失,出现双瞳孔散大、去脑强直等现象,血压下降,心跳快弱,呼吸浅快或不规则甚至停止。

四、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脑挫裂伤颅高压病人的主要临床证据1.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编写的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6]:去骨瓣减压术是用于急性颅脑创伤、内科治疗无效恶性颅高压病人的救命性手术。

手术指证:临床意识进行性障碍、CT扫描显示颅内损伤占位效应明显、ICP持续升高>30mmHg 经脱水等内科治疗无效、甚至瞳孔散大的急性颅脑创伤病人。

2.澳大利亚去骨瓣减压技术RCT研究(I级证据)[5]:澳大利亚Cooper教授等通过8年15家医院的155例急性颅脑创伤病人、伤后内科治疗后1h期间ICP >20mmHg、间断或持续超过20分钟的病人随机分为去骨瓣减压组和内科药物治疗组。

结果发现去骨瓣减压技术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不能改善病人预后。

3.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去骨瓣减压RCT研究(I级证据)[7]:27例儿童颅脑创伤颅高压病人RCT研究。

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手术组病人恢复良好率为53.8%、预后不良率46.1%;非手术组病人恢复良好率仅14.3%、预后不良率85.7%。

4. 台湾长庚医院去骨瓣减压术回顾性研究(II级证据)[8]:201例急性颅脑创伤颅高压病人行去骨瓣减压手术,观察30天死亡率和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伤后30天去骨瓣减压手术病人死亡率26.4%。

其中79.2%病人死于难以控制脑肿胀和大片脑梗死。

病人年龄和GCS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5.美国弗吉利亚大学医学院手术与非手术回顾性研究(II级证据)[9]:85例急性颅脑创伤、平均GCS 9分病人。

55例开颅减压手术,30例非手术。

3个月随访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死亡率分别为33%和30%,恢复良好率都为47%。

6.日本脑挫裂伤病人手术与非手术对照研究(II级证据)[10]:21例脑挫裂伤、ICP>40mmHg病人,去骨瓣减压手术病人死亡率22%,非手术组病人死亡率为88%。

他们推荐对于意识减退、ICP进行性增高、CT扫描占位效应明显的脑挫裂伤病人应该积极行外科去骨瓣减压手术。

7.中国不同去骨瓣减压术对严重脑挫裂伤恶性颅高压病人临床对照研究(II级证据)[11]:486例严重额颞叶挫裂伤合并难治性颅内高压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组(n=241)与常规颞顶瓣手术组(n=245)。

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标准外伤大骨瓣组病人恢复良好和中残39.8%、重残和植物生存34.0%、死亡26.2%;常规颞顶瓣骨瓣组病人恢复良好和中残28.6%、重残和植物生存36.3%、死亡35.1%。

五、去骨瓣减压术专家推荐1.强力推荐:①重型颅脑创伤瞳孔散大的脑疝病人,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脑肿胀和脑梗死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②ICP进行性升高、>30mmHg持续30分钟的重型颅脑创伤病人。

2.推荐:进行性意识障碍的急性颅脑创伤病人,CT显示脑挫裂伤、出血、脑水肿、脑肿胀和脑梗死等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经渗透脱水利尿药物等一线治疗方案颅高压无法控制的病人。

3.不推荐: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GCS 3分、呼吸停止和血压不稳定等晚期脑疝濒死的特重型颅脑创伤病人。

4.手术方法:单侧大脑半球损伤病人采用一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1,12],双侧大脑半球损伤病人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3]或冠状前半颅减压术[14]。

颞底减压必须充分。

对于术中严重脑挫裂伤脑肿胀发生脑膨出的病人,应该尽量清除失活脑组织和必要内减压。

根据颅高压程度可切除颞肌增加颅腔代偿容积。

提倡颞肌筋膜与硬脑膜减张缝合,也可采用人工硬脑膜行减张缝(粘)合。

有条件的单位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建议行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术后治疗和预后判断。

六、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及其处理严重颅脑创伤病人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和后遗症包括: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颅内出血、感染、切口嵌顿、癫痫和颅骨缺损等[15,16]。

大多数硬膜下积液可以自行吸收、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有明显占位效应的硬膜下积液需要穿刺引流、腰大池引流或分流等外科治疗。

广泛性脑萎缩导致的脑室代偿性扩大不需要外科处理、进展性和梗阻性脑积水等需要行外科分流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后病人的颅内压降至正常值、病情允许的条件下,建议尽早行颅骨成形术。

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17]。

七、说明1. 随着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严重颅高压病人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加,《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将不断修改完善,我们将及时客观地反映将来最新和最权威的临床科学结论,造福颅脑创伤病人。

2.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属于神经外科专家推荐方案。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病人实际病情参照执行。

3.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仅适用于成人急性颅脑创伤病人。

4. 《中国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专家共识》供我国神经外科医师参考,不具有法律效力。

1.梁玉敏,江基尧。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放弃还是坚持。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207 - 210.2.梁玉敏,高国一,江基尧。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应用进展。

中华创伤杂志,2010,26: 83 - 86.3.江基尧。

积极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高中国颅脑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中华创伤杂志,2012,28:197 - 198.4.江基尧,高国一。

中国颅脑创伤十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09 - 111.5.Cooper DJ, Rosenfeld JV, Murray L, et al.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N Engl J Med, 2011,364:1493-1502.6.Bullock RM, Chesnut R, Ghajar J.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parenchymal lesion. Neurosurgery, 2006,58: S25-46.7.Taylor A, Butt W, Rosenfeld J,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very earl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sustained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Childs Nerv Syst 2001,17:154–162.8.Huang YH, Lee TC, Lee TH, et al. Thirty-day mortality in traumatically brain-injured patients undergoing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J Neurosurgery 2013 Epub ahead of print.9.Bullock R, Golek J, Blake G. 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atoma—Which patients should undergo surgical evacuation? CT scan features and ICP monitoring as a basis for decision making. Surg Neurol 1989,32:181–187.10.Katayama Y, Tsubokawa T, Miyazaki S, et al. Edema fluid formation within contused brain tissue as a cause of medically uncontrollable elevation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The role of surgical therapy. Acta Neurochir (Wien) 1990, 51 [Suppl]:308–310.11.Jiang JY, Xu W, Li WP, et al. Efficacy of standard trauma craniectomy for refractory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J Neurotrauma, 2005, 22: 623-628.12.江基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