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医学影像学总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透视(fluoroscopy)
(一)普通检查: X线摄影
优点:
1、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 2、简便实用:特别实用于密度、厚度差别 较大的组织或器官。
(一)普通检查: X线摄影
缺点:
1、平面重叠成像立体感差,常需作互 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 位; 2、对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 和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
第一代:平移/旋转式 (5分/2枚探测器)
第二代:平移/旋转式 (18秒/30枚探测器,始用于临床)
第三代:旋转/旋转式 (2秒/300枚探测器)
第四代:旋转/固定式 (2秒/700枚探测器)
1985年——滑环式扫描
滑环式扫描: 球管电缆应用 电刷与铜环相 连供电,不需 复位,可做连 续旋转扫描, 提高了扫描速 度。
高密度造影剂
高密度造影剂为原子序数高、 比重大的物质。常用的有钡剂和 碘剂。
钡剂
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加 水和胶配成。根据检查部位及目 的,配成不同类型的钡混悬液, 硫酸钡混悬液主要用于食管及胃 肠造影,并可采用钡、气双重对 比检查,以提高诊断质量。
碘制剂
离子型造影剂
这类高渗性离子型造影剂,使用中可 出现较大毒副反应。(如泛影葡胺)
–
三、 X线检查技术
(三)、造影检查
(一)普通检查:荧光透视
优点:
1、影像亮度强,效果好; 2、转动患者体位,随意改变方向; 3、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 4、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作 出结论。
(一)普通检查:荧光透视
缺点:
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 以观察密度差别小的病变以及密度 与厚度较大的部位等;缺乏客观记 录也是一个缺点。
1989年——螺旋式扫描
采用了滑环 技术和扫描 床连续平移 技术,实现 了螺旋式扫 描。
多层CT的发展
1992年--首推双层CT。 1998年--四层CT。 2001年--16层CT。 2003年--64层CT。
1998年——多排螺旋CT
多排螺旋CT (2、4、 8、16、32、64排), 使得球管围绕人体旋转 一周能同时获得多幅 CT断面图像。大大提高 了扫描速度,2004年64 排螺旋CT,开创了容积 数据成像的新时代。
X 线 摄 影
(二)特殊检查: 软线摄影
软线摄影是采用能发射软X 线,即波长较长的钼靶X射线 , 临床用于乳腺疾病的摄影检查。 体层摄影现已被CT代替。
(三) 造 影 检查
造影检查是将对比剂引入 器官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 对比,借以成像的检查方法。 造影剂分为高密度造影剂 和低密度造影剂二类:
2005年——双源CT
双源CT改变了目前常规使用的 一个X线球管和一套探测器的CT成像 系统,通过两套X线球管系统和两套 探测器来采集CT图像。这种简单而 创造性的设计,突破了目前常规CT 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了时间分辨率, 目前多用于心脏血管的扫描。
双源CT显示冠脉狭窄及钙化
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X线机包括 X线管 支架 变压器 操作台 检查床
线 球 管
X
(二)、X线设备
X线的产生过程 是向X线管灯丝供电、加热, 在阴极附近产生自由电子,当向 X线管两极提供高电压时,电子 以高速由阴极向阳极行进,轰击 阳极钨靶而发生能量转换。
X线的产生程序
接通电源
X线管两极提供 高压电
X线 1%
降压变压器
模/数转换器 计算机 数/模转换器 显示器 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贮存运算;
(二) CT设备
(一)CT成像基本原理
X线
模 /数 转换器
人体 计 算 机
数 /模 转换器
光 /电 转换器
探测器
(二) CT设备
CT设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①扫描部分 ②计算机系统 ③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
(二) CT设备
扫描部分
X线管 探测器 扫描架 用于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
(二) CT设备
计算机系统
非离子型造影剂
它具有相对低渗性、低粘度、低毒性 等优点,大大降低了毒副反应,适用于 血管、神经系统及造影增强CT扫描,费 用较高。(如碘苯六醇、优维显)
低密度造影剂
应用于临床的有二氧化碳、 氧气、空气等。可用于蛛网膜 下腔、关节囊、腹腔、胸腔及 软组织间隙的造影。现已少用。
高密度造影剂
低密度造影剂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影像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
1、X线穿透力:能穿透被照射物 的组织结构; 2、组织结构差异:被穿透的组织 必须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设备:例如X线片、荧光 屏或电视屏幕。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结 构在荧屏或胶片上形成影像, 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 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结构 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2、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 眼可见的荧光。即X线作用于荧 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成 波长长的可见荧光,这种转换叫 做荧光效应。 荧光效应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效应
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 可以感光,经显、定影处理,沉淀于胶 片的胶膜内。在胶片上呈黑色 (如肺) 。 而未感光的溴化银,从X线胶片上被冲 洗掉,因而显出白色(如骨)。根据金属 银沉淀的多少,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 所以, 感光效应是X线摄像的基础。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 琴在进行阴极管实验时偶尔发现了能 穿透不同物质,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 射线。因为当时对这个射线的性质还 不了解,因此称之为X射线。也称为 伦琴射线,现简称X线(X-ray)。
伦琴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
X线的特性
1、穿透性 2、荧光效应 3、感光效应 4、电离效应
(一) CT成像基本原理
CT 是用 X 线束从各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 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 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信号,经模拟/数字转 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得出该层面组织 各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并按原有矩阵顺 序排列,经数字 / 模拟转换器转为黑白不等 灰度的像素,即构成黑白CT图像, 用视频电缆传送到激光相机拍照出来就 是CT片。
1、穿透性
X线属于电磁波。波长很短,具有很 强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见光不能穿 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并在穿透过 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成正比, X 线穿透物体的程度与被照物体的密度和 厚度相关。密度高,厚度大的物体吸收 的多,通过的少。 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二、 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上的不同灰度的灰阶图像, 不仅代表人体组织密度的高低。还是X 线束穿透某一部位路径上各个结构影像 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分析X线图像,既要考虑组织密度 的高低,也要考虑组织的厚度,更要考 虑前后组织重叠对图像的影响。
1、普通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 – 2 、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 X 线摄影 (钼靶) (一)、普通检查:荧光透视和 X线摄影 – 放大摄影、荧光摄影、 (二)、特殊检查:软线摄影、体层摄影 记波摄影
医学影像学 总论
陕西中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 徐会吾
医学影像学绪论
医学影像学是以医学影像为基础, 集X线诊断学、超声诊断学(US)、计 算机体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 (MRI)、数字减影(DSA)、正电子 体层(PET)、核医学、放射治疗及介 入治疗学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诊疗 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历史沿革:
六、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目 前胃肠道、骨关节及心血管,仍主要使 用X线检查。 X线还具有成像清晰、经济、简便等 特点,因此,在国内外, X 线诊断仍然 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最广泛和最基本的方 法。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 是存放和传输图像的设备。当前, X 线图 像、 CT 与 MRI 大多是以照片形式于放射科档 案室存档。由于影像诊断技术应用越来越普及, 图像数量大增。照片存档与借调工作量大且不 便。因此,人们提出了用另一种方式存放与传 输图像,以使图像高效率使用并能安全保存。 由于计算机、存档装置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 这一设想成为可能。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临床Leabharlann Baidu用
1、动脉血管瘤 2、血管发育畸形 3、动脉狭窄、闭塞 4、肿瘤的血供
五、X线诊断原则
全面观察、具体分析 结合临床、准确诊断
X线分析与诊断
X线诊断结果基本有三种情况:
①肯定性诊断,即经过 X 线检查,可以确 诊。 ②否定性诊断,即经过 X 线检查,排除了 某些疾病。 –③可能性诊断,即经过 X 线检查,发现了 某些 X 线征象,但不能确定病变性质,因 而列出几个可能性。
四、X线检查新进展
(一)数字X线成像
数字X线成像是把普通X线的模 拟信息,通过计算机转换为数字信 息的成像技术。 CR或DR与DSA同属数字化成像。
(一)数字X线成像
计算机X线成像(CR)与传统的X 线成像不同,是将X线摄照的影像信 息记录在影像板(IP)上,由计算 机计算出一个数字化图像,经数字/ 模拟转换器转换,于荧屏上显示出 灰阶图像。
复习题
1.医学影像学的概念与内容 2.X线的成像原理 3.X线的特性 4.医学影像学常用检查方法
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发展概况: CT 是 电 子 计 算 机 体 层 摄 影 (Computed Tomography)的缩写。 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成功 1972年—英国放射学学术会议发表 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报道 1979年—亨斯菲尔德获诺贝尔生物学奖。
(一)、数字X线成像
CR是将X线影像模拟信息记录在 IP上,经计算机转换为数字信息, 而 DR则是将X线影像信息直接数字 化显示。DR成像图像质量好,成像 快,是X线发展的方向。
(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血管内注入碘造影 剂,使血管显影的一种X线检查方法。根据造 影剂注入血管不同,分为动脉DSA(常用)、 静脉DSA。 时间减影法 : 注射造影剂前拍片(蒙片) 注射造影剂后不同时间拍片(减影对) 经计算机行数字减影处理,消除骨骼及软 组织影像,留下清晰的血管影像.
放 射 诊 断 学——X线诊断 医学影像诊断学——X线诊断、CT诊断、 MRI诊断、超声诊断 医 学 影 像 学——X线诊断、CT诊断、 MRI诊断、超声诊断 介入放射治疗学、
天津医科大学吴恩惠教授
北京医院李果珍教授
第一章 X线成像
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二、X线图像特点 三、X线检查技术 四、X线检查新进展 五、X线诊断原则 六、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4、电离效应
X 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生电 离效应。电离效应与所吸收X线 的量成正比,X线射入人体,也 可产生电离效应即生物效应。 电离效应是放射治疗的基础。
也是需要防护的原因。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可归纳为三类:
1、 高密度结构:如骨组织和钙化灶等; 2、中等密度结构:如软骨、肌肉、神 经、实质器官、结缔组织以及体内液 体等; 3、低密度结构:如脂肪组织以及气体 等。
CT发展史:
第一代:平移/旋转式(5分/1枚探测器) 第二代:平移/旋转式(18秒/30枚探测器, 始用于临床) 第三代:旋转/旋转式(2秒/300枚探测器) 第四代:旋转/固定式(2秒/700枚探测器) 1985年——滑环式扫描 1989年——螺旋式扫描(单排,多排) 2005年—— 双源CT(新研制)
产生自由电子 云集在阴极附近
电子束撞击 阳极钨靶 原子结构
X线管灯丝 加热
自由电子 受强力吸引 形成电子束
热能 99%
二、 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 影像所组成,是灰阶图像。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高,比重大, 吸收的X线量多,影像在胶片图象上 呈白影。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 小,吸收的X线量少,影像在胶片图 像上呈黑影。 X线图像上的白影和黑影,则代表 人体组织密度的高低。
X线图像的形成
X线
重点理解:
当强度均匀的X线穿透密度不同 的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程度的不同 而出现以下的情况: X线穿透低密度组织时,吸收少, 剩余X线多,使X线胶片感光多,显 影、定影后还原的金属银也多,在X 线片上呈黑影;使荧屏产生荧光多, 故荧屏上明亮。 高密度组织则相反。
(二)、X线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