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障碍等。

这种疾病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精神分裂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管理。

一、患病率与人口特征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致为1%,但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近,但男性在早期发病的比例较高。

此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移民背景的人群患病率较高。

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

二、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此外,早期生活压力、城市居住、孕期并发症、物质滥用和感染等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三、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在前额叶和颞叶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此外,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四、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影响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患者常常面临就业困难、社会孤立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此外,精神分裂症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管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预防和管理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

2024年精神健康管理五年发展规划

2024年精神健康管理五年发展规划

2024年精神健康管理五年发展规划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为了加强精神健康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旨在明确未来五年我国精神健康管理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指导和推进精神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现状与挑战1.1 现状近年来,我国精神健康管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众精神健康意识不断提高。

然而,当前我国精神健康管理仍面临以下挑战:1. 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就诊率较低。

2.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资源分布不均衡。

3. 精神健康专业人才短缺,服务水平不高。

4. 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仍然存在。

5. 精神健康管理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1.2 挑战1. 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亟待提高。

2. 精神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3. 精神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

4. 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设施不完善,康复率较低。

5. 精神健康管理政策宣传和推广力度不足。

二、发展目标2.1 总体目标到2029年,我国精神健康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众精神健康素质不断提升,精神疾病防治能力与国际水平接轨。

2.2 具体目标1. 精神疾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2. 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提高到80%。

3. 精神健康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完善,每10万人拥有精神科医生达到3.5人。

4. 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率提高到60%。

5. 公众精神健康素养提高到60%。

三、主要任务3.1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精神健康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推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精神健康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3.2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1. 优化精神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2. 加强精神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 加强精神疾病康复体系建设,提高康复率。

中国精神卫生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精神卫生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M9
北 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NPQ=R?SPT2;O3R5QR3U;=63VW X;?SVX673;R7;6 <U1+B>:<R1B#<NF(B89:!
学和济宁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纷纷设立了精神医学本科专业!旨在为我国的精神卫生领域定向输送专业 人才!然而由于精神科医生工作环境差%收入和社会地位较低等原因!精神科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齐齐哈 尔医学院精神卫生系毕业生只有 : CK 从事本专业!其余均选择转做其他专业(#) " :!M8 年!在沈渔?院士等 前辈的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上海建立了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中心!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 医生的诊疗水平" M9 年代!沈渔?和夏镇夷教授被聘为第一批精神病学博士生导师!:!MM 年!北京医科大学 沈渔?教授培养了我国第一位精神病学博士即王玉凤教授"
科学研究方面!为满足神经精神科工作者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的需求!:!>: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 精神科分会在北京成立!:!>> 年*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应势而生!为精神科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M8 年!由国家卫生部组织在全国 :8 个地区进行了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疾病 的终身患病率为 :8B@!Y!为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开创了良好的开端(K) " 继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之 后!:!!# 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大样本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各类精神疾病# 不包括神经症$ 的终 身患病率为 :#BK"Y(>) " 同年!卫生部精神卫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成立!极大地促进了 我国精神卫生学科的发展"
陆林院士主要从事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和发病机制研究在病理性 记忆的神经机制和干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新方法及睡眠医学领域开展了系统性 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干预病理性记忆的新模式和成瘾防复吸治疗的新理念发现 了快速抗抑郁的新靶点和在睡眠中治疗精神心理疾病的新方法对于精神心理疾 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 !"#$%"$&'(')*+",#-./+(01$"21-/)*+",#-./+3-.2/$40552%#"-6 .#0%*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 673论文 899 余篇总引用 : 万余次连续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医学领域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精神病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林院士的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 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趋势

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趋势

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趋势精神疾病是一组影响个体心理功能和行为的疾病,涵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精神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已成为一项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趋势,以期增加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现状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困扰,这一数字呈逐年上升趋势。

精神疾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二、流行病学研究1. 高风险人群的识别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对精神疾病的高风险人群进行识别和干预。

例如,家族遗传因素、早期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都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措施,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2. 预防和干预措施在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是关键。

例如,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关注和干预,推广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等,都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的途径。

三、趋势展望1.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将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

未来,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科将参与到精神疾病的研究中,为精神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2. 基因研究的突破随着基因科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精神疾病与基因之间存在关联。

未来,通过深入研究基因与精神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精神疾病的早期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方法。

3. 心理健康政策的改进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制定和改进心理健康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发展中,各国政府应加大对精神疾病的关注和投入,在保障公众的心理健康权益、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加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努力,以实现精神疾病防治的长远目标。

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和流行病学特征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影响着全球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它们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精神疾病的发生率以及其流行病学特征。

发生率是指特定时间段内发病人数在特定人群中的比例。

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人群特征等。

研究发现,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和人群偏好。

首先,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较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14%的全球人口在某一生命阶段中受到精神疾病的影响。

其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其次,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根据研究,女性在某些类型的精神疾病中的发病率更高,如抑郁症和焦虑症。

而男性更容易患有物质滥用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也存在着发病率的差异。

比如,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而老年人更容易患有认知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和抑郁症等。

另外,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传播和分布的科学。

在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有几个主要的特征值得注意。

首先,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与遗传因素有关。

许多精神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如果患者家族中存在相应的遗传基因,那么患病的风险将会增加。

然而,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对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社会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包括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社会支持体系等因素。

研究表明,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水平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此外,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社交孤立等心理因素也与精神疾病的发生相关。

工作场所的高压环境、婚姻破裂、失去亲人等生活事件都可能成为精神疾病发作的诱因。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及治疗学研究新进展一、内容描述首先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性别差异、年龄分布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抑郁症的发病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其次本文将重点关注抑郁症的病因研究,目前关于抑郁症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等;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应激、认知、情绪调节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职业、人际关系等。

本文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抑郁症的病因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再次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诊断和评估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抑郁症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本文将对这些诊断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型的抑郁症诊断技术,如脑电图(E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以及它们在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本文将重点关注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目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本文将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药物种类、疗效评价指标、不良反应等方面。

此外本文还将探讨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光疗、声波疗法等,以及它们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A. 抑郁症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失去兴趣或愉悦感、疲劳、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其诊断标准包括至少两周内出现五种或以上的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悲伤、绝望、无助、自责、失眠、食欲减退或增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近年来抑郁症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数据,全球约有亿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

在发达国家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通常在10至20之间。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介绍、疾病概况、发展历程和现状展望。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开始引进和发展现代精神病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第一家精神病医院,标志着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初步建立。

疾病概况我国现代精神病学涵盖了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例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抑郁症则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则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常常伴有失眠、头痛、心慌等症状。

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在理论上,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实践上,我国精神病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还积极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在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痴呆、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现状展望目前,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精神病学界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研究创新,以提高精神病学的整体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将进一步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和应用,深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精神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精神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

精神医学发展现状与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加,精神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

精神医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精神疾病的学科,在保障人类精神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精神医学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希望引起大家对精神健康的重视。

精神病患统计数据近年来,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抑郁症,而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其他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这与社会、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精神医学在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新型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法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速度。

医疗资源的丰富也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保障。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学业、就业、婚姻等问题的困扰。

这些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失衡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因此,如何提高公众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成为精神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神经科学神经科学在精神医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了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例如,对大脑神经递质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

未来,神经科学有望为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新思路。

心理科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

在精神医学领域,心理科学对于心理治疗方法的改进和推广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心理科学还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社会支持对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康复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和支持,如提供心理咨询、社区康复服务等,将大大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

疾病模型建立通过研究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科学家们建立了多种疾病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

这些模型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药开发和治疗方法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精神病学科的发展趋势及设想

精神病学科的发展趋势及设想

通用的 I C D . 1 0 , 其 中第 V章 F 0 0 一 F 9 9为精 神 与行 为
障碍 分 类。2 0 1 0年 WHO 发 布 了 最 新 的 I C D . 1 0 更
新版 本 。 美国精神 病 协 会 自 1 9 5 2年 起 制 定 美 国精 神 障碍 诊 断 统 计 手 册 第 l版 ( D S M- I) , 2 0 1 3年 5 月将 更 新 出版 D S M. V。 中华 医 学会 精 神 病 学 分 会
D I S C 1和 D I S C 2 , 3号 染 色体 D R D 3 , 6号 染 色体 D T .
NB P 1 、 NOT CH4, 8 号 染 色 体 NRG1 , 1 3 号 染 色 体 DAAO、 5 一 HT R 2 a , 2 2号 染 色体 C OMT上 “ 。
1 . 3 . 2 脑影像 学研 究 : 脑 影像 学技 术越 来越 多地 用 于精神科 的研 究 。上世 纪 9 0年代后 , 新 的研 究手段
是 图像 融 合 技 术 与 功 能 磁 共 振 成 像 ( f M R I ) ¨ … , 检
测脑部 结 构及 功 能 的 同 时 变化 。 RI 研 究 范 围较
1 . 1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精 神卫 生法》 颁布
精神 医学界 最 大的 事件 是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精 神 卫 生法》 由第十 一届 全 国人 民代 表 大会 常务委 员会 第
二 十 九次会 议 于 2 0 1 2年 1 0月 2 6日通过 并公 布 , 自 2 0 1 3年 5月 1日起 施 行 。 这 部 精 神 卫 生 法 的 颁 布 旨在促进 精 神健 康 , 提 高精神 卫 生服务 质 量 , 保 护精 神 病 患者 的人 权 , 其 主要 内容 之 一 是 强调 了精 神 障

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统计

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统计

5.60%
物质使用障碍
1.90%
4.70%
间歇爆发性障碍
1.12.05%0%
精神分裂症
0.70% 0.60%
进食障碍 00..0100%%
男性与女性精神障碍发生率
0.00%
2.00%
4.00%
6.00%
8.00%
有精神障碍
焦虑障碍
心境障碍
物质使用障碍 间歇爆发性障碍
0.30% 1.70%
0.80%
老年痴呆
1.40% 11..6600%%
2.60%
Male Female
Male
任何焦虑障碍
4.80%
特定恐惧症
1.40%
强迫症
1.60%
社交恐惧症
0.30%
无恐慌症病史的广场恐惧

0.10%
未另作说明的焦虑症
0.30%
恐惧症
0.30%
创伤后应激障碍
0.20%
广泛性焦虑症
0.20%
由医疗状况引起的焦虑症 <0·1%
18–34 years 35–49 years 50–64 years ≥65 years
4·1%
3·8%
4·5%
3·9%
4·3%
4·8%
6·5%
4·7%
2·3%
2·2%
1·8%
0·3%
1·4%
0·4%
0·1%
0·1%
1·6%
1·1%
1·4%
0·2%
6·4%
10·8%
12·0%
4·9%
<0·1%
<0·1%
<0·1%
<0·1%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

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

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

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

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

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

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11‰之间。

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

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

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4.75‰,终身患病率为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概况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概况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概况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对精神障碍的认识不断深化,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越来越重要。

得益于统计学和方法学的进步,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随之变得更科学,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从近代开始,各国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一系列跨国调查陸续开展,促使各国间统一诊断标准及诊断工具,令各地结果具有可比性。

本文就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诊断标准、调查方法及工具、精神障碍患病率和疾病谱的演变进行综述。

标签:精神障碍;流行病学;概况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主要针对的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等的影响,大脑功能受到干扰,出现认知、情感、意识及行为等异常障碍的现象[1]。

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精神障碍已经成为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焦点。

上世纪90年代初便有一系列关于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研究[2]。

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工作困难重重,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超过了心血管、癌症等高发病。

且精神障碍占所有由疾病和伤害导致的伤残及生产力丧失的比例将上升至25%[3]。

Gelder认为,单一的住院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患者增长的需求,而且长期住院对慢性精神障碍患者及病情已经好转的患者来说,会影响其整体机体协调及恢复状况[4]。

为此,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关于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整体研究概况进行分析总结,为精神障碍疾病的预防及管理提供参考,同时也给政府及卫生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1 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近期研究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发展根据美国Dohrenwend被分为3阶段[5]。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到二战前,主要任务及目标位整理分析临床档案资料及数据,但由于临床病例的特殊及有限性,使得所得人群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直到80年代初,主要是通过对社区所调查的样本进行等级评定,但样本是调查对象自我评定的心理测量量表,这种方法只是对调查对象精神心理的一个维度进行登记评定,并不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精神病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先兆精神病状态
• 先兆症状到精神病首发:数十年努力 • 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大脑有毒害作用 • 先兆症状的评定:没有成熟的指导 • 早期干预:药物、心理或二者,对识别早期先
兆症状有益:剂量和时间长短? • 先兆症状随访:40%出现精神病 • 今后探索:症状特点、用药剂量、时间
Falloon IR, et al.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for initial episodes of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Bull.1996;22:271.
• 幼儿发育滞后、智商低于5以上、社交焦虑、 人际关系不良---效度?
• 高龄男性生育其后代患精神病的几率上升
• Amyvid™ [florbetapir F 18 injection; Eli Lilly]
• 使用的florbetapir-PET成像β-淀粉样蛋白 •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 ,某些疾病的生物
• 精神分裂症常有脑室扩大
• 灰质萎缩:额叶、扣带回、海马、杏仁核、丘脑
• 同胞脑结构改变:除额叶外有类似改变(Kahn,R. in
Euro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ongress,2002)
• 脑结构改变:认知功能损害
• 上述变化和遗传相关:上述脑区的发育与基因相 关(近年发现-相关密切)?有助于诊断?治疗?
• Telephone CBT As Effective As Face-toFace Treatment
抗精神病药适应症的拓展
• 抗精神病性症症状;阳性症状、阴性症状 • 改善认知症状:记忆、注意、执行功能 • 抗躁狂症状 • 抗抑郁症状

我国60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我国60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a ay i n t e e i e oo ia u e fme t l i r e st r u h l e au e r ve n p s 6 e r h n , a e l sd s rb n l s o h p d mi lgc s r y o n a s d r h o g i r t r e i w i a t 0 y as i C i a s l v d o t n sw l a e ci e t e p e a e c f a iu e id n h o r s o d n p cr m fd s a e I d i o e s mma ie te a p csoh rt a h h r v l n e o r sp ro sa d t e c r p n ig s e t v o e u o ie s . n a d t n w u i r s e t t e n t e z h h su y o rv l n e o p d mil gc u v y o n a i r e si e e t e r. td p e a e c n e i e oo ia s r e fme tlds d r rc n a s f l o n y
行 总结 。
【 关键词 】 精神 障碍 ;流行病学调查 ;患病 率 【 中图分类号】 R79 【 文献标识码】A 【 4 文章编号 】10 — 52 (02 4— 10 0 07 97 21 )0 16 — 4
Su yo pd milg a u vyo etl i resi hn LA hn—ha td f ie oo i l re f na s dr C ia IO Z e E c S M D o n u ,DNGL — u , W N C eg im n I i jn E hn .X a e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2006年发表于内部刊物)发表时间:2010-01-22 发表者:罗诚 (访问人次:375)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患者因疾病因素而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部分因未得到治疗而致精神残疾,丧失劳动力,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要解决精神疾病带来的所有问题,首先要对其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在系统而科学的认识它之前,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流行病学,针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方法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通过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掌握本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我国流行病学的开展比国外相对较晚,尤其在精神医学中更为突出,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才有明显的成就。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

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

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

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概况
同期还有十几个省市参照上述两次全国调查的方法开展了本地区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意义积累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基础数据获得了可进行比较的基线资料为制订我国长期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有关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有益的数据
416
In terna l M ed icine of C h ina, A ug. 2010, V ol. 5, N o. 4
nous blood glucose measured with a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glu2 cose sensor [ J ]. D iabetes, 2003, 52 ( 11) : 2790 - 2794. [ 22 ] Cheyne EH, Cavan DA , Kerr D. Performance of a contin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during controlled hypoglycem ia in hbetes Technol The, 2002, 4 ( 5) : 607 - 613.
3 通讯作者
调查方法和程序 ,对 7 000 户中的 ≥15岁人口进行了第二 次横断面调查 ,动态地了解了精神疾病在改革开放和工业 化进程中的变化情况 [ 3 ] 。这两次全国调查的规模在国内是 空前的 , 在国际上亦不多见 , 获得国内外同行很高的评 价 [ 1 ] 。通过调查实践 ,制订了一整套适合于当时我国国情 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工具 。同期 ,还有十几个 省 、市参照上述两次全国调查的方法 ,开展了本地区的精神 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 4~7 ] 。上述研究具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 意义 ,积累了我国 20世纪 80、90年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 基础数据 ,获得了可进行比较的基线资料 ,为制订我国长期 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有关疾病的病因 ,提供了有益 的数据 。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以及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人们面临的生活、工作及经济压力也逐步增大。

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心理冲突及心理问题的不断涌现,造成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碍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神经精神疾病已经严重损害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而在此其中,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与我国居民的联系较密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导致精神残疾,加大患者的负担。

针对目前广东省云浮市大部分县区尚未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缺乏有关整体精神疾病状况的科学数据,故开展该研究。

本文旨在了解云浮市15岁以上人群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和分布特点等,为制定该市精神疾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亦为全省农村及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精防工作提供参考。

开展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是目前公共卫生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患病率;影响因素1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历史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目前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精神疾病,是目前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之一。

从全球范围看,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居于总疾病负担的前列位置,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精神卫生和社会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起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无确切的学说可以完整的概括。

其常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综合征及言行紊乱。

严重者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可能对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或身体造成损害[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历史中,精神病学的理论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针对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也逐渐建立起相应的研究系统。

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均针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但随着资料及数据的增加,依然存在较多的疑问,无法有效解答。

中国精神卫生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精神卫生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精神卫生现状及对策分析一、国内精神心理卫生现状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对于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就诊人数持续增长,2014-2019年中国精神病医院总收入不断增加,2019年中国精神病医院总收入为661.6亿元,较2018年的580.1亿元同比增长14.0%。

导致目前精神疾病患病率飙升有多个原因。

首先是目前的诊断工具较为敏感,更容易发现患者所存在的精神疾病;其次,与以往相对,目前大众更加注重心理健康,能更容易感知到自己的精神症状,也更愿意暴露出自己的心理痛苦。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人遭遇的心理应激也日益增加,相应地,与应激密切相关的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患病率也会增加。

在中国将近14 亿人口中,有 2.3 亿人会在他们一生中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间歇爆发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等。

而这些疾病的患病率目前也处于上升的趋势,如何预防和治疗这类精神疾病成为我国精神卫生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精神疾病患者总数已过1亿,92%重症者未接受治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共有3亿人患有抑郁症,约6000万人患有双向情感障碍,23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

而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超过640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人数达110万。

普通人理解的精神病主要是指重性精神障碍,表现为思维、情感和行为紊乱等。

按照1%发病率推算,人群中大约有1600万重性精神障碍患者。

北京安定医院曾参与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精神疾病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需要治疗却没有寻求或未能获得治疗的患者所占比例极高。

在我国,有92%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01. 物质依赖
01. 睡眠障碍
精神疾病流行趋势
01
精神疾病患病 率逐年上升
02
精神疾病种 类多样化
03
精神疾病患 者年轻化
04
精神疾病与环 境、社会因素
密切相关

05
精神疾病治疗 需求不断增加
06
精神疾病预防 和康复的重要
性日益凸显
精神疾病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遗传病等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 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心理创伤、心理障碍等 生物因素: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免疫系统等 生活方式因素:饮食、运动、睡眠等 其他因素:药物滥用、自然灾害、战争等
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心 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01
02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研 究方法:调查、数据分 析等
05
06
研究目的
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流 行状况和趋势
识别影响精神卫生问题 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评估精神卫生干预措施 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精神 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
精神疾病分类
01. 精神分裂症
01. 抑郁症
01. 焦虑症
01. 强迫症
01. 双相情感障碍
01. 精神发育迟滞
01. 自闭症谱系障碍 01.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制定干预策略:根据目标人群的特点,制定针对性 的干预策略,如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实施干预措施:将干预策略付诸实践,如开展健康 教育讲座、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发放药物等。
评估干预效果:通过监测和评估,了解干预措施的 实际效果,以便调整和优化干预策略。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与发展趋势(2006年发表于内部刊物)发表时间:2010-01-22 发表者:罗诚 (访问人次:375)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患者因疾病因素而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部分因未得到治疗而致精神残疾,丧失劳动力,给患者本人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要解决精神疾病带来的所有问题,首先要对其有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在系统而科学的认识它之前,先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流行病学,针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方法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

通过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从而掌握本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我国流行病学的开展比国外相对较晚,尤其在精神医学中更为突出,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才有明显的成就。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

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

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

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

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

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

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

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

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

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

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目的1、精神医学学科建设的需要:精神疾病是精神病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流行病学研究程度,直接与本学科的研究深度成正比,对认识,疾病谱变化,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谱,治疗方法,预后,及疾病相关因素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2、临床工作的需要:精神病学的所有理论都可被临床工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临床医生从认识疾病概念到疾病分类,临床线索,临床症状谱,诊断标准,治疗标准化,疾病预后评估,无一不是运用流行病学理论的已有的流行病学数据,而从事一项临床工作,这也是生物医学模式和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与经验医学的区别之一。

3、开展社区预防:有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疾病人群分布和疾病谱变化的基本资料,可根据这些科学数据资料,制订开展社区三级预防规划工作,如精神发迟滞、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神经症等疾病三级预防和康复,物质依赖、艾滋病相关心理、儿童心理问题等新生精神心理问题的社区预防或干预都需要有专业精神医学流行病学提供的基础数据作为行动指南。

4、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所辖地区现有精神疾病患病率情况和发展趋势,探索与致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及其它不良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制订精神病防治规划和措施,为政府制定本地区精神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精神卫生机构有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可以直接指导工作,可根据精神疾病谱及分布,调整医疗方向,增加新的服务项目。

二、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回顾(一)、精神疾病谱的变化50年代,我国主要的卫生工作问题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如疟疾、天花、伤寒、血吸虫病等。

危害人民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鸦片成瘾,梅毒和各种寄生虫病,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精神病。

50年代初期(1950-1953)在前总理周恩来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采取了坚决措施,严禁吸食、贩卖、种植和私运鸦片,并将烟民集中起来进行学习、教育和免费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制止了烟毒的流行。

由于对性病和各种传染病的有效防治,消减了饥饿,使梅毒、其他传染病以及营养不良引起的精神病的发生得到较迅速的控制。

根据60年代,70年代全国城乡较大规模精神病普查工作报告,在城市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在农村以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最高。

1982年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用统一的国际通用筛查工具,诊断标准,进行了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协作调查,在15-59岁的人群中,精神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城市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为6.16‰,中度和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次之,为2.04‰;农村以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最高,3.73‰,精神分裂症居第二位,3.42‰。

(二)、工业化、都市化对精神疾病谱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日益深入;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价值观念改变,劳动从新组合,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噪音、污染、拥挤等,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因素增加,带来了新的心理卫生问题。

如儿童不良行为,青少年违纪行为,酗酒,药物滥用,老年人孤独等等。

现有调查资料表明,若干心理和行为问题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如酒瘾患病率在住院病人中的比例以及在群体中均呈上升。

1990年,对10个城市4种职业的人群调查资料,平均患病率为37.27‰,4种职业中以科技人员最低17.69‰,重体力劳动工人最高66.89‰,而1982年的调查资料,居民中的患病率为0.21‰。

精神病院中酒中毒成瘾的病人比例上升。

海洛因在边境走私活动和成瘾问题,80年代后期以来,在某些边境地区(如云南)有死灰复燃之势,并向内地扩散。

由于海洛因成瘾者是艾滋病毒携带者的高危人群,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亦有上升。

根据某城市4所大学大学生的调查,神经症的患病率为84. 8‰,而1982年全国12个地区协作调查资料成年人的患病率为22‰。

虽然调查样本年龄结构不同,但差距十分可观。

此外,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老化,老年人在人口结构中的比例迅速增大,预测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将达15%,达1.8亿人。

老年期最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各类痴呆的绝对人数亦将与日俱增。

(三)、国内两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回顾我国自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之后,为了解各种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在一些省市曾进行过多次精神疾病患病率调查,但由于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不统一,调查结果之间可比性较差。

为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80年代中国引进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化工具和诊断标准,并由WH0在北京举办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讲习班,全国12单位组成协作组,于1982年在中国实施了第一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动态了解精神疾病患病率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变化,1993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两次调查,积累了大规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经验,提供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关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基础数据,得到了可进行比较的基线资料。

此后全国20多个省市参照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开展了各地区调查工作。

1982年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参照WHO制定的ICD-9和美国的DSM一Ⅲ两大诊断分类系统,拟订了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诊断标准(调查手册,1985),调查时应用了WHO制定的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表(PSE)和其它一些工具,如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PSS)等。

对各种筛查表、评定表和诊断工具进行了试测。

现场调查实施阶段,首先进行了培训,检验了调查人员之间的一致性。

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多级抽样方法,每个地区调查城乡各500户,采用统一调查工具逐户对15岁及以上人口进行访谈,按ICD. 9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993年在上述12地区中的7地区使用相同的调查方法和诊断标准进行了第二次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调查。

此次调查不但了解了90年代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情况,还调查了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