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石大精神医学讲义07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教案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目录第一节一、概述二、流行病学三、病因与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临床分型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病程与预后八、治疗第二节偏执性精神障碍一、病因二、临床表现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四、治疗和预防第三节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较全面地认识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要求:1、掌握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各种临床类型的主要特点。
2、熟悉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了解精神分裂症病因与发病机制和偏执性精神障碍及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
时间安排1、精神分裂症的概念5分钟2、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15分钟3、临床表现20分钟4、临床分型10分钟5、诊断和鉴别诊断15分钟6^病程和预后5分钟7、治疗与预防10分钟8、偏执性精神障碍10分钟9、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5分钟10、小节5分钟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思考题1、精神分裂症概念?2、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3、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及临床亚型有哪些?4、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5、偏执性精神障碍及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什么?第一节精神分裂症一、概述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有认知功能损害。
多起病于青壮年,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
E. Kraepe I i n (1896)关于“早发性痴呆”(dement i a praecox)的诊断概念:1.早年发病。
2.思维障碍、言行怪异、情感淡膜、意志减退等症状。
3.慢性病程,以精神衰退为结局。
E. Bleuler(1911)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概念:基本症状(原发症状——4A症状):1、孤独性(自我封闭性)Autism2、矛盾状况:Ambivalence3、情感(Affect)淡漠4、联想(Association)障碍附加症状(继发症状):妄想、幻觉、紧张症状及其他怪异行为等。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紊乱和情感障碍等。
这种疾病对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精神分裂症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精神分裂症的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管理。
一、患病率与人口特征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致为1%,但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近,但男性在早期发病的比例较高。
此外,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在不同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中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移民背景的人群患病率较高。
这些差异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有关。
二、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社会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的直系亲属患有精神分裂症,他们患病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此外,早期生活压力、城市居住、孕期并发症、物质滥用和感染等因素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三、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但社会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一些线索。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神经发育和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在前额叶和颞叶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相关。
此外,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四、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影响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患者常常面临就业困难、社会孤立和家庭关系的破裂。
他们的生活质量普遍较低,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和社会支持。
此外,精神分裂症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失业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精神分裂症的预防和管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预防和管理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
精神分裂症
一、描述性定义
•病因未明的一组重型精神疾病 病因未明的一组重型精神疾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 多起病于青壮年, 多起病于青壮年 •以精神活动内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协 以精神活动内部认知、情感、 以精神活动内部认知 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 通常意识清晰 • 智能尚好 • 病程慢性迁延: 病程慢性迁延: 多数呈复发和逐渐加重, 多数呈复发和逐渐加重 , 最终发展为精 神活动整体功能衰退。 神活动整体功能衰退。
3、情感障碍 、 • 情感淡漠(apathy) 情感淡漠(apathy) • 情感倒错(parathymia) 情感倒错(parathymia)
4、意志和行为障碍 、
• 意志缺乏 • 怪异行为、愚蠢行为、意向倒错 怪异行为、愚蠢行为、 • 紧张综合征:紧张性木僵与兴奋 紧张综合征:紧张性木僵与兴奋 • 违拗症状:主动、被动 违拗症状:主动、 • 模仿动作、模仿言语 模仿动作、 • 刻板动作、刻板语言 刻板动作、 • 暴力行为,自伤、自杀行为 暴力行为,自伤、
2、思维障碍 、
•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 • 思维联想障碍 • 思维逻辑障碍 • 思维被动体验
妄想(delusion) 妄想(delusion)
• 定义:病理性歪曲的信念 定义: • 特征: 特征: 1、信念内容不符合事实 2、坚信不移,无法通过亲身经历、事实予以纠正 坚信不移,无法通过亲身经历、 3、与切身利益、个人需要和自身安全有关 与切身利益、 4、与个人经历、社会文化背景、时代背景有关 与个人经历、社会文化背景、
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
(一)前驱症状(不典型、不明显) 前驱症状(不典型、不明显) • 性格改变 • 神经症表现 • 语言行为改变
4.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情感倒错 情感抑郁
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
意志行为障碍
意志活动减退
意志行为障碍
紧张性木僵 紧张性兴奋
精神分裂症症状及特点
阳性症状
妄想 幻觉 言语混乱 紧张症
认知缺陷
注意 记忆 执行功能 (如, 抽象思维)
社交/职业功能障碍
工作 人际关系 自我照顾
共病
物质依赖 躯体疾病
阴性症状
情感淡漠 言语贫乏 意志缺乏 快感缺失 社会退缩
影响因素
种族 中国
性别(女 >男=1.6:1—中国特色) 城市>农村 (城市:7.11 ‰ ;农村:4.26 ‰ )
年龄:35及55岁两组人群最高,男性发病年龄比女性早4年
职业与经济地位(经济水平高的居民平均患病率低)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各个社会阶层中; 季节变化: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 (“菜花黄,痴子忙”)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1%; 世界各地差异较大:1‰~11‰,原因:
案例导入
外出时拒绝乘坐地铁,问其原因,他说在站台上时, 总是控制不住想跳下去的念头。 妻子发现求助者半年来时常自言自语。一会高兴一 会生气,对家人的感情也变淡了,对很多事情都无 动于衷。谁都不信任,越来越不愿意和家人在一起, 外出也很少,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说话,被询 问时则回答:“没什么要想的,也没什么可说的。” 自己在家把门窗都封死,买菜的时候都是到垃圾桶 里捡别人丢下的菜叶,衣服也不换洗,也不洗脸刷 牙。家人为了帮助他,以检查他的想法是否真的被 别人知道了为由,带他来进行心理咨询。
心境症状
抑郁 焦虑 强迫 自杀 躁狂
自知力受损
对于正常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
国外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国外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它的发病及一般临床症状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要加深对该病本质的了解,仅限于对个体病人的临床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扩大研究范畴,着眼于群体研究。
因此,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成为当代精神分裂症研究工作的一个新领域。
作者总结了近几年来国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对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一、研究情况进展:早期的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的研究是粗略和不科学的,随着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诊断方法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较正确的轨道,尽管这期间还缺乏病因方面的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的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在病例检出和确定方面遇到了严重的方法学问题,例如,①确诊精神分裂症主要依靠自我陈述而不进行现场研究;②人群筛查没有连续的尺度和特征性;③由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低,因此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花费大,而检出病例少;④精神分裂症这一概念是否精确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对研究方法不断修正、完善,近10年来的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重点主要为:比较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发病率、患病率和结局;精神病前驱期的作用和性别的影响;共同发病率和死亡率;遗传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
过去10年间发展了与新诊断标准有关的两种评估方法。
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询问表(DIS)及由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酒精、药品滥用控制部门和精神卫生机构共同形成的国际诊断调查,它们均是完全的定式调查,用于与DSM-Ⅲ-R和ICD-10标准相匹配并可被外行调查人员所使用,但是它们在社区应答者中检出精神障碍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半定式临床调查,例如精神现状检查第十版,目前已被并入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估计划,包括了精神病理学中很大的一个领域,需要临床技能以获得能够被ICD-10,DSM-Ⅲ-R和DSM-Ⅳ诊断规则处理的资料,神经精神病学临床评价计划和类似的调查适用于作为二阶段的诊断工具,但在现场调查中需要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寻找制订一个相对简单的心理测量学筛查程序。
精神病学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0
临床类型(续)
紧张型 ---- 较少见,起病较快
亚木僵状态、木僵状态、蜡样屈曲
病例2
男,22岁,大学生。 2 周前,患者较以前沉闷,下课后 机回宿舍卧床,注视屋顶一角,后呆坐床上。听课时常发 愣,有时低声自言自语,或冷笑,常迟到或旷课。 1 周前, 患者动作迟缓,一顿饭需一个多小时,有时走到厕所边就 站住不动。 5 天前,整天卧床,不吃不喝,叫他推他均无 反应,表情呆板。入院检查时,全身肌张力增高,将四肢 上举或抬高头部,患者保持此姿势很久不变。患者住院 20 天后,突然起床,在屋中不断来回走动,反复高喊:“冲、 冲”表情紧张。
近一个月来在上街时,患者看到街上的人谈话,则疑心 是那些妓女的同伙在向别人打听他的情况。看到邻居聊天则 以为她们渎职到了自己的“家丑”,所以感到特别委屈,觉 得自己被人冤枉了,便 向学校和派出所写材料,汇报自己的 情况,并为自己辩白。此后,其活动有所减少,成天呆在家 里,紧张不安,食欲明显减退。且听到对面楼里的声音更频 繁,内容多为辱骂性性质。有时听见女人的声音出现在自己 房门口,在叫喊和议论他。近几日,女儿不在家时,患者又 听见隔壁的房间内常有男女谈话的声音,突然推门进去有找 不着人。所以更加怀疑女婿沾花惹草。
临床类型(续)
偏执型 ---- 最常见
稳定的妄想 多疑 内容荒谬离奇 多伴有幻觉(幻听)
病例4
男性,42岁,教师。
1995年5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凭空听到对面楼上有人喊他的 名字,对面楼与其所住的楼相隔1个大草场,相距约60米。患者 听到有男女的声音叫自己过去,但看不见人。因此患者 踌躇不 前,这些声音说:“你怎么不过来呀?” 有的声音内容为批 评患者不正经,辱骂他是流氓。当下楼时,听见声音说:“他下 楼了,他下楼了。”但到外地去时,患者诉听不到这种声音了。 所以患者怀疑对面住的是妓女,要引诱他过去。为此告诫自己不 能中她们的圈套 ,坚决不能过去;并把这件事对家人说,家人 都否认有声音存在,患者仍坚信不疑。一次女儿不在家,患者听 见自己隔壁房间有男女谈话的声音,推门一看,没有看见女人, 只有女婿1人。因此怀疑自己的女婿与其他女人有染。患者心情 整日紧张不安,诉心里老憋着闷气睡觉,也睡不安稳。有时半夜 起来检查门窗是否关紧了,家里是否有陌生人溜进来。期间无兴 奋话多,夸大和冲动伤人;无悲观及自伤、自杀企图。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第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流行病学
5. 性别、发病年龄 • 男女患病率总体大致相等 • 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初发年龄和病程特征上 • 90%的精神分裂症起病于15~55岁之间 • 发病的高峰年龄段:男性为10~25岁,女性为25~35岁。 • 中年是女性的第二个发病高峰年龄段,约3%~10%的女性患者起病于40岁以后 • 女性患者总体预后好于男性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流行病学
1. 精神分裂症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各个地理区域中。 2. 发病率与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大致相等,终生患病率约为1%。 3. 对发表于1965—2002年间的188项研究系统回顾认为该病: • 时点患病率中位值:4.6‰ • 终生患病率中位置:7.2‰ 4. 对发表于1965—2001年间的160项研究系统回顾认为: • 年发病率中位置为0.15‰ • 年发病率平均值为0.24‰
精神病学(第8版)
二、流行病学
6. 共病状况 • 物质依赖常见,尤其是尼古丁依赖(国外资料约90%) • 遭受躯体疾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疾病)和意外伤害的几率高于常人 • 平均寿命缩短约8~16年 7. 疾病负担 • WHO采用DALYs来估算,2000年间,在15~44岁年龄组常见的135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中,精神
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原发性 精神病性障碍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分裂情感性障碍 第三节 妄想性障碍 第四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重点难点
掌握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 复发策略。
熟悉 其他原发性精神障碍的概念和主要临床特点。
了解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及预后特征。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医学专题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15752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第十六页,共四十五页。
【严重 标准】 (yánzhòng)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shèhuì)功 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 交谈。
第十七页,共四十五页。
【病程 标准】 (bìngchéng)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 已持 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 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 不能满足(mǎnzú)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 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mǎnzú)分裂症的症状标 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五页。
精神疾病药物治疗(zhìliáo)的两次革 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典型(diǎnxíng)抗精神病药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五页。
典型 抗精神病药 (diǎnxíng)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高剂量 、低效
(jìliàng)
低剂量、高效(ɡāo
继续治疗
1个月治疗量
维持治疗 2年以上 治疗量1/2到1/4
第四十二页,共四十五页。
常规治疗情况 下, (qíngkuàng) 精神分裂症一次发作后5 0%的病人在第一年内复 发,80%的病人在5年 内复发。
第四十三页,共四十五页。
消除偏见 , (piānjiàn)
勇于关爱!
第四十四页,共四十五页。
第四十五页,共四十五页。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三、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性格改变 类神经官能症状
2、精神症状
思维联想障碍
情感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妄想(wàngxiǎng)
阳性症状: 幻觉、妄想、怪异行为等 阴性症状: 情感淡漠、思维贫乏、
精神分裂症
精选课件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一般起病急,多在青壮年期发病。主要临床 相为病人言语运动受抑制,表现为木僵状态 或亚木僵状态,紧张性木僵可与短暂的紧张 性兴奋交替出现,主要症状有言语缄默,紧 张性木僵、违拗、蜡样屈曲、倔强症、被动 服从和持续言语、紧张性兴奋表现为突发而 短暂性剧烈的兴奋发作,无目的地砸破东西。 本型可有自发缓解,治疗效果较其他型好。
50%的病人曾试图自杀,10%的病人最终死于自杀。 早期给予充分合理的治疗,多数病人可取得不同程
度的疗效,故预后尚可乐观。
5
精选课件
病因和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 神经生化病理假说 脑结构和脑影像学研究 心理、家庭、社会因素
6
精选课件
遗传因素(1)
遗传学研究方法 临床遗传学研究方法
家系调查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17
精选课件
心理、家庭、社会因素(1)
分裂人格:部分病人病前性格具有以下特征:主动 性差、依赖性强、胆小、犹豫、孤僻、敏感、内倾、 害羞、思维缺乏逻辑性,好幻想等
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样人格可能有共同的遗传素质基 础
18
精选课件
心理、家庭、社会因素(2)
素质应激模式(stress-diathesis model): 认为个体具有易患素质,当受某些环境因素 的作用时就有可能患病
精选课件
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1
精选课件
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具有感知、 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 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 见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一般无意识障碍及 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2
精选课件
流行病学(1)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特点和表现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㈠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 有家族史者为30%~41.8%
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双生子,寄养子研究 单卵双生同病率
56.7% 患有心境障碍寄养子亲生父母患 病率31% 分子遗传学研究 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㈡神经生化改变 假说: 5-HT活动降低可引起心境抑郁,食少,眠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⑵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病因之一 放射配基结合法及磁共振波谱技术发现大
脑谷氨酸受体亚型的结合力,有显著变化。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苯环己哌啶(PCP)可引
起幻觉妄想,导致情感淡漠、退缩,抗精神病 药的作用就是增加中枢谷氨酸的功能。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入 ⑧躯体被动体验
⑨情感
被动体验⑩冲动被动体验及妄想知觉。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㈡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
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另规定: ⑴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⑵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
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 ⑶妄想被插入,被撤走,被 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⑷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⑸原发性妄想(包括妄 想知觉,妄想心境) ⑹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 维或语词新做 ⑺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⑻紧张综合征,怪异行 为或愚蠢行为 ⑼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⑶5-羟色胺(5-HT)假说: 1954年Wolley提出精神分裂症与5-HT有关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DA受体与5-HT2A受体均
有很强的拮抗作用。 5-HT2A受体与情感、行为控制及DA调节释放有关 5-HT2A受体激动剂可促进DA合成与释放, 5-HT2A受体拮抗剂可使A10DA神经原放电减少,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
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
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
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
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
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
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11‰之间。
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
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
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4.75‰,终身患病率为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
精神病学课件 第7章 精神分裂症
4. 单纯型:
• 约2%的病人可诊断为此型 • 其临床特点为:隐袭性起病,逐步出现一些奇怪的行
为、回避社交、社会功能减退等。逐步出现“三基” 症状(即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向缺乏)突出,趋 向精神衰退 • 常缺乏明确的精神病性症状 • 病程至少 2 年 • 此型常难于确诊
精神分裂症
未分化型
此型第二常见 妄想和幻觉都突出,常伴有思维联想障碍和行 为紊乱 不符合以上各型的诊断
根据上述发现,研究者对ARMS个体进行了鉴别,准确 率达到了80.3%(敏感性75.8%,特异性84.8%)。
(Schizophr Bull. 2014 Jun 9.)
2. 神经病理学异常
CT、MRI、PET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非“功能性” 精神病,脑部存在异常。 发现有部分病人有脑室(尤其是)扩大和脑皮质萎缩。 PET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幻听时,丘脑投射区有 激活现象,表明病人丘脑的感觉滤过作用受到损害。
精神分裂症
2.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 物质或药物接触史,以及时间的相关性 • 大多起病急,缓解快 • 症状不太相同:意识障碍,幻视
3.躁狂发作
急性起病并表现兴奋躁动的精神分裂症病 人,外观上可以与躁狂病人很相似,两者的情 感反应以及与周围的接触明显不同。 • 情绪异常不同 • 妄想特点不同 • 协调性(内在、外在) • 病程、预后不同
精神分裂症
描述了许多 四A“基本症状”
• Apathy;情感淡漠 •Abnormal association;联想障碍 • Ambivalence;矛盾意向 • Autism;内向性
精神分裂症
流行病学
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为1%左右。 1993年中国(不含港、澳、台)的SCH流行 病学发病率为6.55‰ 。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概述(introduction)
• 流行病学
成年人口中的终身患病率为1%左右。 我 国 精 神 分 裂 症 的 终 身 患 病 率 为 6.55‰ (1993年全国流调)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概述(introduction)
• 病因与发病机制
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 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
或强制性思维
• 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
• 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 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 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 词新作
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功能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治疗
• 药物治疗
• 副作用
锥体外系副作用
其他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治疗
• 药物治疗
• 副作用
体外系副作用
急性肌张力障碍 静坐不能 类帕金森症 迟发性运动障碍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治疗
• 药物治疗
• 副作用
其他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临床表现
• 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被动体验
患者感到自己的躯体活动、思维活 动、情感活动、冲动都受人控制,有 一种被强加的被动体验,常常描述思 考和行动身不由已。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 临床表现
• 思维及思维联想障碍
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_陈昌惠
作者单位:100083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陈昌惠、沈渔、张维熙、李淑然、黄悦勤);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王金荣、王德平);湖南省精神病医院(涂建、宁佐喜);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付力牧、纪丽萍);辽宁省精神病防治院(刘志广、吴化民);南京脑科医院(罗开林、翟书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严和、孟国荣)#论著#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陈昌惠沈渔张维熙李淑然黄悦勤王金荣王德平涂建宁佐喜付力牧纪丽萍刘志广吴化民罗开林翟书涛严和孟国荣=摘要>目的动态观察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变化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于1993年在1982年调查过的7个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1982年基本相同。
结果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6.55j,时点患病率为5.31j,与1982年比较有增高趋势(P>0.05);将经济水平分为上、中、下三等,以下等经济水平者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高。
结论1993年出现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变化,可能源于抽样误差,但不排除患者预期寿命延长因素,提示今后在制订精神卫生规划时需予重视。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患病率预期寿命Epidemiological survey on schizophrenia in7areas of China Chen Changhui,Shen Yucun,Zhang Weix i,et al.I nstitute of M ental H ealth,Beij ing M edical Univ er sity,Beij ing100083 =Abstract>Objective T 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 he possible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schizophr enia in seven areas in1993,11years after the1982psychiatr ic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se changes.Methods T he same as that used in the1982psychiatric epidemiolog ical sur vey over12areas.Results T he1993survey uncov ered a life-t ime prevalence of6.55j and time-point prevalence of5.31j for schizophr enia.Either the life-time rate or time-point rate w er e all of slig htly hig her than t hat of1982(P>0.05).A dditionally,there w as a clear social drift process of schizophrenics to the neg at ive social living conditions.C onclusion T he slight higher but no statistic c s difference in the above co mparison data is possibly due to either the sampling error or the cases accumulated and the extended life ex pect ancy of schizo phrenics.It is needed to urge more attent ion from the health administration to be paid to schizophrenics in the public health planning.=Key words>Schizophr enia Epidemiolo gy Pr evalence L ife ex pectancy为揭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发展趋势和规律,我们于1993年4月1日零时在1982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北京、大庆、湖南、吉林、辽宁、南京和上海),进行了第2次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并与1982年相同7个地区进行比较,报道于下。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当今社会,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以及都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人们面临的生活、工作及经济压力也逐步增大。
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心理冲突及心理问题的不断涌现,造成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碍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神经精神疾病已经严重损害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
而在此其中,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与我国居民的联系较密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导致精神残疾,加大患者的负担。
针对目前广东省云浮市大部分县区尚未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工作,缺乏有关整体精神疾病状况的科学数据,故开展该研究。
本文旨在了解云浮市15岁以上人群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和分布特点等,为制定该市精神疾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亦为全省农村及城乡结合地区居民的精防工作提供参考。
开展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是目前公共卫生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目前的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患病率;影响因素1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研究历史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目前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精神疾病,是目前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的精神障碍之一。
从全球范围看,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居于总疾病负担的前列位置,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精神卫生和社会问题。
精神分裂症的起病原因复杂,目前尚无确切的学说可以完整的概括。
其常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综合征及言行紊乱。
严重者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可能对其他人的生命安全或身体造成损害[1]。
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历史中,精神病学的理论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筛查工具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针对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也逐渐建立起相应的研究系统。
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均针对精神分裂症,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但随着资料及数据的增加,依然存在较多的疑问,无法有效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为探索和描述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依据。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状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地域差异,各国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都不尽相同。
美国1986年以前,以初次去各精神病院患者计算,估计年发病率为0.11‰ ~ 0.70‰。
英国Nottingham城市1983 ~ 1984年的平均发病率为0.16‰,另两个城市为0.11‰和0.14‰。
德国Mannheim的发病率较高,为0.54‰。
七十年代中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达0.09‰~ 0.35‰,其中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山东崂山(0.09‰),最高的地区是上海(0.27‰)和四川(0.35‰)。
大庆地区基层防治机构的调查资料表明,1986 ~ 1990年间发病率为0.17‰ ~ 0.26‰,平均发病率为0.22‰。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1992年公布的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07‰~ 0.14‰,患病率大约为1.4‰ ~ 4.6‰。
就年龄而言,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在15 ~ 45岁,发病年龄跨度为30年;就性别而言,两性间发病率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有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男性的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要早5年左右。
根据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报道,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差异也比较大,其范围在1‰~ 11‰之间。
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终身患病的危险性约为7‰~ 13‰,不论城乡,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美国的报告数据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 ~ 1.5%,NIMH则报告为0.9% ~ 1.9%,但美国某些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
1982年和1993年我国两次全国协作调查以及各地区调查结果均显示在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居首位。
1982年,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9],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 4.75‰,终身患病率为 5.69‰,城市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06‰,农村为3.42‰,总患病率城市为7.11‰,农村为4.26‰。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患病比例为1.6:1。
1993年,应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中7个地区进行第二次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80],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5.31‰,终身患病率为6.55‰,总患病率城市为8.18‰,农村为5.18‰。
较前次调查略有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
城乡患病率相比较,城市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982年7.11‰,1993年8.18‰)明显高于农村(1982年4.26‰,1993年5.18‰),两次调查结果一致。
1991年在北京地区16个区县进行的大样本调查显示,在超过15岁的人口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7.2‰,其中城市为8.04‰,农村为6.21‰,城乡差异显著[81]。
山东省(1990 ~ 1994年)对社区47万人口中精神分裂症5年发病的动态观察资料表明[82],精神分裂症的平均发病率为0.11‰,城市为0.10‰,农村为0.11‰,城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统计,精神分裂症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2.8%[83]。
在中国疾病负担问题研讨会上,精神疾病已被列为疾病负担的首位。
精神分裂症又被列为精神疾病负担的第一位。
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得不到系统有效的治疗,而就诊和治疗不及时,既增加了精神残疾患者的数量,又加速了病情的恶化,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我国尽管有2/3的患者需住院治疗,但仅有1/6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获得住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约占住院精神病人的50%左右,占慢性精神病院住病人的60%左右。
在未治疗患者中,精神残疾者占82.7%,精神分裂症占重度患者的14.7%、占极重度患者的53.5%。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仍有上升趋势。
上述资料中所叙述的精神分裂症有关特征的多方面的差异对相关的研究工作无疑提出了挑战,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资料差异较大的情况可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地域、种族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②流行病学调查中,疾病诊断标准的采用与掌握不一致;③收集资料过程中,调查人员自身素质以及接受培训的程度不同;④受被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为此,今后我们在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特别关注调查标准、调查方法、人员素质及其他各项指标的协调一致性。
4.3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疾病,目前该病的病因虽尚未阐明[84]。
多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与其他人类重大疾病一样,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85],且遗传度高达80%以上[86, 87]。
但不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既无显性又无隐性遗传特征。
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88],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是在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
4.3.1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约6.2倍,且与病人的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其一级亲属中的患病率约为4% ~ 14%,是一般人群的10倍。
当双亲均罹患精神分裂症时,子女遗传本病的风险接近50%[89, 90]。
在患者的二级亲属中,患病危险约高于一般人群3倍。
精神分裂症的双生子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高。
McGuffin发现[91],单卵双生子精神分裂症的同病率为50%,而双卵双生子为10%。
另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症状越典型且严重者,双生子同病率越高。
这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Moldin等[92]进行双生子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发风险方面,同卵双生子(48%)> 一级亲属(11%)> 二级亲属(4.25%)> 三级亲属(2%),即使是在不同的家庭中教养的双生子,同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平均为46%,而异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仅为14%。
在寄养子研究中,由寄养长大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的血缘亲属中该病的发生率比正常对照组高,而寄养家庭亲属中的发病情况则与正常对照组相接近[93]。
在20世纪60年代,Heston调查了47个出生3天内就与患精神分裂症母亲分开而寄养的儿童,并与50个出生于精神分裂症家庭的寄养儿童作对照。
结果发现[94],与患病母亲分开的寄养儿童中有5人(11%)发生精神分裂症,而对照组无一例发病。
此结果可进一步说明精神分裂症具有的生物学遗传倾向。
综上所述,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研究都确切地说明了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但遗传因素到底是单独起作用,还是和其他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目前仍不清楚。
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既有多基因遗传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异质性的存在。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着一种素质作用,具有本病遗传素质的个体,能够承受环境压力的大小因人而异。
素质是潜在的发病因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可以使其活化,从潜在因素转变为临床症状。
4.3.2 环境因素精神分裂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营养因素三个方面。
(1)生物学因素: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神经免疫学的进展,发现慢性病毒或潜伏性神经病毒可引起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可导致痴呆,引起了部分学者对本病病毒感染学说的兴趣。
J.Crow 等曾报道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脑脊液的细胞培养中有细胞致病作用的病毒样物质。
但这些病毒样物质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未得到证实。
有人调查发现[95],母亲在怀孕期间,患过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胎儿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脑发育障碍,引起皮层神经细胞结构紊乱,致使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生在冬春季节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明显高于在其他季节出生的人[96, 97]。
因为病毒感染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冬春季节患流感的人明显多于其他季节。
(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98],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工作和其他方面,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经济基础越差,社会地位越低的人群,其发病率越高,大约为高阶层人群的3倍。
美国精神分裂症患病率在低收入社会阶层与高收入社会阶层之比为9 : 1,以低收入社会阶层的患病率最高。
就我国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延伸和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已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确切地说,社会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反应主要是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与遗传因素、神经发育障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国外一些报道证实,失学、失恋、情绪紧张、矛盾纠纷、意外事故等生活事件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99]。
国内也有调查显示[100],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事件明显多于一般人群,这说明生活事件对该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事件对精神分裂症的促发作用相当复杂,有研究推测[101],生活事件是某些心理、生理的中间机制转化成个体的主观实际感受,然后成为实际的精神刺激,才对人的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反比,以无职业或技术性低的职业人群患病率最高[80]。
(3)营养因素:营养与精神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精神分裂症的营养学说已被广泛接受。
在胚胎和婴幼儿时期,必需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对脑的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102]。
①氨基酸: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但机体利用氨基酸不仅仅是用于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氨基酸是某些神经介质或介质的前体,如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色氨酸(tryptophan)是单胺类介质的前体。
这些单胺类介质的合成和降解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②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人体中的EFA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而磷脂又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神经细胞的机能活动有赖于细胞膜的完整性,因为各种受体、离子通道都镶嵌在细胞膜中。
机体EFA缺乏,会导致磷脂的合成障碍,从而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最终导致精神障碍。
有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膜上的EFA缺乏,且磷脂代谢异常。
临床应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等治疗精神分裂症已获得明显效果。
③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大部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在人体内以辅基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物质的代谢和能量的转化,为大脑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