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准考证号:姓名:
【内容摘要】: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有不少是以农民为题材的。

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落后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的现实,深刻地揭示出了这些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上的创伤,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怒其不争”的思想。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关健词】:厚道迟钝苦难迷信麻木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现代文化事业和现代文学事业。

他的文学创作在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他的小说创作中以农民为题材的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把农民当作主人公写进小说的第一人。

他同情农民的遭遇,关心农民的命运,也从中洞察了中国农民的病态与弱点,在他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

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

他的农民题材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落后
农民的艺术形象,而且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黑暗现实,深刻地提示了这些农民精神上的愚昧、麻木,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心,对民主革命的渴望,对中国前途的思索。

一、深刻记录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真面目和社会日益衰败的根源,唤起人们掀翻禁固“铁屋子”的觉醒。

鲁迅把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强烈的“乡土情节”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中,把他最深厚、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倾注到农民身上,运用对比手法将农民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惨淡的人生展现于世人眼前,以农民的悲苦引发人们的思考: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已刻不容缓,掀翻禁固“铁屋子”,创造前所未有的新生活。

在《故乡》中,少年时代的闰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少年英雄”,可是20多年后,闰土在人生海洋中沉沉浮浮,由于贫困,灾难的风风雨雨的袭击,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紫色的圆脸已变成灰黄了,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一顶破毡帽,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像秋风中的枯叶。

这些外貌的变化不仅记录着闰土苦难生活的历史,而且也形象地显示出闰土的精神变化。

的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1)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仅剥夺了他的青春,蚕蚀了他的活力,麻木了他的神经,而且简直使他变成一个木偶式的人。

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十年间,仍然在黑暗反动的封建势力统治之下的
农民,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严重的摧残,但他们还没有觉醒起来,依旧过着痛苦麻木的生活。

而这种情况,只要是社会制度不发生变化,是任何人以个人力量都改变不了的。

作者怀着深切的同情,把希望寄托在新一代身上,他们将会走出新路来,过着老一辈没有经历过的新的生活。

封建社会不仅造就了闰土的悲惨命运,更造就了杨二嫂的惨淡人生。

鲁迅运用适当的夸张,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了杨二嫂贪婪、自私的市侩形象。

是什么让“豆腐西施”杨二嫂变得如此市侩呢?无疑,是那个病态社会而致使的。

“豆腐西施”原是人们给杨二嫂的美称,但由于生活的折磨,她的外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却见一个凸颚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里伶仃的圆规”。

(2)同时农村生活的日益破败,杨二嫂受旧社会的压迫性格变得扭曲、贪婪、自私,语言变得尖酸刻薄。

或许眼前的杨二嫂有令人憎恶的一面,但更有令人同情的一面。

杨二嫂是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受着精神上的奴役和压迫,这种绳索给她精神上带来极其深的创痛。

鲁迅以最朴素和极经济的笔说明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完全网在被剥夺,被践踏,被愚弄,被侮辱,被抛弃之中。

二、通过麻木、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奋起抗争、追求自由的呼吁。

在鲁迅众多描写农民的小说中,他对国民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描写颇有见解。

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山村里妇女,朴实、勤劳、能吃苦。

她和闰土一样,默默地干活,忍辱负重,要以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从来没有非分的想法。

她一心想恪守传统的规矩,安分守已的过日子。

虽然丈夫比她小十岁,对这不相称的婚姻,她也顺天任命,毫无怨言。

不幸祥林死了,她察觉到婆婆要把她卖掉。

这对一个有严重贞操观念的祥林嫂来说是极其可怕的事,于是瞒着婆婆逃了出来。

在鲁家做工,担负着沉重的劳动,但她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做起活来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这是因为暂时摆脱了被卖的灾难,做稳了奴隶,所以“她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在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在被婆婆抓回后的逼嫁中,封建贞操观念迫使她哭、嚎、撞香案角,险些丢掉了生命。

贺老六是个善良的山村人,深山里也很少听到鲁老爷之类人物三从四德的说教,也没听过阴司里对于再嫁妇人施以锯刑的可怖的传说。

祥林嫂在这里才尝到人间的温暖,过到人的生活,被歪曲的性格得到了复归。

所以卫老婆子说,她生了孩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也象卫老婆子说的“天有不测风去,”不久,贺老六死了,阿毛被狼叼去,大伯来收屋,她只得又回到鲁镇做工。

这次回来情况完全变了,鲁四老爷的恶言恶语,柳妈的威胁恐吓,村人的嘲弄伤害,庙祀的敲诈勒索,榨干了她的血肉,撕碎了她的灵魂,社会剥夺了她安稳地做奴隶的权利,最后怀着战栗的恐惧,离开了这阴冷的人间。

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不仅仅来自社会,她的自觉的奴隶性格也不可忽视。

她的一生受尽封建礼
教和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的去维护封建礼教和迷信,就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做稳了奴隶”的路上奔波,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迷雾中辗转,从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出路。

她的死和对于地狱的“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探问,意味着她并没有从痛苦中解脱,而是新的更大的痛苦的开始。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对于这一背负着沉重的灾难而又控诉无门的农村妇女,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于压迫和损害她的封建剥削阶级及其伦理道德和伪善面目则予以无情的揭露和谴责,把这种“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和“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3)完全揭示在读者面前。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较诸闰土、祥林嫂、爱姑,精神受到极其严重扭曲的是贫苦的阿Q。

《阿Q正传》的主要人物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醒的贫苦农民的典型。

阿Q勤劳、朴实,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别人称赞他真能干,这可以说是他的农民本色。

但是,阿Q 的生活遭遇十分悲惨,他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

他无家、无地、无固定的职业,甚至连姓什么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生活处境十分悲惨,但他在精神上有着一种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常常自欺欺人,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

这一个“精神胜利法”严重阻碍着阿Q走向觉醒和反抗,使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悲惨的命运,始终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精神何等愚昧、麻木。

从国人的愚昧、麻木不难看出社会的落后,犹如死水一潭的封建社会,确实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而鲁迅的作品所融进的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要推翻封建社会,首先要启发群众的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期望国人觉醒而争取做人的资格。

作者暴露和解剖国民的病态心理,写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为的是把民众的劣根性摆在国人面前,引人深思。

三、通过对农民自发朦胧、幼稚、落后的革命思想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努力探索。

中国的出路何在?国民将如何寻找出路,鲁迅认为只有彻底砸碎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农民身上的种种精神枷锁,才能在革命中求得自身的彻底解放。

他描写阿Q的麻木、落后,一方面在于暴露旧社会的“病根”,批判统治阶级思想加于农民身上的精神毒害;另一方面在于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期待着象阿Q这样的人,抛弃那些落后的精神包袱,迅速觉悟起来,走上革命道路。

鲁迅不仅揭出了阿Q身上的“疾苦”——精神胜利法,同时还发掘了阿Q身上的反抗性和革命因素。

《狂人日记》的主人翁狂人,是鲁迅塑造的“五四”时代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的战士的典型形象。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狂人,但是他胸怀开阔,头脑清醒,对传统的东西敢于怀疑,敢于否定。

在残酷的迫害下,他毫无惧色,顽强不屈,敢于斗争。

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
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吗?”(4)的反传统的疾呼!《祝福》中的祥林嫂,她麻木、迷信,但她也想与命运抗争。

作者对啊Q、狂人、祥林嫂等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生的悲惨遭遇的刻画正是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鲁迅笔下的农民均以悲剧命运告终,作者刻画这些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病苦,引起社会有识之士的注意。

鲁迅怀着对农民命运的深深的关注,塑造了农民这一系列的悲剧形象,从小说中的农民悲剧形象,使我们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的艰辛与悲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中国农村现状农民的生活图景,提出了具有探索性的农民问题。

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把农民从麻木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要彻底改变农民的贫穷落后现状,要使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不能与封建势力妥协,不能用改良的办法,唯有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广大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此,鲁迅的小说起到了对人们思想的疗救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出路,指明了方向。

【注释】
(1)、选自《故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次印刷第63页
(2)、选自《故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次印刷第57页
(3)、选自《鲁迅读本》王士菁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第85页
(4)、选自《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南京大学等五所院校中文系部分老师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33页参考文献:鲁迅<<阿Q正传>> 《祝福》《故乡》鲁迅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