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孔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仁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班级:2013级金双一班

姓名:曾韵蓓

学号:41304417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现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21世纪是一个硝烟弥漫的世纪,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强国虎视眈眈、邻邦摩擦加剧;21世纪也是个美好和平的世纪,处处点燃爱与希望的火种,大爱无疆,感动常在。在这战争与和平的交接点,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时刻,再悟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古仁人的思想中汲取精华便显得尤为重要。

“仁爱”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标准,传统知识分子所尊重与追求的道德境界,也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渊源,从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到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时代,孔子仁爱精神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我看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层次互为一体、互为补充是分不开的,爱仁才能爱亲、爱家、爱民、爱国,家国天下都属于仁爱的范畴。

一、仁爱之于修身——“为仁由己,而在人乎哉?”(《论语·颜渊》)

《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将仁爱确立为传统文人的最高理想人格。然而“仁”之于人,莫过于“忠恕”。曾子也评论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名言中,即学会宽恕,换位思考,以善待人。孔子也曾说过“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治长篇第五》),告诉我们不念旧恶,宽恕是一种美德。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首先关注于每一个道德主体,注重每个人对身边人的关怀与宽恕,以推动家庭和睦乃至社会稳定和谐。

二、仁爱之于齐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

孔子的仁爱贯穿于家庭之中,“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论语·学而篇》),强调了仁爱在家庭伦理中的具体内涵为孝悌。何为孝悌?“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

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告诉我们珍惜、尊重父母之爱,陪伴、感恩他们。而对于父母来说,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家庭中的成员各居其位,各行其仁爱之道便能达到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家和万事兴。

三、仁爱之于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对于统治者滥用酷刑,鱼肉百姓的行为,孔子斥之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当看到齐景公虐待人民时孔子谴责说:“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孔子推重仁政,号召统治者爱民,为政以仁,主张人人“克己复礼为仁”,将仁爱除了立于自我修养和家庭伦理中,更寓于国家建设中,并希望君臣之间以仁爱之道相处,“君事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在君臣百姓人人行仁爱之道,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和谐国家。

孔子的仁爱思想由修身而始,至齐家,至治国,随历史发展由个人的精神修为推衍至整个国家的伦理原则与情感诉求,并在中华历史中被逐渐奉为治国之道与被广泛遵循的伦理原则,彰显着其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吸引力,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灿烂的光辉。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广泛建立,作为我国文化竞争力不断上升的标志之一向外积极而有力地宣传着以“仁爱”为核心的宝贵思想,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中其仁爱思想也被广泛提及,孔子思想走向国际又丰富了其基本内涵,领悟孔子的仁爱思想,感悟其现代价值,从提升自我修养做起,为实现中国梦助力,更成为我们当代有梦想的青年的责任。

一、关怀生灵,敬畏生命,提升个人修养,用责任助梦前行。

仁爱思想在现代最基本的意义应是爱生命,尊重所有生物。我们看到,地震灾区为救援而奔走的身影,难民窟中为生存而努力的小孩,保护区里为动物而劳累的医生,公益活动为爱心而奉献的笑脸。就在我们的周围,孝心少年,感动模范屡屡出现,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仁爱精神构成当今时代最提倡的正能量鼓励着世界上哪个每一个角落的人,提升个人道德品质,鼓励着无数人超越国界与人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事业中。

二、推动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和谐社会,法治社会,实现天下大同。

在国内大力推动仁爱观的普及有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改善“近邻不如远亲”的社会现状,推动和谐互助邻里关系的实现,彰显互助互爱,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和谐社会。同时,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也是其最高层次。仁爱的道德风尚也将推动法治建设的完善,促成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

在国际事务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国以“仁爱”为源头活水的外交政策也将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与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反恐、人道主义援助、环境与气候等方面支持多边合作,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

三、推动人才培养与制度更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转型。

在实用层面上,孔子的仁爱理论在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中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仁爱,首先立足于人,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主张实行推己及人的人道主义管理方式。在当今看来,人才要素是分配制度下按贡献参与分配的重要构成之一,用仁爱思想推进人才培养,尊重劳动者,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商品品质,维护消费者权益,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

四、保护文化遗产,促进交流与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

首先,孔子思想的不断正面炒热能够激发文化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繁荣文化市场,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今不同类型的孔子文化产品受到热捧更有利于从无形之中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提审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竞争力。

其次,仁爱思想当然也包括爱文化,尊重文化,这与保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要旨不谋而合,即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不断交流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这有利于促进国内各民族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融合与不断创新。

今天,美国旧金山公园里伫立着一尊孔子塑像,在人流最多的地方,他面容和善,智慧满腹,,备受尊崇,仿佛与中国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像遥相呼应。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遇到了许多解不开的难题,匆忙的人们在雕像前驻足停留,期盼着从这位和善的老人的思想中得到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仁爱”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随着他的思想被广泛研究与推广,它逐渐成为世界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点亮道德明灯永恒的“不灭之火”。

参考文献

[1]秦榆.孔子学院[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