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第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创始和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1)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从元谋人到距今约8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主要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

(2)新石器时代,开始于约公元前8000年,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时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早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即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时期。晚期即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最著名有以下几个:1.仰韶文化2.大汶口文化3.红山文化4.良渚文化5.龙山文化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陶器的制造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手工业;

快轮加工陶器在仰韶文化时就已经出现

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2、多元的文化发生

有人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大区域,即炎黄、东夷、苗蛮。(1)炎黄区域(又称华夏区域)。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2)东夷文化区域: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分布区。(3)苗蛮文化区域: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以上三个文化区域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炎黄(华夏)区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二、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

“三皇五帝”人物不确定,最权威的工具书《词源》各列出六种说法。

“三皇”即1、伏羲、神农、炎帝;2、天皇、地皇、秦皇;3、伏羲、神农、祝融;4、伏羲、神农、女娲;5、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6、伏羲、女娲、燧人。

“五帝”是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记》);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

本教材要求了解的“五帝”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战争,一是宗教活动。

三、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化文明进程的开始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自夏代开始,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族群的代兴。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庭统治一个朝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直统治下去。

家天下的统治有许多弊端,一人得势,鸡犬升天,而且世代相传。宦官专权,垂帘听政时有

发生。这种家天下的思想流毒甚广,至今仍在某些人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铬印。

1、尚忠的夏文化

考古发掘出“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认识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夏朝历史上,有所谓的“太康失国”时期,

2、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

盘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都至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建立起政治中心,由此迅速走向强大,在武丁时期达到鼎盛

殷商文化非常发达。堪称20世纪考古最伟大的发现的,就是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出土

近年在美国西海岸发现的古代石锚,曾轰动一时。因为石锚的原料不在美国

自五帝时期以来,宗教崇拜大体有超自然神、天地神祇和祖先神三大分野

武丁以后,在所有的神灵中,祖先神是殷人祈祷的主要对象

2、西周:统一文化历程的开始

周代的文化维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1)确立了分封制

分封制是古代国君分封诸侯、巩固政权的制度。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周朝的分封,各诸侯国是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人民的,是实体性的政权存在。王朝要使诸侯有效地捍卫周室,必须向他们让渡权力,而诸侯要想保证自己的存在,必须捍卫王朝的权益。分封制是一种富于“弹性”的制度,与后代王权专制有重大区别。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分封制超出制度本身的意义,是多姿多彩的上古文化局面的开辟。到春秋战国时期,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重新汇聚、相互吸收,激荡出灿烂的“百家”文化。

农耕文化方向的抉择的历史意义(1)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不是仅把农耕当成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以某种“政道”含义。在周朝农耕活动有两方面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王业”之所起,一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2)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更深刻的内涵。

四、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其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二是民力的大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另一点更重要,诸子百家与时代的互动和相互选择。“诸”是指各个;“子”是对“士”的尊称,百家是指学派林立的现象。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